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隋朝科舉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588年,取代北周自立的隋文帝楊堅,派兒子楊廣領軍50萬大舉進攻陳朝,用武力結束了中國南北分裂的局面。江山坐穩(wěn)后,楊堅開始將精力轉移到鞏固自己統(tǒng)治管理中。
古代科舉考試人物雕塑
隋文帝并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大興土木,他的特別之處在于能夠總結經驗教訓。隋文帝楊堅認識到,要想將這份家業(yè)留給子孫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必須要掌握文化知識,一個社會是一臺運轉的機器,那掌握文化的知識分子就是其中的動力,這些人如果沒控制在自己手中,將是最大的威脅。這些人不用,社會不會向前進步,如果用不好這些人,會逆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隋文帝終于想到一個辦法:科舉考試。
貢院放榜圖
科舉考試能夠起到保持社會公平和穩(wěn)定的作用,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科舉考試能起到愚民作用。因為科舉考試能夠最大限度地限制讀書人的思想,當一個讀書人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后,那他和普通人沒什么區(qū)別了。此外科舉考試的實行,是將國家選拔人才的權力集中在隋文帝自己手中,相比以前靠人脈做官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嚴重打擊了隋朝的豪門貴族,加強了中央集權。
所以,隋文帝將全國的學校分為了三大類:國子學、太學、庶學。這三類學校畢業(yè)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舉人了,相當于今天的大學畢業(yè)生,但是在看似公平的競爭下,其實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來看一下這些學校的介紹。
狀元第:中狀元,著紅袍
國子學:受教育者為三品以上的官員子弟;太學:受教育者為七品以上的官員子弟;庶學:受教育者為八品以下的官員以及平民子弟。在隋朝,文言文從閱讀上限制了農民老百姓子女獲取知識文化,而隋朝開辦的學校,從上面可以看出,家里沒有權力或者金錢的,其實只能望學興嘆的。
魏晉南北朝使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這種制度把做官權利集中在士族手中,導致寒門子弟中優(yōu)秀人才沒有做官機會,所以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為了解決官場人浮于事的狀況,且讓做官機會更平等就采用科舉制,用考試成績來決定官員錄用。
隋朝時,587年隋高祖文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
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只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仍有一段距離。秀才科可謂科舉的開端,亦為不完善的考試制度,對實際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變了門第壟斷官職的局面??婆e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于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9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祖大壽的傳奇一生,投降滿清后就消失了
下一篇: 揭秘,朱允炆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