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雄信為什么只喝酒,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于古代的將領來說,跟對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選對了人,建功立業(yè)自然有自己的一份,最后還能受封,但是如果跟錯了人,只能是成王敗寇了。不過卻有一條擺在單雄信面前的不一樣的路,王世充敗了,但是單雄信可以選擇投降李世民,但他最終寧死不降,而他的好友在李世民的陣營,想要替他求情卻失敗,這是為何?而在最終單雄信為什么只喝了程咬金的送行酒,其他人的都沒有喝呢?
公元581年,當時尚在隋任將的李淵,奉命攻打北周,并且圍住了東昌。雙方血戰(zhàn)數(shù)日,李淵率部攻破城墻,單禹也是兵敗被擒。只是后者性情忠烈、寧死不屈,最后被李淵處死。
此后,單氏舉族出逃,逃至潞州后,便購置莊園田地,隱居了下來。這里就成了后來為后人熟知的二賢莊。
然而,單李兩家的恩怨卻并非到此為止。
在單雄信之上,有一位兄長,名叫單雄忠。隋朝統(tǒng)一南北之后,李淵受封太原太守。他在上任途中遭遇截殺,最后受人所救,并且在最后奮起反追,殺退來襲之人。在人困馬乏后,便選擇休息片刻。就在此時,恰巧單雄忠策馬而來。李淵誤以為敵人再次來犯,便舉箭射殺了前者。
此外,李淵還曾經(jīng)奉命討伐過瓦崗寨。還俘虜那里的家眷親屬。雖然他這次圍剿,有被人算計陷害的原因。但最終還是被單雄信算在了前者頭上。
新仇舊恨相加,單雄信自然恨極了李唐。只要讓他碰到李氏族人,都恨不得殺之后快。李世民在討伐王世充的過程中,就兩次險些葬身在單雄信手下。
因此,在雙方互相視彼此為仇家的情況下,且不論李唐方面作何感想,就單雄信這份倔強剛烈的性子,要他降服與李世民,是斷然不可能的。這便是單雄信為何不肯降服于李世民的原因。
單雄信是怎么死的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曾經(jīng)叱咤于亂世的瓦崗寨,被王世充率軍擊潰。從此之后,很多原瓦崗寨的將領紛紛順應大勢,投到李世民麾下。但只有單雄信因與李唐之間存有難以調(diào)解的仇恨,轉(zhuǎn)投了王世充所部。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部,單雄信領兵出戰(zhàn)。在戰(zhàn)爭期間,單雄信曾對李世民的生命構成威脅。但李世民終究還是笑到了最后。
以往的一些瓦崗舊將,念及當年與單雄信的情誼,紛紛向李世民求情。希望赦免單雄信的死罪。
但直到最后,單雄信依然不肯屈服于李世民。一代隋唐好漢,終究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單雄信為何寧死不屈雄主?
被俘之后的單雄信深知在當時的情形下,他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死,要么降。
單雄信的父兄都死在李淵之手。這份仇恨對他可謂是不共戴天。加上他本就是性情剛烈倔強之人,自然不可能向仇人之子磕頭乞饒。結局也就顯而易見了。
李世民為什么不能放過單雄信?
