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李世民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他們兩個一直都是歷代君臣的楷模,被人們稱為是最為理想的君臣。唐太宗曾經(jīng)給了魏征很高的評價,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三鏡”之說:以銅為鏡嗎,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這里的人其實指的就是魏征。
唐太宗非常的重視和信任魏征,在魏征去世之后,更是連續(xù)五日沒有上朝,就是為了紀念魏征,可是魏征才剛剛下葬,尸骨未寒,唐太宗的態(tài)度就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彎,他竟然讓人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唐太宗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難道他以前對魏征的態(tài)度都是裝出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件事。
魏征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莊戶人家,年少的時候為了生活還出家當過道人。到了隋朝末年,各地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想要推翻隋朝的統(tǒng)治,其中最為厲害的一支起義軍就是瓦崗軍,然后魏征就投靠了瓦崗軍首領(lǐng)李密。只是最后李密失敗,于是魏征就投靠了唐朝,投靠唐朝之后,他也沒有成為李世民的人,而是一直跟隨著李建成。直到玄武門事變之后,李世民登基當了皇帝,魏征得到了李世民的注意,從此之后他就平步青云,當上了諫議大夫。
李世民是一個真正開明的君主,他給了魏征很大的話語權(quán),讓魏征時刻的提醒自己。魏征本來就要比李世民大的多,他這個人性格也比較的直,所以他就像是一位長輩一樣,經(jīng)??嗫谄判牡膭裰G李世民,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李世民的家事,只要是魏征看不過去的,他都要去勸諫,而且還是不分地點和場合,甚至好幾次都讓李世民這個皇帝下不來臺。
魏征對李世民的勸諫,甚至給人留下了一種李世民害怕魏征的印象,可見魏征的勸諫確實過了頭,李世民確實有容人之量,但是他畢竟是一個皇帝,長期被一個大臣壓著,難免心中會壓抑,而“薦人失察”和“諫言外流”就引爆了李世民的怒火,最后一起之下就砸了魏征的墓碑發(fā)泄。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1、以鏡為人
魏征原是唐太宗的政敵李建成的謀士。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器重魏征的才能和品格,加以重用。魏征為人正直,很有政治見解和治國能力。他向唐太宗進諫時,常據(jù)理力爭,不留情面。唐太宗也對他有所畏懼。
有一次,唐太宗正在逗一只漂亮的鳥,看見魏征走來,忙把鳥藏在懷中。其實魏征早已看見了,有意跟唐太宗說個沒完。等到魏征離開時,唐太宗懷里的鳥已被悶死。魏征前后上諫200多次,許多好意見都被唐太宗采納。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悲傷。他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p>
2、嗜吃醋芹
魏征在朝堂上喜歡提意見,且常讓皇帝下不了臺。有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這個羊鼻公,不知道有沒有什么能夠讓他動心的東西?”身邊的侍臣回答:“魏征喜歡吃醋芹,每次食用都歡欣稱快,從這事可以窺見他的本色?!?/p>
第二天,李世民賜宴,賞賜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征見了,食指大動,飯還沒吃完,裝菜的餐具就見底了。李世民笑著說:“你說自己沒什么愛好,我現(xiàn)在終于見識到了?!?/p>
被揭短的魏征,拜謝道:“君主喜歡無為,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臣執(zhí)作從事,就好這一口罷了?!崩钍烂衲挥懈?,等到魏征退下后,“仰睨”而思,感嘆良久。
魏征的主要影響
魏征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jù)《貞觀政要》記載統(tǒng)計,魏征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shù)十余萬言”。其次數(shù)之多,言辭之激切,態(tài)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魏征出任秘書監(jiān)之職,主管國家藏書之事。上書言喪亂之后,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圖書。李世民令他領(lǐng)寫四部群書。置讎校者20人,書手100人,校寫秘閣圖籍。數(shù)年之間,秘府圖籍,燦然具備。
魏征: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鏡子問題
魏征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的。
作為一代明君,唐太宗以自己的雄才大略開創(chuàng)了貞觀盛世。而作為一代賢相,魏征在“貞觀之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唐太宗與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沒有唐太宗的賢明大度,就不會有魏征的忠直;而沒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鏡鑒。二人相互襯托,相輔相成。
當初,魏征是唐太宗對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愛材之心,才使魏征有了發(fā)揮才干的平臺。他不僅幫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國方針,也時時刻刻修正著唐太宗的謬誤。他為唐太宗講解了“民可載舟,又可覆舟”、“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治國道理,也常常犯顏直諫。從貞觀初到貞觀十七年魏征病故為止,17年間魏征諫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達200多項,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對外關(guān)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時竟讓唐太宗下不了臺。
當然,皇帝也是人,有時唐太宗回宮后發(fā)火,聲言恨不得殺了這個鄉(xiāng)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賢明君主,火氣過后又為有這樣忠諫之臣感到欣慰,就一次次原諒魏征的犯顏直諫。
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極為傷感地對眾臣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鑒亡矣?!?br>
唐太宗的感嘆自有道理,而魏征也應(yīng)為遇到唐太宗這樣虛懷納諫的君主而慶幸。如果侍奉的是一個小雞肚腸的昏君,魏征的下場是很難料想的。
如今,在衛(wèi)運河邊的館陶縣城,家鄉(xiāng)人民為魏征樹起了一尊塑像,以示對一代名相的紀念。而魏征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名相,恐怕還有會許多話題需要闡述。那么,魏征是唐太宗的鏡子,唐太宗也應(yīng)是成為后世君主們的鏡子。
李世民與魏征之間的君臣關(guān)系,君是第一位的,處于主導(dǎo)地位,臣是第二位的,處于從屬位置。
當君需要時,這種關(guān)系就可以存在,臣子就顯出價值,當君不需要了,這種關(guān)系可以隨時解除,臣子的下場隨君主的好惡而定。
李世民做為一代名君,一個重要的考核標準就是能?虛心納諫?。
封建時代,做為擁有無上權(quán)威的帝王,能聽進去反對的意見也屬不易。而做為臣子,敢于實話實說更屬難得。
魏征原有太子李建成的幕僚,玄武門之變后,為李世民俘獲。鑒于魏征的才學和忠心,李世民將其收為已用。
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每當有重大政治決策時,李世民都要聽取魏征的意見,而魏征也每每直言不諱,李世民也多能聽取采納。
也有幾次,魏征與李世民的圣意相左,魏征犯顏直諫,弄的李世民也很沒面子。一次,在朝堂之上,魏征又?頂撞?了李世民。李世民退朝回到后宮怒氣未消,說到?會須殺此田舍翁?。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早晚我要殺了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見此馬上拜向李世民祝賀,說到:"我聽說,古代只有明君,才有敢于犯顏直諫的臣子。
今天,魏征能這樣,說明皇上當是明君了。至此,李世民猛然醒悟,魏征此舉都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這是忠正之臣的所為呀!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并為此廢朝五天。
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偨Y(jié)兩人的關(guān)系,當為古代君臣中當然,關(guān)于書中記述的這些歷史典故,我雖然不完全認可胡適先生說的,歷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他的這句話對我還是影響頗深!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里面必定充滿了刻意的扭曲與粉飾。
因此,書上的歷史已注定不是客觀事實與真象了。所以,古今多少事,我們也只能是當作一段故事去笑談聽了。一家之言,敬請斧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76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