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是誰締造的仁宗和宣宗是如何開創(chuàng)大明盛世的
大家好
,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仁宣之治"是怎么創(chuàng)造的?歡迎關(guān)注哦
。
仁宣之治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它與漢朝的文景之治
、唐朝的貞觀之治等并稱為中華五大盛世
。在這一時期
,明朝的政治清明
,國力鼎盛,天下安定
,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
。而創(chuàng)造這個盛世的,是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
,這其中
,仁宗在位時間還不到一年,宣宗即位時不過二十六歲
。與此同時
,他們身邊還有漢王和趙王等藩王虎視眈眈,意圖作亂奪權(quán)
。在這樣的情況下
,體弱多病的仁宗和年輕的宣宗又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仁宣之治的呢?
大明盛世的.png)
仁宗
許多人認為,朱高熾能夠當上太子
,完全是沾他兒子朱瞻基的光
。事實上,朱棣傳位于朱高熾
,有朱瞻基這層考量
,但要是說沒有朱瞻基,朱高熾的太子位就會被廢掉
,就太小看這位仁宗了
。
仁宗身形肥胖、體弱多病不假
,但他絕不是一位無能之輩
。朱高熾善于安撫士卒,凝聚人心
,靖難之役時
,李景隆率領(lǐng)五十萬大軍圍攻朱棣后方,卻被朱高熾以萬人攔住
,始終無法攻破城池。這一戰(zhàn)
,也是靖難之役重要的轉(zhuǎn)折點
。
明成祖朱棣北伐時,朱高熾皆以太子身份監(jiān)國
,他勤于政務(wù)
,身體力行,想方設(shè)法的統(tǒng)籌全局
,在保證朱棣北伐糧草物資的同時
,盡量減少對百姓的負擔(dān)
。朱高熾的兩位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常常以朱高熾不全力支持北伐為由,在朱棣面前攻擊太子
,這使得朱棣對朱高熾十分不滿
。但是朱高熾依舊不改初心,朝中的文官們對他十分敬重
,內(nèi)閣中的大臣大多也出自太子府
。
朱高熾謚號仁宗,而他的確對得起這個“仁”字
。朱高熾還是太子時
,漢王和趙王都對皇位垂涎不已,他們多次密謀奪權(quán)
,篡奪朱高熾的繼承權(quán)
。可是事情敗露以后
,朱高熾?yún)s反過來為兩位弟弟求情
,這才讓朱棣沒有痛下殺手。
仁宗繼位以后
,朱高煦和朱高燧始終不服他的統(tǒng)治
,言語行為中多有挑釁。仁宗始終沒有對兩人進行報復(fù)
,他上位以后
,還增加了漢王的俸祿,并賜給他兒子爵位
。當然
,朱高煦對兄長的寬仁始終沒有領(lǐng)情。
仁宗在位時間不到一年
,但在這數(shù)月當中
,仁宗做了許多事情。首先
,仁宗平反冤獄
,比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明朝大學(xué)士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
。仁宗還赦免了許多由于反對朱棣北伐而入獄的官員
,如前戶部尚書夏原吉等人。然后
,仁宗以“三楊”為班底
,組建了內(nèi)閣,并著手進行改革,調(diào)整永樂時期的行政政策
。除此以外
,仁宗還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并允許他們返回原處
。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緩和了明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
,也給宣宗朱瞻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只是可惜這位寬仁的皇帝太過短命
,只在位一年
,若“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
,德化之盛
,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明史》)
