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孟武伯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當一個人說話不算數(shù)的時候,別人就會用“食言”來形容他,但你可曾想過“食言”一說怎么來的,話語怎么能吃呢?
“食言”,根據(jù)中國第一部詞典《爾雅》的解釋,失信的人說的話,猶如吃進肚子的東西,可以被消化,吃進肚子就沒了。假話正是如此,說過就沒了,和吃進肚子里一樣。這其實是一個形象的表達,類似“吞進肚子的話再吐出來”。
這個詞來源于與春秋時期一位名叫孟武伯的大臣有關,這背后有一個相當有趣的故事。
六月時,魯哀公剛從越國回來,大臣郭重為其駕車,大夫季康子和孟武伯在五梧等候迎接。郭重看到兩人,對魯哀公說:“他們兩人平時經(jīng)常在背后說很多不好的話,您一定要好好的質(zhì)問他們!”郭重平時深受魯哀公寵愛,孟武伯一向十分厭惡他。
由于郭重體型肥胖,孟武伯想乘著敬酒的機會讓他難堪。于是他邊敬酒邊笑著對郭重說:“您是吃了什么才長得這么肥胖?”
季康子這時候說:“武伯應該受罰吃肉!我們魯國跟敵國緊密相連,我們不能陪伴哀公一同前往,沒有參加這次出行,而你卻說陪伴君王在外操勞的郭重肥胖?”
魯哀公聽了心生厭惡,說道:“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意思是,“這個人把自己的話語吃多了,怎么能不胖呢?”
這其實是在指桑罵槐,頗具諷刺意味。因為孟武伯此人正是那個“食言”之人,向來言而無信,說過的話不會遵守承諾。而孟武伯自己也聽出了君王的意思,本來想在眾人面前讓郭重難堪,反而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
魯哀公回的這句話:“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成了千古名句,此后便有了“食言而肥”一說,“食言”的說法也傳播開來,我們在之后的著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史記·殷本紀》中寫道:“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又如明代的《水風臥吟樓記》中:“不以食言而肥,不因苦吟而瘦,試以數(shù)語為記,請覽而教正之如何?”
文案策劃、監(jiān)制:袁載譽;文案:徐茂娜
1738年12月3日,那天是初冬,天氣已經(jīng)涼下來了。李衛(wèi)躺在自己的床上,大口喘息著,每一次呼吸都像要耗盡全身力氣一樣,他的胸腔也好像一只劇烈拉動的風箱,跟隨著呼吸拉出?呼哧呼哧?的聲音。明明是五十多歲的年紀,他的皺紋像是刻在肉里,他的頭發(fā)也布滿了雪色。
他所在的房間并不豪華,但是該有的東西一樣不少。床邊還有丫環(huán)端著藥,旁邊的凳子上坐著幾個面容哀戚的人,這好好的屋子里,無端散發(fā)出一股即將腐朽的味道。
突然房門從外面打開了來,伴隨著屋外吹來干燥的寒風,一個身著清朝太醫(yī)服飾的人走了進來。這人焦急地放下藥箱,沖到床邊,細細給那床上的人把了一脈,最后,只有閉上眼睛,搖搖頭:?準備好后事吧。?說著,他離開了房間。
突然,床上之人的呼吸更加劇烈了,他似乎想說些什么,可最后也沒有發(fā)出聲音。漸漸風箱的聲音小了,又漸漸地,他的胸口不再有了起伏。一旁的人都痛哭起來,李衛(wèi)終于結(jié)束了自己光耀又辛勞的一生。
這位去世的老人,前面交代過了,他叫做李衛(wèi)。他的一生豐富多彩,他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1717年走入仕途,見過花開花落,帝王更替,一生寵辱不驚,難得的受到帝王和百姓的雙重喜愛。
李衛(wèi)雖說是在康熙年間入仕,但是真正得到賞識,卻是在雍正年間。在雍正年間,他先后出任過戶部郎中,云南鹽驛道等職務。雖說他最后一路擔任各種要職,但是從背景看,他并不出生于顯赫世家,沒有家族扶持,但是他最后卻成了一品大員,不得不說他的確有為官才干。
雍正
雍正剛剛繼位的時候,曾經(jīng)派遣李衛(wèi)去緝查私鹽,當時的食鹽走私十分嚴重,鹽匪隊伍強大氣焰猖獗,對于當時剛剛繼位的雍正來說,真的是一個棘手問題。
到任后的李衛(wèi)與鹽匪們斗智斗勇,幾經(jīng)波折,最后順利拿下匪徒們,這樣一來他由此得到了雍正的賞識。同時他發(fā)現(xiàn)當?shù)氐陌傩找驗楣冫}過于昂貴,只能去買私鹽,這也是私鹽猖獗的原因。于是,他疏通當?shù)氐乃?,讓官鹽的運入有更低的成本,同時也在水路上狠狠堵住了私鹽的運輸。
李衛(wèi)可以說是,從根上把緝查私鹽這件事情辦漂亮了,雍正對他也越發(fā)器重,之后,李衛(wèi)還自籌了資金去修筑海塘,去彈壓地方的反動勢力,比如當時仍然存在的?反清復明?勢力,這些事情,都被李衛(wèi)一樁樁一件件仔細地近乎完美的辦成了。
雍正對這位能臣,可謂是愛極了。但是在帝王眼里,怎么會有絕對沒有錯誤的大臣呢?雍正認為,李衛(wèi)此人為官的確妙極,但美中不足的一點是:此人太重義氣,還有些驕縱,怕日后生出事端來。
曾經(jīng),雍正賞賜給他一批禮物,李衛(wèi)直接下令名目張膽地使用起來。后來果然遭到了帝王訓斥:?不避嫌怨,與使氣凌人、驕慢無禮,判然兩途。汝宜勤修涵養(yǎng),勉為全人,方不負知遇。?
