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朱由檢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約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tǒng)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天啟二年,也就是1622年,被封為信王。天啟七年,也就是1627年,他登基即位,年號崇禎。
話說,在1627年,澄縣的知縣張斗耀像往常一樣去升堂,催衙差去收稅等,這些事對張斗耀來說,就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從澄縣誕生以來,土地就十分貧瘠,朝廷的稅賦也十分繁重。這里的農民因為收獲不多,難以溫飽,早就逃到其他地方去了,所以,澄縣有許多被荒廢的土地。
到了明神宗時期,西北地區(qū)沒有戰(zhàn)爭,人民生活安定,人口增長迅速,本縣土地不足以養(yǎng)活一家人。于是,大家都跑到澄縣去開墾荒地,這讓澄縣有了完成朝廷征稅數額的資本。在當時,一個縣完成朝廷征稅目標的大小與科舉人數的多少,都關系著官員的仕途。
明朝從建國開始,就規(guī)定了天下有多少畝田地,并且,根據不同地區(qū)劃分出了不同的征稅目標。西北地區(qū)的賦稅,雖然,對于江南這些比較發(fā)達地區(qū)來說并不算很高,但是,澄縣在西北周邊已經是出了名的像苦海一樣的地方。所以,張斗耀想要做出杰出的政績,需要花上點心思。
張斗耀作為西北小縣的一個父母官,在科舉這項評選指標中已經沒有了什么優(yōu)勢,所以,稅賦成為了他做出傲人政績的唯一選擇。而且,在征收國稅的同時,還可以收一些額外的稅務,這些額外稅務都可以進入他的私人腰包。當然,如果繳稅者真的沒有錢的話,可以不交那些額外的稅務,但是,國稅是必須要繳納的。因為,這關系到衙門吏役的生計、縣老爺幕僚的工資、整個縣的財政收入與支出。
不過,讓張斗耀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年卻是一場持續(xù)了十七年的旱災爆發(fā)的元年。雖然,這場旱災剛開始,只是爆發(fā)在華北地區(qū)的農牧帶附近范圍很小。可是,澄縣雖然不是主災區(qū),但是,卻因為受到災情的影響,導致糧食的產量減少,使得原本就在土地貧瘠和高賦稅之間夾縫生存的百姓更加難以生存。
根據史料和文獻的記載,在旱災和高額賦稅的壓力下,農民們終于受不了了,于是,他們召集了遭遇同樣情況的幾百人,一起站起來反抗征稅。這些起義的農民們用水墨涂抹了自己的臉后沖進了縣衙,之后,便把這個正在收糧食的張斗耀逼進內宅中砍死了。
這一次起義被后人稱為明朝晚期的農民第一場起義,與此同時,它仿佛吹響了明朝滅亡的號角一般。而這場旱災,就像是接下來十七年漫長的旱災彩排一樣。1628年,旱災繼續(xù),并且,延伸到了其他省份。于是,朝廷派了一個命官前去旱災事發(fā)區(qū),調查了解情況。
據這位命官調查的結果顯示:延安一整年都沒有下過雨,樹木枯黃,田地里幾乎沒有收成,人們只能靠采集山里的草和樹皮來吃,甚至,還有的人吃石頭充饑。有的人不想吃石頭,就一起去搶劫,更有更甚者,在城門之外,把人骨當作薪火,烹飪人肉來吃......
