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馬車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古代沒有汽車,會發(fā)生交通事故嗎?是的,在中國古代,也會發(fā)生交通事故,政府還頒布了交通法來保障出行安全。
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馬或者馬車,遇到了交通事故還真是人仰馬翻。那么,中國古代是如何處理交通事故的呢?
唐朝國都長安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過百萬,交通管制肯定是當時朝廷要抓的一項重要事務(wù)。
按照《唐律》規(guī)定,在沒有任何公私緣故的情況下,在街道和巷子的人群中,快速駕馬或者駕馬車的,事主將處以用竹板或者荊條打50次脊背的處罰,唐太宗聽說脊背是人的經(jīng)脈聚集處,因此大發(fā)慈悲,改為打屁股。
如果出現(xiàn)嚴重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就對照斗毆殺傷人的罪行減一等處理。當然,對于交通事故性質(zhì)輕重的衡量,也是有量化處理的。而因為以下緣故在人群中快速駕馬的可以免于處理:公文傳遞、朝廷命令發(fā)布、有病求醫(yī),急于追人。如果因此造成人員傷亡的,交錢贖罪,即罰款。
唐朝還對超載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唐朝沒有大客車,但是有客船。唐朝對各種型號的客船、商船都規(guī)定了具體的超載的處罰,比如超了五十斤的貨物,或者一個人的,那就要打船主五十板子。如果超了一百斤或者兩個人的,那就要打一百板子,依次類推。如果再嚴重了,那就處有期徒刑兩年。這說明咱們現(xiàn)在重視的事,古人早已經(jīng)注意到了。
古人還有一點也特別有意思,那就是駕馬車的人,必須也要持證上崗,就跟現(xiàn)在司機得有駕駛證一樣。
有人就會問了,那是不是也有扣分、罰款?還真是這么回事。
秦朝時期的《除吏律》規(guī)定:“御人”(即駕駛員)技術(shù)四次不過關(guān),撤銷駕駛資格,罰四年徭役并處罰金?,F(xiàn)在違章的話一般是罰一百,扣三分,一年十二分,也是差不多四次,說明現(xiàn)在跟秦朝差不多。
到了漢代,道路交通運輸管理更重法制,不僅法律條文明確具體,而且執(zhí)法極嚴,即使皇親國戚、達官權(quán)貴,違犯法規(guī)也照章懲罰。
漢館陶公主因違反行車規(guī)定,所乘車馬“盡劾沒入官”。丞相孔光的屬官犯禁“行馳道中央”,被諫議大夫鮑宣拘留,漢哀帝聽到后說:“人臣當如是矣!”唐代“貞觀之治”,政清民和,社會安定,百業(yè)興旺。全國交通運輸堅持法治,秩序井然,道路治安情況良好。杜甫有詩曰:“憶昔開元全盛日,九州道路無豺狼?!?/p>
可見,這個道路安全也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說到面子,古人出行,還講究排場,一般老百姓是不能騎馬的,騎馬的必須是有官位在身的人。轎子出行也有很多規(guī)定,不能越制。比如,清朝廷規(guī)定,只有官轎才能有起拱轎頂,民間花轎、市轎不準起拱,只能平頂;只準官轎外罩綠呢,一品文官至七品縣官坐四人抬綠呢大轎,親王、郡王乘八人抬大轎,皇帝、太后乘二十四人抬大轎。
清朝最富麗堂皇的轎子是慈禧太后的“鑾輿”,它以上等紫檀木為架,以黃金裝飾轎頂,外罩杏黃色貢緞,上繡九條盤龍,以翡翠為蓮花踏腳,出行時,由二十四名身材一般高、年紀一樣大的太監(jiān)抬著,以顯示慈禧太后至高至尊的等級地位。
官員的隊伍一般還配有儀仗隊,歷代除朝廷命官外,庶民絕無使用儀仗隊的資格,即使經(jīng)濟富有、略有地位的庶民出行,也只能讓一兩個仆役隨行,而且不能喝道或令一人騎馬在前充當“引馬”。
三馬車是農(nóng)用運輸機動車輛,需要考三馬車是農(nóng)用運輸機動車輛,需要考取C4駕照,才能合法駕駛的。取C4駕照,才能合法駕駛的。
三馬車不具備營運條件,各地政策不同,我認為不需要辦理其他手續(xù)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一步步加深,我國人民都逐漸地富裕了起來,現(xiàn)在每家每戶有輛小汽車已經(jīng)是很常見的事情了,有的還很多輛,并且每個人在開車之前都需要考到駕駛證才能上路,要不然無證駕駛是要被扣了車的,還要受到處罰,這是國家對我們?nèi)嗣竦囊恍┍Wo,這樣的法律不光保證了我們的人身安全,還保證了我們的財產(chǎn)安全。我國目前考駕駛證是需要理論加實踐考試的,前后共四項科目,每一項都非常重要。
古代士兵駕駛馬車
