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黻愑颜徍椭煸埃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說起元朝來,相信每個人都會想起那個令世界戰(zhàn)栗的人物:成吉思汗!自成吉思汗一統(tǒng)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后,他以極強的侵略性多次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據(jù)統(tǒng)計,在20多年的時間里,他與他的子孫們用幾十萬的軍隊,征服超700個民族,更殲滅多達上千萬的軍隊,統(tǒng)治數(shù)億人民,建起了多達3000余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他們的威名令人聞風喪膽,也令歐洲人在驚恐之下,顫抖著喊出“上帝之鞭”。
????確實,當年蒙古的強大毋庸置疑。但即便再強大的帝國,也終有消亡的一天。元朝中期,由于皇位繼承混亂,導致政變頻繁,使得國家停止發(fā)展。而后期的腐敗,加上天災及民族矛盾的激化,更令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掀起了反抗的浪潮。而在日益壯大的起義軍中,則屬朱元璋,張士誠及陳友諒三人最為強大。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此時元朝腐敗無能,但無論在軍隊質(zhì)量還是武器裝備上,比起農(nóng)民軍來,都相對較強。北方義軍韓山童的覆滅雖然令元軍損兵折將,但元軍在士氣上卻是更甚,直接進逼朱元璋。然而就在陳友諒準備坐山觀虎斗時,元軍竟管也沒管朱元璋,轉(zhuǎn)而掉頭去打陳友諒。這是咋回事?我陳友諒憑啥這么倒霉,元朝誰都不打,卻偏偏來打我?其實這怪不得別人,正和陳友諒當時的兩種做法有關(guān)。
????陳友諒只是小人物時,他是怎么上位的?他靠的是先殺師父,再滅老大的本事。他的做法令舉世皆驚,更讓元朝察覺到了他所帶來的威脅。元朝丞相脫脫就這樣評價他:“不忠不義”、“必以剿滅為主”。畢竟即便他投降,若時機成熟,元朝怕是也會被狠狠咬上一口!
????當然,令元朝痛下殺心的,還是陳友諒的不識抬舉!韓山童在時,天下義軍都奉其為首。元朝擔心他們將力量擰成一股,從而給朝廷帶來巨大威脅。但還好,想象之中的團結(jié)并未出現(xiàn),他們之間仍互有爭斗。就這樣,元朝制定了“槍打出頭鳥”的政策,誰勢力最大,誰敢公開反,就先收拾誰,直到一點點將他們蠶食干凈。
????然而正在元軍欲攻打朱元璋時,朱元璋卻表示要投降,并獻上了陳友諒賜他的詔書。詔書內(nèi)容很簡單,大意就是我稱帝了,你們要跟著我干,以后共享榮華富貴。雖然這詔書義軍們都嗤之以鼻,但這卻正是元朝所不能忍的。
????也正因此,元朝沒管朱元璋,直接掉頭去打陳友諒。哪怕大敗而歸,此后也都視陳友諒為心腹大患,偷襲,夾擊無所不用其極,卻讓朱元璋和張士誠在未來愜意不已。
陳友諒(1320~1363),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農(nóng)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quán)建立者。很多歷史文獻中也多以神化朱元璋來丑化陳友諒,這是封建王朝成王敗寇的慣性思維使然。