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朝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唐朝的官職制度分好幾種,有使職、職事官、散官、勛官、封爵之分。
封爵
封爵估計是最容易弄懂的,因為影視劇一直都把封爵單列,很多人都知道王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
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正一品)、郡王和嗣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勛官
勛官其實我們熟悉的陌生詞,說它熟悉,是因為《木蘭辭》里面有一句“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這里的“勛”就是勛官。說它陌生也很簡單,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勛官也一路從北朝傳到唐朝,其作用類似于現(xiàn)在的勛章,是用來表彰擁有軍功之人的,當然后來文臣也可以封勛官。
勛官的等級按轉(zhuǎn)計量,最高為十二轉(zhuǎn),封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zhuǎn)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zhuǎn)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zhuǎn)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zhuǎn)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zhuǎn)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zhuǎn)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zhuǎn)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zhuǎn)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zhuǎn)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zhuǎn)為云騎尉,視正七品;一轉(zhuǎn)為武騎尉,視從七品。
到了唐朝中后期,勛官數(shù)以萬計,上柱國一抓一大把,總不能人人都視為正二品吧。除了壯壯聲勢,獲得納妾特權等,勛官基本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
散官
散官倒不是說閑散的官,而是用來表示官員身份高低的,跟品級有些重復的意思。
舉個例子,現(xiàn)在拉出來一個某某局長,他的職務是局長,他的級別可能是正科級、正處級乃至正廳級,職務決定權力,級別決定待遇。
散官就是用以表示級別的,職事官的品級不以官職為準,而已這個官員身任的散官品級為準。唐朝官員的俸祿和衣服顏色都是根據(jù)散官品級來定的,如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品官員敢穿紫色就是逾制,分分鐘受審。
唐朝散官分九品,有正有從,但無正一品,四品及以下分上下,一共29級,還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兩類。
職事官
顧名思義,職事官就是辦事的官,在政府各部門有編制的崗位,比如戶部尚書、戶部侍郎等等。
但職事官也分兩種,一種是等級很高的,如二品及二品以上的,多為榮銜,名義上是無所不統(tǒng),實際上什么事情也管不了,就是表示身份尊貴,要處理具體事務得兼任低級官職;第二種就是實際上做事的,真正的實權在握。
唐朝中后期使官泛濫,第二種職事官的權力也被架空,大多數(shù)職事官的作用只剩下了表示品級。而這恰恰是原本散官的功能,職事官等于架空了散官。于是中晚唐時期,職事官被用來表示地位品級,散官被用來決定官員服飾的顏色。
使職
使職類似于特派員,它沒有等級,也沒有待遇,但卻直接處理具體事務,也就是擁有權力。
唐朝的職事官體系比較明顯,最主要的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非常齊整,能夠在在律令制下有條不紊地管理整個國家,但對于一個不斷膨脹的巨大王朝來說,隨著事務越來越多,這種整齊的體制就越發(fā)顯得死板有余而靈活不足。
怎樣最靈活?當然是因事設官。
到高宗年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少事務沒有具體官員負責的情況。朝廷就從中央官員中選一個人,臨時負責這個事務,如營田使就是管屯田的。
朝廷一看,這個方法好用,使職也就越來越多,最著名的莫過于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下屬的幕僚,自然也是使職。隨著時間推移,到唐朝中后期,使職遍布天下。
不過使職沒有等級和待遇,相當于只辦事、不收錢,可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想想都不可能,所以使職都會兼任一個有等級有待遇的職事官(一般前面會加個檢校),這樣才有錢拿。
正是因為這種并存關系,使職最終搶了職事官的飯碗,職事官轉(zhuǎn)身又搶了散官的飯碗。
宰相
唐朝的宰相并不是一個實際官職,而是一個稱號,獲得某項官職的人便可稱為宰相,在不同時期,這項官職是不同的。
在初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嚴格執(zhí)行,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綜理政務,共議國政,三省長官并為宰相。
最先退場的是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因為李世民當過這個職務,后面沒人敢當了,尚書令的副手左右仆射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
這樣宰相的數(shù)量還是比較少,幾個宰相達成一致,皇帝的命令都有可能駁回,不利于皇權,于是皇帝開始吸收三省長官之外的官員進入決策機關。
三省長官的名額就那么多,不能再加人,皇帝干脆增設一個宰相的新名,叫“同中書門下三品”,表示跟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平級,那就是宰相了嘛。類似的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思是差不多的。
從官名就知道,這個官職是三品的,還是正三品。在初唐之后,這個官職成了實際上的宰相之職,不論等級高低,只要不加上這個官職,那就不是宰相,只能在旁邊看著。
那左右仆射(從二品)和中書令、侍中(正三品)哪去了?初唐以后,這幾個官職的授予越發(fā)稀少,尤其是中唐時中書令和侍中被提到二品后,全都成了榮銜,只是給人榮譽,不給權力。
一品大員
那唐朝有沒有一品大員呢?當然是有的。
職事官有正一品的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從一品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散官有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和驃騎大將軍(武散官)。
封爵有正一品的王、天策上將(李世民一人),從一品的嗣王、郡王、國公。
如果不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這種官職的話,這些一品大員都不是宰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6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