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祖大壽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明朝末年,中央朝廷已經陷入了愁云慘霧的境地,但在邊境戰(zhàn)場上還活躍這一大批的驍將,如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毛文龍、祖大壽等人。
祖大壽作為一名悍將,一生頗為傳奇,他曾是袁崇煥的直系下屬、吳三桂的親舅舅,雖然在同一個軍隊上,袁崇煥在歷史上的爭議頗多,但個人認為祖大壽絕不是賣國求榮之人。
祖大壽出生在軍人世家,祖籍是安徽,但因先祖被朝廷調派鎮(zhèn)守寧遠城,所以祖大壽從小在寧遠長大,且世襲明朝寧遠衛(wèi)職位,而祖家在寧遠也是望族。
而作為兢兢業(yè)業(yè)、赤膽忠心的祖家,祖大壽是絕對不會真心真意投降滿清的,并且在他的軍旅生涯中有兩件事讓其增望不少,一是寧遠大捷、二是重傷努爾哈赤,導致不治身亡。作為滿清的死敵,祖大壽從沒想過自己投降滿清。
重傷努爾哈赤和寧遠大捷
天啟二年,努爾哈赤率軍和祖大壽的部隊在廣寧發(fā)生大戰(zhàn),明軍不敵,退守覺華島。第二年,祖大壽回防寧遠,為了預防努爾哈赤祖大壽高筑墻,果然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又來進攻,結果被城內的士兵用大炮炸傷,金兵潰退。沒過多久努爾哈赤因重傷不治身亡,而祖大壽也立下大功被提升為寧遠副總兵。
皇太極繼位后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他再次集中兵力攻打寧遠,祖大壽知道自己兵少不能正面交鋒,于是自己帶領四千精兵繞敵身后,與滿桂、尤世威形成犄角之勢,在寧遠城下激戰(zhàn),最后清兵再次敗走,獲得了“寧錦大捷”。
這次大捷讓祖大壽被封為遼東前鋒總兵,駐守錦州。對于祖大壽的威名,皇太極還是心有余悸的,因此他多次派人招降祖大壽,然而祖大壽每次都堅決的回絕。
祖大壽的為何最后還是投降了滿清?
大凌河守衛(wèi)者,當時的祖大壽在城中抵抗金兵,但因為時間太過倉促,城墻未來得及修筑,糧食也只能支撐幾天。在金兵的圍困下,城內幾天時間就斷糧了,在愁云慘霧之際,祖大壽曾突圍過幾次,但都被金兵阻殺回去。
無奈之下,只能坐在城中等援軍,可是明軍多路軍隊幾次救援都被金兵阻截,而祖大壽最后也未能突圍成功。大凌河被圍困了三個月后,城中能吃的東西都被吃光了,最后士兵殺百姓食人肉充饑。
到最后,無奈的祖大壽只能開城門投降,當時他向皇太極說明,自己的妻女還在錦州城內,現在錦州城還不知道自己投降,想趁此機會回到錦州城當內應,里應外合奪取錦州城,順便接送自己的家人。皇太極聽后后同意祖大壽回去,但祖大壽回去后沒有了消息,皇太極也只能表示無奈。
當明朝徹底覆滅,清軍入關后,或許是英雄惜英雄,祖大壽并沒有被皇太極懲罰,甚至還被封為漢軍正黃旗總兵。
降清后的祖大壽為何銷聲匿跡?
