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扶朱元璋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自古以來,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若能深諳為人處世之道,且不說大富大貴,至少可以游刃有余,不被別人算計,與皇帝相處更是如此。眾所周知,古代帝王疑心較重,時刻提防位高權(quán)重的文臣武將,甚至連至親也不相信,尤其是千辛萬苦打下江山的開國皇帝,不僅猜忌心強,自尊心往往也很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
為了監(jiān)視群臣的一舉一動,朱元璋設(shè)立錦衣衛(wèi),錦衣衛(wèi)的權(quán)力非常大,可以抓捕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胡惟庸案、藍玉案的背后,都離不開錦衣衛(wèi)的身影,足以看出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和他打交道,必須謹小慎微,否則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有時候,好心未必能辦好事,甚至適得其反,連小命都搭進去,趙庸就是典型例子。
趙庸,元末明初瀘州人,即現(xiàn)在的合肥市人。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起義軍扛起反元大旗,而趙庸和哥哥趙仲中,屬于元朝廷將領(lǐng),負責鎮(zhèn)守巢湖,并在此訓練水軍。俗話說,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眼看朝廷日漸衰微,兄弟二人開始謀劃出路,另尋明主,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此時的朱元璋實力越來越強,名氣也越來越大,具備逐鹿中原的資本,也成為陳友諒的勁敵,一山不容二虎,兩人遲早會進行生死決戰(zhàn)。朱元璋身邊不缺武將,也不缺謀士,唯獨缺少一支可與陳友諒匹敵的水軍,這是他最大的短板。如果打造一支水軍,需要太長時間,朱元璋等不起,當務(wù)之急,就是收編一支水軍。
經(jīng)過一番打聽,得知趙仲中和趙庸擅長水戰(zhàn),而且手下有一支驍勇善戰(zhàn)的水軍,朱元璋派人勸降,承諾給他們高官厚祿。趙家兩兄弟權(quán)衡利弊后,答應(yīng)歸順朱元璋,擼起袖子跟著朱元璋干。對于人才,朱元璋相當器重,趙庸很快晉升,被提拔為參知政事,職位比以前更高,手下的士兵也更多。
盡管趙庸比徐達、常遇春差了一些,但也是一位不容小覷的猛將,立下戰(zhàn)功無數(shù)?!睹魇贰酚涊d:“從戰(zhàn)康郎山,與俞通海、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敗敵。平武昌,克廬州,援安豐,皆有功。大軍取淮東,庸與華高帥舟師克海安、泰州,進國平江。吳平,擢中書左丞。從大將軍取山東?!?/p>
哥哥趙仲中,勇猛程度不遜于弟弟趙庸,卻因鎮(zhèn)守安慶時棄城而逃獲罪,常遇春多次為他求情,朱元璋沒有答應(yīng),以“法不行,無以懲后”為由,把趙仲中斬首示眾。趙庸因哥哥之死而傷心難過,但他通情達理,并未記恨朱元璋。
朱元璋稱帝后,沒有忘記趙庸的功勞,除了原本的職位,又讓他兼任太子副詹事。論打仗,趙庸不敢說百戰(zhàn)百勝,但也稱得上常勝將軍,尤其攻打慶陽、應(yīng)昌之戰(zhàn),連朱元璋都對他刮目相看,本打算封公爵,結(jié)果觸犯禁忌,只被封為南雄侯。史書云:“師還,論功最,以在應(yīng)昌私納奴婢,不得封公,封南雄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p>
“世券”指的是免死鐵券,趙庸有了它,相當于擁有兩條命,為何未能善終呢?與一場宴會有關(guān)。某天,朱元璋宴請功臣,趙庸在被邀請之列,朱元璋先發(fā)表一番演說,感謝大臣們的努力和付出,為顯示誠意,走到中間敬酒?;蛟S因為太開心,朱元璋多喝了幾杯,走路左右搖擺,一不下心跌倒了。
皇帝摔了跤,旁邊的大臣都看得清清楚楚,事發(fā)突然,可能沒反應(yīng)過來,無人上去把朱元璋扶起來。幾米開外的趙庸,趕緊跑上前攙扶朱元璋,并怒斥那些站著不動的同僚。趙庸不該畫蛇添足,他那一聲怒吼,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過來,看見皇帝窘迫的樣子。朱元璋感覺很沒面子,但沒有當場發(fā)火,心想:趙庸啊,你竟敢讓朕難堪,你死定了。
不久后,丞相胡惟庸被處死,罪名是意圖謀反。朱元璋讓錦衣衛(wèi)徹查此事,只要平時跟胡惟庸來往密切者,大多都受到牽連。錦衣衛(wèi)辦事效率很高,逮捕不少人,包括跟胡惟庸關(guān)系一般的趙庸。其實,趙庸忠心耿耿,與胡惟庸沒多少往來,但朱元璋還是下令殺了他,只因以前趙庸的無意之舉傷了他的自尊心。
所以,做好事之前,要先考慮清楚實際情況,否則容易好心辦壞事,對于古代大臣來說更是如此,畢竟伴君如伴虎不是說著玩的。如果你是趙庸,會不會扶起倒地的朱元璋呢?
