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應(yīng)余是個怎么樣的人?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這次準備跟大家介紹一位三國歷史上比較冷門的人物,雖然《三國志》中對他的描述不多,但他卻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忠義之士,這個人就是應(yīng)余。應(yīng)余是南陽人,官職南陽郡功曹。東漢末年,天下被各個諸侯割據(jù),當時宛城守將侯音發(fā)動叛亂,準備投靠蜀漢。期間應(yīng)余舍身戶主,幫太守擋了七箭,最后戰(zhàn)死于這場叛亂中。等曹操得知應(yīng)余的義行事跡后也是頻頻嘆息。應(yīng)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想了解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馀刃西屠橫海鯤,應(yīng)余詩讖是游魂。忠貞之士歷來為人稱道,人們在援引例子的時候就經(jīng)常提到他們,以鼓舞后人們以他們?yōu)榘駱?。本篇就來聊聊?yīng)余,字子正。
應(yīng)余是荊州南陽人,他和汝南人應(yīng)劭不是同宗。漢末時期南陽郡人才輩出,可以在各個陣營中看到南陽人的身影,比如許攸、何進、黃忠、文聘等人都是出身于南陽郡。在漢末三國時期一共有4人的表字是“子正”,應(yīng)余就是其中之一,還有沈友、陳端、唐固三人表字與他相同,也是很巧了。
不過應(yīng)余的出場時間比較晚,應(yīng)余天資過人,而且為人仁義,他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還在擔任南陽郡功曹,這是很多名族子弟初入仕途擔任的官職,當然也有可能是某些人仕途的終點?!肮Σ堋庇袝r候在史書中被稱為“右曹”,也就是郡右職,屬于郡中較為重要的職務(wù)。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南陽郡山賊在宛城守將侯音的煽動下叛亂,他們試圖劫持當時的南陽太守東里袞gǔn,應(yīng)余護著東里袞趁亂逃離南陽,但是侯音敏銳地察覺到了他們的蹤跡,隨即派出騎兵追擊。應(yīng)余和東里袞在距離城池十里處就被騎兵追上了,射向他們的箭矢極多。
不過應(yīng)余極其英勇,他用身軀擋住了射向東里袞的箭矢,足足中了七箭后,開始勸身后的追兵“侯音這人很狡詐,等他的大軍一到,一定會清理附近的賊寇,你們本來沒有作惡的心思,為什么要聽他的指揮呢?我用身軀擋箭遭受重創(chuàng),如果我的死能換來府君的安全,那就死無遺憾了?!?/p>
“侯音狂狡,造為兇逆,大軍尋至,誅夷在近。謂卿曹本是善人,素無惡心,當思反善,何為受其指揮?我以身代君,以被重創(chuàng),若身死君全,隕沒無恨?!薄度龂尽じ哔F鄉(xiāng)公紀》注解
應(yīng)余說這些話也是出于無奈,他拖著重傷之軀應(yīng)該已經(jīng)無力反抗了,他仰天痛哭,血淚俱下,賊人們被他的忠義所感動,最終放過了東里袞。賊寇們雖然離去了,但也沒救應(yīng)余,所以應(yīng)余還是命喪當場。而且東里袞還是被侯音抓了回去,靠著新任南陽郡功曹宗子卿的計策才救回了東里袞。
曹仁平定侯音叛亂后,特地祭奠了應(yīng)余,并且上書向曹操說明情況。曹操聽聞應(yīng)余的事跡后感慨不已,下令修繕應(yīng)余的府邸,并且賜給他家人一千斛谷。甘露三年(258年),一直到曹髦時期依然記著應(yīng)余的事跡,他下令讓司徒征辟應(yīng)余的孫子應(yīng)倫,以此來嘉獎應(yīng)余當年的功績。
順便,東里袞還是把這幫賊寇都抓回來了,依東里袞的意見是要把他們都處死,但新任南陽太守田豫決定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此后南陽郡內(nèi)賊寇絕跡,還了一郡清平。
“豫悉見諸系囚,慰喻,開其自新之路,一時破械遣之。諸囚皆叩頭,愿自效,即相告語,群賊一朝解散,郡內(nèi)清靜”——《三國志·田豫傳》
忠貞之士,壯烈可嘉。
都說褒曹了,就不能用自己的觀點隨便說說了,呵,歷史上的問題本來就是很難說清楚的,所謂正確正義都是后人評出來的不管誰評都是加上自己的觀點,專家的意見都不一樣,所以也就沒有誰對誰錯的一說.
從當時來看,曹操確實比較陰險,但是當時的亂世很難說誰是正義的,群雄割據(jù),必然是要互相批判,?;实恼f別人是造反,而造反的說皇帝被小人控制,要為民處害,而當時曹操是漢朝天子的丞相,鎮(zhèn)壓"反動派"名正言順,要說他圖謀不軌,但是他始終沒有篡位,從道理上來說還是終與漢朝皇帝,雖然權(quán)大勢大但終稱不上亂臣賊子,后來他兒子是他兒子的事了.
而劉備趁天下大亂,打著皇叔的名號起兵叛亂,漢獻帝年齡幼小昏庸無能,民不聊生,但這并不是他造反的理由,一開始還說是要恢復(fù)漢室,但是后來自己的稱帝又如何解釋呢,尤其是現(xiàn)在人讀古代書的是時候,里面的正義人物總有一種假仁義的感覺,像劉備宋江之類,總是打著仁義的名號,但是具體也沒看出來哪替天行道,他們當頭的三大法寶就是傷心的時候會哭,用別人的錢來打自己仗義梳財?shù)拿?年齡比較大,別的再沒看出來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曹操憑自己的本事打出了一片天下,而劉備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請出了諸葛亮,從此便一切可放心,自己不出一策不做一計不出一戰(zhàn).便可坐享其成,而孔明先生就因為他的三顧而為其累死,最終也是出師未捷.這也是一切自有天意吧,逆天而行必使其果,一個舊的時代過去了就要有一個新的時代,然后違背發(fā)展的事都是要滅亡的,所以最終還是司馬姓同意天下,建立新的國家晉,所以可見當時不管是保皇平反的還是驅(qū)逐漢賊的最終都要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沒有打破一個時代,那個時代再用舊的規(guī)律已經(jīng)不能從新建立,所以當時也很難說誰對誰錯,要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他們的作用都是推動,恐怕沒有哪一個人,后來的歷史都不是這樣的~~~
僅代表個人觀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0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