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穆彰阿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的一天,年邁的乾隆帝平生最后一次到木蘭圍場,舉行圍獵,乾隆的眾多皇子皇孫也陪同而來。在一次出獵中,年僅10歲的皇孫旻寧手持弓箭,一箭射中一只梅花鹿,乾隆帝非常高興,對這個皇孫大加贊賞,并當場賞賜他黃馬褂和頂戴花翎。
嘉慶十八年九月的一天,天理教在京城舉行農(nóng)民起義,一路人馬甚至手持刀槍殺入紫禁城。由于變起倉促,大清朝開國數(shù)百年來從未有人敢光天化日攻打紫禁城,宮中的侍衛(wèi)宦官亂作一團。幾個義軍一直沖到養(yǎng)心殿院外,試圖爬上墻頭跳入院中。還是這個皇太子旻寧,臨危不亂,沉著鎮(zhèn)定,端起鳥銃一槍一個,當場打死兩個義軍,其余人落荒而逃,旻寧的膽識讓人嘖嘖稱贊。
一切跡象都證實,這個旻寧是大清皇室的后起之秀,未來可期,他若當上清朝皇帝,很可能像康熙乾隆等人一樣干出一番大事業(yè)。然而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訓再度發(fā)揮作用,旻寧日后成為道光皇帝,他在位期間,卻使得清朝接連遭遇鴉片戰(zhàn)爭失敗等重挫,帶著清朝一頭扎進毀滅的深淵。
道光帝之所以從一個英明果決、銳意圖強的青年才俊,變成一個昏聵糊涂的昏庸之君,與他的低劣不堪的用人之道有著很大關(guān)系。道光在位期間,最為賞識的大臣名叫穆彰阿。正是在道光手下,穆彰阿從一個戶部侍郎平步青云,一路高升,歷任內(nèi)務府總管大臣、漕運總督、軍機大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要職,掌控清朝大權(quán)二十余年,是道光手下首屈一指的權(quán)臣。
而這個穆彰阿是一個怎樣的人?咸豐帝對此人評價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小忠小信,陰柔以售其奸;偽學偽才,揣摩以逢主意。傾排異己,深堪痛恨”。鴉片戰(zhàn)爭前后,道光帝有意重用赤膽忠心、才干卓異的林則徐,穆彰阿卻嫉賢妒能,生怕林則徐將來會超過他,百般排擠傾軋,讒言誣告,無所不用其極,導致林則徐丟官罷職,被發(fā)配邊疆??梢哉f,穆彰阿正是陷害林則徐的元兇。
但離奇的是,另一位清朝名臣曾國藩,對一生都對這位穆彰阿感激不盡。穆彰阿被咸豐帝撤職罷免后,門庭冷落車馬稀,曾國藩還一直前去探望。穆彰阿死后,曾國藩對穆彰阿的兒子多方照料,看上去交情匪淺。一身正氣的曾國藩為什么會和這個人人痛恨的奸臣扯上關(guān)系?
