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李淵的儲君之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但是,爭奪儲位的卻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個兒子,李淵剩下的十多個兒子都沒有參與進(jìn)來。那么,為什么只是這三個兒子在爭奪儲位,其他兒子都沒有參與呢?
(李淵劇照)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討論。
一、實際上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斗。
其實,儲位本來是沒有懸念的。不但沒有懸念,而且早已塵埃落定了。因為李淵早早就確立了李建成為太子。
但是,由于李世民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功勞太大,手中掌控的兵權(quán)太大,身邊的人才太多,這就造成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的擔(dān)心主要有三點:一是擔(dān)心李淵改變主意,把太子之位變更給李世民。二是擔(dān)心李世民憑借自己的實力,提前籌劃,用武力奪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三是擔(dān)心就算自己好不容易熬到李淵去世,順利登基當(dāng)皇帝,李世民也會憑借實力,奪他的皇位。
正是因為有這一系列的擔(dān)心,所以李建成想未雨綢繆,提前打擊李世民,把這個潛在的威脅除掉。
而李世民當(dāng)然也不甘示弱,畢竟江山大部分是他打下來的,他不服氣。同時,他手握重兵,和李建成爭奪,也有很大的優(yōu)勢。這兩方面的原因,讓他不愿意放棄向太子之位發(fā)起沖擊的機會。
本來這件事與李元吉是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為什么李元吉要參和進(jìn)來呢?一是李元吉和李建成的關(guān)系特別好,所以他要幫李建成的忙。二是因為李元吉性格上好勇斗狠,有爭斗的欲望。三是李元吉還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心思,他希望先把李世民斗下去以后,再取代猶豫不定的李建成,最終自己笑到最后當(dāng)皇帝。
李淵剩下的十多個兒子,也許也有那樣的心。但是,一來,他們沒人建立李世民那樣的大功,掌握了李世民那樣的大權(quán)。二來,他們與李建成的關(guān)系也比較一般,因此他們沒有機會參與進(jìn)來。
(李世民劇照)
二、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是嫡子。
李淵有20個嬪妃。不過,竇皇后生的兒子只有四個。分別是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玄霸、老四李元吉。
其中李玄霸在1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李玄霸也就是演義小說中李元霸的原型。不過,他一生其實沒什么戰(zhàn)功,估計也沒什么武藝。演義小說里都是虛構(gòu)的)。也就是說,實際上,當(dāng)時李淵活著的嫡子中,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人。
我們知道,古代皇位繼承是采用“嫡長子制”。“嫡長子制”的規(guī)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李淵那剩下的十多個兒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對于他們來說,參與爭奪儲位,完全是瞎忙活。所以,他們當(dāng)然不愿意參與爭斗了。
(李建成劇照)
三、李淵沒有處理好三個嫡子的關(guān)系。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間的爭斗,實際上是李淵沒有處理好他們嫡子之間的關(guān)系造成的。之所以說是李淵造成的,有三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李淵并沒有及時收取李世民的兵權(quán)。固然,李淵在打江山的過程中,需要把兵權(quán)給李世民。但是江山已經(jīng)打完了,不需要再打了,就應(yīng)該及時收了李世民的兵權(quán)??墒抢顪Y并沒有這樣做。二是李淵已經(jīng)立了李建成為太子,但他卻連續(xù)三次說要把儲位給李世民。三是李淵在安排嫡子住處的時候,不講規(guī)矩。他把李世民安排在承乾殿,把李元吉安排在武德殿,這兩個地方離皇宮、東宮都很近,而且互相可以隨便來往,還可以提著刀槍四處亂走。
總之,因為沒有立好規(guī)矩,因此也就造成了三人的爭奪。而李淵的其他兒子們沒有獲得這樣的優(yōu)待,因此,沒有給他們爭儲的野心。
四、李淵的其他兒子年紀(jì)都太小。
李淵的兒子中,除了前四個嫡子外,第五子李智云14歲時,就被隋朝給殺害了。而第六子李元景生于618年,玄武門政變爆發(fā)的時間是626年。也就是說,爆發(fā)玄武門政變的時候,李淵活著的庶子中,最大的才8歲。其余的庶子,自然都小于8歲,還有一些是玄武門政變爆發(fā)以后才生的,他們怎么可能參與儲位爭奪呢?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鑒》)
