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趙良棟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趙良棟生于天啟元年,甘肅寧夏人,出身于普通人家。清軍入關(guān),占領(lǐng)陜西后,趙良棟應征入伍,投在陜甘總督孟喬芳的麾下。趙良棟勇武有謀,每次出征必身先士卒。在攻打李自成和張獻忠時,趙良棟表現(xiàn)不俗,得到了孟喬芳的賞識,并被提拔為高臺游擊。1656年,洪承疇向順治帝舉薦了趙良棟。趙良棟得以升為副將,并隨洪承疇、吳三桂等人率軍進入云南攻打南明政權(quán)。
趙良棟長途奔襲,從四川來到云南,屬于疲勞之師,當時平定云南的清兵總指揮彰泰讓他休整,他不干,要直接進攻。趙良棟攻到昆明城下,彰泰又讓他休整,他仍然不干,要馬上攻城。彰泰從整體考慮,下令全軍出擊。最后平叛勝利,昆明被攻克,不過趙良棟不聽指揮,在彰泰心里留下的一定是陰影,但是彰泰并沒有整治趙良棟。
從《清史稿·趙良棟傳》里看,他的履歷很清晰,戰(zhàn)功赫赫,完全靠打出來的。趙良棟是寧夏人,英親王阿濟格入關(guān)中時,趙良棟應募入伍,隨軍征戰(zhàn)西北各地,到了順治十二年時已升到游擊,這是個中級武官,秩從三品。隨后跟著五省經(jīng)略洪承疇征剿云南,特別在剿平云貴土司時戰(zhàn)功頗多,康熙元年升云南廣羅總兵,3年守孝滿后復任大同總兵。這里注意了,升廣羅總兵時,是吳三桂向康熙奏請的,趙良棟從征云南后,在很長一段時間歸吳三桂管轄,直到康熙將其調(diào)離山西大同總兵,此為康熙親政后調(diào)散和拉攏吳藩屬將,這也為后來受彈劾留下隱患。
康熙在三藩之亂時起用了很多的漢將,像趙良棟就是代表之一,這些人戰(zhàn)功赫赫,奪了滿將的飯碗引發(fā)了矛盾,所以在收復云南過程中,趙良棟也和滿將產(chǎn)生了是非恩怨,對于趙良棟來講,獎是獎,罰是罰,必須一視同仁,但當時還有著嚴重的“首崇滿洲”的傾向,氣憤的趙良棟就指責八旗官兵的事務,被八旗兵參了個越分指參,更有侮蔑趙良棟是以前吳三桂的屬將,有通敵嫌疑,八旗官兵們有朝中以寵臣明珠為首的滿大臣撐腰,趙良棟為證清白,數(shù)次自陳戰(zhàn)功,弄得康熙有點下不來臺,先是安撫滿臣撤了趙良棟的職,但很快就恢復了,還給了爵位,賜田宅,所以康熙還是很認可趙良棟的。
六出蕭關(guān)的漢武帝
東漢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統(tǒng)
東漢“賢輔梁商”
“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guī)
自學成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
愛國憂民的傅燮
在寧夏大興水利的刁雍
高平起義的領(lǐng)袖胡琛、萬俟丑奴
唐朝中興名將韓游環(huán)
中興唐朝的少數(shù)民族領(lǐng)渾瑊
北宋名將曲珍
北宋御夏名將周美
宋代抗戰(zhàn)派名將劉琦
宋代抗金名將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吳璘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繼遷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
西夏文字的創(chuàng)制者野利仁榮
西夏中興之王李仁孝
西夏儒學大師斡道沖
元代名臣高智耀
元代名將來阿八赤
元代名臣楊朵兒只
致力于邊防事業(yè)的楊一清
石城起義領(lǐng)袖滿俊
清初第一良將趙良棟
為寧夏水得事業(yè)作出貢獻的王全臣、通智
清代回民起義領(lǐng)袖馬化龍
一代教長馬元章
十大中將韓練城
甘軍創(chuàng)始人董福祥
不一定全,希望對你有幫助。
吳三桂、洪承疇、鄭芝龍、尚可喜、范文程、耿精忠、孔有德、祖大壽、祖可法等。
1、吳三桂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wèi)中后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歷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滴跏辏?673年),下令撤藩。
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fā)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滴跏吣辏?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后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jié)束。
2、洪承疇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zhèn)良山村霞美)人。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陜西布政使參政,在鎮(zhèn)壓明末農(nóng)民起義中立功,升任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1639年)轉(zhuǎn)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被清朝俘虜,后投降清朝。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兵入關(guān),此后開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nèi)院佐理機務,翌年赴江南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shù),曾針對順治皇帝迎達賴喇嘛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chǔ)。洪承疇也建議清廷采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
為了鞏固清朝的統(tǒng)治,承疇建議滿洲統(tǒng)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順治十年(1653年)受命經(jīng)略湖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軍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致仕??滴跛哪辏?665年)逝世,謚文襄。
3、鄭芝龍
鄭芝龍(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祖籍光州(今河南固始),字飛黃(一說字飛龍),原名一官,天主教名尼古拉,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鎮(zhèn)(今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
明末清初東南沿海臺灣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盜,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lǐng),先后歸附明清兩朝為官。
鄭芝龍以東南沿海為基地活躍舞臺的海商兼海盜(隨朝廷政策的變化身份隨變),以其經(jīng)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fā)跡于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開始。
鄭芝龍在離開日本到臺灣建立新的根據(jù)地,不僅建立了一支實力強大的私人海軍,而且效仿明朝在臺灣設(shè)官建置,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割據(jù)政權(quán)。
明政府無力剿滅鄭芝龍便轉(zhuǎn)而招安,1628年,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不久清軍入關(guān),鄭芝龍于1646年降清后被軟禁北京,清朝利用鄭芝龍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于1655年入獄,于1661年11月24日被殺。
4、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號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萬歷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今遼寧海城)。
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轉(zhuǎn)戰(zhàn)數(shù)萬里,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滴跄觊g,晉封為平南親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七十三歲。康熙皇帝賜謚曰敬。
5、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guī)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讀書,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陽縣學考取了秀才,時年18歲。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軍攻下?lián)犴?,范文程與兄范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成為清朝開國元勛之一。
清太宗時期,他深受倚賴, 凡討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員、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shè)等等,他都參與決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終年70歲??滴跤H撰祭文,賜葬于懷柔縣之紅螺山??滴趸实塾H筆書寫“元輔高風”四個字,作為對他的最高評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4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