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常講:“萬法由心生”,我們?nèi)说囊磺醒哉Z、行為,無不是由心念所產(chǎn)生的,只有心里有了念頭,才會表現(xiàn)于外,才會付諸言行。所以說一個人的行為是善是惡,心態(tài)是根源。
人心復(fù)雜多變,有時候是善心,有時候是惡,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但是在繁雜的心態(tài)當(dāng)中,“貪”心為首,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最容易有的。
貪在佛門當(dāng)中,被列為“貪、嗔、癡三毒”之首,這“三毒”是三種根本煩惱,也是產(chǎn)生煩惱的根源,“貪”字列為第一位,是第一個要破除的心態(tài)。
那為什么要將“貪”列為“三毒”之首呢?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人在世上生存,離不開金錢,人們對金錢正確的取得和使用,會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和快樂。但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人們對金錢的追求和利用很難自我節(jié)制,適可而止。往往受到貪心的牽引,終生勞碌奔波,追求累積更多的財富,永遠(yuǎn)沒有休止的時候。
由于過分貪求身外之物,很多人便陷入煩惱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人們貪的對象,無非就是財色名利,權(quán)勢地位,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幸福。但往往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得到的快樂越來越少,痛苦煩惱卻越來越多。因為物質(zhì)生活雖然越來越豐足,但精神生活越來越空虛,再豐足的物質(zhì),都無法彌補精神上的空虛。
并且一個人無論有多少財富,你真正所能享受到的畢竟有限。古人常說:“家有千頃良田,夜眠不過八尺”,人本身所需要的并不多,多的都是貪欲,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們?yōu)榱私疱X名利,絞盡腦汁,疲于奔命,最后雖然發(fā)財了,卻背上了極為沉重的心理包袱,日夜為這些財產(chǎn)憂慮。怕別人偷,怕別人搶,又怕別人惦記,總是患得患失,心不安穩(wěn),為了保住所得的財富,費盡心機,勞心傷神。
況且呢,一旦富有了之后,又容易對子女溺愛,嬌生慣養(yǎng),使子女依賴成性,得不到培養(yǎng)鍛煉,甚至嬌慣出個敗家子來,把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財富揮霍一空,害了家庭,害了子孫。
人們一旦對金錢的欲望泛濫時,往往會不顧一切,踐踏道德法律,鋌而走險,為了獲取更多的金錢,不擇手段,像飛蛾撲火一般走向墮落,自取滅亡。人在發(fā)財以后,還能從金錢中獲得樂趣的人,少之又少,大多被貪心所迷,所以孔子說:“放于利而行,多怨”,人一旦把追求利益當(dāng)成人生目標(biāo),自私自利,為利益不擇手段,就會招致別人的怨恨,大家都怨恨你,還何談快樂呀?
世人除了貪錢,就是貪色,這兩個是一丘之貉,常常結(jié)伴而行,是貪心里面最嚴(yán)重的。有的人認(rèn)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但金錢并不是獲取幸福的唯一因素。金錢確實可以得到美色,也能得到一定的名聲,但卻買不到人間的真情,買不到純潔的心靈。歷史上因為金錢美女而招來禍患的例子,舉不勝舉。
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人一旦起了貪心,就很容易造成道德品格的墮落,最后往往釀成可悲的下場。所以佛陀要我們戒除貪心,把“貪”列為“貪、嗔、癡”之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46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歷史學(xué)家陳寅恪出生
下一篇: 頓悟(故事很短道理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