原來,在曾國藩的發(fā)跡之路上,穆彰阿曾經(jīng)幫過他的大忙,可以說是曾國藩一生的貴人?!睹紡]叢話》記載,曾國藩最初任職翰林時,籍籍無名,多方奔走于權(quán)臣穆彰阿門下,希望得到他的提攜關(guān)照。穆彰阿拿人錢財替人出力,于是經(jīng)常在道光面前念叨曾國藩,說“曾某遇事留心,可大用”。
穆彰阿的話起了作用,有一天,道光傳旨召曾國藩入宮。入宮之后,宦官把他帶入一間偏殿,殿內(nèi)墻上懸掛很多字畫,讓他在此等候。曾國藩一直等到午時,宦官才來告訴他,皇帝有事不來了,讓他明天再來。
曾國藩一頭霧水,去找穆彰阿請教。穆彰阿沉吟良久,問曾國藩:“汝見壁間所懸字幅否?”,曾國藩說沒留心看。穆彰阿當即找來一個仆人,交給他400兩銀子,讓他入宮去找一位相熟的宦官,把曾國藩日間停留的偏殿墻上的字幅內(nèi)容全部抄錄下來。
仆人把字幅內(nèi)容帶回府中后,穆彰阿才告訴曾國藩,“壁間所懸,歷朝圣訓也”,字幅內(nèi)容都是歷代清帝的遺訓,道光帝讓曾國藩在此久等,很可能明天會提問他圣訓的內(nèi)容,讓曾國藩連夜把圣訓都熟讀牢記。
次日曾國藩再次入宮,見到道光帝。道光帝果然向曾國藩談起祖先圣訓內(nèi)容,想考察他是否像穆彰阿所說的那樣“遇事留心”。曾國藩早有準備,當即對答如流,深得道光賞識,這才得以來到了仕途轉(zhuǎn)折點,一步步飛黃騰達。因此穆彰阿雖然人品低劣,但卻是曾國藩的伯樂和知音,故此曾國藩對他感激一生。
曾國藩簡介資料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 立者和統(tǒng)帥。下面是 為你整理的曾國藩簡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曾國藩簡介 曾國藩(1811 年 11 月 26 日-1872 年 3 月 12 日),漢族,初名 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 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 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 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 稱“曾文正”。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 歲入塾讀書。8 歲能讀 四書、誦五經(jīng),14 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 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nèi)閣學士,禮 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 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 挽狂瀾,經(jīng)過多年鏖戰(zhàn)后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 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 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1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 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 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shè)的開拓者。曾國藩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嘉慶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 年 12 月 26 日) ,曾國藩出生于 湖南長沙府湘鄉(xiāng)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zhèn)大坪村) 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nóng)為主, 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 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五歲啟蒙,六歲入家塾“利見齋”。 道光六年(1826 年)春,應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 年),前往衡陽唐氏宗祠讀書,一年后轉(zhuǎn)入湘鄉(xiāng) 漣濱書院。 道光十二年(1832 年),曾國藩考取了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 年),曾國藩進入長沙岳麓書院演習,同年參 加湖南鄉(xiāng)試,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并動身入北京準備來年的會試。 道光十五年(1835 年),曾國藩會試未中,寓居北京長沙會館讀 書。次年恩科會試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長沙,于同鄉(xiāng)劉蓉、郭嵩燾等 居于湘鄉(xiāng)會館。 十年七遷 道光十八年(1838 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終于成功登第,2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自此曾國藩簡介,他一步一步地踏上 仕途之路,并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
朝考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 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 檢討。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7 月,欽命為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8 月,補 授翰林院侍講。12 月,充文淵閣校理。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轉(zhuǎn)侍讀。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3 月,任會試同考官。5 月,升詹事府右 春坊右庶子。9 月,轉(zhuǎn)左庶子,不久升侍講學士。12 月,充日講起 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充文淵閣直閣事。