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錦
壯錦是廣西壯族地區(qū)一項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藝品,傳承歷史逾千年,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壯錦壯文稱為mbaw laiz fax,意為天紋之頁,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以結構嚴謹、色彩鮮明、風格粗獷為特色,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對天地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壯錦裝飾品
壯錦具有逾千年的歷史
壯錦的魅力不僅源自它是古老的承載著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也在于它呈現(xiàn)出的壯族人民獨立的審美風格,更因為它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樂觀精神。
壯族婦女在編織壯錦
據(jù)資料考證,壯錦始于漢代。貴港羅泊灣漢墓出土的漢代黑地橘紅回紋錦,是古代壯族地區(qū)出現(xiàn)的最早的織錦。在唐代,壯錦已成為有名的棉織品,廣泛流傳于中原地區(qū);而到了宋代,壯錦因美觀大方、結實耐用而受到青睞,并成為進貢皇室的珍品,列于名織品中。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幾幅清代乾隆年間的壯錦貢品。
富麗堂皇的壯錦
至明清時期,壯錦發(fā)展達到鼎盛,編織壯錦是當時壯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女紅。清代《竹枝詞》寫的:“十月山城燈火明,家家織錦到三更;鄰雞乍唱停梭后,又聽砧聲雜臼聲?!边@便是當時家家戶戶織錦生產(chǎn)繁忙的真實寫照。
壯錦圖案豐富多樣
壯錦織造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技術
壯錦是壯族傳統(tǒng)工藝美術精品,一般用麻線或棉線染上各種色彩,以原色麻線或棉線為經(jīng),以染色麻線或棉線為緯,用本地木制的土織布機手工精編而成。
壯錦上的幾何圖案
壯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琢磨出了一整套壯錦織造技術。他們使用的是裝有支撐系統(tǒng)、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以棉紗為經(jīng),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方法編織出壯錦。使用的傳統(tǒng)小木機,又稱“竹籠機”,機上設有“花籠”用以提織花紋圖案,用花籠起花為壯錦織機的最大特點。
織錦機
在廣西,常見的織錦機有竹籠織錦機、龍州織錦機和靖西織錦機,它們都有各自的機架結構和織造原理,是流行于當?shù)厍曳袭數(shù)氐目楀\習慣。
古代織錦機
壯錦織造需要有特殊的工具與技術,而且織造過程非常復雜,前后要經(jīng)過牽經(jīng)線、整經(jīng)、穿筘、梳紗卷經(jīng)、上機、分小綜紗、分大綜紗/穿提花綜、穿筘、打芋子裝梭、織布邊、挑花結本、送經(jīng)開緯口、挑花(配色)、走梭、打緯一共15道工序才能完成,缺一不可。
傳統(tǒng)織錦機
據(jù)小編了解,壯錦主要有兩種,分別是雙色壯錦和彩色壯錦。雙色壯錦采用通經(jīng)通緯的織法,這種織法相對比較簡單;彩色壯錦采用的是通經(jīng)斷緯的織法,織娘要根據(jù)花紋的變化不斷地剪掉緯線。雙色的簡單紋樣,一位熟練的織娘三天就可以織出一米;若要織彩色的復雜紋樣,一天才能織出十公分,可謂“寸錦寸金”。
壯錦上漂亮的圖案
壯錦的顏色是如何染上去的?
壯族人愛彩,壯錦多用重彩和對比色,以飽和度極高的紅、黃、藍、綠為基本色,其余是補色,對比鮮明強烈,以紅為背景,充滿熱烈、活躍、歡騰的氣氛;用綠作烘托,有開朗的情調;如以黃綠搭配,則艷麗動人。一幅壯錦,常常用幾種顏色甚至是十幾種顏色搭配組成,由于配置得當,顯得斑斕絢麗,豐富統(tǒng)一,古艷深厚,華而不俗。
壯錦用植物染色
壯錦材料——上色后的棉紗
壯錦的艷麗風格與其他織錦明顯不同,極具民族特色。那么這些顏色是從哪里來的呢?原來,傳統(tǒng)壯錦常用植物染色,壯族先民很早就學會使用植物來染色,如茜草用來染紅,梔子、姜黃用來染黃,藍草用來染藍。壯族人用這些對比鮮明強烈的色彩,展示出壯族人民熱情、爽朗、勇敢、樸素的性格。
壯錦圖案極富民族特色
解讀寓意深遠的壯錦圖案
圖案是構成壯錦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色彩明麗,壯錦的圖案也十分豐富而生動。這些圖案大都來源于生活和大自然,來源于壯族的圖騰崇拜,來源于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沿襲歷史傳統(tǒng),巧妙地把大自然中的某些形態(tài)簡練地概括或者夸張地變形,將描繪對象大膽地歸納和取舍,使圖形富有特色而又具有強烈的表現(xiàn)力,形成壯族特色鮮明的圖形語言。
壯錦上的幾何圖案
壯錦圖案構成的式樣大致有三種:一是平紋上織二方連續(xù)和四方連續(xù)的幾何紋,組成連綿的幾何圖案,顯得樸素而明快;二是以各種幾何紋為底,上飾動植物圖案,形成多層次的復合圖形,圖案清晰而有浮雕感;三是用多種幾何紋大小結合,方圓穿插,編織成繁密而富于韻律感的復合幾何圖案,有嚴謹和諧之美。
壯錦產(chǎn)品
傳統(tǒng)圖案有數(shù)十種之多,大都選取生活中的可見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紋,尤以幾何紋為多。常見的有方格紋、“《》”字紋、水波紋、云紋、回字紋、編織紋、同心圓紋以及各種花草和動物圖像,如蝶戀花、鳳穿牡丹、雙龍戲珠、獅子滾球、鯉魚跳龍門等。鳳的圖案在壯錦中獨占鰲頭,“十件壯錦九件鳳,活似鳳從錦中出”。這是由于壯族喜愛鳳凰,視之為吉祥的象征。