參考文獻:《明史》
平定云南的大將傅友德,父子同時綁赴刑場腰斬。平定廣東的大將朱亮祖,父子同時慘死在鋼鞭之下。大臣李仕魯在金鑾殿上辭職,朱元璋認為是看不起他這個皇帝,當即命武士將李仕魯摔下殿堂,腦漿崩裂而死。在所有共患難的朋友中,只有三個人沒有被扣上謀反的帽子,一是常遇春,一是徐達,一是湯和。常遇春運氣最好,天下還沒太平就早早地死掉。徐達的死和處決沒啥分別,他患一種疽瘡,最忌鵝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鵝肉給他,并命送鵝肉的宦官在旁監(jiān)視他吃掉,徐達一面吃一面流淚,當晚毒發(fā)身死。只有湯和一人壽終正寢,因為他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具備承載野心的智商。在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時每刻都擔心飛來橫禍,官員們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訣別,到晚上平安歸來,合家才有笑容。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二大謀臣和功臣,和朱元璋是兒女親家。但朱元璋對他仍不放心,必欲去之而后快。恰好其弟李存義和胡惟庸聯(lián)姻,朱元璋便借此大做文章,指使坐罪胡惟庸案的丁斌(李善長的私親)告發(fā)李存義曾串通胡惟庸謀反。獄吏對李存義父子施以重刑,二人熬刑不過,只好按獄吏的主意(實則是朱元璋的主意)承認是奉了李善長的指使。那時一班朝臣,希承意旨,聯(lián)章交劾善長,統(tǒng)說是大逆應(yīng)誅,一樁謀反案就此制造出來。此時朱元璋還要故作姿態(tài),說李善長是大功臣,應(yīng)法外施恩。偏偏太史又奏言星變,只說此次占星,應(yīng)在大臣身上,須加罰殛,于是太祖遂下了嚴旨,賜善長自盡。此時李善長已七十七歲,所有家屬七十余人,盡行處斬。只有一子李琪,曾尚臨安公主,得蒙免死,流徙江浦。外如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jīng)龊钯M聚、南雄侯趙庸、江南侯陸聚、宜春侯黃彬、豫章侯胡美即胡定瑞、滎陽侯鄭遇春等,一并押赴刑場處斬。
關(guān)于朱元璋瘋狂屠殺功臣元勛的心理動因,后世歷史學家有不同的解釋,最有代表性的解釋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擔心他死后強臣壓主,所以事先消除隱患。這種解釋有一則宮廷秩聞可為佐證:有一天皇太子勸說父親不要殺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丟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來?;侍右话炎プ〈坦?,結(jié)果給扎破了手掌并連聲呼痛。朱元璋說:我事先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就算上面的解釋是真實的,也說明被殺的功臣全蒙受不白之冤,謀反根本是莫須有的罪名,而在屠殺功臣的同時也助長了司法制度的黑暗。
皇太子懦弱而皇太孫年幼也許是原因之一,但恐怕不是主要的原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祟。朱元璋出生于一個極度貧苦的家庭,父母雙雙死于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兒。他放過牛,當過干粗活的小和尚,天下大亂時又被迫落草為寇,在底層社會受盡欺凌。因為出身過于卑賤的緣故,朱元璋對上流社會既羨慕又仇恨,既想拼命擠進去又恨不得把上層人士踩在腳下報復(fù)蹂躪。他沒有機會接受系統(tǒng)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貴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難身世演變?yōu)楦脑焐鐣諠煜律n生的動力,相反因為自己沒有學問,便對有學問有才能的人嫉妒得發(fā)狂。像胡惟庸、李善長、劉基等人,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們?nèi)酥腔鄣慕Y(jié)晶。在本質(zhì)上,自卑感過重的領(lǐng)袖跟有才干的部屬不能并存,因此他們?nèi)嗽谥煸暗牧α坎粔驈姶髸r還可被委以重任,一旦朱元璋意識到自己沒有他們也有足夠的安全保障時,他們的生命也就完結(jié)了。宋濂也是出身貧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會同病相憐,但宋濂太有學問,朱元璋最終還是容忍不了。