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大考二等,6 月,升任內(nèi)閣學士加禮部 侍郎銜。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稽察中書科事務。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正月,授禮部右侍郎。8 月,署兵部左侍 郎。次年 6 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間,曾國藩就是這樣堅韌 不拔地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 級。 組建湘軍 咸豐元年(1851 年)1 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咸 豐帝詔群臣言得失,曾國藩進言“今日急務,首在用人”,又推薦李3棠階、吳廷棟、王慶云、嚴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書《敬陳圣德三 端預防流弊疏》直指咸豐帝的過失,咸豐帝“怒擲其折于地”,數(shù)日 后復閱,才心服而納諫,并對其加以褒答。
5 月,署刑部右侍郎。10 月,充順天武鄉(xiāng)試正考官。咸豐二年(1852 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 月,充江西鄉(xiāng)試正考 官,途中因母喪歸家。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卷半個中國,盡管清政 府從全國各地調(diào)集大量八旗軍、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 朽的武裝已不堪一戰(zhàn)。因此,清 *** 屢次頒發(fā)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 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fā)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 的出現(xiàn),提供了一個機會。11 月,清 *** 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 亮基辦理團練。咸豐三年(1853 年),借著清 *** 急于尋求力量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 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xiāng)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 際關(guān)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并清廷上書征用了還只是 都司的塔齊布。八月,曾國藩獲準在衡州練兵,“凡槍炮刀錨之模式, 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 ,并派人赴廣東購買 西洋火炮,籌建水師。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辟新的軍隊,他先后將 5000 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并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 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fā)生直接矛盾。鎮(zhèn)壓天國 咸豐四年(1854 年)2 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fā)表了《討粵匪4檄》。
在這篇檄文里,他聲稱太平天國運動是“荼毒生靈”,“舉中國 數(shù)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 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著號召“凡 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 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斗爭當中, 為日后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曾國藩命褚汝航為水軍統(tǒng)領(lǐng),塔齊布為陸軍咸豐,率大小船艦 240 艘,水陸大軍 17000 人,揮師東下。3 月,岳州戰(zhàn)事不利。4 月,在靖港水戰(zhàn)中又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曾國藩憤而投水自盡, 幸被幕僚章壽麟所救。因戰(zhàn)事不利,曾國藩得旨革職。此時,塔齊布與守備楊載福、知縣彭玉麟帶領(lǐng)陸軍攻克湘潭。七 月二十五日,曾國藩重整水陸各軍后,出師攻陷岳州,擊殺太平軍曾 天養(yǎng),并攻克城陵磯,因功賞三品頂戴。10 月 14 日取武昌、漢陽, 因功賞二品頂戴,署湖北巡撫,賞戴花翎。因曾國藩努力推辭,而賞 兵部侍郎銜。12 月 2 日,曾國藩攻陷田家鎮(zhèn),殺敵數(shù)萬,焚舟五千, 進圍九江。曾國藩因調(diào)度有方,賞穿黃馬褂。咸豐五年(1855 年)2 月 12 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于湖口, 燒毀湘軍戰(zhàn)船 100 余艘。
曾國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 失”。曾國藩憤怒至極,打算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曾國藩派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而自己親自到江西招兵 造船。7 月,塔齊布卒于軍營,曾國藩趕往九江,統(tǒng)帥他的部隊。8 月,收復湖口。9 月,補授兵部右侍郎。5咸豐六年(1856 年),石達開進攻江西,曾國藩坐困南昌,這時 羅澤南卒于軍營中,彭玉麟走千里殺入重圍至南昌助守。9 月 2 日, 洪秀全與楊秀清內(nèi)訌,史稱天京事變,南昌解圍。10 月,曾國藩在 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咸豐七年(1857 年)2 月 20 日,其父去世,曾國藩偕弟曾國華回 籍奔喪。7 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咸豐帝準許。在當年建 “思云館”。咸豐八年(1858 年)5 月 19 日,李續(xù)賓、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 九江。7 月 13 日,曾國藩接咸豐諭出辦浙江軍務,救援福建。十二 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咸豐九年(1859 年)11 月,曾國藩擬四路進兵之策,曾國藩攻取 安慶,多隆阿、鮑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續(xù)宜攻取廬州。咸豐十年(1860 年)2 月,曾國藩破陳玉成于太湖。由于兩江總督 何桂清放棄常州而奔上海,導致蘇州、常州失陷。