宣宗
與委曲求全的仁宗相比,朱瞻基的一生要瀟灑的多
。朱瞻基是朱棣最寵愛的后代
,沒有之一,可以說
,正是他的出生
,才堅定了朱棣造反的決心。朱瞻基出生那天
,燕王朱棣做了一個夢
,他夢見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并對他說“傳世之孫
,永世其昌”
。夢醒以后,朱棣覺得這是一個寓意吉祥的夢
,正在這時
,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連忙去看
,發(fā)現(xiàn)這個小孫子長相很像自己
,他大喜道:“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
。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明史》)這件事情
,對于朱棣起兵造反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棣將朱瞻基視為心頭肉
,他親自挑選老師,讓他們悉心教導(dǎo)朱瞻基。朱棣北伐時
,他總是會帶上小孫子朱瞻基
,讓他了解如何打仗,并以戰(zhàn)場磨練他的勇氣
。親征歸來以后
,朱棣還會帶著朱瞻基到農(nóng)村看看,讓他了解下層人民的艱辛
。
可以說
,仁宗教會了朱瞻基處世之道;老師們教會了朱瞻基君子之道;而朱棣則教會了朱瞻基為君之道。在良好的教育下
,年輕的朱瞻基就已經(jīng)文武雙全
,心思縝密,能力出眾
。朱瞻基還是太孫時
,就曾多次幫助父親化解兩位叔叔的打擊,不過這也使得朱高煦和朱高燧對朱瞻基很忌憚
。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這時朱瞻基還在南京,朱高煦得知消息以后
,準備在半路上截殺朱瞻基
。然而朱瞻基從容不迫,他從截殺中安全地回到北京以后
,一面處理父親后事
,一面加緊了北京城的戒備,然后便順利登基
。
朱瞻基登基以后
,手握重兵的朱高煦見侄子年輕,以為有機可趁
,便舉兵造反
。可是朱瞻基不是易與之輩
,他自幼便跟隨爺爺朱棣北伐
,生長于軍旅之中。所以
,朱瞻基御駕親征
,很快就將叛亂平定。俘虜朱高煦以后
,宣宗又找到趙王朱高燧
,迫使他交出兵權(quán)
,自此,宣宗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終于徹底消除
。
宣宗在位期間可謂人才濟濟
,他文有“三楊”、蹇義
、夏原吉等治世名臣
,武有英國公張輔保衛(wèi)明朝,地方上他還有于謙
、周忱這樣務(wù)實能干的大臣
。
在三楊等人的輔佐下,宣宗進行改革
,他革除了洪武和永樂年間的一部分弊政
,施以仁政,與民休養(yǎng)生息
,發(fā)展經(jīng)濟
,整頓軍務(wù),穩(wěn)定邊防
,緩和與周邊國家的關(guān)系
。
在仁宗和宣宗的統(tǒng)治下,明朝經(jīng)濟穩(wěn)步發(fā)展
,國力不斷上升
,政治極度清明,進入了黃金時代
,史學(xué)家將這段時期稱為“仁宣之治”或“仁宣盛世”
。谷應(yīng)泰在《明史紀事本末》中稱贊仁宗和宣宗道:“明有仁、宣
,猶周有成
、康,漢有文
、景
,庶幾三代之風(fēng)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然而可惜的是
,不論是仁宗還是宣宗,都是英年早逝
,以致于仁宣盛世只持續(xù)了十一年
,就戛然而止。朱瞻基去世以后
,他的兒子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
,卻導(dǎo)致了土木堡之變
,明朝自此走向衰落。這實在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
明仁宗的妻子張皇后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堯舜”是中國古代的帝王典范
,作為一個女人,誠孝張皇后獲得“女中堯舜”的稱號
。
她以出色的政治才干
,恭謹謙虛的德行,默默地站在幕后
,輔佐三代帝王處理朝政
。
她從來沒有走上前臺,沒有垂簾聽政
。她只是謹守婦道
,做了一個女人該做的,卻為她的時代帶來了安定與福祉
。
帝后滿意的好兒媳 丈夫背后的賢內(nèi)助
張氏