如果僅僅是出身低賤和沒有文化,朱元璋大可不必有如此濃厚的自卑心理。出身高貴的人也有曾經(jīng)貧寒的歷史,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比從祖先那里繼承來的果實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同;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沒有文化的人不見得就沒有能力;中國歷代的開國皇帝除了李世民出身高貴且受過良好的教育外,其余的不是市井流氓就是草莽英雄,文盲絕不是個別現(xiàn)象。劉邦和朱元璋的身世大同小異,可劉邦沒有那么濃烈的自卑心理,對出身和文化比他高的人兼容并蓄,依其才能和特長分別委以重任。劉邦的智囊張良、陳平、蕭何和胡惟庸、李善長、劉基是同一類型的人物,但命運有天壤之別;前者一直得到劉邦的禮敬并壽終正寢,后者則被朱元璋處以極刑且屠滅三族。朱元璋屠殺功臣,不僅對當世的社會和國家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而且把人們的歷史觀導入了一個非常危險的誤區(qū):即皇帝屠殺功臣是逼不得已的,是為了國家的千秋大計和王朝的長治久安,不殺掉那些打天下的患難兄弟,他們就會造反作亂。
朱元璋對功臣實行滅種式的屠殺后,以為自此國泰民安,沒想到他剛剛進入墳?zāi)?,他的第四個兒子,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便舉兵反叛,開始了宗族血親間復(fù)仇式的自相殘殺。因為功臣被屠殺罄盡,中央軍沒有杰出的統(tǒng)帥,叛軍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勝利,皇帝朱允稍謔錐枷萋渲時永遠失蹤了,野史傳說他遠逃海外做了和尚。
眾多文臣武將的名字,無法在這里一一羅列,但于明朝功勞最大的,大體也就是這些人了。這些大明朝的開國功臣,雖然只是輔佐朱元璋這朵大紅花的綠葉,卻并不妨礙他們的英名在史冊上閃閃發(fā)光!
可惜這些開國功臣大多結(jié)局不好,許多都被朱元璋找借口給殺了。甚至包括徐達、劉伯溫這樣的大功臣在內(nèi),民間也傳說是死于朱元璋之手。盡管朱元璋的大開殺戒很值得懷疑,可是被暗中洗了腦的人們都偏向于這樣認為,他們懶得動腦子去質(zhì)疑,所以他們樂于全盤接受清廷的結(jié)論。
果真如此嗎?我看未必。因為清代修《明史》貓膩多多,包括《大明英烈傳》這樣的歷史小說也被大肆篡改了,還有那所謂的火燒慶功樓的故事,大抵也系滿清的捏造。
黎民百姓誰不憎恨暴君?文臣武將誰不憎恨屠殺功臣的君主?滿清太清楚這一點了,為了讓天下所有的 *** 都忘懷明朝乃至厭惡明朝,滿清的皇帝乃下定決心要把朱元璋這個千古罕見的牛人打造成千古罕見的暴君。顯然,要實現(xiàn)這個目的并不難,清廷的統(tǒng)治者們只需把朱元璋屠殺人數(shù)的數(shù)字改大一些就可以了,只需把一些貪官污吏的死劃拉到無過受死的功臣里就行了,只要指使人編造一些所謂的民間傳說就行了。
于是乎,被蒙蔽了的清廷的順民們大多都因為朱元璋很殘暴之類的宣傳而發(fā)自內(nèi)心地棄明服清了。看起來,滿清統(tǒng)治者的目的差不多達到了。當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被蒙蔽住的,否則,反清復(fù)明的斗爭怎么會長久地貫穿于有清一代乃至從未停息呢?
而在朱元璋這一方面,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注重民生、最痛恨貪官污吏的這么一位嚴厲而偉大的皇帝,則很可能就此成為了這一陰謀的殘酷獻祭和犧牲,乃至被改寫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殘暴的一個皇帝。我想,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徐達到底是病死的還是吃蒸鵝死的?