陳友諒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壞人,但在亂世里,他的行為法則確實當時通用的選擇,他的錯誤在于,將這種法則發(fā)展到了極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伤质且粋€真正的梟雄,他壞事做盡卻又敢作敢當,具有極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的統(tǒng)治,能夠自始至終,從來沒有向元朝妥協(xié),堅持到了最后。另外,其造船本領極高,但后來他輸給朱元璋的一個原因,就是輸在了自己制造的巨大艦船上。
從某種程度上說,陳友諒與朱元璋爭天下的歷史意義,并不亞于項羽與劉邦,且兩者頗有相似點。比如論反秦戰(zhàn)功,項羽大于劉邦;論反元功績,陳友諒也大于朱元璋。然而,陳友諒的形象和影響遠遠比不上項羽。這與《明史》在清代由官方修撰有關(guān),成王敗寇是一個原因,刻意打壓陳友諒是肯定的,《明史》中關(guān)于陳友諒的記載,大多數(shù)是負面的,說他性雄猜,好以權(quán)術(shù)馭下,就是說他好弄權(quán)術(shù)且下手狠辣。這也是現(xiàn)在的文學影視作品丑化他的重要原因。
畢竟,司馬遷只有一個。項羽在歷史浩卷里光彩照人,離不開司馬遷。而陳友諒一直被貶損,失去了本來面目及歷史上應有的位置。
陳友諒出身貧苦,自小看多了官吏欺壓百姓之事,對官吏恨之入骨。他帶領起義軍每攻克一地,最拿手的事,就是把貪官處以烹刑,一煮了之。這種酷刑讓官員們聞風喪膽,至今他的出生地還流傳著一首古老的歌謠:蒸人的甑,煮人的鍋,狗不快活,我快活!這里的狗,就是指貪官。
陳友諒一直堅定地站在反元的最前線,1358年他直接指揮了安慶戰(zhàn)役。當時守安慶的是余闕,此人曾被元朝任命為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后因守安慶有功,升任淮南行省左丞,并賜二品服,朱元璋不敢討伐余闕,說什么此人是忠臣,如果大臣們都像余闕這樣,元朝就不會亂了。
而陳友諒卻敢于啃這塊硬骨頭,為了攻打安慶,三敗三起,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兩軍大戰(zhàn)于沙漠洲,余闕親率兵士,冒著箭雨沖入陣內(nèi),連斬陳友諒十三員大將。一直打了七年,陳友諒損兵折將,終于拿下了安慶城,余闕引刀自剄,沉于清水塘中,他的妻妾也都投井而死,獲得了滿門忠烈的好名聲。反倒是陳友諒,為反元之戰(zhàn)立下汗馬功勞,成了一個逼死忠烈的罪人。
后來,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對余闕等元朝的殉葬者大加表彰。而對于元朝的降官或者在元朝任過職的文武官員,則大加污辱或者殺害。
明朝的蔣一葵《堯山堂外紀》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元順帝養(yǎng)有一頭寵物象,很善于跳舞,元順帝逃走后,朱元璋把象弄到了南京,在宴會上,讓這頭大象跳舞,大象死活不肯跳,朱元璋一怒之下殺了大象。有一個大臣叫危素,元朝時曾任翰林編修、禮部尚書等職,降了朱明王朝之后,朱元璋竟然在危素的身上掛了兩塊牌,左邊是危不如象,右邊是素不如象。
明末狠人哪家強,除了朱元璋就是陳友諒!
在元末的農(nóng)民起義風暴中,陳友諒絕對是擁有超強技術(shù)的一個人,其實力并不輸于朱元璋,打不贏陳友諒,朱元璋根本就無法建立明朝。
元末農(nóng)民起義中的狠人陳友諒
陳友諒到底有狠,讓朱元璋竟然如此忌憚,這么說吧!凡是跟陳友諒打過交道,阻撓陳友諒上位的,除了朱元璋之外,個個死的比趙四他爹都慘。
《明史》記載:?陳友諒,沔陽漁家子也。本謝氏,祖贅于陳,因從其姓。 ?