歷史也是相似的,等到乾隆掌權(quán),這位能辦事的重臣依舊能受到帝王重用,但也遭到過天家的批評。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上位太久,乾隆年間李衛(wèi)已經(jīng)有一些飄飄然了,在乾隆下江南的時候,撞見了花神廟中擺著李衛(wèi)和妻妾的神像,受人香火朝拜。
乾隆
自己堂堂帝王還沒有這個待遇呢,一個臣子怕是恩寵太盛,恃寵生嬌了吧。于是,李衛(wèi)也遭遇了嚴厲批評。
可是帝王對李衛(wèi)還是恩寵的,李衛(wèi)臥病在床時,他也派遣了御醫(yī)關懷??墒亲罱K,李衛(wèi)還是在51歲那年,離開人世。
回看李衛(wèi)的一生,雍正評論他是:?嘉許之懷,筆莫能罄。非深悉朕衷,毫不瞻顧,安肯毅然直陳。?嘉許之意仍然大過批評的,而乾隆也是?李衛(wèi)才猷干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今聞溘逝,深為悼念。?
這兩位帝王對于他的評論都是正面居多,李衛(wèi)從小小的閑職官員走上一品大員,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帝王也對他充滿了嘉獎,真的,他是一位好臣子。在對于他的批評方面,我認為一個普通人能夠為皇家做到如此地步已經(jīng)是十分忠心賢能了。
如果說他的飄飄然,或者本性的直接曾惹惱了帝王,我覺得也不甚重要,畢竟帝王再怎么恩寵,你也只是他的一條狗而已。
李衛(wèi)的一生,無論風雨,始終為了這個國家,這個王朝耗費了許多心血。而他51歲便因勞累發(fā)病,最終藥石無靈,無疑是認真為官最好的證明。
參考資料:雍正寵臣中唯一善終的李衛(wèi),去世之后,他五個兒子后來怎么樣了?夫子說歷史
百科詞條?李衛(wèi) ?
公元前362年,秦國來了一個很特殊的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是衛(wèi)國公族的一個遠方偏支子孫。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為大家都奉行嫡長子繼承制,繼承了父親爵位的嫡長子,后人就是主脈。而其他沒有繼承爵位的兄弟,他們的后人,就是偏支。
而這種偏支的子孫,經(jīng)過幾代繁衍之后,地位往往就會下滑得非常嚴重。和主脈相比,雖然大家都是一個祖宗,但主脈的那個嫡長子,就有機會成為一國之君。而偏支的后裔,則有可能連飯都吃不起。
像這種各國公族的偏支后裔,在當時其實是很多的,所以也不算稀奇。不過,當時秦國剛剛頒布的求賢令,邀請整個中原的人才,來秦國打卡上班。而這位出身衛(wèi)國公族的年輕人,自身又比較有才。再加上這個年輕人到了秦國之后,又聯(lián)系了當時的秦國內(nèi)部正受寵的一個大臣……
所以最后,當時身為秦國國君的秦孝公,就決定親自見一下這個年輕人。而秦孝公決定接見這個年輕人之后,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就非常有趣了。
第一天,年輕人面見秦孝公,跟秦孝公大談所謂的‘帝道’。對于年輕人當時到底都聊了什么,史書上沒什么記載,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年輕人口中的帝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道。我們只知道,秦孝公聽完這番話之后,基本上是興致全無,昏昏欲睡。
所謂帝道,就是指當時人們心中,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這些道理當然都是好道理,但是在秦孝公看來,實在很難解決當下秦國面對的困境,所以秦孝公才會不感興趣。
見到秦孝公昏昏欲睡之后,年輕人仿佛領悟到了什么。五天之后,年輕人再次通過秦孝公的寵臣,前來拜見秦孝公。而這一次,年輕人對秦孝公所談的,是所謂的‘王道’。
所謂王道,大致就是以‘仁義’治天下的思想。這套思想,當然更近似于儒家思想。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仁這概念,并不是儒家首創(chuàng)的,而是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已經(jīng)存在了。而年輕人今日的主張,也是要以仁愛去感化世人,從而治理好國家。
但這一次,秦孝公依然不感冒,依然還是昏昏欲睡。
兩次見面之后,秦孝公對這個國外來的年輕人,已經(jīng)沒有了興趣。在秦孝公眼里,此人或許又是一個夸夸其談之輩,根本不懂實際治國當中,會存在哪些問題。所以,到了這個時候,秦孝公其實已經(jīng)不想再見這個年輕人第三次了。
不過,又過了五天之后,這個年輕人再次通過秦孝公的寵臣,請求前來拜見秦孝公。秦孝公雖然已經(jīng)沒多大興趣,但礙于‘求賢若渴’的招牌,還是要再見上一面。然而,讓秦孝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年輕人見到他之后,卻不再和他講什么帝道和王道,而是和他講,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nèi),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成就一番霸業(yè)!
