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韽埦诱屠钐螅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萬歷五年,發(fā)生張居正奪情事件,因為有悖明朝倫理,大臣紛紛抗議,雖然被打壓,但該事件也成為張居正個人政治生涯的轉(zhuǎn)折點。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墻倒眾人推,萬歷皇帝不念舊情,險些開棺鞭尸。抄家之后,張居正的家屬,不是餓死,就是流放邊疆。
這兩個事件中,有一個身影,始終如幽靈般存在著,我們認為她該出現(xiàn)的時候,卻無影無蹤,不該顯露的時候,卻走上了前臺!
她,就是李太后。
明朝這段歷史,涉及張居正和李太后的關(guān)系,推理后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事,的確比較蹊蹺。羅漸升說史,依據(jù)《明史》相關(guān)史料進行分析。
萬歷五年,奪情事件的始末
簡單說一下“奪情”。古代官員的父母去世,要上報朝廷,回家守喪27個月后才能上班。如果局勢需要,無法脫身,相當于國家奪去了個人的盡孝之情,即為“奪情”。
萬歷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萬歷皇帝尚未親政,張居正施行的改革措施正如火如荼,如果歇個大長假,假期結(jié)束后,老天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于是張居正被“奪情”。
恰巧,適逢萬歷皇帝朱翊鈞結(jié)婚大禮,張居正身穿紅袍參加了慶典。于是,再次有人彈劾張居正不守規(guī)矩,奪情違反禮制。依據(jù)是奪情官員辦公時,要穿素服,不能穿公服,更不能參加吉慶活動。
當然,奪情反對派的下場,殊途同歸,都不是很舒服:輕者杖刑伺候,屁股被打開花;重者,降職貶官、流放邊疆。由于人員實在太多,這里不再逐一列舉姓名。
張居正奪情,反對者打屁股,說了這么多,究竟這是誰的意見呢?
朱翊鈞剛登基時,如果犯了錯誤,李太后會這樣教訓萬歷皇帝:"看看你這個樣子,如果讓張先生知道了,該怎么辦啊?"萬歷皇帝相對早熟,但李太后這些話表明,盡管是國家大事,十多歲的萬歷皇帝是不會做主的。
張居正作為內(nèi)閣首輔,這件事涉及自身,不能回避。形式上做了幾次推辭,最終形成了事實:皇帝一道圣旨,張居正奪情。
從結(jié)果上看,羅漸升說史認為,張居正奪情,李太后的態(tài)度就是:表面默許,實際支持。這個說法,從下面兩個事例可以證明。
為方便照顧萬歷皇帝的生活起居,在張居正建議下,李太后從慈寧宮移居到乾清宮,這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萬歷皇帝大婚。萬歷皇帝年幼,能夠左右他決策的,事實上有兩個人:宮里,李太后;宮外,張居正。
因為萬歷皇帝將要大婚,李太后返回慈寧宮時,對張居正曾說:
我不能親自早晚照看皇帝了,先生受先帝親自囑托,你要日夜進諫教誨,善終先帝臨終托付的情誼。
還有一個細節(jié)。張居正守孝期滿后,先是萬歷皇帝駕臨平臺,噓寒問暖,并加賞。然后兩宮太后分別召見,又有恩賞。最后,李太后為表示對張居正的極端尊敬,還單獨賜御膳九樣,委派人員作為代表,陪吃陪喝,張居正可謂榮耀至極。
奪情事件,似乎就這樣過去了,李太后也恰如其分的表明了態(tài)度。但幾年過去后,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萬歷皇帝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正如文章開始所說,抄家之后、家屬不是餓死就是流放,鬧到最后,張居正的棺材板,險些被萬歷掀起來。
萬歷皇帝這個舉動,在當時的大明朝,絕對算得上一個“號外”。然而,李太后的態(tài)度,卻是沉默。為什么不發(fā)聲?
張居正和李太后是何許人也?他們之間,究竟有什么故事?