李世民在世人的眼中,一向是禮賢下士的英明雄主。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為何不能赦免已經(jīng)無法構成威脅的單雄信?還是因為單李兩家的恩怨,為此單雄信曾數(shù)次威脅到他的人身安全。這讓他明白,要讓單雄信屈服李唐,是不可能的。加上王世充一敗,天下大局已定。他自然不可能放過任何一個對李唐構成威脅的人物。
一個不降,一個不放。悲劇的發(fā)生,也就無法避免了。
單雄信最后怎么樣了
公元618年,瓦崗寨兵敗而散。單雄信投向了曾經(jīng)的大敵王世充麾下。獲得后者之女愛慕之后,成為了鄭國的駙馬。
公元620年,李唐將統(tǒng)一中原的鐵蹄踏向了東都洛陽。而引兵相抗者,正是與李唐有著深仇大恨之人單雄信。在這次戰(zhàn)爭期間,單雄信差點就要了李世民的性命。有一日,李世明策馬行在御果園,不料碰上了單雄信。
正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單雄信二話不說便提槍追殺而去。期間徐世勣抓住他的衣袍阻攔,他與好友便割袍斷義。隨后他被聞訊趕來的尉遲恭奪下武器,見報仇無望,最后只能退去。而這一次的變故,讓李世民堅定了要殺單雄信的念頭。此后,竇建德兵敗,王世充也順應時勢率部投降。
單雄信終究還是被李唐所俘。他恨李唐入骨,加上曾數(shù)次加害李世民,心知絕無活路,因此絕不投降,一心求死。而徐世勣、秦瓊等好友,紛紛為他求情,但遭李世民拒絕。
徐世勣在求情無果之后,含淚向單雄信告別。為了朋友之義,前者割下自身的一塊肉喂給后者。單雄信吃完之后,含笑赴死。最后終被斬在洛陽渚上。而他的子嗣則被徐世勣收養(yǎng)。
此外,單雄信因在臨死前立下“三世不投唐”的誓言,民間便根據(jù)此種說法,編成許多傳言。一說單雄信死后轉(zhuǎn)世四次,分別為:遼東大帥蓋蘇文、西涼大帥蘇寶童、反唐逆賊薛剛以及耳熟能詳?shù)陌驳撋?。當然,這些都是民間傳言,只做茶余飯后的談資,不可信。
單冰冰,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的角色,在劇中為單雄信的妹妹。此角色根據(jù)民間評說《隋唐演義》中的單彬彬改編而來。是民間藝術家虛構的人物,在歷史中并無此人。
在劇中,單冰冰是個冰雪聰明、敢愛敢恨的女子,因為家世,自幼習得一身武藝。有著鐵馬雙槍的美稱。
劇中除了展現(xiàn)她與兄長單雄信深厚的兄妹情誼之外,她與羅成之間貫穿全劇的愛情戲,讓觀眾們在感受劇中熱血征伐之余,也感到綿綿細長的兒女情長。
單雄信的妹妹單冰冰與羅成從在瓦崗寨開始,便是互生情愫。后瓦崗寨兵敗將散。單雄信率領一干瓦崗舊將投向王世充。后徐茂公前來勸說秦瓊、羅成、程咬金等人投向李唐。為了讓眾將能順利逃出,徐茂公設計讓羅成與單冰冰成親,在婚禮中領著眾將出逃。兩人成親后,單冰冰生下兒子——羅通。
羅成身死之后,因他死前一心輔佐李世民。單冰冰繼亡夫遺志,對李世民忠心耿耿。此后數(shù)十年間,大唐兵伐突厥、勇奪三江岳虎城、征討高麗、迎戰(zhàn)蘇寶童、滅西涼國等戰(zhàn)役中均有她的身影出現(xiàn)。雖然,在這些劇情中,存在勝負輸贏。但不能否認,她對鞏固大唐江山有著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
單雄信的妹妹單冰冰只是后人們編撰的虛構人物,但從她身上流露出的氣質(zhì),與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單雄信很是相像。或許,這是后世藝術家不忍單雄信忠義剛烈的性子就此消失,而撰寫了延續(xù)。
因為只有程咬金說的話說到了單雄信的心里。其實程咬金不怎么會說話,但是在一眾虛偽托詞面前,他這幾句話就顯得格外珍貴,令人覺得倍感珍惜。他說:?喝了這碗酒,你就轉(zhuǎn)世,來世你有大把的時間來對付這些不講義氣的兄弟。?單雄信聽了覺得真實在,不喝實在是不好意思。
01、單雄信和他的兄弟們,雖然結拜仍然改變不了命運
瓦崗寨一共四十六個兄弟結拜,可是因為時局和命運,他們在戰(zhàn)場上根本難以避免刀劍相向。更多的時候是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所以人們都說結拜的人千萬不要學瓦崗。單雄信本來是一個莊主,算是比較厲害的綠林好漢。后來在瓦崗寨待了幾年,因為李密人不行,和自己的兄弟們離開了瓦崗寨。
02、從此決定了兄弟們不同的道路,也是兵戎相向的開端
秦瓊他們下山直接投奔了李世民,雖然單雄信也知道李世民實力不錯,是最有可能成為君王的,但是他跟李世民之間有著血海深仇,不可能去投奔他。所以他去找了王世充,在王世充麾下效力。因為他出色的才能以及在外的名聲,他在王世充那里其實也還混得不錯。不過王世充不是那塊料兒。
03、勸降失敗之后,只好殺了他