這一下,秦孝公徹底聽入迷了。
接下來,秦孝公連續(xù)和年輕人暢談數(shù)日,頗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自此之后,年輕人就開始在秦國做官,幫助秦孝公管理國家。
當這個年輕人剛剛來到秦國的時候,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年輕人,會給秦國帶來多大的變化。當年輕人和秦孝公見面的時候,也沒人知道,這次見面,會徹底改變整個中國的 歷史 。這個年輕人,不但讓秦國自此之后,徹底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而且,后來的秦國,沿著他定下的這條路,最終得以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 歷史 上的第一個朝代,秦朝。
這個年輕人,名叫衛(wèi)鞅,或者叫公孫鞅。但大家更熟悉的,還是他后來的那個稱呼:商鞅。
對于 歷史 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相信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歷史 上真實的商鞅變法,可以說是秦國在戰(zhàn)國時期,壯大的一個起點。正是因為商鞅成功變化,秦國才得以壯大,最終統(tǒng)一六國。
而這次見面,則是商鞅變法的起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見面,不光決定了秦國日后的強大,更決定了戰(zhàn)國末期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 歷史 走向。如果沒有這次見面,最后統(tǒng)一戰(zhàn)國的,或許就不是秦國了。
不過,從商鞅和秦孝公的這次見面過程當中,我們也很容易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為什么春秋四大國之一的秦國,到了戰(zhàn)國初期會衰落到這個地步?沒有商鞅變法難道秦國就不行了嗎?為什么秦孝公明明不喜歡商鞅,還是要連著見商鞅三次?商鞅見了秦孝公之后,又是怎么幫助秦國重新走向強大的呢?
要解釋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從秦國的特殊 歷史 說起。
秦國的先祖,原本是周王室的馬夫。所以在西周時期,其實并沒有秦國這個國家。直到西周后期的時候,因為秦國的先祖,確實養(yǎng)馬養(yǎng)得不錯,所以周王室就特意撥給了他們一塊地方,讓他們養(yǎng)馬。
這塊地方,大概在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帶,這也是秦國的發(fā)源地。
后來,到了西周末年的時候,因為周幽王一通亂搞,導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西周就此滅亡。此后,秦人的先祖,就帶上了自己全部的家底,前來救援周王室,然后又幫助周平王遷都洛邑。
因為有著平叛之功,所以周平王登基之后,才終于算是給了秦人一個伯爵的爵位。秦國這個國家,直到這個時候,也才算真正成立了。與此同時,周平王還給了秦人一個承諾:以后只要秦人在西邊趕跑了戎狄,所有得到的地盤,全部歸秦人自己所有。
這個承諾,自然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當時就連周王室自身,也沒能力去收復這些失地。不過,當這張空頭支票到了秦人手里之后,卻成了他們壯大起來的法寶。因為自此之后,秦國就可以在西方合法的擴張,而不用像中原腹地的諸侯國那樣,每次要擴張的時候,還要先絞盡腦汁去想一個理由。
從這時開始,接下來的近百年時間里,秦國人開始迅速擴張,逐漸從甘肅天水一帶,擴張到了關中地區(qū),并且占據(jù)了整個關中。而當秦國占據(jù)了整個關中的時候,此時已經(jīng)是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時代了。
在這個時代,秦國靠著之前百年的積累,已經(jīng)成了一個當之無愧的大國。坐擁關中平原,扼守函谷關,這樣的特殊地理優(yōu)勢,成了秦國后來得以延續(xù)壯大的基礎。與此同時,隨著秦國統(tǒng)一了關中平原,接下來的秦國,就有了向外發(fā)展的念頭。
但是,此時的秦國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如果想要東出的話,似乎并不容易。