張居正和李太后的故事,其實從裕王府就已經(jīng)開始了。
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早年經(jīng)首輔徐階推薦,在裕王府工作,任職侍講侍讀,很受裕王器重。裕王登基,變成了隆慶皇帝,張居正是王府舊臣,被提拔為吏部左侍郎兼內(nèi)閣大學士,相當于人事部副部長。隆慶六年,張居正成為臨危授命的顧命大臣,進入內(nèi)閣,地位僅次于首輔高拱。
李太后:名字叫李兮淽,15歲進入裕王府。一個小宮女,因為裕王的一次臨幸,獲得了人生最大的彩票:親自生下了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裕王成為隆慶皇帝后,她被封為貴妃,地位僅次于陳皇后。
張居正和李太后的交集,是由首輔高拱的一次權(quán)力爭奪促成。高拱主張把司禮監(jiān)的權(quán)力回歸內(nèi)閣,大太監(jiān)馮保很不樂意。張居正趁機與馮保聯(lián)手,獲得李太后和皇帝的詔命,最終高拱出局,張居正成為萬歷皇帝的首輔。
在權(quán)力變革中,張居正幾乎從來不主動做什么,不過是抓住機會,順水推舟。太監(jiān)馮保為了討好李太后,暗示張居正,將李太后和陳皇后的尊號并行。張居正就上疏建議,李太后為“慈圣皇太后”,陳皇后為“仁圣皇太后”。李太后實至名歸,當然高興。
然而,疑問似乎更加深重,張居正對李太后如此報恩,張居正死后被清算時,李太后為什么不置一詞呢?
萬歷皇帝大婚后,李太后都做過什么?
太祖朱元璋的祖訓,內(nèi)宮不能干政。夫唱婦隨,馬皇后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那么,當朝皇帝的親生母親,在萬歷皇帝大婚后,李太后真沒有做過什么嗎?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32年以后,李太后駕崩。在此期間,李太后一心禮佛的確是真,但她知道,宮內(nèi)宮外的大事,也都是她自己家的事。李太后不是沒有干政,而是有選擇的干政。
首先,辦了兩件無關(guān)痛癢的事情。萬歷八年、萬歷十二年,李太后和仁圣皇太后一起,前往天壽山謁拜陵墓。
其次,批評過萬歷皇帝的一次荒唐事。萬歷皇帝有次醉酒,想聽內(nèi)侍唱新曲子,內(nèi)侍說不會,萬歷抄劍就要斬殺,左右勸解后,割發(fā)代首才算罷休。第二天,太后聽說后,要求張居正嚴厲進諫,為皇帝草擬罪己御扎。并且讓萬歷長跪在地,直到皇帝痛苦流淚請求改過。
再次,萬歷皇帝立太子事件。太子一事,事關(guān)國本。朱常洛是長子,立為太子名正言順。但萬歷皇帝偏愛端妃的兒子朱常洵,眾大臣極力反對,雙方爭執(zhí)不下。
李太后出面干預(yù),萬歷皇帝這樣解釋:“朱常洛雖是長子,但她是宮女的兒子?!苯Y(jié)果李太后大怒,訓斥道:“你也是宮女的兒子!”
李太后為了維護國體,敢于面對事實,承認自己卑微的出身。足以看出李太后是個很有城府的女人,符合她的切身利益,會果斷出手;否則,就袖手旁觀。
最后說一下原因
張居正被清算,李太后沒有任何表態(tài),有人歸結(jié)為李太后太小氣,或者說報復(fù)。理由是李太后喜好拜佛,京城內(nèi)外造了很多寺廟。張居正認為勞民傷財,曾經(jīng)勸諫。這未免把李太后看作了一個普通婦人。
實際上,當時明朝的情況是這樣:大婚以后,萬歷皇帝已經(jīng)掌權(quán),張居正已死,沒有再能左右他的大臣了。李太后以為,作為一個喪夫多年的女人,她無愧隆慶皇帝的期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張居正,曾經(jīng)以天下蒼生為己任,那份慨然之氣,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至于他死后的所謂名節(jié),在李太后看來,無須掛懷,都不再重要了。悲哉,張居正!
參考資料《明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