李淵的孩子雖然很多,但是成才的卻沒有幾個。李淵的后代只有李世民和李建成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才能,李淵的繼承人也一定會在這兩個人之中選出來。唐朝大半個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沒有李世民也許就沒有我們看到的大唐王朝了,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歷代君主里面也是能夠排進(jìn)前三名的??上У氖前凑諅鹘y(tǒng)的繼承制度,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應(yīng)該由李建成成為唐朝的下一個君主,但是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拿下了通往最后寶座的門票。
在很多影視劇中把李建成塑造成一個碌碌無為,膽小如鼠,昏庸無道的小人。其實這個是不符合史實的,這個和李世民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李世民為了掩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讓自己獲得皇位的過程變得合法,就修改了史實,丑化了原來的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在李淵奪得天下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dāng)初李淵起兵的時候很猶豫,是經(jīng)過李建成的說服才讓李淵下了決心。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李建成也有著長遠(yuǎn)的戰(zhàn)略眼光,對于天下大勢分析的很清楚,知道把握時機,幫助李淵建立了唐朝。
不可否認(rèn)的是李建成的才能確實沒有李世民那么突出。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建成一直守著唐朝的大后方,守著自己的大本營,保證了李淵大后方的穩(wěn)定,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和李世民比較起來就差距很大,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朝臣中的呼聲也很高,朝中一多半的人都支持李世民。
縱觀唐朝歷史,開國初期的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這場政變可謂是體現(xiàn)出了中國歷史上奪嫡之爭最血腥的一面。秦王李世民先后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再逼宮父親李淵,使自己成為太子,三個月以后李淵?主動?禪位,李世民由此開啟了自己23年的帝王之路。
其實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主要在于唐高祖李淵造小孩有一個巨大的分水嶺,這個分水嶺就是公元618年唐朝的開國。在唐朝開國之前,李淵有5個兒子,而唐朝開國以后,李淵身為皇帝,是要什么有什么,于是治國之余就努力造小孩,所以又有了17個兒子。
我們看看玄武門之變發(fā)生的時間,發(fā)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也就是說當(dāng)時不算開國之前所生的5個兒子,其余17個兒子,有的還沒有生下,而最大的第六子李元景當(dāng)時也不過9歲。
所以年齡上的巨大差距,直接就將奪嫡三人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跟以老六李元景為首的17個弟弟劃分開了。因為這些個弟弟太小了,別說發(fā)生玄武門之變時還沒有出生的弟弟,就是已經(jīng)出生的最大也就是9歲,是什么也干不了,別說參與奪嫡了,就是站隊都不會。
那么年齡上的巨大差距已經(jīng)排除了17個小弟弟,還有兩個兄弟與奪嫡三人組同樣出生在唐朝開國之前,為什么沒有參與奪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兩個都早逝了。
這兩個人分別是李淵第三子衛(wèi)王李玄霸和第五子楚王李智云,李智云還是李淵的第一個庶子,因為前面四個哥哥都是李淵正妻竇氏一人所生。
李玄霸早逝于隋大業(yè)十年,都沒有活到唐朝開國。
李智云的死則有些耐人尋味,史書記載:?及義師將起,隱太子建成潛歸太原,以智云年小,委之而去。因為吏所捕,送于長安,為陰世師所害,年十四?。
也就是說在李淵起兵之際,李建成和李智云在一起,結(jié)果李建成認(rèn)為李智云年幼,干脆沒有管他,就自己悄悄地回到太原,不久李智云被捕,后被處死。
李建成為什么要這樣做,有可能李智云只是他的異母弟,有可能是故意借刀殺人,想要提前解決掉潛在的競爭對手。不管怎么說李建成是真的坑弟了,而天道輪回,報應(yīng)不爽,唐朝開國以后,坑弟的李建成最終在玄武門之變中死于二弟李世民之手,說起來還是有些諷刺的。
所以總結(jié)來說,唐高祖李淵有22個兒子,為什么只有3個兒子參與了奪嫡呢,主要是跟奪嫡三人組年齡相近的兩個兄弟,在開國之前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早逝了。
而其他17個兄弟,在玄武門之變之時,最大的不過9歲,沒能力奪嫡,所以自然沒有參與。
再縱觀這場血腥的奪嫡政變,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也是他真正輝煌的開始,奠定了他23年的帝王之路,有了后來的貞觀之治,有了屬于唐太宗李世民一系列的豐功偉業(y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4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