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爾袞沒有篡位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清朝作為第二個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他們的統(tǒng)治者為此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建立后金的努爾哈赤成為清王朝的奠基者,他智勇雙全,一生南征北戰(zhàn),虎父無犬子,努爾哈赤的一群兒子也皆是龍虎猛將,比如第二代中最出名的兩個兒子就是皇太極和多爾袞了,可以說他們?yōu)榇笄宄膭?chuàng)建立下了不可忽視的汗馬功勞。而關(guān)于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帝和多爾袞之間的爭斗也同樣是清朝一段爭議不休的歷史。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被擁舉為大汗,皇太極不僅是一位優(yōu)秀的軍事家,同樣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促進了后金政權(quán)的封建化進程,為以后的入主中原奠基大業(yè),可惜皇太極沒有等到完成大業(yè)的那一天,五十二歲的他猝死于盛京后宮?;侍珮O死前沒有指定繼承人,他的一眾兄弟個個掌握兵權(quán),毫無疑問,智勇雙全的多爾袞是最有力的競爭人選,他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zhàn),出生入死,皇太極的兒子豪格憑借著身份的優(yōu)勢與多爾袞展開了競爭,雙方爭奪很激烈,但最終確定的繼承人是福臨,皇太極年僅六歲的兒子。
經(jīng)過朝堂商議后,念及新皇年幼,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而實際清廷則是被多爾袞控制,多爾袞本人極其優(yōu)秀,軍功累累,成長過程中又被委以重要官職,這培養(yǎng)了多爾袞的政治能力。既然他如此厲害,為何沒有在未定繼承人的時候,拼盡全力以爭得皇位呢?另外,即便定下了新皇,但掌握兵權(quán)的多爾袞為何不篡位呢?要知道這清朝最終能夠入主中原,一大半的功勞都是多爾袞立下的。
首先說多爾袞為何沒有在皇太極去世后,朝堂混亂的情況下奪得皇位,這就要說到滿族統(tǒng)治者的政治體制了,多爾袞雖手握兵權(quán),他和弟弟多鐸兩人掌管著兩白旗,而豪格則是手握正藍旗,還有皇太極手下實力最為強勁的兩黃旗的支持,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還需要考慮到其他三旗的態(tài)度,兩黃旗自然是要立先帝的皇子,那么多爾袞是無法反抗的,所以他提出了繼承人不能是豪格的退讓,這么一來豪格失去了兩黃旗的支持,也失去了競爭資格,如此皇位就落到了同是皇子的福臨頭上。
而且多爾袞也知道以大局為重,當(dāng)時南有南明,北有大順和大西,滿清局勢迫在眉睫,若是多爾袞再因為皇位之爭而使得國家內(nèi)亂,那么滿清很有可能自取滅亡,如今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wù)是解決外患,一統(tǒng)天下,到時候再說皇位的問題。多爾袞率領(lǐng)清軍占領(lǐng)北京,公元1644年,滿清政權(quán)遷都北京,此后多爾袞繼續(xù)平定中原叛亂,立下大功,公元1645年,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
皇叔父攝政王在朝中的地位如何?那可是僅此于皇帝的,甚至有時候已經(jīng)冒犯了皇威,當(dāng)有大事之時,文武百官、王公貴族皆需等著多爾袞的指令,而且他們還得向多爾袞行跪拜之禮,順治帝有什么樣的待遇,多爾袞基本也有,只不過是先后順序的問題。
多爾袞并不滿足于此,這皇位本該就是靠他打拼來的,如今讓別人做了皇位,他心中不甘心,只能仗著實權(quán)給皇帝添堵,這樣心中才能解氣。
公元1646年,多爾袞以調(diào)兵每次需要奏請順治帝鈴印的理由將皇宮中的璽印搬到了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此后多爾袞所享受的待遇再高一等,慢慢地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公元1647年,多爾袞不再向順治帝行禮,他還將朝中對自己有威脅的滿清宗室清除,該罷免的罷免,該陷害的陷害,從前同是輔政大臣的濟爾哈郎因為建筑府邸逾制而被罷免職務(wù),以后只是一個普通親王了,曾經(jīng)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肅親王豪格被幽禁至死,這兩人的“消亡”意味著朝中再無勢力能夠威脅到多爾袞,多爾袞徹底掌握了朝政大權(quán)。
公元1648年,多爾袞晉為皇父攝政王,認叔叔為皇父,成年后的順治帝心中強烈不愿,但苦于被多爾袞的實權(quán)壓迫著,他不得不這樣做,多爾袞的一切儀仗都在向皇帝的規(guī)格靠攏,處理政務(wù)也無需請示皇帝,全憑一人做主,皇宮朝堂已成虛設(shè)之地,多爾袞的府邸成為了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人的“入朝辦事”之地。多爾袞雖然沒有當(dāng)上皇帝,但他已經(jīng)有了皇帝的實權(quán),真正的皇帝被他擺弄成了傀儡,可為何多爾袞沒有做這最后的一步呢?