因為在秦國東方,只有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分別是晉國、楚國,以及已經(jīng)衰落的周王室。周王室自不用說,作為天下共主,雖然已經(jīng)衰落,卻依然不是秦國能夠觸碰的。如果秦國真敢去滅了周王室,那估計接下來就要被其他諸侯國圍毆了。
而南方的楚國,雖然有一部分領土接壤,但也不是最好的東出道路。對于秦國來說,最佳的東出道路,就在函谷關這條路。而如果想從這條路東出的話,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強大的晉國。
如此一來,秦國和晉國的恩恩怨怨,自然也就開始了。最開始的時候,秦國想通過聯(lián)姻的手段,從晉國手里換取通道,結(jié)果最后晉國根本不買賬。后來秦國又打算動武,同樣也打不過晉國。
所以最終,秦國只能放棄了東出的愿望,轉(zhuǎn)而向西發(fā)展。當然,在函關谷以西,秦國還是當之無愧的頭號大國。正是因為秦國在西方迅速擴張,趕跑了不少戎狄,所以最終,當時在位的秦穆公,也得以憑借這項功績,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不過,也正是從秦穆公這一代開始,秦國徹底放棄了東出的計劃。這就直接導致,自從秦穆公死后,接下來的整個春秋時代,秦國就像是憑空蒸發(fā)了一樣。后面的春秋 歷史 ,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晉國和楚國,或者越國和吳國之間的斗爭來進行的。
除此之外,秦國放棄東出之后,晉國這邊,也開始做出一系列防御措施。晉國雖然強大,甚至堪稱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國。但晉國要同時壓制齊秦兩國的發(fā)展,同時還要對楚國進行打壓,任務也不輕松。所以晉國很清楚,絕對不能放秦國東出,甚至不能讓秦國發(fā)展起來。
一旦秦國強大起來,或者秦國順利東出的話,未來中原腹地的局勢,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就算晉國再強,同時面對齊秦楚三國的進攻,也是力有未逮,根本就扛不住。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接下來的上百年時間里,晉國就開始利用自身優(yōu)勢,對秦國執(zhí)行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封鎖。所有商人想要通過晉國,向秦國販賣貨物,都會被晉國阻攔下來;所有學者想要通過晉國,去秦國做官或者傳道,一樣會被晉國擋下來。
非但如此,晉國還利用自己的霸主國優(yōu)勢,在中原各國散布輿論,說秦國人根本就是一群蠻夷,既沒有文化,人又野蠻。當時的秦國,本來就被擋在函谷關以西出不來,就算想解釋也沒辦法解釋。
如此一來,本就地處西陲的秦國,自然也就變得更加封閉了。各國的人才,都不愿意去秦國做官,導致秦國就如同一潭死水,自然也就越發(fā)衰落了。
除了晉國的阻擋之外,秦國內(nèi)部的一項政策,也導致外部人才根本不敢來秦國做官。這項制度,就是殉葬制度。
當初秦穆公去世之前,曾經(jīng)下令,讓朝堂上最有才能的幾個大臣,全部在他死后一起陪他殉葬。殉葬這種制度,古已有之,并不算新鮮。但是像秦穆公這樣,直接拉著國內(nèi)最頂尖的人才去陪葬,這就很少見了。
秦國的這項特殊制度,導致秦國內(nèi)部的人才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了明顯的斷層。再加上晉國有意抹黑,其他國家的人才,自然就更不敢來秦國做官了,生怕被秦國國君拉去殉葬。所以,從秦穆公去世,一直到戰(zhàn)國初期這兩百多年里,秦國一直在不斷衰落。
這樣的秦國,如果放在中原腹地的話,估計早就讓別人給滅了。不過幸運的是,秦穆公時代,已經(jīng)占據(jù)了整個關中平原,并且控制住了函谷關。正是因為擁有了函谷關天險,其他諸侯國想打進來也很困難,這就導致秦國連續(xù)走了兩百年下坡路之后,依然可以守住老巢。
但同時,衰落了兩百多年之后,到了戰(zhàn)國初期的秦國,此時已經(jīng)極為衰落。而且在這之前,秦國還出現(xiàn)了權(quán)臣把持朝政的現(xiàn)象。雖然最后并沒有動搖秦國的根基,但是也讓秦國進一步衰落,衰落到了一個二流諸侯國的層次。
如此,到了秦孝公他爹這一代的時候,秦國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件事:原本強大的晉國,此時竟然消失了,分裂成了韓趙魏這三個國家。強大的晉國分裂,這對于秦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以往晉國存在的時候,秦國注定沒有東出的希望。但如今,晉國已經(jīng)分裂,那是不是就意味著,秦國又有了東出的希望呢?