4 月,清廷命曾國 藩馬上趕赴江蘇,并先行賞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6 月,實授 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7 月,命皖南軍務歸曾國 藩督辦。攻占南京 咸豐十一年(1861 年)9 月 5 日,湘軍攻陷安慶。9 月 25 日,曾 國藩移住安慶。12 月 20 日,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 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zhèn)以下悉歸節(jié)制。同月,在安慶創(chuàng)辦內(nèi)軍 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6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于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同治元年(1862 年)1 月 31 日,曾國藩奉旨任兩江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 四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五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臺,會同彭玉 麟的水師圍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 集結(jié)二十萬人兵力,十月起大戰(zhàn)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同治三年(1864 年)正月,攻克鐘山,合圍天京。7 月,湘軍攻破 天京,對無辜平民展開屠殺與搶掠。當時的南京城被燒毀,平民死傷 無數(shù)曾國藩簡介,南京人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戶”。同月, 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
八 月,奏準裁撤湘軍 25000 人。追剿捻軍 同治四年(1865 年)1 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 17 首,編《鳴原 堂論文》。3 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jīng)兩書院。收養(yǎng)八百孤寒子弟, 并從自己養(yǎng)廉銀中捐款課獎。5 月 26 日,曾國藩率軍赴山東剿捻。6 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 320 卷,交金陵書局出版。 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zhèn)設(shè)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 追蹤。9 月,經(jīng)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diào)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 榜招員。10 月,將金陵制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shè)的炮局及 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并,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制造總 局。12 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guī)。 同治五年(1866 年),曾國藩奉旨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7權(quán)身份,督師剿捻。曾國藩根據(jù)捻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zhàn)的特點,采 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 后來,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線”,希望借此天塹消 滅捻軍。主辦洋務 同治六年(1867 年)3 月,在江南制造總局下設(shè)造船所試制船艦。 同時擬設(shè)譯書館。5 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制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 征地擴遷,規(guī)制大增。
六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同治七年(1868 年)4 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 月 31 日,至上海視察江南制造成總局。8 月,奉命調(diào)任直隸總督。9 月, 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 12 月,曾國藩抵達北京,拜見慈禧太后與同治皇帝。 天津教案 同治七年(1868 年),曾國藩改任直隸總督。曾國藩奉命前往天 津,辦理天津教案,考量當時局勢,沒有與法國開戰(zhàn),“但冀和局之 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后處死為 首殺人的 8 人,充軍流放 25 人,并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被 革職充軍發(fā)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 46 萬兩銀,并由崇厚派 使團至法國道歉。 這個交涉結(jié)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省館所書楹帖 被毀,曾國藩深知其中和戰(zhàn)利害,自引其咎,得到丁日昌的同情。 曾 國藩背負罵名,病情加重,于是召來李鴻章處理案情。8回任兩江 同治九年(1870 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于后, 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 同治十年(1871 年)8 月 19 日,挈李鴻章聯(lián)銜會奏《擬選子第出 洋學藝折》。