先說徐達之死。民間傳說徐達晚年身患背疽,而朱元璋賜了一只蒸鵝給他吃,徐達吃后,沒幾天就死了。這樣的徐徐達之死說法,我以為是不可信的。首先,這是野史傳說,本就不足為信。其次,長背疽的人吃蒸鵝就一定會死嗎?我不懂中醫(yī),但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哉堃晃恢嗅t(yī)高手來解答這個問題?我相信,我們的中醫(yī)會用科學來否定這一說法的。再次,有關(guān)徐之死的另一說法——徐達因長年征戰(zhàn),奔波勞頓以致積勞成疾,于1384年54歲時病逝于南京。史書記載說:徐達死時,朱元璋傷心欲絕,輟朝祭奠深致哀悼,并列徐達為開國武將中之第一功臣,譽之為萬里長城。不知怎么的,也許是因為徐達的中正和謙謹,也許是因為朱元璋的基本品格值得信賴,我總以為這后一種說法應(yīng)該更為可信,而且動徐達如動國家之基礎(chǔ),朱元璋還不至于這么糊涂。
朱元璋晚年屠殺功臣之酷烈之徹底,使得人們常以為“兔死狗烹”是他的素志,其實不然。開國之初,朱元璋真心實意地希望與老鄉(xiāng)兼功臣們“共富貴”。
朱元璋處處效法他的偶像劉邦,認為劉邦的作為幾乎樁樁高明。然而在開國兩年前的一次談話中,朱元璋卻罕見地批評了劉邦。那是一次飯后與侍臣們聊天,聊起漢高祖和唐太宗誰更偉大。朱元璋說,劉邦總體上強于李世民。但是他有一個嚴重的污點,那就是“內(nèi)多猜忌,誅夷功臣”,因此“度量亦未弘遠”。相比蜘蛛俠,唐太宗“能駕馭群臣,及大業(yè)既定,卒皆保全”,更有人情味,從這點上看,劉邦不如李世民。
如果文明本著陰謀論的傳統(tǒng),懷疑這是朱元璋開國之前籠絡(luò)功臣之語,那么開國之后朱元璋的舉動,應(yīng)該可以打消我們的這一懷疑。
賜爵賜田仍未能滿足朱元璋的報答之心,開國之后,朱元璋一直琢磨者頒發(fā)功臣“鐵券”,來確保他們永保功名。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典禮上,發(fā)放鐵券這一戲劇性的環(huán)節(jié)讓功臣們都異常感動。儀式之間,他們覺得自己都活在了傳奇里,自己確實沒有白白拼命,這位帶頭大哥的口氣確實天下無雙。
朱元璋為人處世,從來不會讓感情壓倒理性,他如此厚待功臣,除了感情因素外,還包含著如下幾層考慮:
其一,開國之初的朱元璋,信心滿滿,雄心勃勃,一門心思要超越漢祖唐宗,成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因此他的一舉一動都想成為后世的楷模和佳話。他要用自己的慷慨報答,塑造起自己深情重義、有始有終的美好形象。
其二,雖然天下粗安,但這些功臣仍然是自己的左右手。開國之初,各地起義叛亂不斷,他治國安邦,仍然要倚重這些戰(zhàn)友。
其三,有功厚賞,有過重罰,是他的一貫原則。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激勵大明臣民為了皇帝舍生忘死。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朱元璋發(fā)現(xiàn),自己最初的設(shè)想有些天真了。開國皇帝與功臣,是歷史上最難處的關(guān)系之一。功臣們下場悲慘,并不完全是皇帝們的薄情寡義,也確實是勢有必然。
歷代以來,明初這批功臣可能是平均素質(zhì)最低的,特別是朱元璋的基本盤淮泗集團。他們?nèi)渴瞧鹱圆莞?,胸無點墨,沒有什么文化,談不上什么修養(yǎng)。成為開國元勛之后,他們的小農(nóng)意識和流氓本性依舊,個個志得意滿,貪婪鄙野,眼觀短淺,不可一世。在戰(zhàn)爭中,他們是大元帝國的破壞者,在戰(zhàn)后,他們又成為新王朝的法律、紀律和秩序的破壞者。他們仗著手中的特權(quán),貪婪地撈取每一個銅板,到處侵占土地,私納奴婢,侵奪民財,欺壓良善,驅(qū)役士卒,貪得無厭,無所顧忌。開國不久,勛臣們違法亂紀之事,一樁樁,一件件,就開始不停地反映到朱元璋的面前。
趙庸隨李文忠出征應(yīng)昌,私占奴婢,廢壞國法;薛顯妄殺胥吏,殺火者,殺馬軍,為了強奪天長衛(wèi)千戶吳富交貨的牲口,還動手殺了吳富。郭英“擅殺男女五人”,隨便殺戮平民?;窗埠钊A云龍在北平住進了故元丞相脫脫的宅邸,大模大樣地使用起元朝皇帝才能用的東西,后來又嫌脫脫房子不好,無償征用士兵和百姓給他翻蓋,完全超過了朱元璋規(guī)定的等級。
不光功臣們自己犯法,他們的親友也一個個不把國法當回事。許多功臣的親戚、家人甚至佃仆、火者、也都仗勢欺人、橫行鄉(xiāng)里,欺壓百姓。成了地方霸王。比如信國公湯和的姑父席某就仗勢藐視法紀不交稅。胡惟庸的家人“為奸利事道關(guān),榜辱關(guān)吏”。
朱元璋發(fā)現(xiàn),他的免死金牌成了功臣們?nèi)绱藲庋骘w揚的助推器,他們“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只要不造反,誰拿他們也沒辦法。
當然,朱元璋屠殺功臣還有深刻的政治原因,也就是皇權(quán)的加強。經(jīng)常有人把朱元璋的大屠殺與劉邦誅殺功臣箱體并論,其實二者存在著本質(zhì)上的不同。劉邦所殺的功臣,主要是異姓王,而列侯之中在漢高祖死之前,死掉的只有曾經(jīng)是異姓王后來的淮陰侯韓信一人。