李世民大敗王世充,他手下的幾位好漢輪番去勸說單雄信,想讓單雄信投降,但是單雄信寧死不屈。李世民招攬無果的情況下只好下令殺了單雄信。這時候其實是很難過的,因為這些人都是很要好的結義兄弟。大家去敬酒都說恩怨兩消,單雄信差點沒氣死。所以他只喝了程咬金的酒,其他人,他不認。
瓦崗幾個結拜兄弟的虛假義氣常常被后人調(diào)侃。是啊,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一生相隨,忠肝義膽,梁山好漢一個個為忠義英勇赴死,而瓦崗山的兄弟們封侯拜相,在單雄信死的前一天,連一個劫獄的都沒有。
李世民用心險惡,讓單雄信的四十六友全部來送行,就要看看他們是否忠心。單雄信是真?zhèn)b士,對待朋友從來義字當先。秦瓊賣馬已經(jīng)是最為潦倒的時候,若不是單雄信出面資助了他,怕是很難輕松走過這個人生低谷。后來他惹上了人命官司,也是單雄信為他奔走打點??上Я藛涡坌判行讨畷r,他被李世民調(diào)開押送糧草,錯過了與單雄信的最后一面,也是單雄信臨終前的最大憾事。
徐茂公是個政客,什么事可為之什么事不可為之,他有自己的一番利益考量。單雄信懷揣這對李氏的仇恨,投奔了王世充。本來羅成、秦瓊和程咬金是緊隨其后的,而徐茂公自從投靠李世民之后,用計謀騙來了程咬金和秦瓊。對于徐茂公的這杯酒,單雄信不接,就是對他的不原諒。在御果園割袍斷義,兩人的兄弟情已經(jīng)到頭,單雄信面前他敬的這杯酒完全是虛情假意,而電視劇劇情之后安排了徐茂公割肉喂到單雄信口中,希望他能出一口惡氣,也是讓人震撼。
而羅成這杯酒,單雄信更是不收。民間傳聞單雄和羅成本就相克,分別是青龍白虎轉(zhuǎn)世。而羅成在陣前投敵,使得洛陽城只有單雄信死守。曾經(jīng)單雄信衣不解帶照顧羅成,竟然換來這樣的回報,他悔也恨。
眾兄弟的酒在單雄信看來皆是虛情假意,卻在程咬金敬酒之時一飲而盡。演義之中描繪了當時的場景,程咬金對單雄信道:?哥哥,來生再做一個好漢,將他們欠你的都奪回來。?這句話真正說到了單雄信心坎之中。此生落得如此下場,不得找李氏家族報殺全家之仇,亦不能讓這些對自己背信棄義的兄弟亦嘗到絕望的滋味,唯有下輩子,才是單雄信的希望。
也就是程咬金這句腦袋一熱說出來的不著邊際的話,讓很多人相信單雄信在死后轉(zhuǎn)世成高句麗的元帥蓋蘇文。蓋蘇文在世之時,唐朝始終不得攻陷高句麗,一直等他死后三個兒子內(nèi)斗,唐朝才得以機會攻滅高句麗。而他生前瘋狂斬殺瓦崗26將,讓人不得不想起當年單雄信的死不瞑目。
在看電視劇時,劊子手的刀快要落下的一剎那,鏡頭一轉(zhuǎn),放起昔日種種,賈家樓四十六友結義,劫皇綱,返山東,取金堤,立瓦崗。多少人因為此情此景淚流滿面。
因為單雄信看不起這幫曾經(jīng)的兄弟們,覺得他們沒義氣。而程咬金敬酒時,卻低聲說了這樣一句話:二爺,早死早托生,您來世仍然是一位大英雄,到時候再宰了這幫見利忘義的家伙。
本來這程咬金的脾氣也合單雄信的胃口,再加上這句貼心話,單雄信慘然一笑,一飲而盡,以上是演義版本,說唐后傳中說單雄信還真的就早死早托生了,還托生成高句麗大將軍蓋蘇文,在李世民御駕親征遼東時,蓋蘇文還親手把剩余的瓦崗英雄斬殺殆盡。
程咬金人物特征
程咬金589年至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改名知節(jié),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人。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驍勇善戰(zhàn),善用馬槊。隋朝末年,加入瓦崗軍,擔任內(nèi)軍驃騎,兵敗投順王世充。武德初年,歸降大唐,跟隨秦王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屢立戰(zhàn)功,冊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繼位,歷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原州都督、蔣王府長史、幽州都督、左屯衛(wèi)大將軍,檢加號鎮(zhèn)軍大將軍,世襲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圖形于凌煙閣。唐太宗駕崩,護衛(wèi)皇太子李治回朝繼位,遷輔國大將軍、左衛(wèi)大將軍。
出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阿史那賀魯,兵敗免官。起為岐州刺史,年老致仕。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歲,獲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謚號為襄,陪葬昭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48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