作為原來明朝的總兵,祖家世代效命明朝,在寧遠地區(qū)也是個望族,生活安逸有權利有地位,而投降滿清后不但被人唾罵,得到的待遇還不如明朝時期的,因為當時的滿清窮得要死,哪有什么好東西,祖大壽壓根就看不起滿清的那點財寶。
而且漢人降清,被八旗子弟看不起,打仗必須沖前面當炮灰,繳獲的東西都是滿人剩下不要的,可以說的打得最狠,分的最少。所以,當時明朝的武將,除非是已經到了逼不得已的境地,不然很少有人投降的。
再則說,祖大壽雖然被皇太極封為漢軍正黃旗總兵官,但這里的漢軍正黃旗實在不受滿人待見,甚至比蒙古士兵還不如,因此祖大壽的總兵官在滿清隊伍里是個很沒有權力的官銜。當祖大壽投降后,原來麾下的士兵都被皇太極打亂重新編隊,祖大壽也失去了最直接的管理權,所以這個總兵官有跟沒有一樣,皇太極雖然欣賞他,但并不信任他。
綜合來說,祖大壽的投降是迫于無奈的,他從開始就沒有想過要投降滿清,即便皇太極封他的侄子祖澤潤為漢軍正黃旗的固山額真,但也還是不能收買祖大壽。也正因為他的心還是向著大明的,所以皇太極后來對祖大壽也不再多問,而祖大壽也至此消失在眾人的眼中,最后在順治十三年去世。
忠臣墓葬流落海外被展覽
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托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到中國采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的墓葬。
克羅夫茨后來選擇了祖大壽的墓葬,經過安大略博物館確認后,克羅夫茨把祖大壽的整個墓地倒賣給了加拿大。
整個墓中包括了六米高的石門,門上有著非常精美的石雕,以及石桌、石人、石駱駝等等。直到現在祖大壽的墓還在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被游人當成歷史文物參觀。
雖然墓葬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但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落葉歸根,死后安眠的地方被人整體搬走,然后當初展覽品參觀,對于祖大壽的遭遇,確實讓人惋惜不以。
甲申年,亂世早已開啟,但流血即將噴薄。
農歷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入京,崇禎帝自殺。
農歷四月二十二,吳三桂的關寧軍和多爾袞的八旗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
這之后,李自成、張獻忠、南明,以及滿清,這些梟雄集團開始屠戮天下。亂世就是叢林,只有最狠辣和最狡猾的才能勝出。
陳圓圓,一個生于亂世、長于亂世弱女子,因為交際于大人物、交集于大事件,所以濃墨于歷史傳奇。
理解歷史事件,莫過于細察風流人物之履歷;理解時人情懷,莫過于品讀愴然泣下的詩文。
俯瞰陳圓圓這個弱女子的一生履歷,會發(fā)現人生與歷史一樣總是充滿著無奈。
弱女子加亂世,就只能是亂世浮萍、男人玩物
陳圓圓出身貧微,童年不幸、母親亡故,所以寄養(yǎng)在姨父家中,也就從姨父改姓陳。
明朝末年,天災不斷。所以,平民百姓遭災斷炊、賣兒賣女。于是,陳圓圓被姨父賣到梨園。
人生不幸莫大于生存的恐懼,而恐懼往往不是各種受限、各種匱乏,而是命運的不可捉摸,對人生無常的無能為力。而陳圓圓的一生就是如此,始終是亂世中一盞浮萍,任憑亂世風吹雨打。
初登戲臺,陳圓圓唱得是紅娘,小姐崔鶯鶯身邊的小丫鬟。陳圓圓不比紅娘命更好,卻比鶯鶯戲更多。
?人麗如花,似云出岫,鶯聲嚦嚦,六馬仰秣?,陳圓圓名艷江南。梨園女妓雖然擺脫不了低賤出身,但陳圓圓靠著艷名卻也可在命運面前微微抬頭。但是,亂世浮萍,又怎能輕松抬頭?
她先曾屬意吳江鄒樞,卻沒能與之修得比翼連理。后被江陰貢若甫贖身,為妾貢家卻不容于正妻,只能掃地出門。接著,她又與才士冒襄往來一番,但紅顏薄命,才子佳人沒能成就美好姻緣。因為亂世的才子也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遭難的冒襄顧不得陳圓圓。
其后,陳圓圓被崇禎皇帝的岳父田弘遇劫持入京,開始與京城中的大人物和亂世中的大事件糾結在了一起。
猛將軍加亂世,顧不得丈夫情懷、只是棋子
陳圓圓?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但聲色犬馬的豪門之家,比聲色更看重的是權力。
大明朝風雨飄搖,即便外戚田弘遇也是如履薄冰,他貪慕陳圓圓的聲色,但更貪慕權力。
聲色甲天下的陳圓圓,成了角逐權力場的天然籌碼。于是,田弘遇將陳圓圓送給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吳三桂。從前在江南,被金錢玩弄;而當下在北京,是權力的玩物,這或許就是陳圓圓的宿命。
浮萍還是浮萍,棋子還是棋子。美女陳圓圓如此,才士冒襄如此,外戚田弘遇如此,他們都是亂世中吹來吹去的浮萍。而手握重兵的吳三桂,又豈不是如此呢?
