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3年前的今天,1890年7月3日 ,中國歷史學家陳寅恪誕生。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⑴969年10月7日)中國現(xiàn)代最富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著名詩人陳3立之子,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之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女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結婚,時年37歲。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從小就可以背誦4書5經(jīng),廣泛瀏覽歷史、哲學典籍。
光緒2108年(1902),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停學回國,后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前后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1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914年回國。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渡出國游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有了瀏覽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8種語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nèi)外學人所推許。
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候,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xiàn)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著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人為導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虛心腸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推薦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并稱清華3巨頭。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國維記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尋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他當時在國學院指點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援用多種語言,左證歷史;或引詩舉史,從《連宮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fā)更是精當,使人嘆服!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恭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質。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3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1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繼承了清朝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jù)、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變和聯(lián)系考察歷史,探究史料),應用這類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并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lián)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類精密考證方法,其成績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fā)展了我國的歷史考據(jù)學。
陳寅恪對佛經(jīng)翻譯、???、解釋,和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換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fā)現(xiàn)。在《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了4、510篇很有份量的論文,是國內(nèi)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陳3立義憤絕食,忽然長逝。治喪終了,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聯(lián)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占的上海授課。他又1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前后任廣西大學,中山東大學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面對民族危亡,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發(fā)起向蔣介石獻9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9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以示諷刺。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致力于學術研究,前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朝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后人研究隋唐史開辟了新的途徑。
抗克服利后,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并順便到倫敦醫(yī)治眼睛,經(jīng)英醫(yī)診治開刀,不但無效,目疾反而加重,最后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于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于清華園,繼續(xù)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謝絕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臺灣、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廣州嶺南京大學學。院系調(diào)劑,嶺南京大學學合并于中山東大學學。遂移教于中山東大學學。
解放后,他遭到黨和政府的器重和無所不至的關懷,前后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3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等職(據(jù)《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唯一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函請陳寅恪任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第2所長記載,并注明辭謝未就,薦陳垣代己。上述職務據(jù)《修水縣志稿》),繼續(xù)任中山東大學學教授。自1956年,陳毅、陶鑄、周揚、胡喬木等中央領導人,都前后去看望過他。陶鑄尊重他的學識和人品,1957年親身關心他的助手配備和眼疾醫(yī)治。1962年,他的右腿跌骨折,又給他派護士輪班照顧,在廣東知識界傳為美談。1962年,胡喬木前往看望,關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說:蓋棺有期,出版無日。胡喬木笑答:出版有期,蓋棺尚早。在助手的幫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朝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之外的舊文,編為《塞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并寫有專著《柳如是傳》,最后撰《寒柳堂記夢》。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jīng)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外傳》)。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勢。
10年騷亂期間,陳寅恪遭到殘暴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收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陳寅恪長時間致力于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他酷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辟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一直遭到人們的崇敬。寅恪不但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重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其平生著作,經(jīng)過他的學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樞的整理、???,1套2卷、2百萬字的《陳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編輯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6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