而《明史》功臣世表所載明太祖朝功臣69人,被明太祖誅殺賜死的有32個,或者被嚇死的而達到了35人,占明初功臣的57.25%.朱元璋的大屠殺,當然是野蠻的,然而奇怪的是,在傳統(tǒng)正史中,對朱元璋此舉進行嚴厲批判的并不多。
這樣的大屠殺,在中國文化中自有其理。朱元璋興此大獄,下此殺手,完全是基于中國政治中“過度防御”的策略傳統(tǒng)。
朱元璋資料
朱元璋 字 國瑞
年號 洪武
廟號 太祖
謚號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在世 1328年—1398年
在位 1368年—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 - 1398年在位)。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順帝天歷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時。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朱元璋祖籍為江蘇沛縣,祖、父后在濠州(今安徽鳳陽)定居。因其出生時,其父母年齡相加有八十八歲,故原名朱重八,后改名為朱興宗。參加元末農(nóng)民起義后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入皇覺寺為游方僧。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參加紅巾軍,投靠郭子興,由于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為元帥,并娶其養(yǎng)女馬氏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將這里作為自己的根據(jù)地,并改名為應(yīng)天府。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采取穩(wěn)健的進攻措施,擊敗了徐壽輝、陳友諒的勢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被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封為吳王。同年將小明王沉入長江中。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九日,朱元璋在應(yīng)天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yīng)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滅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服云南,中國大體上統(tǒng)一。
統(tǒng)一中國后,朱元璋為明朝制訂了一系列嚴格的典章制度。由于皇太子朱標軟弱,朱元璋開始大規(guī)模誅戮功臣,先后炮制了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等大規(guī)模的案件,株連人數(shù)眾多。
制定《大明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死于應(yīng)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
家族列表
父親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親 淳皇后陳氏
兄弟姊妹
朱興隆,南昌王
皇后 孝慈高皇后馬氏,郭子興義女
妃:
成穆貴妃孫氏,元帥馬世熊義女。
淑妃李氏,李杰女。
寧妃郭氏,郭山甫女。
子女
子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肅莊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朱權(quán),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公主
臨安公主 ,下嫁韓國公李善長子李祺
寧國公主,母孝慈高皇后,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
崇寧公主,洪武十七年下嫁牛城,未幾薨。
安慶公主,母孝慈高皇后,下嫁歐陽倫。
汝寧公主,洪武十五年下嫁吉安侯陸仲亨子陸賢。
懷慶公主,母成穆貴妃孫氏,下嫁王寧。
大名公主,下嫁李堅
福清公主,母安妃鄭氏,洪武十八年下嫁鳳翔侯張龍子張麟。麟未嗣侯卒。永樂十五年,主薨。
壽春公主,洪武十九年下嫁穎國公傅友德子傅忠。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下嫁東川侯胡海子胡觀。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鎮(zhèn),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麗妃韓氏,洪武二十七年下嫁尹清。
