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碓实鄣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元朝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其他皇帝大都是默默無聞,那么為什么會造成這種情況呢?
首先,元朝的歷史很短,皇帝卻很多
在兩宋和明朝之間,元朝的歷史不過百年,在動輒百多兩百年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里,元朝的歷史確實是比較短暫的。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繼承汗位,建元“中統(tǒng)”,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改稱大都。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zhàn)中戰(zhàn)勝南宋最后一支抗元力量,南宋大臣陸秀夫攜八歲的幼帝趙昺跳海殉國,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混亂分裂的局面。史學家一般都以這一年作為元朝的開始。
從1279年統(tǒng)一全國到1368年退往大漠,元朝短短99年的歷史里,共傳五世十一帝,其中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兩人在位時間就占去了三分之二。中間的九位皇帝總共執(zhí)政時間不過40年,平均一位皇帝在位時間差不多四年多,可見皇位更迭之頻繁。
內(nèi)亂頻發(fā),皇位更迭頻繁
元朝第一個死于非命的皇帝元英宗,于1323年在上都以南一個叫南坡的地方遭到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的刺殺,史稱“南宮之變”,此后元朝便內(nèi)亂不斷,皇帝如走馬觀花般你方唱罷我登場。
(元朝皇帝從元寧宗開始,全部出自故太子真金一系)
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的長孫也孫鐵木爾除掉殺害英宗的兇手后即位,是為泰定帝。1328年泰定帝去世后,丞相倒剌拉在上都擁立泰定帝的兒子阿速吉吧為皇帝,是為元順帝。但同時,元武宗的舊部重臣燕鐵木爾及河南行省丞相伯顏并不甘心皇位掌握在真金一系,遂分別派人迎接周王和世與其弟圖帖睦爾。結果圖帖睦爾于1328年在大都率先稱帝,是為元文宗,元順帝被殺害。和世稍后亦在和林稱帝,是為元明宗,一時之間元朝兩帝并立,勢必要分出個勝負,結果元明宗前往上都與元文宗相會時,被文宗派人毒死。
1332年元文宗死后,為洗刷他毒殺哥哥元明宗的罪名,遂將皇位傳給明宗次子懿璘質(zhì)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年僅七歲的小皇帝在位不到兩個月即蹊蹺死去,最后明宗長子妥懽帖睦爾被擁立為帝,是為元惠宗(元順帝),也是元朝在時間位最長,在中原統(tǒng)治的最后一個皇帝。
元朝短短百年的歷史里,皇位更迭之頻繁,內(nèi)亂之頻發(fā),內(nèi)耗不斷中直接削弱了元朝的統(tǒng)治力量。這些皇帝在位時間多則三十余年,少則兩個月,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大都如過江之鯽,匆匆轉逝,能夠被我們熟記的皇帝寥寥無幾。
混亂的皇位傳承
忽必烈駕崩前,皇太子真金已經(jīng)早亡,因此帝位為各方勢力所覬覦,最后皇位在真金長子晉王甘麻剌和三子鐵穆耳之間形成競爭,鐵穆爾憑著世祖親賜的皇太子寶和鎮(zhèn)守蒙古龍興之地和林勝出,是為元成宗。
(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
成宗去世后,奇怪的皇位傳承出現(xiàn)了,真金之孫,成宗二兄答剌麻八剌之子海山繼承了皇位,是為元武宗,并立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約定兄終弟及。同時又約定愛育黎拔力八達死后,帝位復歸武宗之子和世。但是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后,撕毀兄弟之約,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這為此后的元廷內(nèi)亂埋下了禍根。即位的元英宗碩德八剌在上都遇害后,兒子天順帝被武宗之子文宗圖帖睦爾殺害,文宗的哥哥和世亦在和林稱帝,是為元明宗,兄弟同時稱帝,皇位之爭更加激烈,最終文宗在上都毒殺明宗。文宗死后,為洗刷他毒殺哥哥的罪名,又把皇位傳給哥哥的兒子元寧宗和元惠宗,縱觀元朝的皇位傳承,兄終弟及可謂是其獨有的特色,這也導致了元朝百年的歷史,僅傳五世,卻有十一位皇帝,而且全部出自已故太子真金一系。
元朝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和亡國之君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其他皇帝大都默默無聞,除了以上幾點原因,元朝的皇帝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文治武功很一般,也導致了他們未能名垂青史。蒙古民族的名字字數(shù)長,讀來生僻拗口,也讓我們很難記住,使得元朝的歷史一直成為夾在宋朝和明朝之間的一段較少為人知的歷史。
元朝之所以會頻繁更換帝王是因為元朝的皇帝壽命都很短,而且元朝的皇位繼承制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加上權臣干預建儲,導致只存在了98年的元朝頻繁地更換了十一位皇帝。?