這時候,雖然陜西地區(qū)遭遇的是第二年旱災,但是,官府還能夠勉強管理一下難民們的秩序,而且,從全國各地調送的糧食也能緩解一下災情的影響。
不過,旱災還在繼續(xù),并且,在十幾年后達到了最高值。根據記載:這次的旱災影響到了全國幾十個省份,有的地方更是連續(xù)十幾年受旱災的影響。長時間的天災,再加上,部分農民起義的影響,以至于,吃人肉的現象已經變成一件很尋常的事情了。
根據記載:當年上海城中的街道上布滿了尸體,街邊乞討的孤兒成了那些饑餓者的目標。而北方的受災情況比上海更加嚴重,人肉被擺放到了市場上販賣,如果,有人不小心跌倒了,很容易就被人肢解吃掉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平民們想要安穩(wěn)度過一年都成了奢望。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促成了農民一個接一個地揭竿而起。
李自成起兵失敗后,他手下的士兵盡數逃跑了,他自己也和妻子兒女走散。李自成和余下的幾個士兵一起躲進了山里,同時,其他的起義伴隨著領袖的投降也宣告了失敗。這時候,農民起義陷入了低谷期。
不過,想在山中了結性命的李自成,卻沒有想到這一年天下的局勢竟發(fā)生了重大轉變。1639年,大清打破明朝邊境防御進入關中。一些鎮(zhèn)壓農民的將士,迫于大清的壓力被朝廷召回。這樣一來,農民起義的阻力變小了,各個地區(qū)的起義又興了起來。而李自成,也趁機搶占勢力,重組自己的軍隊。
可以說,這一時期,滿洲人的崛起也跟當時的氣候有關。
在當時,整個女真部落受到天氣的影響,本就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變得更加惡劣,使得他們不得不向中原地區(qū)靠近、掠奪資源。再加上,滿洲人的特性,使得他們很容易就形成了八旗這樣強大的軍隊。這一年,明朝遭遇了大清進入關中和農民軍的起義,使得明朝徹底失去了平定起義的軍事力量。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各種大大小小的戰(zhàn)事開始朝著不利于明朝的方向發(fā)展,連國庫也開始被掏空了。
實際上,明朝存在財政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它早在朱元璋開國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朱元璋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在元朝末期的時候,飽受官吏的欺凌壓榨。他深知,官員剝削農民的陋習,也知道把糧食換成貨幣繳納賦稅對農民來說負擔有多么沉重。于是,朱元璋稱帝后,為了體貼農民,實行了一套實物稅和勞役相結合的稅收方法。
雖然,這樣的方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是,卻使戶部對財政的管理只能有數額而沒有實際收益。在張居正執(zhí)掌朝政的時候財政不統(tǒng)一,甚至,有的行政部門擁有國庫一半存銀。而財權的不統(tǒng)一,也給朝廷整治白銀的流動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到了明朝晚期,財政入不敷出,邊境隊伍缺乏衣服糧食,拖欠士兵餉銀的情況更是嚴重。根據史料的記載:剛開始,士兵們只是把衣服、武器典當了,后來不得已連妻兒都賣了。有朝廷命官在探查邊境時發(fā)現,寒冬烈風的時候士兵只穿著一件薄薄的單衣,連鞋襪都沒有,一天能吃一頓飽飯就已經很不錯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明朝邊防力量的衰弱,試問,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抵擋得住八旗強勢的攻擊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的財政本就很困難了,但是,統(tǒng)治者們卻還在不斷奢侈鋪張,使得財政負擔大大加重。而且,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對商業(yè)進行打擊,而農民,作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需要繳納的賦稅日益增加。久而久之,邊境士兵一個接一個逃跑,農民掀起了一次次的起義,再加上,大清八旗的強攻,明朝實在是無力承受了。
崇禎十七年,明朝宣告破滅,旱災也伴隨著崇禎皇帝的殉國而結束了。
其實,崇禎帝是明朝自太祖以來罕見的勤政之君。
據有關史料記載:崇禎帝勤政到為處理公文徹夜不眠,一次,他去慈寧宮拜見宮中最有威望的劉太妃時,竟然坐著睡著了,劉太妃命人拿來錦被給崇禎蓋上。崇禎醒來后苦澀地說,為處理公文,召見群臣他很少能休息,已經兩夜未眠,說罷與劉太妃相對落淚。
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揮師百萬東進京師,將京城團團圍困。為了化解危機,朱由檢召集了京內三大營,打算靠著九門堅不可摧的城防與賊軍周旋,等待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救駕。然而,吳三桂卻遲遲未到,三大營的十萬精兵自行瓦解,京城九門守軍紛紛開門投降。
朱由檢做夢都想不到失敗來得如此突然。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說,大明王朝已衰落,但是,也不至于敗得如此突然。那么,為何明朝正規(guī)軍在面對農民軍時如此不堪一擊呢?