豐富多樣的壯錦圖案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歷經(jīng)千年發(fā)展的廣西壯錦,目前自成體系有三大種類、20多個品種和50多種圖案。三大種類分別是:生活日用品類、藝術品類和旅游紀念品類。生活日用品類有壯錦被面、壯錦床單、壯錦臺布、壯錦坐墊、壯錦頭巾、壯錦披巾、壯錦背帶、壯錦枕頭等品種,其中以壯錦被面為龍頭產(chǎn)品:藝術品類有大壁掛、小壁掛等壯錦壁掛系列;旅游紀念品類有壯錦掛包系列等。這些壯錦產(chǎn)品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著稱。
織錦機
壯錦豐富而精彩的紋樣,充分反映了壯族人民淳樸健康的審美情趣,反映了他們對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近幾十年來又增添了桂林山水、糧食豐收、葵花向陽、民族團結等反映壯族人民新生活、新風貌的圖案,使其更加豐富多彩。
竹籠織錦機
壯錦上的圖案起著美化、點綴壯錦的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意義是在于其扮演了民族文化符號的角色,承載了壯族人們的民族文化、生存生活狀態(tài)以及宗教信仰。
壯錦產(chǎn)品
壯錦的故事與美麗傳說
關于壯錦的傳說和故事有很多,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其中兩個比較有趣的傳說。
壯錦圖案紋路清晰,做工精致
『壯錦的故事一:達尼妹的傳說』
相傳宋朝初年,壯家出現(xiàn)了一個織布能手,她的名字叫達尼妹。達尼妹織布有個特點,喜歡不斷創(chuàng)新。有一次,她為了想出一個新圖樣來,坐在大門坎上,眼盯著屋檐下的一個大蜘蛛網(wǎng),冥思苦想,從月出想到月落,又從月落想到第二天早晨太陽出,整整想了一夜還沒有想出來。
多姿多彩的壯錦服飾
她正要起身離開時,突然看早晨太陽的光芒照射到沾滿水珠的蜘蛛網(wǎng)上,這時整個蜘蛛網(wǎng)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絢麗色彩,好看極了。達尼妹靈機一動,立即奔到堂屋把織布機搬到屋檐下,對著美麗的蜘蛛網(wǎng)圖案和色彩,用五彩絲線,織呀織呀織了起來。她兩手上下翻飛,一刻不停,不到半天就織出一塊錦緞來。消息傳開,各地壯家織女紛紛前來向達尼妹學習??棄彦\的工藝技術就這樣在壯族居住的地方流傳開來。
壯錦編織
『壯錦的故事二:壯錦與仙女的傳說』
除了達尼妹的傳說,關于壯錦的美麗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時候,住在大山腳下的一位壯族老媽媽,與三個兒子相依為命。老媽媽是一位織壯錦的能手。她織出了一幅壯錦,上面有房屋,有花園,有田地、果園、菜園和魚塘,還有雞鴨牛羊。一天,一陣大風,把壯錦卷向東方的天邊去了,原來是那里的一群仙女拿壯錦做樣子去了。
壯錦服飾極富民族色彩
老媽媽先后派出了兩個年齡稍長的兒子出發(fā)去尋找壯錦,但他們都畏懼路途艱辛,拿著錢到城里享福去了。后來,老媽媽的三兒子,在大石馬的幫助下,越過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紅衣仙女,讓她還回壯錦。紅衣仙女正拿著老媽媽的壯錦樣子在織錦,老三趁機拿走了自己家的壯錦,騎馬回到老媽媽的身邊。老三回到家中,壯錦在陽光下漸漸地伸寬,變成了美麗的家園。但是,讓老三沒想到的是,仙女實在是太喜歡老媽媽的壯錦了,便偷偷在壯錦上繡下了自己的像,被老三帶回家中。于是老三就跟她結為夫妻,過上了幸福生活。
壯錦上美麗的幾何圖案
壯錦傳承的意義及未來發(fā)展
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發(fā)展,以壯錦藝術為典型代表的廣西民族織錦藝術已成為我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壯錦在廣西各族人民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產(chǎn)生豐富而精彩的紋樣,強烈地反映了他們對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樂觀精神,凝聚著人們的美好向往,表達出真誠的情感,在滿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時,把物質的實用功能與精神需求緊密結合,成為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
壯錦產(chǎn)品越來越豐富
壯錦是壯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之一,它不僅可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紡織技藝的研究提供生動的實物材料,還可以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紡織史增添活態(tài)的例證,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等多方面的原因,壯錦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危機,急需搶救和保護。而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延續(xù)大都靠口傳身授,艱難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輕一代望而卻步,也使得織錦技藝后繼乏人。
五彩斑斕的壯錦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壯錦慢慢退出人們的生活。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值得欣慰的是,為挽救壯錦及織錦技藝,廣西加大保護力度,增加投入,相繼出臺了各種行政法規(guī)。2006年,壯錦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使古老的壯錦重新煥發(fā)青春,有了更多的活力和發(fā)展的空間。我們相信,在未來,隨著廣西壯民族文化的傳承,壯錦一定會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海洋中一顆珍貴而璀璨的明珠!
世界上最大的壯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76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