其一、元朝皇帝的壽命普遍很短。
元朝的皇帝大多數(shù)都是貪圖享樂型的,不僅好美色,而且他們還有酗酒的習慣,這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得元朝皇帝活得年紀都不大。
元朝的這些皇帝除了忽必烈比較長壽,活到了八十歲,其余的皇帝都沒有能活過四十歲就去世了,甚至元朝的武宗和文宗僅僅二十多歲就因為酒色縱欲而亡,這是元朝頻繁更換帝王的原因之一。?
其二、元朝的皇位繼承制度存在問題。
按照漢人的繼承原則,皇位一般是嫡長子制,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皇權的順利交接,但是元朝的皇位繼承制度卻是選擇皇室成員中有能力的人來繼承皇位。
這種繼承制看起來很民主,但皇室內(nèi)部成員中想要爭權皇位的人太多,導致元朝宮廷政變頻繁,他們?yōu)榱嘶蕶喽窢幍漠惓K烈,元英宗就是在政變中被殺,元文宗為了皇位將自己的兄長明宗害死。
其三、元朝權臣干涉朝政。
元朝的統(tǒng)治者是蒙古人,雖然他們驍勇善戰(zhàn),但是他們卻不喜歡繁瑣的政務,甚至沒有上早朝的習慣,政事大多數(shù)都交給宰相去處理,長此以往造成宰相手中的權力過大,皇帝的權力也被架空。
丞相不僅利用手中的權力左右皇帝的廢立,而且對于那些有主見、不愿意做傀儡的皇帝,宰相會聯(lián)合其他的勢力將皇帝廢掉,重新?lián)砹⒙犜挼幕实?,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元朝更換帝王的頻率。
成吉思汗鐵木真當年傳位嫡三子窩闊臺,而忽必烈的父親乃是拖雷,按理來說忽必烈是沒有機會掌握蒙古,最終建立元王朝的,但命運總是充滿意外和巧合。
汗王正統(tǒng),從窩闊臺世系轉移到拖雷世系
按照蒙古的傳統(tǒng),采取的是幼子守灶制度,也就是家業(yè)留給正妻所生的幼子,成吉思汗晚年卻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個傳統(tǒng),將汗王之位傳給正妻孛兒帖所生的第三子窩闊臺,然而對于小兒子拖雷,成吉思汗則將絕大多數(shù)的軍隊、百姓和財產(chǎn)留給了他。
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怪異的局面,窩闊臺成為了大汗,可實力最強的卻是拖雷,如此一來,蒙古黃金家族內(nèi)部陷入了一場猛烈的紛爭之中,尤其是拖雷和窩闊臺相繼離世之后。