不過,此時的秦國,暫時還沒能力去考慮東出的問題。因為當時的秦國,內(nèi)部正處于高層混亂的狀態(tài),后世史稱‘四代亂政’。因為秦國高層混亂,自然也就無法對外擴張。甚至于秦孝公他爹,原本有即位的資格。但因為后來秦國高層政變,不得不逃往三晉之中的魏國,以此保命。
這樣的秦國,別說對外爭霸,能保住自己不被滅,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就這樣,又過了近三十年之后,隨著秦國高層左庶長發(fā)動政變,秦孝公他爹順利回國,成為了新一代國君,這就是秦獻公。到了這個時候,秦國才算是終于穩(wěn)定了下來。
可是,秦獻公登基之后,他面對的秦國,卻是一個無比衰弱的秦國。
原本在春秋時代,秦國是四大強國之一。但是經(jīng)過兩百年的衰落之后,秦國早就已經(jīng)不行了。之前晉國分裂,秦國還以為有了東出的希望。但秦國后來怎么都沒想到,別說晉國了,就連晉國分出來的一個魏國,都可以吊打秦國。
就在秦獻公登基五年之前,秦國曾經(jīng)出兵五十萬,殺向魏國,打算向東方擴張。但沒想到的是,開戰(zhàn)之后,秦國這五十萬人,硬是被魏國的五萬人給打垮了,而且是兵敗如山倒,垮的稀里嘩啦。
所以,到了秦孝公他爹這一代,秦國這邊的很多有識之士,已經(jīng)有了一個共識:必須要做出改變了,再不改的話,秦國恐怕就沒了。
但問題是,到底該怎么改呢?
從后世的角度來看,改革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把視角回撤到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之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秦獻公想要改革,實在是太難了。因為只要改革,就注定要觸及秦國舊貴族的利益。而此時秦獻公立足未穩(wěn),如果貿(mào)然改革,很容易會導致自己的統(tǒng)治被推翻。
到那個時候,別說改革,秦國還存不存在,都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秦獻公即位之后,就面對了一個兩難的選擇:不改肯定不行,改又改不動。所以最終,秦獻公只能先從一些邊邊角角開始進行修改,在盡量不觸動那些舊貴族利益的基礎之上,對秦國進行改革。
秦獻公首先改革的,就是之前實行的殉葬制度。
從秦孝公開始,秦國一直有活人殉葬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直接導致秦國人才出現(xiàn)斷層,外國人才不敢來秦國做官。當然,這個傳統(tǒng)也不是半點好處都沒有。至少這項制度施行之后,秦國沒有出現(xiàn)晉國或是齊國那樣的大世家。同為春秋老牌強國,晉國最后被三家分晉,齊國遭遇了田氏代齊,但秦國卻得以延續(xù)下來。究其原因,這項制度其實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到了秦獻公這一代,這個制度肯定不能繼續(xù)執(zhí)行下去了。再繼續(xù)玩殉葬制度的話,以后秦國就徹底沒了。
除此之外,秦國還把當時秦國邊境的一些地方,改成了縣治,這就是后來秦國郡縣制的雛形。因為設置了縣這個行政單位,自此之后,縣直接由國君轄制,這就強化了中央集權(quán),不會再出現(xiàn)‘三家分晉’這種情況了。
除此之外,秦獻公還開始嘗試‘兵農(nóng)合一’的制度,對秦國整體進行 社會 改革。在經(jīng)濟方面,秦獻公也有諸多改革措施,讓秦國的經(jīng)濟開始逐漸轉(zhuǎn)好。
可以說,秦獻公這一代人,雖然沒有徹底完成變法改革,但是卻被后來秦孝公的改革,打下了一個基礎。而且,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秦獻公也是暫緩了秦國的衰落。到了秦獻公這一代,秦國的衰落總算是觸底了。
當然,秦獻公的這些改革,并不足以讓秦國就此崛起。因為秦獻公的這些手段,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秦國的 社會 制度。大量的生產(chǎn)資源,還是在那些舊貴族的手里。不過,秦獻公這一代人,已經(jīng)稍稍完成了中央集權(quán)。如果沒有秦獻公這一代人的努力,后面秦孝公想要改革成功,無疑是癡人說夢。
就這樣,秦獻公在位二十多年以后,最終去世。除了暫緩秦國的衰落之外,秦國還徹底擋住了魏國的進攻。如果沒有秦獻公的話,說不定在這一代,魏國就能徹底吞并秦國了。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了。
這一年,秦孝公僅僅只有21歲。
21歲的秦孝公,正是滿懷干勁,打算干出一番事業(yè)的年齡。但同時,此時的秦孝公,還是需要面對秦獻公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秦國接下來到底該怎么改革。