正如朱由檢臨終前的遺言所說,臣子誤國,崇禎朝的大臣們多為墻頭草,他們的態(tài)度緊隨軍事發(fā)生變化。在大臣們的態(tài)度變化中,有一個關鍵節(jié)點。手握重兵的陜西總督孫傳庭被李自成擊敗,明軍主力全軍覆沒,朝官們的政治立場發(fā)生極大的轉變。
在此之前,極少有明朝大臣投降闖軍,但是,在此之后,明朝大臣一聽說闖軍來襲,紛紛拱手而降。尤其是在農民軍攻破京城時,朝官們幾乎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農民軍占領京城后,當時京中尚有大臣兩千余人,但只有二十一名大臣選擇追隨皇帝殉國。
身處南京的史可法如此評價道:?在北諸臣死節(jié)者寥寥,在南諸臣討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明朝的大臣們大多?識時務?,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斷定明朝滅亡已成定局。
朝廷民心盡失,大明百姓喪失了對朝廷的信心。明朝末年,為了解決內憂外患,朝廷不得不向民間征收繁重的稅目,并將這筆稅收用于?三餉?,極大地加重了各地農民的負擔。除此之外,崇禎即位后天災頻發(fā),老百姓收獲的糧食連溫飽都難以解決,又如何能繳納繁重的賦稅呢?為了逃避苛稅,農民們不得不加入到起義熱潮中。
李自成為何能夠一呼百應?就是因為他打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勞苦大眾的積極響應。從當時流傳的一句順口溜中我們就能看出老百姓對闖軍的期盼:?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京城的百姓雖處天子腳下,但是,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聽說農民軍即將打入京城,許多京城百姓甚至對李自成懷有期待。
當時的京城,甚至,流傳著這樣的傳言:李公子一旦遇到貧苦人家,必會賞銀五兩。闖王有這種傳言造勢,京城的老百姓自然盼著闖王早日攻破城門。
其結果就是:在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jiān)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禎帶著太監(jiān)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禎前往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后移入佛寺。
從軍事角度來看,孫傳庭的軍隊被全殲,此時明朝仍有戰(zhàn)斗力的軍隊只剩吳三桂一支。然而,此時的吳三桂需時刻提防盤踞在遼東的后金,分兵乏術。崇禎能夠依靠的,只剩老牌勁旅三大營。何曾幾時,三大營是明朝最精銳的軍隊,但是,經土木堡一役,三大營的折損過半,只剩一群老弱病殘,徒有正規(guī)軍的架勢,根本沒有戰(zhàn)斗力。
史學界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京城黑死病蔓延,三大營的士兵飽受其害,失去了戰(zhàn)斗力,事實上即便沒有鼠疫作祟,十萬名明軍對于百萬農民軍來說仍是杯水車薪。更何況,朝廷已經幾年未給三大營發(fā)糧餉,士兵們又怎會為朝廷賣命呢?
還有就是,明朝陷入極為嚴峻的財政危機,國家機構一度陷入癱瘓。前文中我們已提到,朝廷根本無法從民間征收足夠的賦稅。此時關外的后金、關內的農民軍、各地頻發(fā)的天災,以及冷眼旁觀的各地藩王,他們都成了影響朝廷收入的重要因素。因為朝廷沒有足夠的資金解決問題,所以這些問題愈發(fā)嚴峻,進而導致朝廷更難從民間征集糧餉,陷入惡性循環(huán)。
根據史料記載,在朝廷對外負債已多達白銀百萬兩,同年從南方收取的稅銀僅有幾萬兩。國庫中的錢究竟流向何方了呢?絕大多數都鉆進了大臣們的口袋里。國家面臨危亡之際,崇禎曾號召文武百官進行募捐,為國家解決燃眉之急。然而,朝臣呼聲雖大,但真正肯慷慨解囊的大臣卻寥寥無幾,大臣們或拿著幾百兩銀子應付皇帝,或干脆對崇禎哭窮。
更可笑的是,當李自成的軍隊進入京城后,曾向明朝遺老們征收?拷餉?,在大棒的震懾下,大臣們像竹筒倒豆子般交出了自己的私產。據統(tǒng)計,當時最窮的官員都能拿出白銀數萬兩,還有不少官員?慷慨?贈予農民軍白銀十萬兩。
明朝在經過兩百多年的浮沉亡于朱由檢手中。作為亡國之君,除了自殺,也沒有別的好選擇了。古人重傳統(tǒng),重傳承,更何況他丟的可是江山。而且歷代亡國之君都是鮮有好下場收場的。朱由檢在歷史上,其實并沒有那么不堪的。只不過的是,他也沒有那么的有能力而已。他是十七歲繼承皇位。在當時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了,內部朝政不穩(wěn),黨爭紛起,再加上那是還連年的天災;外則滿洲崛起,東部邊患嚴重。社會極其的不穩(wěn)定。離動亂就差一根導火索了。
試想在如此的動亂當中,一個十七歲的他能做什么呢。他其實很是勤政的,對于女色也不沉迷。但是他太想改變局面了,或者說太想做出成績了。魏忠賢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上位之后,第一個決定便是除掉魏忠賢。在他還沒有能力掌控局勢時,除掉了當時在整個局面有著重要位置的人。你可以說魏忠賢是大奸之臣,但他實則也在控制外部壓力。魏忠賢死后,他便要平復滿洲之亂。但當時,連年天災,實在沒有經濟能力去征戰(zhàn)了。他還去征收糧錢。結果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大明王朝走出了歷史的舞臺。
回顧崇禎皇帝的一生,雖然他想做個好皇帝。但是,他沒有洞悉局面的能力,光有想法,不看向事實。到最后他還說‘文臣個個可殺,諸臣誤我’。這樣的性格加上那樣的局勢,江山不保,也是正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69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