,1379年出生于河南永城,是指揮使
、彭城侯張麒誠之女
,在家排行第四,自幼知書達理
,性格溫婉
,做事情認真細致。
1396年
,美麗端莊的張氏
,被選入燕王府,成為世子朱高熾的妃子
,即燕王世子妃
。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
,張氏被冊封為太子妃
。
漢王朱高煦是朱高熾的二弟,經(jīng)常背后中傷朱高熾
。每當朱高熾悒悒不樂
,張氏就以歷史故事引喻,寬慰其夫
。
朱高熾生性沉靜
,喜好讀書
,但身體肥碩,不善騎射
,戎馬起家的成祖為此很不高興
。張氏就替朱高熾調(diào)理每日餐食,讓太子減少飲食
,加強運動
。
朱高熾幾度面臨被廢,最后得以鞏固地位并登基為帝
,多是靠張氏的賢孝之德
。
成祖喜愛漢王朱高煦,有心廢太子立漢王
。史書記載
,朱高熾幾度面臨被廢,最后得以鞏固地位并登基為帝
,多是靠張氏的賢孝之德
。
張氏操婦道至謹,一言一行都極其得體
。她給父皇母后早晚請安
,殷勤備至。每遇父皇母后便殿議事
,張氏就侍奉在側(cè)
,而且親自下廚準備御膳,巧手調(diào)制羹湯
,再恭恭敬敬地奉與父皇母后享用
。
成祖對這位大兒媳婦非常滿意,曾對徐皇后說:“這是個好媳婦
,將來能興旺我家
!”“要不是因為這個兒媳婦,我早就廢了太子了
!”徐皇后也為兒子娶到賢女而慶幸不已
。
張氏為朱高熾生了十個兒子,長子朱瞻基尤得成祖喜愛
,被欽點為皇太孫
。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也隨即鞏固了。
公元1424年
,成祖駕崩
,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
,立張氏為皇后
,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
。
登基后,仁宗日夜勤于政事
,所有國家大事
,都征詢媳婦的意見。
張氏位及至尊
,毫無跋扈
,無論是當皇太子妃,還是當皇后
,都能孝謹溫順
。
輔佐兒子做明君 開創(chuàng)大明盛世
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即晏駕歸天,長子朱瞻基繼位
,即明宣宗,尊封母后張氏為皇太后
。
1426年
,朱高煦叛亂,挑戰(zhàn)侄子朱瞻基
。張?zhí)笱稣藤t德的“三楊”(大臣楊士奇
、楊溥、楊榮)等
,三個星期就平定了叛亂
,此后海內(nèi)寧泰。
宣宗對太后十分孝敬
,早晚給太后請安
。四方進貢,宣宗都先奉與太后
,自己才敢享用
。登基之初,每遇朝政大事
,二十八歲的宣宗都會稟報太后
,再做決定。
鑒于漢唐的宮闈之禍
,朱元璋留有祖訓(xùn)
,嚴禁后宮干預(yù)政事。恪守婦道的張?zhí)笮ХR皇后
,參政而不亂政
,有權(quán)而不弄權(quán)。
太后精明能干
,經(jīng)常提示宣宗體恤百姓疾苦
,引導(dǎo)宣宗勵精圖治
。
1427年,太后過生日
,宣宗陪她游西苑
,同登萬歲山,后妃全部侍奉左右
。宣宗奉酒杯向張氏祝壽
,太后與兒子對飲,欣然說:“方今天下太平
,我母子才得以同享此樂啊
。”
1428年
,宣宗陪太后拜謁長陵
、獻陵,親自騎馬為太后導(dǎo)路
。遇有河橋
,宣宗皆下馬,親手扶太后車駕
,緩慢前行
。時百姓們夾道迎接,老少皆跪地山呼萬歲
。太后對宣宗說道:“百姓這么愛戴你
,是因為你能讓他們生活安定,皇兒要愛民如子
,不負民望
。”
謁陵后
,太后訪問農(nóng)家
,宣召農(nóng)婦詢問生計,又賜給錢鈔飲食
。農(nóng)婦獻蔬食酒漿
,太后命人取來,親自品嘗
,也讓宣宗品嘗
,曰:“此田家味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源酥I誡皇帝
,勿忘農(nóng)家。
為人慈愛的張?zhí)筇幨鹿P谄珜檶O貴妃
,無故廢黜了胡皇后
,改立孫氏為后。張?zhí)髴z惜胡皇后
,一直很關(guān)照她
,每有宴席,總讓胡氏位居孫氏之上
。
張?zhí)蟮闹松迫闻c辨別邪正
,使朱瞻基在位的十年,國泰民安
,政通人和
,開創(chuàng)了明朝最好的太平盛世。宣宗與其父仁宗 的“仁宣之治”
,與張氏對父子皇帝的輔佐
,是分不開的。
拒絕垂簾聽政 恪守祖宗規(guī)制
公元1435年
,明宣宗在位十年后駕崩
。宣宗遺詔中,清楚寫明:國家大事
,都要稟報太后,才能施行