秦孝公即位的時候,和當初他爹剛剛即位的時候,又不太一樣了。除了他爹那一代,稍稍完成了中央集權(quán),導致秦孝公此時有很大的權(quán)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當時其他幾個重要的諸侯國,都已經(jīng)先后完成了變法,并且通過變法強大了起來。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之前以少勝多打垮秦軍的魏國。正是因為魏國首先改革,并且通過改革強大了起來,所以魏國才能正面擊敗秦國。
所以,對于剛剛登基的秦孝公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懂改革的人,來幫助秦國進行改革。這個道理,之前他爹秦獻公其實也明白,但卻無法實施。因為之前秦國有殉葬的傳統(tǒng),中原地區(qū)的人才,都不敢來秦國做官。而且當時秦國國內(nèi)剛剛平靜,秦獻公也不敢讓一個外人,來全權(quán)主持國內(nèi)的變法大局。
而到了秦孝公登基的時候,他爹已經(jīng)給他完成了大量的前置任務。尤其是廢黜殉葬制度這件事,剛廢黜的時候是不管用的。因為人家中原地區(qū)的人才,至少要看這一代秦國國君,確實沒有殉葬的行為之后,才敢真正信任秦國,才敢真正來秦國做官。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秦孝公剛剛登基,便向整個天下頒布了求賢令。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來秦國做官。
不過,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之后,卻出現(xiàn)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盡管之前他爹已經(jīng)做了很多工作,但此時依然沒誰愿意來秦國做官。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當時在中原各國的人才眼里,秦國還是那個多年延續(xù)下來的蠻夷形象,而且自身也不強。這樣的秦國,他們?nèi)チ酥?,既沒有很好的生活待遇,也未必能有很好的發(fā)展。既然這樣,大家自然不愿意去。
所以,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之后,除了一些沽名釣譽之輩,找上門來之外,那些真正有真才實學,真正懂該怎么變法的人,是一個都沒來。至于那些在各國內(nèi)部,已經(jīng)有所成就的人才,自然就更不愿意來了。
就在這個時候,商鞅來了。
作為一個衛(wèi)國公族的后裔,商鞅此時的地位其實并不算高。一方面,商鞅是衛(wèi)國公族偏支,根本沒有任何權(quán)力。另一方面,當時衛(wèi)國已經(jīng)成了那個強權(quán)魏國的附庸,連國君自己說了都不算。
所以商鞅成年之后,最開始其實是在強大的魏國內(nèi)做官的。但后來,魏國根本不能重用商鞅,這讓商鞅感到很受挫。所以,當商鞅得知,秦國發(fā)布了求賢令的時候,商鞅才會動身前往秦國,打算去碰一碰運氣。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當時商鞅到了秦國之后,才會先是以帝道和王道,來試探秦孝公的心思。因為之前商鞅在魏國的時候,便是提倡以霸道為主的法家思想。但當他提倡法家思想的時候,卻根本得不到魏國君主的重用。所以商鞅必須用這種方式,來試探一下秦孝公,看看秦孝公是否和他理念一致。
至于說秦孝公為什么會連續(xù)給商鞅三次機會,很簡單,因為當時中原諸國的人才,很少有來秦國應聘的。商鞅雖然不是特別有名,但之前在魏國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些名氣了。再加上他的公族身份,以及那位寵臣的介紹,這些足以讓秦孝公多給他幾次機會。
而秦孝公的耐心,換來的,便是后來著名的商鞅變法了。
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之后,商鞅很快為秦國起草了一系列變法章程。但同時,因為擔心這些變法內(nèi)容,得不到秦國人的認可,所以接下來,商鞅才會玩了一手‘南門立木’的把戲。這件事至少證明,商鞅是真的有能力,在秦國推行法令,所以大家才愿意遵守。
南門立木之后,商鞅又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趁勢退出了《墾草令》。墾草令的主要內(nèi)容,大概就是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同時限制貴族的權(quán)力。這些改革,已經(jīng)開始觸及到秦國舊貴族的利益,但是又沒有觸及秦國舊貴族的根本利益。