在古代強調(diào)士農(nóng)工商,漁民是沒有身份地位,因為農(nóng)民對未知的大江大河充滿恐懼,甚至認為打漁的人,身上都充滿妖氣,加上漁民的身上總是充滿腥臭味,所以,在古代漁民往往并不受歡迎,能夠有一個好的謀生之路,大多都不會從事漁民工作。
陳友諒的家庭還不止是漁民出身,他祖上還是倒插門,在古代的歷史上,倒插門對男性來說都是祖上無光的事情,陳友諒的祖上為了生計,入贅陳家,生下兒子改姓為陳,可以說,生活在元朝的陳友諒是極為不爽的一個人。
后來憑借自己的努力,在官府中混到一個吏員的身份,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吏員大多魚肉百姓,從陳友諒的出身來看,我認為他是不會有對老百姓的憐憫之心的。
當陳友諒看到徐壽輝的反元起義部隊后,立即加入了隊伍中,相對于朱元璋的畏首畏尾,后來還尊元朝為正統(tǒng),再三說自己加入義軍是迫不得已,陳友諒是毫不猶豫的,他倒不是為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他單單的是為了自己。
于元至正十年( 公元 1350 年)8 月 15 日, 陳友諒在黃蓬山地區(qū)散發(fā)發(fā)餅, 內(nèi)藏寫有?今晚殺韃子?的字條傳遞號令, 召集漁民千人, 在崇鳴寺斬白牛、白狗, 祭告天地。士兵們面刺?義軍反元得勝?字樣, 于 16 日清晨舉事。起義后加入到紅巾軍的隊伍當中。
陳友諒是如何成為抗元斗爭扛把子的?
由于長期以來的壓迫,以及在官府中當差的經(jīng)歷,陳友諒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干練,正因為如此,陳友諒在起義軍中是如魚得水,迅速上升。
在反抗元朝的斗爭中,也有過低谷,很多農(nóng)民軍都先后投降元朝,朱元璋雖然被認為是?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人,實際上,在反元這個問題是是最不積極的,采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反正槍打出頭鳥,我老朱先慫一波看看。
在抗元斗爭中,只有陳友諒絲毫不與元朝妥協(xié),勢必要跟元朝一爭高下,當時占領了湖廣、江西、安徽一帶占領大塊地盤,在其他反元各部煙消旗鼓的時候,陳友諒所在的徐壽輝部成為元朝重點打擊對象,最慘的時候不得不逃入深山老林以躲避元軍的攻擊。
正是在這期間,陳友諒也逐漸取得了徐壽輝部的兵權(quán),徹底將徐壽輝弄成了一個傀儡,對于陳友諒的手段,你想不佩服都不行。
在陳友諒的組織下,起義軍迅速發(fā)展壯大,不僅將原來占領的地盤奪回,還擴大了統(tǒng)治范圍,元朝已經(jīng)不是陳友諒的對手了。
于是陳友諒干脆干掉徐壽輝,自己稱帝,從幕后走到了前臺,最后形成元末三大梟雄之一。
當時的陳友諒兵強馬壯,大有一統(tǒng)江山的氣勢,從當時在鄱陽湖決戰(zhàn)時的兵力來看,陳友諒已經(jīng)掌握六十萬,而朱元璋不過二十萬,盡管這個數(shù)據(jù)可能失真,中國古代都喜歡夸張,然后虛報人數(shù),但是陳友諒的兵力多于朱元璋是肯定。
無論是地盤、兵源、財力、氣勢,陳友諒都比朱元璋要強,最重要的一點,陳友諒政權(quán)處于長江上游,而朱元璋處于下游,陳友諒攻打朱元璋是順勢而為,朱元璋是仰攻,十分困難。
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為何會敗給朱元璋二十萬?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怎么打都應該是贏的陳友諒,最后委會還會敗給朱元璋呢?這也是史學一直以來的爭論。
相對于處于長江上游的陳友諒來說,處在南京的朱元璋還要面對來自東方張士誠,南方起義軍等諸多方面的壓力,排面并不是十分好,一旦陷入兩面作戰(zhàn),不敗才怪。
當時有人勸朱元璋先易后難,先打敗諸如張士誠這樣的慫包,等實力強大了再去攻打陳友諒,朱元璋當時就表示:"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在看人這方面,還是朱元璋高人一等,不以時局出發(fā),而以人心揣測,可謂智商在線。
在陳友諒和朱元璋的戰(zhàn)爭中,張士誠幾乎沒有什么作為,假如張士誠能夠聯(lián)合陳友諒,那么擊敗朱元璋也不是什么難事。
