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內容概述
周敦頤的核心觀念就是“太極”,《太極圖說》第一句話就是“無極而太極”。太極是指未分化的混沌的原始物質,無極是于太極之上形容混沌的無限性。太極作為原始物質,其本身是無形而又無限的,故太極圖第一部分是一個空白的,未分化的太極——?即為“無極而太極”: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庇衷唬骸霸挤唇K,故知死生之說?!贝笤找滓玻蛊渲烈?!
周敦頤的宇宙發(fā)展圖式是:太極——陰陽——五行——萬物。故其第二部分左右半圓分別為《周易》中離卦與坎卦的象,象征陰陽已經分化。而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表面“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的對立面相互轉化“物極必反”的矛盾思想,亦為“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陰中含陽,陽中含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陰陽互為條件同時產生不可或離。
其第三圖為水火木金土五行交錯之像,是為太極生陰陽,陰陽生五行的說法。五行作為陰陽的展開,而陰陽又作為太極的展開,即為多樣性的統(tǒng)一的“是萬為一”“一實萬分”的思想。至第四四五圖,分別為與第一圖相同的兩個圓圈,第四圖標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字樣,第五圖下方標有“萬物化生”字樣意為“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由此亦引出人得二氣五行之秀,為萬物之最靈,由此進而提出“立人極”思想。
縱觀全圖,值得注意的是,空白圓圈一直貫穿始終存在于每一部分中。這表明一切雖是無極的太極的化生,但其化生之后并未消失,太極始終在陰陽五行萬物中,只是以更為豐富的形態(tài)表現出來,這就進一步鞏固了其本體思想。
《太極圖》來源探究
南宋初有人提出周敦頤的太極圖原出于北宋初年的道士陳摶。明清以來,考證或認定《太極圖》源于道教系統(tǒng)的《無極圖》或《太極先天圖》的學者甚多。
周敦頤的宇宙論體系本身是根據《周易》構建的。自戰(zhàn)國中后期出現許多解《易》學說后被匯編而成《易傳》諸篇。最終促使《易傳》由卜筮之書演化出系統(tǒng)的哲學體系的主要是受老子天道觀和辯證思維的影響。易學在進入漢代以后,出現了儒家易、道家易和道教易三個流脈。不管是儒家易還是道家易,其提及宇宙萬物生成問題時,大致脫不了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路??梢哉f無論如何其思想源頭都在老子創(chuàng)始的道家學說中。而“無極”的無始無終荒寒無邊之意境,與道德經中“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暗中契合。
今本《太極圖說》是為表明“得圣賢之不傳之學”的儒學正統(tǒng)性而經朱熹整理之后流傳下來的,其內容解讀不可避免因帶有服務性目的而被歪曲。清代毛奇齡曾對《太極圖》與《周易參同契》之關系進行專門闡述:“乃其所傳者,則又竊取魏伯陽《參同契》中《水火匡廓》與《三五至精》兩圖,而為一圖。”其“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的觀點源于《參同契》中“坎離匡廓,運轂正軸”。而其第三圖式中水、火、木、金、土所呈現的五行交錯之象,淵源便在于將“三五之精”改為“二五之精”。故《太極圖》無論如何也與儒家易之傳統(tǒng)不符而與道家或道教易呈現出一脈相承的繼承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關系,同時也顯現出周敦頤是將儒家易、道家易、道教易三脈合一,并對道家思想借鑒吸收而形成的新儒家思想。
3、《太極圖說》對道家思想的繼承與改造
氣化萬物的宇宙生成論
《周易》的《系詞》中指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敝芏仡U繼承唐人孔穎達《周易正義》中主張“太極謂天地未分前之元氣,混而為一”。認為“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四時運行,萬物終始”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統(tǒng)一于陰陽二氣,而陰陽二氣又根源于太極。“分陰分陽”表明二氣是由未分化的太極分化而來,因此太極指為分的混沌的原始物質,無極是指混沌的無限。太極作為原始物質本身是無形的無限的。太極的運動是陰陽產生的根源,從縱的、宇宙運動過程上說,是“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即運動和靜止不斷交替循環(huán)的過程。從橫的、宇宙構成上說,是“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即宇宙構成是陰陽二氣的對立統(tǒng)一,其本質是陽氣和陰氣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動和靜的循環(huán)是沒有極限的,“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四時運行,萬物終始,混兮辟兮,其無窮兮?!逼涞谌龍D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思想與《周易》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思想有所關聯(lián)。