秦孝公和商鞅頒布墾草令,也是想以此來打開變法的局面。如果貿(mào)然進行過大改動的話,很容易會導致秦國內(nèi)部出現(xiàn)混亂。而像墾草令這種級別的改變,既能起到不錯的改革作用,也不至于讓秦國出現(xiàn)過大的騷動。
墾草令順利推行之后,接下來,商鞅才開始頒布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大致包括統(tǒng)一度量衡,遷都咸陽,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制定新的軍功等級制度。
經(jīng)過商鞅變法之后,秦國徹底從一個奴隸制國家,轉(zhuǎn)型為封建制國家。而且,商鞅頒布的一系列措施,可以極大地促進秦國的生產(chǎn)力,鼓勵秦國人進行耕種和生產(chǎn)。在戰(zhàn)爭方面,商鞅也頒布了一系列改革制度,設置了明確的軍功升級體系,這就為后來秦國人在戰(zhàn)場上勇于殺敵,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
從后來的 歷史 發(fā)展來看,正是商鞅的這次變法,讓秦國徹底扭轉(zhuǎn)了頹勢,然后依靠著制度上的優(yōu)勢,逐漸強大了起來。而接下來的上百年 歷史 當中,秦國也正是在商鞅指出的這條道路上,一路狂奔,最后得以統(tǒng)一天下。后來著名的殺神白起,縱橫家張儀,遠交近攻策略的創(chuàng)始人范雎……這些人都曾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究其根本的話,他們的成就,其實還是建立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沒有商鞅的改革,白起根本沒有足夠的軍隊去指揮,張儀和范雎的身后,也沒有足夠的籌碼,可以供他合縱連橫。
但可惜的是,商鞅的這次變法,觸動了太多秦國舊貴族的利益。所以,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便不得不面對秦國舊貴族的怒火,最終遭遇了車裂之刑,全家都被誅殺。但他的改革成果,卻被后來的秦國君主,一代代延續(xù)了下去。
商鞅一生的變法成就,對于他本人以及他的家人來說,恐怕是一場噩夢。但對于秦國來說,這恐怕就是秦國最大的幸運了。
如今,我們除了從書本中,已經(jīng)很難去了解到古代的歷史事件以及當時的人物環(huán)境,畢竟年代已經(jīng)太過久遠,除非了專門的歷史研究學者,否則普通人了解過去大多只能依靠書本。為了滿足人們的求知欲,一系列的古裝片應運而生,有許許多多的影視作品就會專門來拍攝演繹出從前的某段歷史時期,以及某個著名人物。
不過,這雖然給了大多數(shù)人一個了解歷史的渠道,然而影視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歷史,大多都是經(jīng)過人為的加工,畢竟觀眾想看的不是毫無波瀾的電視情節(jié),只有足夠有趣生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但這也帶來了不少弊端,至少讓人們對于某一個或者某幾個人物形象有非常大的誤會,錯誤地將影視作品中杜撰出來的形象歸結(jié)為現(xiàn)實的形象,但其實事實或許大大相反。
我國一部非常著名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就是如此,因為在后人的研究當中,發(fā)現(xiàn)紀曉嵐與和珅其實并沒有太大的交流,就更加不可能是電視劇中我們所看到的歡喜冤家了。
不過,紀曉嵐與和珅的確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兩大重臣,但嘉慶帝上臺后,立刻賜死和珅,同是乾隆寵臣的紀曉嵐的結(jié)局怎樣?
紀曉嵐與和珅,在歷史的記載中,完全就是兩類人。首先在于他們在官場上的職位不同,紀曉嵐是非常著名的文臣,對我國文化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而和珅就是實實在在的寵臣了,因為他在官場上過得風生水起,也十分得乾隆帝的信任,朝堂的軍政大事和珅都一度插手進來。
朝堂之上地位的不同,早就意味著和珅與紀曉嵐不會有特別多的交集,尤其是后來紀曉嵐開始編撰《四庫全書》,與天天準時準點上朝,并且常伴乾隆帝左右的和珅就更加沒有聯(lián)系了。其次,就是在于紀曉嵐與和珅之間的年齡差距,在電視劇中,乾隆帝,紀曉嵐以及和珅三人之間年紀相仿,更像是可以稱兄道弟的關系,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除卻乾隆帝的年紀最大,紀曉嵐也足足比和珅大了二十五歲。二十五歲的年齡差,在古代,紀曉嵐都可以直接當和珅的父親了,又怎么會那么容易就成為歡喜冤家呢?
