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司馬遷和劉邦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在司馬遷的《史記》里,劉邦確實不是一個很光輝的形象。
一是無賴。在呂太公的酒席上,為了騙吃騙喝,他就開始耍賴。后來讓他押運囚徒,他看守不力,竟然把囚徒全部給放了。
二是好色。不管是攻下秦朝的咸陽宮,還是攻下項羽的彭城,第一件事就是一頭扎進人家的后宮中,死也不出來。
三是無情。他從彭城逃跑時候,曾數(shù)次把兒女從車上踹下去。老爹被項羽抓住了,項羽威脅他說要烹了他爹,他竟然說請分一杯羹給自己吃,
四是多疑。韓信打仗打得順風(fēng)順水,他連續(xù)兩次直接沖進韓信的軍營里,把韓信的將軍印給奪了。后來需要韓信了,又才還給他。
五是自私。項羽得到天下,大封功臣,所有跟著他干的兄弟,都能得到好處。劉邦得了天下以后,卻對他的功臣們進行大肆殺戮,把皇權(quán)集中到自己手上。
(劉邦)
可以說,按照儒家倫理對人的評判,劉邦簡直就是一無是處,沒有一點可以值得肯定的東西。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他成功了,奪得了天下。但是在儒家倫理里,向來不是用成功與否,而是用道德是否高尚來評價人的。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后世的史書,都是隔了一個朝代寫的。比如明代寫元代的史書,清代寫明代的史書。由于隔了一個朝代,因此在寫作的時候,不會有那么多羈絆,該怎么寫還怎么寫,不會害怕得罪皇帝。
但是,司馬遷寫的《史記》,卻是寫了當朝皇帝的,而且是當朝的開國皇帝。把當朝的開國皇帝寫得那么不堪,難道當朝皇帝沒有意見嗎?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司馬遷并沒有給漢武帝看過《史記》中關(guān)于劉邦的內(nèi)容。
《三國志·魏書·王肅傳》中曾記載,當時漢武帝聽說司馬遷在寫《史記》,于是讓司馬遷把寫他爹漢景帝和他的部分取來看。漢武帝看了以后,很不高興,把這一部分“削而投之”。就是說把這一部分竹簡上的文字給削掉,然后扔了。
(漢武帝)
有人認為,應(yīng)該是當時司馬遷并沒有給漢武帝看完整的內(nèi)容,只是挑了一些溫和的給他看。如果是看完整的內(nèi)容,那么司馬遷肯定不只是削文字,肯定要削掉司馬遷的腦袋了。
不管這個說法對不對,但從這里也可以肯定,當時漢武帝是沒有見過司馬遷寫劉邦的內(nèi)容的,因此并沒有提出異議。
不過,就算漢武帝沒看過,漢武帝后面的漢朝皇帝是肯定看過的??催^以后,如果他們對司馬遷的描寫很不滿,雖然當時司馬遷已經(jīng)去世,他們無法處理司馬遷,但是可以禁毀這本書啊??墒菫槭裁?,整個漢朝皇帝,從來沒有做過要禁毀這本書的事情呢?
這些皇帝們,無論在說話行事,還是在祭祀之中,都會對他們的高皇帝劉邦畢恭畢敬,都認為自己繼承了高皇帝的基業(yè),為什么竟然允許有書籍抹黑他們的祖爺爺呢?