。
宣宗有兩個兒子
,但太后的第三子襄王朱瞻鄯,也是賢德有禮之人
。當時朝廷內(nèi)外
,都傳言太后可能會顧及私利,棄孫立子
,立襄王為新帝
。
太后很快召集滿朝文武,遵祖制
,宣布新天子是宣宗長子朱祁鎮(zhèn)
,即明英宗。張?zhí)蟊蛔馂樘侍蟆?/p>
因為英宗只有九歲
,大臣們請求太皇太后垂廉聽政
,張后拒絕了。她說
,我不能破壞祖宗之法
,朝廷委任得力的大臣輔佐就可以了。
張后下令一切奏疏交內(nèi)閣大臣處理
。她擔(dān)任英宗的監(jiān)護人
,下令凡宮中一切娛樂閑事
,全部罷禁,要求子孫必須認真讀書求學(xué)
,自小培養(yǎng)勤政之風(fēng)
。
張后抑制外戚,對自己娘家管理甚嚴
,不允許他們憑借關(guān)系謀求高官
。她正式以書信告誡其兄張升,要循禮法
、修恭儉
,每個月,只能在初一與十五進朝問安
,不可干預(yù)政事
。張升是彭城伯兼任都督,為人清廉
,素有賢名
。大臣屢次請求重用,張后都不應(yīng)允
。
英宗即位后
,曾寵信太監(jiān)王振,命他執(zhí)掌司禮監(jiān)
。王振擅權(quán)
,隨意責(zé)罰大臣。張后知道后
,嚴詞斥責(zé)王振
,并以太祖所定“內(nèi)臣不得干預(yù)政事,預(yù)者斬”的禁例
,欲將其處死
。英宗叩頭求情,才免其死罪
。張后在世時
,王振一直不敢干政。
為防止內(nèi)宮欺蒙皇上
,胡作非為
,張后特別申令,國家大事必先由大臣議定
,才能施行
。 她常派人去司禮監(jiān)檢查,如果沒有按章守法,就把王振叫來問責(zé)
。
張后一方面限制內(nèi)宮干政
,一方面倚重忠良賢臣,加上舊臣的協(xié)力輔政
,朝廷政局一直比較穩(wěn)定
。
晚年安詳仙逝 最終留名青史
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后重病不起
。臨終前
,她仍以國家為念,召見大臣
,詢問政事
,直到瞑目逝去。遺詔中
,張后勉勵大臣輔英宗
,施行仁政,治國安民
。
據(jù)推算
,張后享壽應(yīng)在七十以上。英宗尊謚她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圣昭皇后”
,與仁宗合葬于獻陵
,附祭于太廟。
張后駕崩后
,王振肆無忌憚
,擅權(quán)亂政,大明朝初年的黃金時代也徹底結(jié)束了
。
由一個民間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
,再到母儀天下的皇后
、皇太后、太皇太后
,張氏歷經(jīng)了洪武
、建文、永樂
、洪熙
、宣德、正統(tǒng)六朝
,期間有多次臨朝聽政的機會
,但她始終謹守婦道,安于內(nèi)宮,輔佐丈夫與兒子
、孫子治國安邦
,建功立業(yè)。張氏以其坤德稱賢后
,被后世稱為“女中堯舜”
。
明朝的盛世在哪些時期
明朝盛世主要在明初的三大盛世時期,分別是:朱元璋時期的洪武之治
,永樂帝時期永樂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的仁宣之治。
洪武之治: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輕徭薄賦
,恢復(fù)社會生產(chǎn)
,確立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
,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污吏
,促使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
,史稱洪武之治。
永樂盛世:永樂時期武功昌盛
,天下大治
,收復(fù)安南設(shè)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韃靼與瓦剌
。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
、泰寧和福余三個衛(wèi)所自治權(quán),朱棣還于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zhèn)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