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瞥麑⒗顟压獾墓适?,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認知里,人最重要的是生命,而最為殘酷的一種刑罰便是剝奪人的生命,所以古代帝王們最為寬宏大量的一個“恩賜”,便是賜給功臣“免死金牌”,可以讓人獲得生命的安全保障,而古代的很多人也確實以此,當作是最高程度的恩寵,然而有一個叫做李懷光的人卻是例外。
李懷光出生于729年,他的父親名字叫做茹常,本來是渤海國的靺鞨(mòhé)族人,因為在唐朝充當將領(lǐng)立有戰(zhàn)功,所以被皇帝賜姓為李。于是本來姓茹的李懷光也就這么跟皇帝一個姓氏了,盡管得了“國姓”,李懷光依然不改游牧兒郎的本色,從小就參加了軍隊。
李懷光參加的那一個軍隊在唐朝時赫赫有名,叫做朔方軍,這是由武則天所成立的一支軍隊,是由是由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共同組成的,戰(zhàn)斗力極其強悍的北部邊防軍,尤其是在安史之亂以后,發(fā)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是天下公認的精銳部隊,其最有名的一個指揮官名為郭子儀。
李懷光武功高強而且個性也極為勇敢,同時做事也很遵循自己的原則,所以得到了郭子儀的看重,讓他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漸漸地層層升遷。到大歷七年(772年)的時候,郭子儀已經(jīng)讓李懷光去管理整個朔方軍的執(zhí)法監(jiān)督任務(wù)了,由于李懷光從不徇私枉法,處事極其公道,所以很快就獲得了大部分將士的信任。
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適即位,郭子儀的節(jié)度副元帥職務(wù)被撤銷,而他管理的地盤則被分給麾下的各位將領(lǐng),于是李懷光成為了鎮(zhèn)守一方的將領(lǐng),由于他治軍有方,從此讓吐蕃不敢南犯,天下都傳頌著他的美名。
在建中四年(783年),涇原的朱泚反叛稱帝,李懷光在得知消息以后,迅速率領(lǐng)大軍前去平定,很快就將朱泚打敗,在興元元年(784年)的時候回到朝廷去述職。皇帝特意賞賜給了他一面“免死金牌”,然而李懷光在接到免死金牌以后一言不發(fā),他將這面免死金牌看了三天三夜,最終說:“這是在逼我造反啊!”
原來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后,皇帝的權(quán)威日益衰弱,為了討好那一些握有實權(quán)的地方將領(lǐng),因為他們對皇帝有威脅,所以皇帝經(jīng)常給他們發(fā)免死金牌,而這些人到后來基本上也都造反并且被殺掉了,所以李懷光在得到朝廷賞賜的免死金牌以后大怒,因為他認為皇帝只有在懷疑臣子反叛的情況下,才會賜人免死金牌,于是他就直接造反了,一年后就兵敗被殺。
古代能夠打勝仗的將領(lǐng)都得到了君王的厚待,為什么君王親自去迎接打勝仗的將軍,將軍會感嘆自己命不久矣呢?是什么讓猛將發(fā)出了這種感嘆?我個人認為在古代帶兵打仗的將領(lǐng)一直會受到君王的猜忌,一旦打了打勝仗個人威望會非常高,君王無法安心睡覺,自然不會讓他活下去。
一、猛將打勝仗功勞太大沒辦法封賞,君王忌憚將領(lǐng)。
古時候軍隊會按照軍功大小,每個人都得到封賞,猛將能夠得勝回來讓君王親自迎接,說明這場仗打得非常不容易,對國家貢獻很大。君王要根據(jù)功勞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這么大的功勞,古代基本上會封賞爵位和封地,這會讓君王失去對他的控制產(chǎn)生不安全感,會對將軍產(chǎn)生猜忌,一旦君王猜忌一個人,這個人也活不了多久。
二、飛鳥盡良弓藏,猛將無用武之地,君王自然不會留著他。
古代將軍打贏了戰(zhàn)爭,君王也賞賜了很多,但是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威脅到君王的統(tǒng)治,作為君王手里面的棋子,將軍失去了價值。君王不會繼續(xù)讓他們在身邊,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用武之地,為了防止猛將造反,君王不會留下他的性命。
三、將軍功高震主,士兵只知道領(lǐng)兵打仗的將領(lǐng)不知道君王,君王要殺了將領(lǐng)以絕后患。
古代將領(lǐng)一旦得到天大的功勞,就意味著他在軍隊中有很強的威望,古代士兵都是只知道頂頭上司是誰,不認識皇帝的命令。如果猛將造反君王毫無反手之力,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君王會解除猛將的軍權(quán),讓他們不能威脅到自己的統(tǒng)治,猜忌心重的君王會殺死領(lǐng)兵的將領(lǐng)。
古代的將軍都想建功立業(yè),但是怕自己建立不世之功,因為一旦如此就會命不久矣。
將軍造反,底下的士兵就會聽命,我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包括:軍隊是一個訓(xùn)練有素、等級分明的地方,低下士兵一般受制于層層將領(lǐng)的領(lǐng)導(dǎo);而古代將軍即是利用這一點組成培養(yǎng)自己的的勢力,如果士兵不聽調(diào)遣,即會被處決;另外信息不對稱也是造成士兵聽命于將軍的原因之一。
自古以來,將軍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guān)鍵,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我國歷史上,涌現(xiàn)了很多非常有名的將領(lǐng),比如白起、韓信、武穆岳飛等等,可以說他們對于他們所處的朝代做出了汗馬功勞。
在古代,將軍造反,底下的士兵就會聽命,原因包括:
軍隊紀律
軍隊是一個最講究紀律的職業(yè),歷代都非常注重這一點??梢韵胂笠幌拢绻麤]有紀律,那么整個軍隊就如一盤散沙,完全起不到應(yīng)具有的戰(zhàn)斗力。所以在軍隊建制之處,就有不聽將令的處罰。
面臨后果
不聽將令,所面臨的的只有一條,難么就是立即斬首。這些士兵一般出自窮苦人家,來軍隊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比如當年的朱元璋。而即便他們想對皇帝忠心耿耿,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為在他不服從命令的那一刻就會被殺掉。
信息不對稱
將領(lǐng)造反,一般會編造一個合理的理由,這個理由足以讓下面的士兵追隨自己。跟著干有肉吃,不跟著干死路一條,促使他們更加篤信自己上級的話。
高適《燕歌行》中最后一句“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是指李廣。善用兵,受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下敢南侵,稱為飛將軍。
李廣,漢族,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后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wèi)尉。元光六年,任驍騎將軍,領(lǐng)萬余騎出雁門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
匈奴兵將其置臥于兩馬間,李廣佯死,于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shù)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戰(zhàn)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zhàn),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燕歌行》
唐代 高適
原文: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yīng)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戰(zhàn)士們本來在戰(zhàn)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guān),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戰(zhàn)士拼斗軍陣前半數(shù)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zhàn)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著鮮血紛飛,從來死節(jié)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zhàn)斗多慘苦,現(xiàn)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擴展資料:
《燕歌行》創(chuàng)作背景:
自唐開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邊境。開元十五年,高適曾北上薊門。開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
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經(jīng)略邊事,初有戰(zhàn)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
開元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zhàn)敗,感慨很深,因?qū)懘似?/p>
《燕歌行》作者簡介: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と?,后遷居宋州宋城。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后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燕歌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6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