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指的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最常用到的自稱有“我”、“我們”、“俺”等多種稱號,從這些自稱中就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漢字的獨特之處,但短短的幾個稱呼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不凡之處,古代時期在不同的人面前對自己的自稱才實在令人折服,那么古人是如何自稱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光是書生就有6種不同的稱號。
古代自稱有很多,有以代詞稱的,如余、予、吾、我等,還有以代詞之、其來反稱呼,例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寫到的:“君將哀而生之乎?”王安石也曾在《游褒禪山記》中寫到:“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睆倪@些句子中都可以看出不同的自稱和含義。除了這些用詞之外,在面對不同的人面前每個人的自稱都是不同的。比如說皇帝在臣子面前要自稱“朕”或者“孤”、“寡人”等。
臣子在面對皇帝的時候要自稱“微臣”或者“小臣”表示自己的臣服之心;面對官位比自己高的要自稱“下官”、“卑職”,表示自己尊敬和禮貌;面對年齡比自己小的要稱“老臣”。將軍在職位比自己高的統(tǒng)帥面前要自稱“末將”、“小的”、“屬下”等多個自稱。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所用的自稱也有所不同,平民百姓對自己的自稱有“草民”、“庶民”“小人”、“白丁”、“布衣”等詞。
《出師表》中曾經(jīng)寫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這此就可以體現(xiàn)出這一文化的內(nèi)涵。在書生的自稱上也完整的體現(xiàn)了古代社會中不同身份不同的稱謂,書生在面對官員很師長的時候要自稱“晚生”、“晚輩”,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和崇拜之情;見到不熟悉的人要自稱“小生”;遇到比自己小的要自稱“吾”,屬于禮貌用語。同窗之間溝通的時候要以“下、吾、某、區(qū)區(qū)、我”等詞匯自稱;見到皇帝時要自稱“學(xué)生”,這才符合書生的身份。
對于男子來說自稱在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有不同的稱謂和含義,而女子雖然在身份上也有所不同,但在男權(quán)主義社會之下,女子的地位實在是太低,所擁有的稱謂也不高。民間的女子要自稱“小女子”、“民女“、“奴家”、“妾身”等。
從各種各樣含義不同的自稱中可以看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融化貫通的文化有多的豐富多彩,也正是這些文化綻放了許多神秘的色彩,讓后世子孫能夠?qū)⑵鋫鞒邢氯ァ?/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79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