陳友諒雖然腹黑且能干,但是在陰謀的成分上不如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zhàn)的時候,朱元璋安排原來是陳友諒手下康茂才詐降,陳友諒不疑,導致進入朱元璋的包圍圈,這個劇情頗有點像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打黃蓋,黃蓋詐降曹操一樣。
可以說,鄱陽湖之戰(zhàn)是,是以陰謀詭計戰(zhàn)勝正面作戰(zhàn)的典例,即使你已經(jīng)擁有了六十萬大軍,在陰謀詭計面前,依然還有失敗的可能。
當然,以卑鄙的方式取得勝利,在中國軍事歷史當中不但不被嘲諷,反而會被贊揚,有?計謀?。歪門邪道多了,能夠取巧的事情就不去研究事物發(fā)生的必要性了,結(jié)果在近代的時候,在西方的巨艦大炮下,就沒有陰謀詭計可以施展,因此近代的戰(zhàn)爭可謂是一敗涂地。
有點說多了,反正陳友諒的失敗,還是敗在不夠狡詐上,至于對陳友諒的詆毀,大多都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確立的文人士大夫為了維護正統(tǒng),將陳友諒取代徐壽輝的惡劣事件不斷的拿出來鞭撻。
其實這是站不住腳的,以成王敗寇來論歷史人物總是狹隘的,我們不說陳友諒是一個好人,至少在推翻元朝的過程中,是起到了很大的貢獻的。
SB的領導就應該被取締,這樣才能實力恒強,愚忠才是最可恥的教育。
吳晗在評價陳友諒的時候,倒是說了幾句相對客觀的話:"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tǒng)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
舉報/反饋
陳友諒之所以敗給朱元璋,主客觀因素都有。
主觀上看,陳友諒才智謀略不如朱元璋。按理說,在元朝末年各路大軍中崛起,陳友諒絕不是平庸之人,足可以算得上是亂世梟雄,但是可惜的是,在統(tǒng)一霸業(yè)之路上他遇到的對手是朱元璋。
朱元璋農(nóng)民出身,沒有文化,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才智,其為智識和膽略過人。而陳友諒是漁民出身,雖然也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但是略通文墨,在學識上還是勝朱元璋一籌,但是從日后與朱元璋的多次對弈可以看出,陳友諒在權(quán)術(shù)上遠遠不是朱元璋對手。
公元1360年陳友諒命人錘殺徐壽輝后,便自以為大權(quán)在握,愈加驕狂,根本不考慮時機是否成熟,就急急忙忙稱帝,建立大元政權(quán),由于實在倉促,只能暫時把采石五通廟作為行宮。而朱元璋則明顯技高一籌,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戰(zhàn)略,充分體現(xiàn)了朱元璋長遠的政治眼光。通過韜光養(yǎng)晦、暗藏鋒芒,逐漸壯大自己的勢力,同時吸引大批能臣良將聚集其麾下,形成了強有力?智囊團?輔佐其成就霸業(yè)。
在龍灣之戰(zhàn)中,陳友諒就是因為誤入朱元璋設下的圈套,對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詐降以及他獻上的計策深信不疑,導致自己的百艘戰(zhàn)艦被困于龍灣江面,戰(zhàn)斗力根本無法施展,被朱元璋趁機攻襲,最終大敗而歸。
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更是被朱元璋采取火燒連船的策略擊潰,陳友諒處心積慮,費數(shù)年之功傾力打造的樓船巨艦被付之一炬,他的十萬精兵也大多葬身火海,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身亡,黯然退出與朱元璋競逐帝王寶座的斗爭。
客觀上看,陳友諒多次背主求榮,不得人心。陳友諒先后出賣自己的上級倪文俊,誅殺降將趙普勝,謀殺自己的老大徐壽輝,陳友諒憑借自己的心狠手辣上位,不得人心,其部下均人人自危,根本就不能盡心竭力輔佐,這也是導致陳友諒失敗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59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