其實多爾袞已經(jīng)打算走最后一步了,公元1650年,他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那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祔享太廟,這樣一來他的身份就成為了努爾哈赤的嫡長子,日后他奪位也能夠更加名正言順,可惜他還沒有走完最后一步。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不慎墜馬跌傷,十二月,多爾袞重病而亡,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這年他也才三十九歲,如同他的兄長一般,還未完成自己的大業(yè)就不幸身亡了。
多爾袞死后,最大贏家當(dāng)屬順治帝,順治帝理所當(dāng)然地執(zhí)掌大權(quán),先是裝模作樣地給了多爾袞封賞,而后又同意朝中多爾袞的政敵提出的諸多罪狀,將多爾袞的一切封典全都奪取,甚至還毀墓掘尸,由此可見,順治帝對多爾袞恨到了極點,以乾沒有機會,如今好不容易等到多爾袞身死,順治帝自然要好好宣泄心中的憤恨。只可惜多爾袞完全有當(dāng)皇帝的能力,陰差陽錯沒有當(dāng)上皇帝,此后便一直沒了機會,即便他已經(jīng)到了最后一步,但老天弄人,讓他突然離世,他所做的一切全都沒有意義了。
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慮和他的大局觀,以及那一點點的惻隱之心。
《孝莊秘史》中皇太極
?多爾袞之所以沒有奪取皇位,多爾袞自己的力量并不足以使其奪得皇位。盡管多爾袞手中擁有大量的權(quán)利,但遠遠沒有達到可以呼風(fēng)喚雨、只手遮天的地步,相反多位親王的實力反而可以與他抗衡,所以多爾袞不敢輕舉妄動。
《孝莊秘史》中多爾袞
二是多爾袞考慮大局,為了顧全大清剛剛穩(wěn)固的江山社稷。多爾袞和旁人爭奪皇位必然引起一場較大的紛爭,削弱大清的實力。多爾袞立幼不立長,得以輔政名義控制政權(quán),不僅使自己的地位在實際上大有提高,而且還避免了內(nèi)部分裂和沖突,保存了清朝的實力,為進一步攻明乃至奪取中原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
《孝莊秘史》中大玉兒
最后一點就是,多爾袞的惻隱之心。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多爾袞對孝莊皇太后大玉兒的感情軼事廣為人知,為了得到美人,多爾袞也許愿意放棄江山。
從日后清朝入關(guān)的發(fā)展來看,多爾袞退了一步實際上是進了一步,既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又抱得美人歸,何樂而不為。
不是多爾袞要放棄皇位,而是他沒有那個實力。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雖說自己才能出眾,其母阿巴亥又是大福晉。但畢竟年幼,在諸多貝勒臺吉中實力比較一般,甚至連自己同母所生的弟弟多鐸都比不上。許多愛新覺羅家族的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
比如天命元年的朝賀典禮上,在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有弟弟多鐸的位置,卻沒有多爾袞的位置。而努爾哈赤去世之時,多鐸已經(jīng)是一旗之主,而多爾袞卻連旗主都沒混上。
當(dāng)然,也有傳聞稱,努爾哈赤在臨終前想要傳位于多爾袞,并且考慮到當(dāng)時多爾袞年幼,所以準(zhǔn)備讓代善攝政。但考慮到當(dāng)時多爾袞的處境,這種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就算有這么一回事兒,多爾袞的實力太弱,繼承不了大位。
所以努爾哈赤去世之后,后金的大汗之位跟他基本沒啥關(guān)系,只能是成為自己兄長皇太極的附庸。
在皇太極執(zhí)政時期,多爾袞的政治生涯迎來一個快速的上升期。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zhàn),功勛卓著,深得皇太極的器重。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多爾袞被封為大清和碩睿親王,成為清朝最具權(quán)勢的人物之一,讓他在日后有機會去爭奪皇位。
時間來到1643年,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突然駕崩,然而生前卻未立嗣子,由此導(dǎo)致了一場爭位風(fēng)波。當(dāng)時愛新覺羅家族主要有三大勢力,分別是豪格集團、多爾袞集團以及代善、濟爾哈朗集團。
其中豪格集團實力最強,首先作為皇太極長子,有著兩黃旗的支持,因為兩黃旗乃是皇太極親領(lǐng),屬于忠于皇太極一脈的勢力,所以兩黃旗希望由皇子繼位。兩黃旗作為皇帝下屬,實力在八旗之中最為強悍,索尼、圖賴、鰲拜這些人都是出自兩黃旗。他們甚至放下話來,如果不立皇子,寧愿一死。