吳三桂,將門世家,從小便跟隨其父吳襄在遼東抵御滿清,戰(zhàn)火洗禮成大明猛將。
在熊廷弼、袁崇煥等士大夫精英凋零之后,吳三桂與父親吳襄這樣的職業(yè)軍人,開始在權力場嶄露頭角。軍人染指權力,原因就是亂世,而亂世中的最強籌碼就是利劍。
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投降滿清后,他就開始與皇太極眉來眼去。原因就是為了生存。
1622年,遼東經略熊廷弼被殺并傳首九邊;1630年,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降清,隨同降清的還有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
邊關大將要么因兵敗而被殺、要么因猜疑而凌遲,要么被俘后直接投降。前車之鑒歷歷在目,吳三桂雖然手握重兵,卻也感受到了命運無常。他深知自己也只是一枚棋子,兵敗就被刑殺、猜疑就被凌遲,狡猾著首鼠兩端或許能夠活得更久。
李自成殺入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這個時候,擺在吳三桂面前的總共三條路:
一是殺向北京,為君父報仇、匡扶社稷,但是他打不過李自成;二是歸附大順,承認改朝換代,為大順固守北疆,但是他得看李自成的臉色;三是聯(lián)合滿清,剿滅李自成叛亂后,與滿清劃黃河而治,但是他得看滿清的胃口。
面對崇禎帝的尸首,?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大家對崇禎皇帝沒有了情誼,對大明江山也沒有了感情,亂世中的士大夫精英已經了無情懷。
情懷,讓位于茍且偷生,吳三桂沒有選擇忠君報國。以前是夾在大明與滿清之前,現在是夾在李自成與多爾袞之間,他繼續(xù)首鼠兩端地做著棋子。
所謂沖冠一怒為紅顏,就是棋子的無奈反擊
李自成志得意滿,大順軍勢如破竹,大明京師已經倒在腳下,小小的山海關只是囊中取物。
大順不是大明,他們理解不了形勢的復雜,感受不到滿清的野心。
于是,劉宗敏霸占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李自成逮捕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十萬大順軍奔襲山海關。
山海關,就是吳三桂、李自成和多爾袞的博弈棋局。李自成在驕傲,他要吳三桂俯首稱臣;吳三桂在焦急,他在盼多爾袞出兵襄助;而多爾袞在隱忍,他要等吳三桂放棄幻想、剃發(fā)投降,繼續(xù)做一枚棋子。
最后,多爾袞等來了天下,吳三桂徹底降清,關寧軍與八旗軍聯(lián)手大敗李自成,而且追至北京、趕跑大順朝,天下開始甲申流血。
真得是沖冠一怒為紅顏嗎?到頭來也只是棋子吳三桂非常無奈地反戈一擊。
吳三桂和陳圓圓一樣,都是亂世中的浮萍,他們觸摸到的命運,都是那么的不可捉摸、不可掌控。
陳圓圓,為金錢所擺布、為權力所擺布,成為男人的玩物。而吳三桂呢?雖然手握重兵,卻也為跌宕時局所擺布、為各方勢力所擺布,成為天下的棋子。而究其原因就因為這是亂世。亂世中佳人也罷、才子也罷、權貴也罷、猛將也罷,都是在不確定中茍且偷生,他們只想著如何生存下來,至于家國情懷、天下大任,全都成了生存之外的奢侈品。
人生須臾,繁華錦簇是只是一現
山海關之戰(zhàn)后,吳三桂率兵沖進北京城,戰(zhàn)火余生中,與陳圓圓夫妻團聚。之后,陳圓圓跟隨吳三桂轉戰(zhàn)天下,從北京殺到了云南。吳三桂被封平西王,成為大清朝的封疆大吏、一方諸侯。而陳圓圓總算可以安定此生,不必再為金錢、權力和男人裹挾著四處飄零。
但是,陳圓圓仍舊還是浮萍一盞,只是吳府中的一個寵妾,她對吳三桂沒有那么重要,吳三桂對她也沒有什么情深意長。
風華正茂之時,是男人的玩物;年老色衰之后,見不到半點溫存。
平西王府中,?園囿聲伎之盛,僭侈逾禁中?,而陳圓圓卻只能遠離繁華,?布衣蔬食,禮佛以畢此生?。
雖然門前冷落鞍馬稀,但陳圓圓獲得了一份寧靜,禮佛的恬淡中卻能知道明天能夠繼續(xù)禮佛、繼續(xù)恬淡。
公元1681年,昆明陷落,云南總督范承勛掃蕩吳三桂余黨,但沒有發(fā)現陳圓圓的蹤影。她或以老死、或以亡故,而更多的說法是出家為尼、青燈禮佛。
但這些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陳圓圓已經與大人物和大事件不再交集,是生是死、是丑是美已經無足輕重,也就無跡可尋了。
甲申流血,有太多的陳圓圓浮萍般被亂世所玩弄、所摧折,最后飄零而逝,亂世中的小人物只能感嘆人生無常。
祖大壽投降過兩次
1631年(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戰(zhàn),祖大壽糧盡援絕,于是詐降,但來后逃回錦州明軍控制區(qū)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歷三月開始的松錦大戰(zhàn)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于是祖大壽率部降清。