有人可能會說,因為史官在古代具有崇高的地位,君王一般都不敢隨便動史官的作品?!按掼虖s君”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也被后世口誅筆伐。因此,就算是漢朝的皇帝不滿《史記》,也對它無可奈何,不敢輕易動它。
(司馬遷)
這個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不過,如果漢朝皇帝想動《史記》,也并不是沒有辦法。畢竟司馬遷曾經(jīng)是一個“罪人”,受到了腐刑的處罰。后世的皇帝,完全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說司馬遷是心存不滿,是造謠。他們甚至還可以“找出”一些史料來佐證司馬遷是造謠。由此把《史記》給焚毀,不讓它流傳下去。
然而,歷史上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連這樣的動議也沒有過,甚至于還都認為《史記》是一部不錯的著作。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認為,可能我們忽略了司馬遷在《史記》中表達的一個東西。就是司馬遷劉邦貼了一個“君權(quán)神授”的標簽。這個“君權(quán)神授”的標簽,就是劉邦斬白蛇的故事。
在秦末時期,除了劉邦,司馬遷沒有把這種標簽,貼給過任何別人。陳勝吳廣起義,司馬遷直接就說,他們是人為造謠,裝神弄鬼,目的是“先威眾耳”。對項羽,對韓信等等,司馬遷都沒有貼過這樣的標簽。
司馬遷給劉邦貼了標簽,接著又寫了劉邦身上的那么多弱點,因此就傳遞出一個信息:劉邦就算啥也不是,但他有天子名,所以該他得江山。
由此可見,司馬遷這樣的描寫,完全是“高級紅”!
既然是“高級紅”,漢朝后世的皇帝,當然不會有意見,還得感謝司馬遷。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等)
當然有個人主觀思想。司馬遷對于劉邦,有著復(fù)雜的心態(tài),一方面,對劉邦有著近乎崇拜的欣賞,從高祖本紀、項羽本紀中的事項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不是極度地贊賞,絕對不會寫得這么精彩;另一方面,由于在漢朝,當朝對開國皇帝有神化的部分,但司馬遷卻不忌諱這些,包括說劉邦微時的窮困,也是不諱言,這說明了司馬遷有對這種神化鄙夷的成分。
提起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鴻門宴,相信只要是稍微接觸過一點歷史的人,都能夠知道個大概:無非就是項羽請劉邦赴宴,劉邦在宴會上裝孫子,躲過了項羽的屠刀。
這樣理解鴻門宴,自然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如果追究鴻門宴細節(jié)的話,史書上的說法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我始終堅信一點:絕大多數(shù)歷史事實是不容置疑的,比如說鴻門宴有沒有發(fā)生,這一點沒有爭議,肯定發(fā)生了。
但鴻門宴發(fā)生的背景是什么?項羽和劉邦又在鴻門宴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別做了些什么?這里面很有些說道。
在鴻門宴發(fā)生之前,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項羽率軍攻破函谷關(guān),直逼咸陽。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劉邦已經(jīng)先項羽一步攻入關(guān)中,函谷關(guān)守將是劉邦的人,而項羽發(fā)現(xiàn)劉邦居然敢派人把守函谷關(guān),立時勃然大怒,率領(lǐng)四十萬大軍殺入關(guān)中。
項羽入關(guān)之后,將大軍駐扎在戲水,這地方距離劉邦的大本營只有幾十里路程。
大家可以設(shè)想一下:項羽攻破了劉邦派人把守的函谷關(guān),并將四十萬大軍駐扎在距離劉邦幾十里路程之外的地方,劉邦怎么可能不知道這些事呢?
換言之,項羽的一系列舉動,劉邦早就知道了。項羽能率軍攻破函谷關(guān),肯定不會和劉邦善罷甘休,如果劉邦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毫無反應(yīng),萬一項羽攻過來怎么辦?