九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十一月抵達上海。 同治十一年(1872 年)2 月 27 日,曾國藩領(lǐng)銜上奏,促請對“派 遣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并提出在美國設(shè)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 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shè)立幼童出洋肄 業(yè)局,薦舉劉翰清“滬局選送事宜”。此后,曾國藩時發(fā)腳麻之癥, 舌蹇不能語。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 年 3 月 12 日) ,曾國藩午后在南京西花 圃散步,突發(fā)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 繪像祀之。朝廷聞訊,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號“文正”,祀京師 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6 月 25 日,靈柩運抵長沙。7 月 19 日,葬于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 同治十二年(1873 年)12 月 13 日,改葬于善化縣(今望城區(qū))湘西 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曾國藩主要成就 政治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 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于“士大夫習于憂容茍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9“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 為探源之論”。
基于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 之時需用德器兼?zhèn)渲耍L,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 擾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于 關(guān)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jīng)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 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nóng)業(yè) 提到國家經(jīng)濟中基礎(chǔ)性的戰(zhàn)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 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nóng)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 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并反 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 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 ……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 可以剿發(fā)捻,可以勤遠略。軍事 曾國藩提倡忠君衛(wèi)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 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xié)調(diào)軍內(nèi)外關(guān)系等方面。曾國藩的軍事思想 內(nèi)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 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
主張軍政分理,扣負 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 曾國藩治軍把選將作為第一要務,他說,“行軍之道,擇將為先?!?他的選將標準是德才兼?zhèn)洌怯码p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內(nèi)10涵概括為“忠義血性”。他提出,“帶勇之人,該求我黨血性男子,有 忠義之氣而兼嫻韜鈐之秘者,與之共謀?!庇终f“帶勇之人,第一要 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薄按?抵有忠義血性,則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曾國藩認為,“忠義血性”的將領(lǐng)主要應從既受封建禮教熏陶又少官 場惡習的儒生士子中去選擇。羅爾綱在《湘軍兵制》中統(tǒng)計,凡姓名、 籍貫、出身、職務可查的湘軍將領(lǐng) 179 人中,儒生出身的 104 人, 占 58%。以如此眾多的儒生為將,這在歷代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將清朝的世兵制改革為募兵制,也是曾國藩建立湘軍的首要一 著。他說,“數(shù)年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 良。故決計不用營兵,不用鎮(zhèn)將?!币虼耍M建湘軍時,主張不在 市民而在鄉(xiāng)農(nóng)中招募兵員。其用意就是鄉(xiāng)農(nóng)中招募的兵員樸實壯健, 有利于灌輸封建的忠義倫理思想和便于適應艱苦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