窩闊臺駕崩之后,其長子貴由繼位,其正妻乃馬真后臨朝稱制攝政,結果當時的蒙古帝國諸王紛紛倒戈,庫里勒臺大會召開之后,拖雷之子蒙哥繼承汗王之位,蒙古汗王一脈正式從窩闊臺世系轉移到了拖雷家族,而這也給了后來的忽必烈成為家族繼承者很大的機會。
長兄早亡,汗王之位再次生變
南宋開慶元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伐宋朝的時候,意外死在了釣魚城,而此事件成為了整個亞歐大陸的一個巨大的命運轉折,由于蒙哥是突然駕崩,其生前并沒有指定好繼承人,其死后引起蒙古諸王爭位,遠征在外的各支王公紛紛回撤,準備爭奪汗王之位。
當時,可以作為蒙哥繼承人的主要有兩派,一邊是他的同母弟弟,也就是忽必烈等人,另一邊是他自己的親兒子,也就是斑禿等人。
蒙古不同于中原,并沒有硬性的兄終弟及與子承父業(yè)的傳統(tǒng),而是能者為王,相對于蒙哥那些尚未成才的兒子,其正值壯年的弟弟們,自然更加具有優(yōu)勢,當時,蒙哥的三個親弟弟都已經(jīng)過了四十歲,還輪不到一群毛頭小子爭位。
由于蒙哥在南征之前,讓其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留守哈拉和林,所以其擁有很大的優(yōu)勢,至于忽必烈與旭烈兀,都有各自的難處。
旭烈兀,當時仍舊在西征的途中,已經(jīng)占據(jù)了幾乎整個西南亞洲,即將揮鞭西奈半島兵發(fā)埃及非洲,結果蒙哥的死訊傳來,讓其停止了征程。
當時的忽必烈處境算是很差的,蒙哥繼位之初曾讓忽必烈總領漠南,而忽必烈在征伐中原、大理的時候戰(zhàn)功赫赫,又親近中原的漢人士族,統(tǒng)轄地區(qū)發(fā)展得相當好,但這也引起了反對漢法的蒙古貴族的反對與蒙哥的猜忌。
蒙哥本身就個性鮮明,自稱?遵祖宗之法,不蹈襲他國所為?,對于漢法向來就不屑一顧,對于重視漢法的忽必烈也是愈發(fā)猜忌,對忽必烈得到中土人心甚為不滿。
汗庭諸臣向蒙哥陳述忽必烈的兩大罪狀:
一,為中土地方臣民都翕然歸心,稱忽必烈為賢王; 二,王府諸臣擅權,做法超出之前?唯掌軍事?的許諾。 公元1257年,蒙哥派遣親信大臣阿藍答兒與劉太平,南下鉤考京兆與河南的稅賦,阿藍答兒的鉤考極其嚴酷,而這實際上也是對于忽必烈總領漠南的一次整飭,鉤考的同屬,蒙哥撤銷了忽必烈王府在當?shù)卦O置的經(jīng)略司、宣撫司等機構,削掉了忽必烈的兵權。
忽必烈最終在中國建立元朝,簡直就是個奇跡。為什么說是一個奇跡呢?