可神奇的是:根據(jù)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劉邦對此居然一無所知,還是等到項伯連夜拜見張良之后,劉邦才反應(yīng)過來,心知大事不妙,這實在是太離譜了。
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绷寄巳耄吒媾婀?。沛公大驚,曰:“為之柰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绷荚唬骸傲洗笸跏孔渥阋援旐椡鹾酰俊迸婀?,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從時間線上來看,項羽入關(guān)中并駐扎在戲水之后,并沒有立刻找劉邦的麻煩,而是在將近一個月之后,項羽才打算邀請劉邦赴宴。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劉邦的身邊突然多出來四十萬大軍,他不可能沒得到消息??稍谶@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劉邦卻一點反應(yīng)都沒有。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此時的劉項二人正在暗戰(zhàn),誰也不想先出招。對峙了將近一個月之后,項羽忍不住率先出招,劉邦才開始“見招拆招”。
從這個角度來講,項伯是否到訪,意義并不是很大。
在鴻門宴上,司馬遷用細膩的筆觸,帶給了我們一個精彩的故事,但那也只是一個故事而已。
項羽并不是孤身入關(guān)的,而是帶著七七八八一大堆諸侯一起入關(guān),聯(lián)軍總數(shù)約四十萬。所謂的鴻門宴,其實就是關(guān)外諸侯聯(lián)軍分贓大會中的一角而已。
至于在司馬遷的記述中,大家如何勾心斗角的內(nèi)容,我們只需當成故事來看就行,因為他的記述實在是太過戲劇性了。
司馬遷說,范增一再明示或暗示項羽,一定要趁機干掉劉邦,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身椨鹗冀K猶豫不決,最終讓劉邦逃之夭夭。
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不過是宣揚皇權(quán)的神圣性而已:誰能奪取天下,那是天意注定的。劉邦注定要奪天下,所以無論形勢有多危急,他總能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在這種基調(diào)下,司馬遷把神話劉邦的工作更深入了一步。
據(jù)說,很早的時候范增就認為劉邦能得天下,所以一再勸項羽要殺了他。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當項羽無法下定決心殺劉邦時,范增又說,如果不殺劉邦,我們都會被劉邦俘虜?shù)摹?/p>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當劉邦逃離后,范增就說了,完了完了,奪天下者必是劉邦。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在鴻門宴發(fā)生之時,誰會成為最后的勝利者?除了神仙之外沒人能知道。而結(jié)合當時的形勢來看,劉邦并不是實力最強的選手。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司馬遷在吹捧范增,不如說是借范增之口神話劉邦。這就好像劉邦從小到大,身邊總是神跡不斷一樣。
事實上,如果項羽真把劉邦當成最危險的敵人,根本用不著處心積慮地殺劉邦,只要在分封天下時全力防范他就可以了,只要在劉邦起兵時首先針對他就可以了。
比如說,如果項羽真把劉邦當成最危險的敵人,他就沒必要把關(guān)中割裂成三個部分,冊封三位秦王。
劉邦面對三秦王之一的章邯,都圍著打了半天。如果章邯是秦地唯一的王,劉邦豈能如此輕松地殺出漢中呢?
可問題是:如果項羽不把秦地一分為三,而是讓章邯獨得秦地,那難免又會出現(xiàn)章邯失控的情景。
到了那個時候,后世讀者肯定又會說:“面對章邯那樣危險的人物,項羽竟然不小心提防,卻一心提防沒什么威脅的劉邦,真是愚不可及?。 ?/p>
再比如說,當田榮在齊地造反、劉邦在秦地造反的時候,項羽并未先平定齊地叛亂,而是先率軍攻打劉邦,結(jié)果會怎樣?那劉邦想獨霸關(guān)中,自然也比較困難。
可問題是:如果項羽不率先平定齊地,田榮很有可能會失控。要知道田家在齊地根深葉茂,其影響力是當時任何集團都無法比擬的。
到了那個時候,后世讀者肯定又會說:“面對田榮那樣危險的人物,項羽竟然不小心提防,卻一心提防沒什么威脅的劉邦,真是愚不可及??!”
在定鼎天下的過程中,項羽的敵人并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極其復(fù)雜的權(quán)力格局。
如果項羽不惜一切代價,只為擊殺某個人,那項羽就根本不是什么政治人物,只是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好漢而已。
任何一段歷史的細節(jié)其實都是羅生門,如果這段歷史能夠留下多個版本,其細節(jié)通常會眾說紛紜。鴻門宴的說法之所以比較統(tǒng)一,無非是因為當時只留下了這一種說法而已。
總地來說,歷史是上層建筑,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在不同背景下的記錄,細節(jié)上總會存在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6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