曾 國藩還規(guī)定,“招募兵勇,須取具保結(jié),造具府縣、里居、父母、兄 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冊。各結(jié)附冊,以便清查?!狈矡o保者,概不 招募。曾國藩的這一做法,完全是承襲了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募兵 思想。曾國藩對綠營的編制方面也進行了改弦更張。湘軍的編制以營 為基本作戰(zhàn)單位,營以下設(shè)哨,哨以下陸師為隊,水師為船,馬隊為 棚。湘軍之始,營以上不再設(shè)官,各營全轄于曾國藩一人。其后營數(shù) 增多,才有統(tǒng)領(lǐng)和分統(tǒng)的稱謂。曾國藩要求以將必親選、兵必自找、 層層節(jié)制的原則組建軍隊,自統(tǒng)領(lǐng)至兵勇都是逐級進行募選,改變了 綠營中“兵與兵不相知,兵與將不相習”的弊病,但也明顯暴露了建11立私家軍隊的用心,并從此就開創(chuàng)了近代中國“兵為將有”的先例, 軍閥擁兵割據(jù)的局面也就初顯端倪了。曾國藩在治軍方略上苦費心機,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即用封建 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 的就是要以此來維系軍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絕對服從于自己的私家軍 隊。所以他認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敵。”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好影響了幾代人,且不說其同時代的湘、淮將 領(lǐng)以曾國藩為楷模,就是其后的黃興、蔡鍔等資產(chǎn)階級軍事家對曾國 藩治軍方略也推崇備至,張之洞、袁世凱等在甲午戰(zhàn)后采用西法編練 新軍時,還采納了曾國藩治軍的許多做法。
民國軍事家蔣方震在他的 《國防論》中贊賞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還說凡領(lǐng) 軍者都應該效法曾國藩。蔣介石則明確表示要師承曾國藩,要求國民 黨軍隊中的將領(lǐng)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 神教育, *** 一生很注意這點,曾國藩的“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 *** 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文化 文學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chuàng)立晚清古文的“湘 鄉(xiāng)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論古文,講求聲調(diào)鏗鏘,以包蘊 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 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后世所贊。曾氏宗法桐城, 但有所變革、發(fā)展,又選編了一部《經(jīng)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范,12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xiāng)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 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 《日記》、《奏議》、《家書》、《家訓》及《經(jīng)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 鈔》等。不下百數(shù)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于世。另著有《為 學之道》、《五箴》等著作。思想學術(shù) 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但對于程朱之學并未盲目崇拜,事實 上,他對于宋明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
宋明理學實際上分 為氣學、理學和心學三個學術(shù)派別。 曾國藩在政治實踐和軍事斗爭中也漸漸地看到了程朱理學“指示 之語,或失于隘”、或“病于瑣”、或“偏于靜”的局限。在這種情形 下,曾國藩對心學表現(xiàn)出了寬容的學術(shù)姿態(tài)。對于程朱理學與陸王心 學之學術(shù)爭辯,他認為對于兩家之爭應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兼 收并蓄,揚長避短,推進儒學的發(fā)展。 曾國藩還以氣學在生成論方面的資源來彌補理學之局限,謂“張 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儔”。依著氣學的思路,曾國藩認為, 天地萬物均因稟氣而生,氣是構(gòu)成天地萬物的最終基元。在稟氣而生 這個意義上,天地萬物是“同體”的。 不過,曾國藩同時認為,雖太和絪緼之氣流行不止,天地萬物最 初所得之氣“均耳”,但人與物、圣人與常人實所稟有之氣并不相同。 就人與物相對而言,人得氣之全,物卻僅得氣之偏;故人有知性,而 物僅得物性。就人類而言,圣人所稟之氣清且厚,常人所稟之氣卻濁13而薄。 書法 曾國藩在書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為他歷史上的重大影響所掩蓋。曾國藩對于書法理論的闡述見其《日記》、《家書》及一此文章中。他 首先對當時阮元拋出的南北書派論有獨到的認識,他既贊成又提出批 評,主張南北兼而有之。
他對書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說。從乾 道;;陽剛美;;著力;;雄奇;;大氣,從坤道;;陰柔美;;不著力;;淡遠;;韻勝,形 成了他一個系統(tǒng)的書法理論觀。曾國藩一生勤勉于書法創(chuàng)作,走過了 一條由泛而專,由繼承古典到創(chuàng)新時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 130 萬字的《日記》是中國古代罕見的一部巨型書法作品。他的楷書 勁健剛拔,豎起了一面承唐繼宋明而剛?cè)嵯酀恼龝鞄?。他的行?勁健遒俊而華美。他的小楷與小行書是整個清代的典范。他應是與同 代包世臣、何紹基齊名的大書家。14
曾國藩青云直上,飛黃騰達終于成為朝廷中舉足輕重的風云人物。
國家的第一棟梁