再觀《老子》中,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認為萬物自無到有,有無相生,由混沌之氣為“天地之始”;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薄皽Y兮,似萬物之宗”;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第六章“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以及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等等都與周敦頤所設想的宇宙生成過程有著及其緊密的聯(lián)系。
主靜無欲的順化修養(yǎng)論
《太極圖說》闡述了對于人道的看法: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認為“誠”是人的本性,純粹至善,根源于宇宙的乾元本性;另一方面又以剛柔等氣的特性作為性的規(guī)定,有善有惡。要克服不善的性的影響,就應該“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奔醋畲笙薅鹊呐懦髯噪s念、欲念,達到意識的靜和虛的狀態(tài)。靜時頭腦清明,無所不通。
就周敦頤本人來說,他本就“性好山水”,追求于山水之間實現超脫放達閑適恬靜的“方外”化生活。他淡薄名利,不汲汲于世間得失成敗,榮辱不相隨,內心從不為外物所累,個人生活情趣上十分接近莊周風格與魏晉士人,好與道人結交,晚年擬與道人組建“逍遙社”。黃庭堅《濂溪詩》序稱贊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p>
其詩“朝市誰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爭名逐利千繩縛,度水登山萬事休。 野鳥不驚如得伴,白云無語似相留。傍人莫笑憑闌久,為戀林居作退謀?!睂⒋说壬偎焦延⒉皇旅某摼裾宫F的淋漓盡致,與莊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于天地間而心意自得”“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所表達的境界相一致。至于幾乎由“無欲”“順化自然”貫穿始終的《道德經》對其主靜無欲思想的影響程度之深便更不必再贅述了。
此外,其對道教內丹典籍養(yǎng)生思想亦十分熟悉,其“陰陽造化機”、“子母相生”“精神合后更知微”等思想無不表現出其對道教的體悟與眷戀。
故,周敦頤《太極圖說》在自然、社會、個人修養(yǎng)等諸多層面都展現出對道家思想的吸收融合。而自朱熹將其納入理學范圍后,周敦頤極富道家生活志趣的意境追求與同道人密切交往的方外向往被刻意掩蓋刪除。其思想中厚重的道家學術精神合思想氣度不應因歷史局限性與政治目的性而被扭曲與抹殺,其根源于老子宇宙體系的宇宙生成論不應被簡單概括為“傳圣賢(孔孟)之未傳”。周敦頤對道家思想有著極大程度的吸收與融合,甚至可以說理學體系的創(chuàng)立根本上奠基與對道家思想的吸收與轉化上。
《太極圖說》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別的暫且不提,就當時來說,它直接導致了朝廷痛失兩位“科舉狀元”,不過卻讓學術界誕生了兩位“理學大師”,據說才高八斗的程顥、程頤兩兄弟(“二程”),讀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之后,竟再也無心科考,從此轉向理學,一心研究學問了?!疤珮O圖”圖像最簡單,但內涵卻最豐富,堪稱最完美的一幅圖,而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則把“太極圖”所蘊含著的宇宙、人生、物質、能量、運動、變化等內容,展示在了世人的面前,讓世人對“太極圖”,甚至對《易經》,都有了一種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領悟。
從目的論的角度而言,人類歸根結底要不斷發(fā)展人類自身的能力,即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過程,并在這個持續(xù)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謀求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和人人幸福。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也是一樣,他的《通書》對于“人極”實際上投入了更多的關注,表現出一種人文主義立場,這也是儒家“仁學”的一貫精神?!叭收咭蕴斓厝f物為一體,莫非己也”,怕就怕“麻木不仁”,怕就怕冰冷的物質主義、對萬物蒼生渺無關懷。儒家從孔曾思孟,到周程張朱,以及陸王,從來都是忠于國家、關心民瘼、積極入世、進取有為的。這是一種精神境界,與“唯心主義”完全無關。
因此,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更不是二元論。周敦頤的“太極-無極”哲學是徹底的一元論,是物心合一,天人合一,是全面、中正、整體、無一遺漏地看待世界。比如周敦頤哲學思想的代表作是《太極圖》和《太極圖說》。其《太極圖》和《太極圖說》,就是象數和義理結合的表達,也是對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最簡明的表達,因而也最能代表中國固有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
朱熹稱:“周子立象于前,為說于后,互相發(fā)明,平正洞達。”《太極圖說》是義理的,《太極圖》則是象數的(圖中配有少量文字)。象數的表達一方面具有比文字更多的內涵,一方面又有比文字更加簡明的形式。
那么周敦頤的《太極圖》到底說了些什么呢?在這個集象數和義理于一身的圖像上,我們又能發(fā)掘到隱含其中的宇宙奧秘呢?下一節(jié),我們就來具體講講周敦頤的《太極圖》及其《太極圖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71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周敦頤的人生哲學的淵源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