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嘉祐六年,周敦頤在廬山蓮花峰下?lián)裣?,筑室曰濂溪書堂,兩年后,寫下《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得非常多。晉朝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的洗滌但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部貫通,外形挺直,不橫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筆直潔凈地挺立在水中,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靠近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應當人很多了?!吧徶異郏枵吆稳??”中“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意思是“喜愛蓮花,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這里是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以突出強調賓語?!爸本褪琴e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在的意義。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謚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北宋文學家、哲學家,是北宋五子之一。周敦頤是宋朝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其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誠”。他的著作中《愛蓮說》最為人們所熟知。
周敦頤之前,東晉名僧慧遠與大隱陶潛就曾在廬山結成蓮社,廬山的蓮文化,源遠流長。《愛蓮說》的精神在繼承中發(fā)展到現(xiàn)在,更被歷代文人雅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蓮文化:在書畫文化中,蓮是賦詩作畫的題材;在情感文化中,蓮是寄情懷人的載體;在隱逸文化中,蓮是山水田園的象征;在官場文化中,蓮是清正廉潔的比喻……蓮之愛,可畫于圖,可詠于詩,可形于舞,可寄于信,可品于人。
“蓮,花之君子者也?!本?,可謂是周敦頤為蓮賦予的經典形象,蘊含著周敦頤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賞析嘉祐八年(1063年)5月,周敦頤應邀與一群文朋詩友游玩聚會。興之所致,大家便相約寫詩作文。周敦頤揮筆而就名傳后世的《愛蓮說》。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記敘事物,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議論,相當于現(xiàn)代的雜文,是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行文崇尚自由活潑?!稅凵徴f》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這篇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蓮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了蓮花的寓意,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比,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端以花作引,表明托物寄興?!翱蓯邸倍郑_群芳,作為鋪墊。
“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蔼殣劬铡保@示陶淵明別具一格的雅致?!白岳钐苼?,世人甚愛牡丹”,寫出了唐朝時,“世人”對于牡丹的偏好。與前面的“菊”形成強烈的對比,為接下來引出“蓮”鋪下了引子。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p>
這一連串的描寫,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褻玩的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同時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坝柚^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弊髡邔θN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xiàn)實的隱者。蓮花更不像牡丹那樣妖冶動人,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xiàn)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君子。
“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弊詈?,作者深深地慨嘆:當今真正隱世者少,而趨炎附勢,追求榮華富貴的小人比比皆是,這現(xiàn)實世界之中,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
作者以三種花分別暗喻了三種人生的價值追求,并且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他的價值追求,他想要做君子。君子和隱士相比,君子不避世,敢于擔當,“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追求榮華富貴的人相比,君子不追求個人的權貴,而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tài)的憎惡。
君子作為儒家的人格追求,在很早就大量出現(xiàn)在了先秦的儒家經典中。《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詩經》中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薄坝蟹司?,充耳琇瑩,會弁如星?!薄坝蟹司?,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钡搅恕墩撜Z》中,君子出現(xiàn)的頻率更加高了,形象也更加豐滿。“君子義以為上”“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有九思”“君子求諸己”“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立于禮,成于樂”,“君子坦蕩蕩”……
作為理學先驅的周敦頤,其對君子的理解與儒家一脈相承,但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周敦頤在其名作《太極圖·易說》中寫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痹谄淞硪幻鳌兑淄ā分姓摗暗隆保骸暗?,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理、通曰智,守曰信?!笨梢姡芏仡U深受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的理想人格的影響,把社會進步的希望寄托在君子的美好品格身上。
但是不同于《大學》中對君子修身方法的要求:“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敝芏仡U超越了這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生觀,而是把修身擴展到了一個更宏大的視域中。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意味著無論環(huán)境是“朱”抑或是“黑”,君子都能潔身自好,在壞的環(huán)境中,也能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有著極高的自律程度。
周敦頤對傳統(tǒng)君子慎獨修身法的超越可以歸結為:君子所面臨的環(huán)境往往已不是早期儒家所處的環(huán)境,而是一種更為復雜的環(huán)境,但君子身處其中,仍要堅守自身的操守,堅守自己的道德原則。君子不僅要時刻與自己的心魔作斗爭,還要與外部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作抗衡,真正做到保持內心的純凈。
小人汲汲于富貴,戚戚于貧賤,而對于君子來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其根本區(qū)別在于對待利益的態(tài)度不同。對萬事萬物的品評,最終都要落到人的本身上來。我們要以蓮花般高潔的君子品格自勵,既要勇于任事、剛毅有為,又要堅持操守、不趨炎附勢,正道而行。
周敦頤的《愛蓮說》為后世樹立了君子的品格意向。像君子般圣潔的蓮花常開不敗,如蓮花般高貴的君子之風亙古彌新,業(yè)已成為一種道德流傳、文化延續(xù),滲透到了中華民族血脈里,代代相傳,燭照未來。
一朵紅蓮,從青翠欲滴的綠葉里探出頭來,迎著晨光悄然綻放,香遠益清,卓爾不凡。宋代文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將蓮花稱為花中君子,贊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根植于荷塘淤泥里的蓮花,因其獨有的高貴品格,總是受到人們的喜愛。
面對同樣的社會環(huán)境,為什么有的人貪財成癖、貪贓枉法,墮落成囚徒;而有的人卻能潔身自好,一塵不染?關鍵是兩者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同,人生的追求不同,自律能力的強弱也不同。
從一片污濁的淤泥里生長出的蓮花,尚能做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保持自己的純潔和高雅,那么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一個人更應做到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7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太極圖說》的道家思想淵源
下一篇: 周敦頤談圣人和立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