清朝統(tǒng)治的中后期,隨著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大清國的統(tǒng)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然而亂世出英雄,這時候出了一位顯赫于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風云人物,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國藩。他文職曾任過吏部侍郎,但人們更熟悉他的是他的赫赫戰(zhàn)功。咸豐年間,曾國藩奉命督辦團練,并創(chuàng)立了湘軍,后來又率湘軍與太平軍轉(zhuǎn)戰(zhàn)于武漢及沿江各地,最終攻克南京,為剿滅太平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授武英殿大學士。晚年歷任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等要職,死后被封為“太傅”,謚號“文正”。
老師的推薦
那么,曾國藩是怎樣得到重用的呢?這就不能不提到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恩師——時任軍機大臣之職的穆彰阿。
曾國藩道光末年中進士,是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深得穆彰阿的器重。穆彰阿覺得曾國藩是個人才,日后一定能夠大有作為,就決定把他舉薦給咸豐皇帝。這天,穆彰阿找來曾國藩,對他說:“明日上朝,我要向皇上正式推薦你,你要有所準備,把《四書》、《五經(jīng)》多加背誦,皇上或許要試你的才學”。曾國藩聽了受寵若驚,躬身作揖說:“多謝恩師栽培,晚生自當珍惜這個機遇,不負恩師重望”。第二天,穆彰阿上朝向咸豐皇帝保奏了自己的這個得意門生,請求皇上重用。咸豐皇帝聽了,問道:“你說這個曾國藩才堪重用,不知他有什么過人之處?”這一問倒把穆彰阿問住了,慌忙中他脫口而出“曾國藩的過人之處是善于留神,有過目不忘之能”。咸豐皇帝聽了也沒有說什么,穆彰阿也不好再說什么,只好告退。
穆彰阿回到府中,心里十分懊喪,覺得自己只說了那么兩句不痛不癢的話,沒把曾國藩的才能張揚一番,白白地將大好機會錯過了。
誰知咸豐皇帝在他走后,卻在一直琢磨著他那兩句話,心想,這個曾國藩如果真有那樣的超人之處,國家正是用人的時候,理應予以重用。于是咸豐決定先試試曾國藩的才華。
幾天后,咸豐皇帝命太監(jiān)傳旨給穆彰阿,讓曾國藩初一卯時在中和殿候見。穆彰阿大喜過望,忙叫來曾國藩,把這事告訴了他,并一再叮囑,要他好好準備,以應付皇上的測試。曾國藩信誓旦旦,表示決不辜負恩師美意。
曾國藩故居皇帝的特殊考題
初一這天,天還沒亮,曾國藩沐浴更衣,穿戴整齊,按時來到皇宮,隨太監(jiān)來到中和殿。太監(jiān)命他等著候見,便關(guān)上殿門走了。曾國藩環(huán)顧大殿,見殿內(nèi)金碧輝煌,氣氛肅穆。他不敢坐,就挺直身子站著,豎起兩只耳朵諦聽門外動靜??墒堑攘撕芫?,也沒見太監(jiān)前來傳旨,他心里十分著急,不知道是兇是吉。后來,他站得實在太累了,就在大殿上踱步,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殿四壁掛的都是大清歷代皇帝的圣訓。不過這時他卻無心觀看,心里只想著皇上為什么不召見自己?又等了很久,太監(jiān)終于來了,對他說“皇上今日沒空,命你明日再來”。曾國藩垂頭喪氣地走出皇宮,才發(fā)覺太陽當空,原來已是晌午時分了。他急忙來到穆彰阿府上,把情況稟告了恩師。穆彰阿聽了,沉思良久,突然問:“你說大殿四壁掛著歷代先皇的圣訓,你記住了多少?”曾國藩搖搖頭說:“當時我心慌意亂,只留意殿外動靜,無心去細看圣訓”。穆彰阿喊道:“糟了!這定是皇上要試你過目不忘的才能而刻意安排的。皇上必定會再召你,這可如何是好呢?”聽恩師一說,曾國藩也很害怕,一則是怕自己失去了這次大好機會;二則是自己如果不能通過皇上的測試,怕皇上責怪老師所報不實。他連忙跪倒在地,連呼“恩師救我”。穆彰阿把他扶起來說:“讓我想想辦法”。就在這時,一個家丁進來稟報說:“皇宮總管太監(jiān)王公公前來求見”。穆彰阿滿臉不高興地說:“就說我今日誰也不見,請他改日再來”。家丁持身剛要走,穆彰阿突然把他叫住“回來,請王公公在正廳相處”?;剡^頭來對曾國藩說:“天助我們也。救星來了,你且回避”。穆彰阿在正廳熱情接待了皇宮總管王太監(jiān),請他坐上座,這使王太監(jiān)受寵若驚。主賓坐定后,王太監(jiān)不好意思地說:“小的前來,為的是日前求大人為我外甥謀個知縣差使的事,不知可有眉目?”穆彰阿說:“區(qū)區(qū)小事,何勞公公親自前來,我已為你辦好了,不日即可到任”。王太監(jiān)十分感激,說:“大人如有事要小的效勞的,盡管吩咐”。穆彰阿說“對了,我要撰寫一份大清歷代先皇功績錄,煩請公公將中和殿上所掛歷代先皇的圣訓抄好送來,晚上我撰寫時要用,你能辦得嗎?”王太監(jiān)笑道:“這點小事,不勞大人費心,小的這就去辦”。果然,王太監(jiān)在天黑前再次登門,送來了中和殿上所掛的大清歷代先皇圣訓的抄錄。
穆彰阿叫來曾國藩,讓他當晚必須把圣訓全部背熟,并告誡說:“你的前途,全在此一舉了”。曾國藩接過抄錄后,回去徹夜誦讀,終于把圣訓都記熟了。果不出穆彰阿所料,第二天一早,太監(jiān)傳旨命曾國藩上殿面圣。咸豐皇帝在保和殿召見了曾國藩。咸豐皇帝問道:“昨天在中和殿上,你一定看見了所掛的大清歷代先皇的圣訓,你可曾留意先皇的圣訓都說了些什么?”曾國藩胸有成竹,將圣訓背誦如流。咸豐皇帝又驚又喜,心想:“果真是個善于留神、過目不忘的奇才也,此人理當重用”。沒過幾天,咸豐皇帝降旨,將曾國藩擢升為吏部侍郎。從此,曾國藩青云直上,飛黃騰達,終于成為朝廷中舉足輕重的風云人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影響得人物之一。他從湖南一個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書生進京趕考,二十八歲便靠中了進士,從此以后,他一步一個臺階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nèi)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直到一品官位。
曾國藩畫像
擁兵30萬
同治三年六月,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南京。當時,曾國藩擁兵30萬,占據(jù)中國半壁河山,曾國藩已成為滿清入關(guān)以來漢族官僚中持權(quán)最大的官員,超越了清初的吳三桂,足以功高震主。曾國荃、彭玉麟、趙烈文、李次清等曾國藩的部屬幕僚人,他們約集30余名高級將領(lǐng)深夜求見,欲將黃袍加身與曾國藩。
曾國藩面臨一生的最重大的抉擇,面對這些眼睛冒火熱切的屬僚,曾國藩十分冷靜地給眾人寫下了一副對聯(lián),“倚天照?;o數(shù);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跡,放棄了在他手上創(chuàng)造歷史書寫曾氏王朝的機會??催@段歷史,不禁要問,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帥如果順應了“民意”,振臂一聲高呼,就有機會黃袍加身,一步登天成為一帝,難道曾國藩真的沒有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嗎?