祖大壽,在明末清初,可以說是如雷貫耳。袁崇煥威震遼東之時,祖大壽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將,寧遠保衛(wèi)戰(zhàn)、寧錦大捷、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遼東將士中,他是唯一親見自己主帥在殿前被捕下獄,一怒之下領兵反叛,毀山海關東走??墒窃鐭ㄔ讵z中的一紙書信又把他招了回來,他的母親及孫承宗勸他奮勇殺敵以贖出袁督師。在遼東將領中,他是營救袁崇煥最力一員,曾請求削職為民,以自己的官階贈蔭換取袁督師性命。但袁崇煥最終還是被他奮勇保衛(wèi)的人千刀萬剮了。之后祖大壽率領袁崇煥舊部,這支大明最精銳的部隊,駐守寧遠、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禎四年,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極以傾國之師,把大凌河城團團包圍住。祖大壽突圍不得,援軍又被擊退,只能閉城堅守?;侍珮O不斷地送信勸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堅守了叁個月,城里糧食吃完了,開始殺馬吃。馬殺完了,開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開始吃軍中的老弱病殘。軍中的老弱病殘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該是健壯將士的互相殘殺了。無論如何,城是沒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將領,除了副將何可綱,都認為只剩下投降一條路了。于是祖大壽長嘆一聲:“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為家為身,叁者并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身命?!庇谑菤⒘耸乃啦粡牡暮慰删V,與皇太極在城外設壇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極獻策,他愿意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里當內應,皇太極滿心歡喜。但祖大壽進錦州城后就抵抗清軍?;侍珮O惱羞成怒,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都無功而返。祖大壽又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禎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傾國而來包圍錦州城。這一次整整圍了一年,洪承疇的十四萬援軍在松山被擊潰,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糧盡援絕,城中又開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仍沒有殺他。只是沒給他部隊,沒再重用他了。史書中記載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跡,是曾經寫信勸他的外甥吳叁桂投降。吳叁桂當時還沒有“沖冠一怒為紅顏”,這種勸降信自然毫無作用。祖大壽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順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說征戰(zhàn)天下的戰(zhàn)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戰(zhàn)略 在祖大壽抗清的二十多年,尤其是最后的十多年里,以攻城略地為樂趣的滿洲人有多少是在“取祖大壽項上首級,奪南朝花花江山”的夢想中長大的。精明的皇太極知道,對付驍勇善戰(zhàn)、鐵骨錚錚的祖大壽光用強攻不行,還要輔以強大的政治攻勢、人情攻勢 第二次歸降?;侍珮O封祖大壽為漢軍正黃旗總兵,希望他能夠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順治13年)病逝,除了給自己的外甥吳三桂寫過一封不咸不淡的勸降信,史書再難找祖大壽的“漢奸”記錄。對于滿清一方而言,祖大壽不但是雙手沾滿了八旗將士鮮血的劊子手,還是背信棄義的小人,如此待遇可謂厚道之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9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