實際上,忽必烈在小的時候,是看不到希望的。一是當時蒙古大汗是窩闊臺,而不是忽必烈的父親拖雷。窩闊臺去世以后,只可能是窩闊臺的后人獲得大汗之位。而且當初成吉思汗在傳位給窩闊臺的時候,還和所有的兒子們約定,以后的皇位,都必須在窩闊臺的后代中傳遞。只要窩闊臺的后代有一個兒子,就要傳給他的兒子,不能傳給別人。
既然皇位只能在窩闊臺的后代中傳遞,忽必烈是拖雷的兒子,有什么希望呢?二是忽必烈并不是拖雷的長子,也不是拖雷的幼子。就算汗位傳遞到拖雷的名下,其實忽必烈獲得汗位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為什么呢?因為按照漢人的傳統(tǒng),是嫡長子獲得繼承權;按照蒙古人的傳統(tǒng),是幼子守灶。總之,都與作為二兒子的忽必烈沒有任何關系。
后來,蒙哥獲得了汗位。但就算蒙哥獲得了汗位,蒙哥也只可能把汗位傳給兒子們,不可能傳給作為弟弟的忽必烈。也就是說,忽必烈的希望也是渺茫的。三是忽必烈作為一個蒙古王爺,成為中原國家皇帝的機會很少。在忽必烈之前,雖然也有北方少數(shù)民族國家打到了中原國家,但是要想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是非常難的。
南北朝時期及五代時期,也有北方少數(shù)民族在中國建立過國家的情況,但建立大一統(tǒng)的國家還真沒有。唯一算得上的,是耶律德光滅亡后晉以后,在中原建立遼國。但是耶律德光也只是在中原呆了一個多月就回去了,此后劉知遠建立后漢,恢復了漢人的江山。所以,忽必烈想建立一個大一統(tǒng)國家,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過,最終的結果是,忽必烈克服了一切困難,不但當了蒙古人的大汗,還當了中原國家的皇帝,而且還是一個大一統(tǒng)國家的皇帝。他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在這里,我不打算講具體過程。我認為,忽必烈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從小結交漢人知識分子。忽必烈的父母非常重視四個兒子的教育,再加上當時的蒙古的中書令(相當于宰相)耶律楚材非常注意引進漢人知識分子,創(chuàng)辦書院讓蒙古貴族的孩子學習,因此,忽必烈從小受到了漢人文化的教育。別的蒙古孩子受到漢人文化教育也就受到了,影響并不大,但是忽必烈不一樣,忽必烈還有意識地結交了很多的漢人知識分子,在漢化上,在蒙古王爺們是最大的。這也使得他最終有機會插手漠南事務,從而開啟統(tǒng)一中原國家的模式。
二、忽必烈深得蒙哥的信任。忽必烈之所以深得蒙哥的信任,是因為他在蒙哥當大汗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實際上,蒙哥是沒有當大汗的資格的。但是由于窩闊臺自亂陣腳,繞過他的兒子貴由,想把汗位傳給他的孫子失烈門。后來貴由奪得了汗位,但兩年后貴由又死了,窩闊臺的兒子孫子以及兒媳孫媳們?yōu)榱撕刮粻帄Z不已。在這種情況下,蒙哥在拔都的幫助下,成為汗位的有力挑戰(zhàn)者。拔都甚至派兄弟別兒哥帶著軍隊給蒙哥助陣。雖然如此,蒙哥想當大汗,實際上有兩個障礙。一個是成吉思汗說過,汗位必須在窩闊臺的后代中傳遞。
二是窩闊臺說過,要傳位給失烈門。這兩個話是繞不過去的。當時拔都集團和蒙哥集團都束手無策。但是忽必烈想到了解決的辦法。他說,蒙哥是窩闊臺的養(yǎng)子,應該算窩闊臺的后代,不算違背成吉思汗的遺詔。還有,窩闊臺確實傳位給失烈門,但是貴由奪了失烈門的汗位,因此,蒙哥是從貴由那里傳遞過來的,不算違背窩闊臺的遺詔。
忽必烈的這個說法,完美解決了蒙哥繼位的理論問題。同時,忽必烈還帶著軍隊,掃清了蒙哥繼位的外圍障礙。因此,蒙哥對忽必烈非常信任,上臺后,就讓忽必烈前往攻打大理,接著又總攬漠南事務,為他繼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忽必烈在漠南建立了強大的威信。忽必烈在總理漠南的時候,非常注重拉攏漢人知識分子,同時利用漢人知識分子,到南宋進行宣傳,把忽必烈打造成一個賢明的君王。這樣一來,一方面南宋的人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蒙哥,另一方面,忽必烈也變成一個仁慈的君王,因此獲得了極大的擁戴可以說,以上三點,是忽必烈最終能夠成功的重要保證,此后的一切,包括蒙哥去世后他對三弟旭烈兀的拉攏,對四弟阿里不哥的戰(zhàn)爭的勝利,就顯得順理成章了。(參考資料:《蒙古秘史》《元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5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