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在上學期間可能已經學過一些歷史知識,但是歷史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課本范圍。歷史中有無數(shù)精彩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和發(fā)現(xiàn)。今天,我為大家搜集了關于唐玄宗李隆基呵斥武氏是怎么回事的歷史知識,趕快來看看吧。
唐太宗李隆基英俊多才,儀表堂堂,從小就展現(xiàn)出非凡的魅力和抱負。盡管他來自不被重視的武氏族人,但他始終表現(xiàn)出堅定的意志和自信。在他七歲那年,一場祭祀儀式上,金吾大將軍武懿宗無禮對待侍從護衛(wèi),而李隆基則挺身而出,斥責武懿宗的行為。他大聲喝道:“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你有什么資格這樣指揮我們的侍衛(wèi)!”這番勇敢而有驕傲的舉動,讓當時的則天皇后對他格外青睞。
在隨后的歲月里,李隆基逐漸展現(xiàn)出卓越的才能和領導力。他在年僅十歲時便被封為楚王,成為了朝野上的一顆新星。他開府置官屬,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尊崇賢能,實行開明的政策,讓人們對他寄予了厚望。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逐漸走向了繁榮昌盛的道路。
李隆基的成就和個人魅力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他被譽為開國皇帝,成為了一代偉大的統(tǒng)治者。他的一生注定要銘刻在中國歷史長河之中,他那從賤族少年到唐朝開國皇帝的傳奇故事,至今仍然讓人肅然起敬。
《舊唐書》: 三年閏七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閣,開府置官屬,年始七歲。朔望車騎至朝堂,金吾將軍武懿宗忌上嚴整,訶排儀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則天聞而特加寵異之。
以上就是關于唐玄宗李隆基呵斥武氏是怎么回事的全部內容了,小伙伴如果覺得不錯,還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歷史類的相關的小知識、小趣聞和人物故事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們。
王皇后 一開始立折沖府的一位姓王的果毅都尉的女兒為皇后。果毅都尉是五品的武官,所以這位皇后也算是將門之女。最初的時候,王皇后憑借過人的膽識,和她將門虎女的天生氣魄,協(xié)助搬到韋皇后,斗贏太平公主??梢哉f,李隆基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軍功章里有王皇后的一半。
隨著李隆基在位時間的推延,他與王皇后之間的感情便也越來越淡了。王皇后讀書不多,肚子沒有多少墨水。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王皇后沒有子嗣,這更讓李隆基對她不重視起來。之后,李隆基寵幸一位姓武的妃子,讓這王皇后著了急,為了挽回李隆基的心,她只要一有機會,便會在李隆基面前,說那位妃子的壞話。
可是事情并沒有像王皇后期盼的那樣發(fā)展,李隆基不但沒有遠離姓武的妃子,反而對王皇后日漸新生厭煩,逐漸產生了廢黜皇后的想法。
王皇后為了挽回的感情,不敢再采取強硬態(tài)度,而是選擇了打感情牌。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焙螞r王皇后與唐玄宗是共患難,一路走來的。雖然唐玄宗一直有廢黜王皇后的心思,但一時找不到理由,也就沒有動作。
一日,唐玄宗去探望王皇后,王皇后乘機訴苦:“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這里提到當年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一次過生日去了王皇后家里,正巧王皇后的父親好賭,將家里積蓄都輸光了。為了不怠慢李隆基,他便將自己身上的紫半臂脫下來當了,買了面回來給李隆基做了一碗長壽面。
既然王皇后提到這樣的往事,李隆基自然不好再提廢后的事情??上趸屎笞约翰粻帤?,看到得寵的武氏兒女成群,她忍不住去求神靈幫忙,找到一個名叫明悟的和尚作法。王皇后作法的第二天,李隆基變得知了,他一詢問,得知皇后的咒語是“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后?!?/p>
李隆基頓時大怒,要做則天皇后,那不是要學嗎?這下不論再怎么辯駁,都無濟于事了。李隆基將王皇后打入冷宮,從此再不過問。不過兩年,王皇后便郁郁而終。皇后的位子空了出來,按理說,應當立最得寵的武氏為皇后,可是李隆基卻遲遲不肯有動作。
原因便是這一幕與之前的武則天當皇后的一幕太相似了。廢王立武,這一切都是七十年前的歷史重演。大臣們紛紛阻撓,理由有三:其一,武家與李家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何還能讓武姓母儀天下;其二,太子已立,武氏若當皇后,必然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到時難免動蕩;其三,不愿意歷史重演。
大臣們的擔憂也是有道理,唐玄宗便放棄了立武氏為皇后的念頭。最后,他只得封武氏為惠妃,算是補償。而后,唐玄宗也打消了立皇后的念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02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謝靈運和陶淵明之間有著什么交集嗎,
下一篇: 姚廣孝為什么被稱為妖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