可能面對現(xiàn)在駕照難考的現(xiàn)象,有的人就在想,看古人多舒服,騎著馬想去哪去哪,沒有絲毫的限制,還不用考慮紅綠燈,也不用擔心罰款,其實這樣想就錯了,我國歷來是一個法治的國度,就算是在科技尚未發(fā)達的古代,在規(guī)章制度方面也是非常完善的,古代的人在正式騎馬之前,也是得像現(xiàn)在這樣,成功拿到“駕馬證”才行,并且,如果沒有考過的話,還要給予懲罰,情節(jié)嚴重地還要被押去做苦役。在秦朝的《除吏律》里面就有這樣的規(guī)定:如果一個人連續(xù)四次都沒有考過駕馬證的話,就要被罰四年的徭役,可見古人對駕駛技術(shù)的要求有多高。
古代士兵騎馬打仗
當然,上面說的那些是針對于官兵來說的,畢竟他們都是用來為國家打仗的,連馬都騎不好的話是執(zhí)行不好陣型的命令的。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雖然和官兵的考試流程是一樣的,但是卻沒有了那么多的限制,那么咱們就看一下古人“駕馬證”都考哪些內(nèi)容吧,
古人考科目五
第一科,過去的馬兒脖子上都有鈴鐺,第一項考核就是考試的人讓馬兒跑起來的時候,還必須讓鈴鐺和馬兒的蹄聲落到一起。想想也覺得非常困難了是不是?這可是要比科目一理論考試要難了。
第二科,考試人驅(qū)馬沿著彎曲的回流前進。這像極了“S”路,并且,規(guī)定不讓馬兒涉水,是不是感覺也挺變態(tài)的?
第三課,讓馬兒沿著操場的旗桿快速奔跑,不許觸桿。這是不是挺像“直線行駛”的?應(yīng)該是最早的直線行駛了。
第四科,讓多輛馬車交叉跑,不能出事故。像不像是現(xiàn)在的路考呀?也是非常難的。
第五科,驅(qū)車追趕禽獸到達指定的區(qū)域之內(nèi),然后射殺。這個是幸虧現(xiàn)在沒有,要是有的話,以現(xiàn)在的人的學習水平,不知道多少駕校又要遭殃了。
古代將士騎馬雕塑
從這些考試的流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的先人們是有多么地難,就為了騎個馬,駕個車,隨時會被抓去當努力就算了,還這么嚴格,怪不得過去騎馬的人都是不多的??赐赀@樣的駕考流程,你覺得自己能考過嗎?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在古代這已經(jīng)是很快的速度了。八百里加急、千里突襲,這樣關(guān)于速度的成語還有很多,古人很渴望速度,但是科技限制速度的發(fā)展。
明初著名的空印案,就是和速度有莫大的關(guān)系,以至于上千人因此送命。古人已經(jīng)窮奇所想,一直在致力于提升速度。那么古人出行都有什么交通工具?
旅行如搬家
對現(xiàn)代人來說,出門旅行帶著錢或移動支付手段就夠了,其他一切都可以路上現(xiàn)買。古人旅行就沒這么簡單了,所有生存必需品都得隨身扛著。
吃的方面,要出遠門,必須提前計算好行程,準備足夠多的干糧。莊子說,去近郊要提前準備三餐,去百里外要連夜舂米,去千里外則要提前三個月備糧,這些都是寶貴的經(jīng)驗之談。
如果是幾天之內(nèi)的短途旅行,還比較好解決,只要攜帶一些方便食品就行。當然,選擇哪種方便食品,則要依經(jīng)濟水平而定。
普通人出門遠行,往往會帶上一袋子炒米或炒麥。
先秦時期用車等級區(qū)分嚴格
周王擁有五種豪華專用車
車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種運輸和代步工具,但在卻幾乎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古代,“有車族”代表的是貴族。
據(jù)《周禮·春官宗伯下》記載,依據(jù)裝飾材料的不同,車共有五種車型,稱為“王之五路”:玉路,車轅及衡端轂頭與軛之末皆以玉為飾;
金路,車材之末皆以金為飾;
象路,車材之末皆以象牙為飾;
革路,用皮革包裹車上一些材料的末端并涂上漆;
木路,無前面四種裝飾材料,僅加漆。
路車制造工藝考究,裝飾豪華。后來周王將之當做重要待遇,贈給諸侯和宗室貴族、親戚乘坐、享受。
先秦時人乘車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階層用不同的車子,侯、卿、大夫、士、庶人乘坐的車子,分別叫夏篆、夏縵、墨車、棧車、役車。這些車的主要區(qū)別表現(xiàn)在豪華程度和所用材料上,一個比一個差。役車最差,是一種帶貨箱的車子,老百姓常用其拉貨拖柴草什么的,當然也載人。
想來,古人的這些交通工具速度是不快,但若是不趕時間,慢還是有慢的好處的。慢生活的節(jié)奏下,人往往才能靜下心來,留心觀察,用心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17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