其次,豪格的爵位是和碩肅親王,又是正藍旗旗主,不僅地位上能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實力更是強悍。多爾袞集團的實力稍弱于豪格,其主要的倚仗就是自己的鑲白旗和弟弟多鐸的正白旗。
至于朗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雖然兩個人加起來坐擁三旗,但由于皇太極生前對其多有打壓,所以實力并不強,甚至不如多爾袞,算是愛新覺羅家族內(nèi)部的第三大勢力。
由于,代善和濟爾哈朗表示不爭奪皇位,保持中立。所以爭奪皇位的人主要就兩個,分別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而豪格在實力上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他的兩黃旗加正藍旗,可比多爾袞兄弟的兩白旗要強上不少。此外,豪格擁有長子身份,而且戰(zhàn)功卓著,不僅符合“立長”這一傳統(tǒng),在功勞威望上,也不差多爾袞多少。
更為關(guān)鍵的是,多爾袞集團內(nèi)部,也并不是鐵板一塊。多爾袞的弟弟多鐸雖然表面是站在哥哥這邊,但他自己也想當(dāng)皇帝。當(dāng)時在議政大會上,多鐸開始表示推舉哥哥多爾袞繼位,而多爾袞則走過場般的表示謙讓。沒想到多鐸不配合,立刻表示,多爾袞不接班,他自己可以接班。
“若不允,當(dāng)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
這其實并不意外,多鐸原本就比多爾袞受寵,當(dāng)初努爾哈赤在位時,多爾袞一直都是排在多鐸后面。所以,對于多爾袞來說,當(dāng)時他和豪格爭位,實力上其實是處于劣勢。尤其是兩黃旗大臣將領(lǐng)們一直都是堅持立皇子,直接否定了多爾袞的繼位資格。但是,多爾袞又不能就此認輸,如果豪格登基,少不了會對其報復(fù)。
所以,對于多爾袞來說,就算自己無法登基,那也不能讓豪格皇帝。于是,多爾袞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主動放棄爭奪皇位,轉(zhuǎn)而推舉九皇子福臨繼位。這一招對于豪格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因為福臨同樣是皇子,兩黃旗不會反對。如此一來,多爾袞的兩白旗就能對豪格的正藍旗形成實力壓制。
此外,福臨母親布木布泰,乃皇太極五妃之一,出自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后來的孝莊太后。其不僅意味著福臨出身高貴,更代表福臨背后有著蒙古人的支持。
所以,在兩黃旗保持中立的情況下,福臨憑借多爾袞的支持和蒙古人的外戚勢力,就可以對豪格形成壓制。
此外,保持中立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被推舉為輔政親王,無形之中也被拉到了福臨這一邊。至于禮親王代善,一直沒有太多想法,只要大家和和氣氣,不內(nèi)訌就行,所以他也贊成這樣一個方案。于是,原本占盡優(yōu)勢的大阿哥豪格,就這樣變成了絕對劣勢的一方,最終只能是放棄爭奪皇位,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九歲的小孩兒登上皇位。
所以,多爾袞不是不想當(dāng)皇帝,只是當(dāng)時的形勢不允許,他沒有那個實力當(dāng)皇帝。
不過,就算沒有當(dāng)上皇帝,多爾也袞憑借著擁立之功,得到了巨大好處?;实鄹ER年幼,同為輔政親王的濟爾哈朗,又無心與其爭權(quán),主動表示以多爾袞優(yōu)先,使得多爾袞大權(quán)獨攬,成為了這場權(quán)力之爭的最大贏家。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濟爾哈朗諭諸大臣,凡事先白王,書名亦先之。
多爾袞于順治元年被封為大將軍,次年又進位皇叔父攝政王,徹底掌管了清朝的軍政大權(quán)。雖然他此時不是皇帝,但其權(quán)力已經(jīng)與皇帝一般無二。
當(dāng)然,當(dāng)時攝政王之后的多爾袞是有機會篡位的。多爾袞以皇父攝政王的身份代理皇權(quán)的,京城防衛(wèi)與紫禁城防衛(wèi)也全在掌握,待到徹底穩(wěn)定中原,到時候轄取天下的巨大戰(zhàn)功,黃袍勸進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天不假年,多爾袞在順治七年,因為行獵時墜馬跌傷,不治身亡。而他在死后,被順治追尊為帝,廟號成宗,并以帝王禮厚葬,其實也算是當(dāng)了一次皇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39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