多次被勸稱帝
就這件事,歷史上有這樣的說法:曾國荃對他說,“你是兩江總督,加上閩浙總督左宗棠,四川總督駱秉章,江蘇總督李鴻章三個現(xiàn)任總督,還有五個現(xiàn)任巡撫全是湘軍嫡系。大哥手里握著20萬湘軍精兵,再遣李秀成收納10萬太平軍降兵,這樣30萬精銳之師,即可攻破京師,恢復漢家江山,大哥將成為一代帝王?!?/p>
曾國藩雕塑
曾國藩回答道:“共患難時大家可以是朋友;同富貴時往往成了仇敵。就說那個左宗棠,他做師爺時便不甘居人之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肯對我俯首稱臣?再說李鴻章,我若平穩(wěn)安泰他就是我的學生;我若不順,李鴻章必然反戈一擊。還有那個李秀成,他投降了,就是一只喪家犬,誰還聽他的?再說,朝廷防我之心令人枕席難安。”
這一番話叫曾國荃無話可說。再說當時湘軍兵力在江南數(shù)省雖占優(yōu)勢,但清廷的官文據(jù)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才分守揚州、鎮(zhèn)江;增格林沁屯兵粵皖,這表明清政府對湘軍早有防備。湘系勢力中許多人都曾勸曾國藩自立為帝。曾國藩壽誕,湖北巡撫胡林翼來賀,交談間書寫一紙條,赫然有:“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見之,惶恐無言,將紙條悄悄地撕個粉碎。浙江巡撫左宗棠曾贈一對聯(lián):“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閱后,將“似”字改為“未”字,退回。
曾國藩畫像
安微巡撫彭玉麟送密信稱“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太平天國覆亡后,曾國荃、彭玉麟、左宗棠、鮑超等四人密謀擁戴曾國藩自立。一天夜晚,湘軍的高級將領(lǐng)約有三十余人齊集大廳,企圖重演一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歷史劇。曾國藩未等眾人開口,書寫出一副對聯(lián)“倚天照?;o數(shù),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無意自立的想法。
不僅湘系勢力曾有勸進的舉動,甚至太平天國陣營也有人勸曾國藩自立。曾國藩勸石達開降清時,石曾說他是舉足輕重的韓信,何不率眾獨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曾表示:愿以長江兩岸數(shù)十萬余部,擁戴曾國藩為帝。曾國藩所處的年代,是清王朝由乾隆盛世走向沒落、衰敗的轉(zhuǎn)折時期,此時內(nèi)憂外患接踵而來,交相煎迫。曾國藩曾因母喪返鄉(xiāng),卻恰逢太平天國橫掃湖湘大地,清王朝統(tǒng)治岌岌可危,曾國藩趁勢在家鄉(xiāng)組建了一支湘軍,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清王朝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謚“文正”。
曾國藩雕塑
曾國藩一生功過,讓人爭論不休。他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復興儒學的先哲;建樹功業(yè)、轉(zhuǎn)移運世的偉大賢者,清朝咸、同中興第一名臣。但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民族罪人、擅權(quán)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可謂毀譽參半。早在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軍時,就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nèi)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后的史學界斥其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wèi)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等等,把他罵得狗血噴頭,一無是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81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