汝陽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下嫁謝達。
寶慶公主,太祖最幼女,下嫁趙輝。
福成公主,南昌王女,母王氏。嫁王克恭。克恭嘗為福建行省參政,后改福州衛(wèi)指揮使。
慶陽公主,蒙城王女,嫁王琛。
百僚己睡朕未睡,
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一丈猶擁被。
據(jù)說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以后寫的一首詩,表明他的辛勤。朱元璋的確是個勤于政事的皇帝。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閱公文,晚上還要工作到深夜。他經(jīng)常換上百姓的衣服,出外私訪。有一天,他跑到羅復(fù)仁家,想看看這個陳友諒(陳友諒,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一個將領(lǐng),后成為地方割據(jù)勢力。1363年,為朱元璋大敗于鄱陽湖,至九江口中箭死)的舊臣,表現(xiàn)怎樣。羅家在南京城外一個小巷子里,房子破破爛爛,屋里也沒有什么家具。羅復(fù)仁正扒在梯子上刷墻壁,一見皇帝來了,慌忙叫妻子端個小凳子來請皇帝坐。朱元璋見他為官清廉,窮到如此地步,很不過意,忙說:“好秀才怎能住這樣破爛的房子!”就賞給他城里的一所大房子。相反,對那些貪官污吏,朱元璋一經(jīng)查實,執(zhí)法極嚴,從不寬容。
朱元璋為什么能這樣獎廉吏而懲貪宮呢?原來,朱元璋(1328~1398年)本是安徽濠州(今安徽鳳陽)農(nóng)村的一個窮和尚。通過參加農(nóng)民大起義,他推翻了元朝的腐朽統(tǒng)治,奪取到全國政權(quán),建立了明王朝,登上皇帝的寶座。從此,朱元璋就總想著如何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防止再發(fā)生農(nóng)民起義。他總結(jié)元朝滅亡的教訓,覺得吏治的腐敗,是造成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元朝后期,政府公開賣官器爵。很多官吏用錢買到官做,就想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貪污盜竊,敲榨勒索,根本不顧人民的死活。連那些奉皇帝之命到各地“問民疾苦”的宣撫官,也是見錢眼開,大收賄賂,貪贓枉法,胡作非為。老百姓編出民謠,詛咒他們說:“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都啼天哭地?!卑傩栈畈幌氯?,只好鋌而走險,起來造反了。從這里,朱元璋認識到,吏治的好壞,是關(guān)系到能否鞏固統(tǒng)治的大問題。因此,他下決心整頓吏治,嚴懲貪官。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召見大臣,宣布說:“從現(xiàn)在起要嚴立法禁,凡是官吏貪污害民的,決不寬恕。你們都要好好領(lǐng)會我這句話,如果廉潔奉公,就好似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從容自在,如果貪贓犯法,將好似闖進荊棘叢中,寸步難行,即使勉強掙扎出來,也是體無完膚的?!苯又?,他制定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嚴禁官吏的貪污盜竊,并召見各府州縣的官吏,告誡他們說:“現(xiàn)在天下剛安定下來,老百姓的財力都很困難,好比剛飛的小鳥拔不得羽毛,新栽的小樹動不得根,應(yīng)該讓他們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生產(chǎn),你們千萬不要去擾害他們?!?br> 但是,當時的官吏,并沒有把朱元璋的活放在心上。他們認為新登基的天子都要來這一套,那不過是說說而已,不必當真。他們學元朝官吏的樣,見錢就抓,見財就撈,貪贓枉法,無所不為,“掌錢谷者盜錢谷,掌刑名(即刑罰,泛指法律)者出入刑名(即不按法律辦事)”。浙西地區(qū)農(nóng)民交納秋糧,原先規(guī)定交到京城南京的倉庫,農(nóng)民就要額外花銷一筆很大的運費。后來朝廷為減輕農(nóng)民的負擔,讓農(nóng)民把糧食折成鈔幣,將鈔幣直接交給附近的官府,稱為“折糧”。但許多地方官卻向農(nóng)民征收各種車船運費和包裝糧食的蒲包、竹簍費。這些加征的運費和包裝費,竟高達糧食折價的百分之五十。有個負責征收稅糧的糧長邾阿仍,在征收糧米一萬石之外,用巧立名目的辦法,多征糧食二萬二千石,錢一萬一千一百貫。農(nóng)民繳納不起,他強迫農(nóng)民揭瓦拆屋,變賣衣裳、鍋灶、牲口和農(nóng)具作抵押,弄得許多人傾家蕩產(chǎn)。一個地方的小吏竟貪污這么多錢糧,中央的大官貪污的數(shù)額就更大了。丞相胡惟庸廣收賄賂,他家中的金帛、名馬和各種奇珍異寶,據(jù)說多得沒法數(shù)。朱元璋連聲哀嘆說:“各衙門的官吏上任前,我都開導過他們,叫他們不要胡作非為。但去了以后,有幾個聽我的話?”“象這種愚下之徒,我這般大年紀,說得口干了,氣都接不上來了,也說他不醒!”