不過,和珅的確是乾隆時期的一代寵臣不錯,但是在嘉慶帝上臺之后,他卻沒有那么好的運氣,相反紀曉嵐的地位卻沒變,甚至更高了。眾所周知,乾隆在位長達六十年,在中國古代的大多數(shù)皇帝中,乾隆在位的時間可以算是很長了,這還是他因為不愿意超過康熙皇帝,才提前退位,而不是等到駕崩之后再由嘉慶帝順理成章的繼位。然而,這只是外界所看來的六十年罷了,實際上乾隆把握朝政有六十多年,嘉慶帝繼位不過是個幌子,實權(quán)還在乾隆帝手上。
而當初提議讓乾隆帝不放權(quán)的,就是以和珅為首的一系列的官員,所以嘉慶帝初繼位的那幾年,可以說對和珅早有不滿,因此等到乾隆帝駕崩,嘉慶帝順利掌握了朝廷大權(quán)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和珅抄家問斬。至于紀曉嵐,他雖然只是個比較普通的文官,但是他當初一直建議乾隆帝放權(quán),真正讓嘉慶帝來接管朝事,或許是因為這樣,嘉慶帝對于紀曉嵐一直都沒有什么不滿,在他登基掌權(quán)之后,更是又對紀曉嵐加以提拔。
除了這一點,紀曉嵐本身的才華以及學識,的確是讓所有人都欽佩的,嘉慶帝也不例外。他如同乾隆帝一樣,為紀曉嵐的才學而著迷,就算紀曉嵐當初沒有在乾隆帝面前勸說他放權(quán),嘉慶帝恐怕也不會處死紀曉嵐。更何況那時的紀曉嵐年齡已經(jīng)很大,還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嘉慶帝沒有必要做出可能會讓民心動搖的事情,何不如讓紀曉嵐繼續(xù)為朝廷效力,寫出更好的作品來。
但紀曉嵐的年齡終究太大了,他正式入朝為官都已經(jīng)年過三十了,所以在嘉慶帝登基之后沒有幾年時間里,這位清朝的大學士就遺憾辭世了。
朱元璋從乞丐成為天子,一路走得很幸苦,很波折,這種心酸無人可以體會,所以擁有了天下后的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臣子謀逆,畢竟天下可以姓朱,也可以姓別的姓氏,只是人一念之間的事。所以他對待自己曾經(jīng)的開國功臣,一向都是寵愛有加,等到威脅自己皇位時,便找罪賜死,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朱元璋這些功臣里邊,除了徐達,劉伯溫等人,還有一人不但是他的開國功臣,還是他的“親家”!他就是李善長。李善長一心為朝堂效力,最終也被朱元璋下令滿門抄斬,這是為何呢?其實作為皇帝的開國功臣,那生前的待遇都是極好的,可謂是一代寵臣,要什么有什么,但往往越被寵愛的人,最后就越變得驕縱。
而李善長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對明朝的奉獻,朱元璋都看在眼里,所以對他也是愛屋及烏,不但將他的弟弟任命為太仆承,還將自己的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琪做妻子,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寵到了何種地步。不僅如此,因為他生病回鄉(xiāng)養(yǎng)老,朱元璋還將濠州的一片土地賜給他,不僅如此,還賜了不少其他的東西,按說,他回鄉(xiāng)養(yǎng)老,不關乎朝堂之事,為何最后會被朱元璋下令滅族呢?
在他的病好些時候,朱元璋想繼續(xù)任用他,但因為他受寵而驕,讓其他大臣有些看不下去了,竟然在皇帝面前告狀。原本朱元璋對此人就有些看不慣,誰知接二連三的罪狀讓朱元璋忍無可忍,但是想要處理此人,不能打草驚蛇,必定得放長線釣大魚,方可收網(wǎng)。老臣李善長回鄉(xiāng)養(yǎng)老,不關乎朝堂之事,為何會被朱元璋下令滅族?
誰知后來,因為胡惟庸的案子沒能揪住李善長的尾巴,只能再次等待時機。終于因為此案。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牽扯到了其中,但為了長久之計,朱元璋并沒有法辦他,而是將他發(fā)配到了崇明。本以為李善長會表示些什么,誰知,最后一聲不吭,竟然當作此事沒有發(fā)生,沒有感恩,也沒有謝罪,這把朱元璋都有些看蒙了,這人看來真的是長翅膀了!
后來胡惟庸的事情愈發(fā)的嚴重,李善長的一個親戚被抓,被發(fā)配到了邊疆,因此他來求情,這不求情不要緊,一求情害了全族。因為此人的認罪將李存義拱了出來,而李存義又經(jīng)受不住逼問,又將李善長拱了出來,雖然他沒有投靠胡惟庸,但知情不報該當何罪,有了罪行當然就能處置此人了,誰讓他坐山觀虎斗,自己坐享其成。
處置了李善長等人,朱元璋便放過了李琪和兒媳,以及李善長的孫子們,原因是李琪的媳婦是朱元璋的女兒,他一旦要斬殺李琪,那么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子們,豈不是都要跟著遭殃?所以朱元璋這才放過了他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90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