為朱家王朝的長治久安著想,朱元璋便用極其嚴厲的手段來打擊貪污。只要發(fā)現(xiàn)官吏有貪污違法的行為,他即動用殘酷的刑罰,嚴加處治。凡是貪贓枉法的,統(tǒng)統(tǒng)發(fā)配到北方偏僻荒涼的地方充軍。貪污贓款銀六十兩以上的,都押到土地廟梟首示眾,剝皮實草。連官吏出差乘坐官家的牲口、車船,攜帶私人物品超過規(guī)定重量的,也嚴懲不貸。明政府規(guī)定乘坐官家的牲口,除隨身衣物外,攜帶私人物品超過十斤的,每五斤笞(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敲打臀部、腿或背)十下,每十斤罪加一等,最重到杖(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拷打臀部、腿或背)六十下。乘坐官家車船,附載私物超過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下,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到杖七十下。
除了平時的零星打擊,朱元璋還集中清查了幾個大的貪污案件,對貪官污吏進行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清洗。1385年,御史余敏、丁舉廷告發(fā)北平(今北京)承宣布政使司(主管行政的省級機構(gòu)),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的省級機構(gòu))的官吏李彧、趙全德等人,伙同戶部侍郎(主管土地、戶籍、財政的副長官)郭桓、胡益、王道亨等人貪污舞弊,吞盜官糧。朱元璋命令司法部門嚴加追查,牽連到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主管刑法的最高長官)王惠迪、兵部侍郎(主管軍事的副長官)王志、工部侍郎麥志德等朝廷的高級官員和各布政使司的官員,以及地方上的許多豪強地主。明政府發(fā)現(xiàn)他們除了盜竊國庫的金銀寶鈔,盜賣官倉的糧食外,還貪污大量沒有入庫的稅糧和魚鹽等各項稅款。貪污盜竊的總額折成糧食,共達二千四百多萬石。朱元璋下令將趙瑁、王惠迪等人棄市(在鬧市處死,將尸體暴露街頭);郭桓等六部侍郎以下的官員也統(tǒng)統(tǒng)處死;各布政使司有牽連的官吏幾萬人都逮捕入獄,嚴加治罪;追贓牽連到各地的許多大地主,被抄家處死者不計其數(shù)。
在打擊貪污的過程中,朱元璋不僅雷厲風行,毫不手軟,而且不避權(quán)貴和親屬,不論職位多高,同他本人的關(guān)系多么密切,也決不曲宥。丞相胡惟庸除了貪污,還犯有其他罪狀,被處死。開國元勛華云龍,在北平私自占據(jù)元朝丞相的住宅,被撤職罷官。駙馬都尉(皇帝的女婿)歐陽倫,憑著自己是朱元璋結(jié)發(fā)妻子馬皇后親生女兒安慶公主的丈夫,不顧朝廷禁令私自販賣茶葉,幾次在陜西販運私茶;他的家奴周保還叫當?shù)毓倮?,征調(diào)民間的幾十輛車子為他家運輸私茶,稍不如意,就任意打罵地方官吏。由于歐陽倫有權(quán)有勢,誰也不敢過問。有個河橋巡檢司的小吏不堪凌辱,把這事告發(fā)了。朱元璋得到消息,怒不可遏,下令賜死歐陽倫,誅殺他的家奴周保,還寫了一個通敕令,派人帶去給那個告發(fā)的小吏,表揚他不避權(quán)貴的精神。
在嚴懲貪官的同時,朱元璋又大力表彰廉吏,以扶正壓邪。濟寧(治所在今山東濟寧)知府方克勤,為官清廉,關(guān)心百姓疾苦。當時朝廷號召農(nóng)民開荒,規(guī)定荒地墾種三年才開始征稅。但他上任之前,當?shù)毓倮舨话匆?guī)定辦事,不到期限就向開墾的農(nóng)民征稅。百姓說朝廷不守信用,都扔下土地不種了。方克勤上任后,就宣布要嚴格執(zhí)行朝廷的規(guī)定,并把土地按土質(zhì)的肥瘠分成九等,依照等級收稅,民心馬上安定下來,開荒種地搞得熱火朝天。后來,有一年夏天遇到干旱,農(nóng)民正忙著抗旱搶種莊稼,當?shù)氐墓佘妳s下令征調(diào)民工修城。方克勤趕忙出來阻擋,說:“老百姓正忙著耕種,怎么能去干擾他們?”他請求中書省取消這項徭役,得到了中書省批準。徭役廢除后,隨即下起了一場大雨,老百姓非常高興,編了一首民謠說:“孰(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狈娇饲谶€注意興辦教育,在鄉(xiāng)村辦起社學,延請儒師教民間子弟讀書。他在濟寧任職三年,“戶口增數(shù)倍,一郡饒足”。但自己卻過著十分簡樸清貧的生活。一件布袍穿了十年沒有換新的,每天只吃一頓有肉的菜。三年后方克勤到京城朝見,朱元璋特地賜宴表彰他,并把他送回濟寧繼續(xù)做知府。
經(jīng)過二、三十年的斗爭,明朝官場的風氣逐漸有了好轉(zhuǎn),吏治日趨清明,社會慢慢安定下來,經(jīng)濟也隨著發(fā)展起來了。
說起朱元璋,在我國歷史上也算上是傳奇明君了。朱元璋農(nóng)民起家,要過飯,放過牛也做過和尚等等,人世間的辛酸苦辣可算是長嘗遍了,最終以最卑賤的身份逐鹿天下,最終奪取了帝位,可以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也正因他早年的經(jīng)歷,使他對人民現(xiàn)狀了解透徹,大大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擔,令百姓對他交口稱贊。而自己多年奮斗的經(jīng)驗,也讓他兢兢業(yè)業(yè),勤于政務(wù),生怕辜負百姓。
然而,是人就有缺點,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本就是一介草民,一貧如洗。從小面對的,都是來自各色人物的冷眼利嘴和毒打。當門閥子弟享受著榮華富貴時,他卻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也正因此,他先天就對世家門閥極度不感冒,多年的經(jīng)歷造就了他極強的自尊心,他敏感而猜忌。如若有人拿他缺點做文章的,幾乎都難逃一死。當年的文字獄就是這樣掀起。在某些方面,他著實算得上一個暴君。
在具有決定性勝利的鄱陽湖之戰(zhàn)中,面對陳友諒高大的戰(zhàn)船及龐大的兵力,朱元璋一方處于弱勢,戰(zhàn)場上更是險象環(huán)生。但在此役中,有位將領(lǐng)表現(xiàn)非常亮眼,此人便是趙庸。趙庸長于巢湖邊上,深諳水性,善于水戰(zhàn)。在朱元璋麾下時,他所采用的火攻及環(huán)繞式攻擊的戰(zhàn)術(shù),令陳友諒大船難以防御,損失慘重,也間接令陳友諒死于亂箭之下。在加上他本就作戰(zhàn)勇敢,悍不畏死,因此事后也得到朱元璋關(guān)照,重點提拔。
此后,趙庸在剿匪安民上頗有建樹,更追隨開國名將們參加了不少大仗。其中征伐蒙古的破蒙之戰(zhàn),就是他人生中最為光輝的一筆。因為這仗的勝利,整個南京城都轟動了。朱元璋特意大擺宴席,招待勇士回朝,更召集了滿朝3品及3品以上的官員,共度歡樂時光。此時,朱元璋已經(jīng)63歲,雖然精神狀態(tài)還算不錯,但走到趙庸這桌時,卻摔了一跤。
皇帝摔倒可是大事,他想也沒想就站起身來,將準備起身的皇帝扶起。同時,他見大臣們一個個雖慌,但卻沒有想扶圣上的意思,遂大聲叫道:陛下摔倒,爾等為何不趕快來扶?
這并不是大家沒眼色,其實大家一個個都鬼精的很。本來朱元璋摔倒,已經(jīng)出丑,最好的方法就是裝作沒看到。也正因此,宰相胡惟庸雖離朱元璋最近,都沒有伸手去扶。而趙庸不僅讓朱元璋出丑,這一嗓子,更是鬧得人人皆知。此事一出,他雖然當天無事,但在胡惟庸案爆發(fā)后,便加倍奉還。他當即被斬!而與他官職相似,牽扯性質(zhì)差不多的人員,也大多只是免職罷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8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