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為何將船連接一起,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陳友諒和朱元璋進(jìn)行鄱陽湖大戰(zhàn)的時候,三國故事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十分流行,三國時期重要的赤壁大戰(zhàn),又是三國故事中最為出彩的那部分。而且,寫了《三國演義》的羅貫中,也剛好在那時候出現(xiàn)。而且他還和陳友諒見過面。
總之,陳友諒應(yīng)該對三國故事中,曹操用鐵鎖連接大船,因而最終被周瑜一通火攻燒光戰(zhàn)場的故事耳熟能詳。
不僅如此,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戰(zhàn)”中,當(dāng)時南宋將領(lǐng)張世杰退守到崖山海面時,也是用鐵鏈把整個船連接起來了。而這個做法,也使得蒙古人追到崖山的時候,采用火攻,放火燒船。而當(dāng)船燃起來的時候,張世杰等人趕緊手忙腳亂地用斧頭砍斷鐵鏈。但是已經(jīng)太遲,一條船燃燒起來,很快就惹得其他船也燃燒起來。整個南宋軍隊和百姓,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他們在慌亂之下,只得跳到海里。這也就是被后世廣為傳頌的“十萬軍民蹈?!睘槟纤窝吃岬墓适隆?/p>
崖山之戰(zhàn)的事跡,陳友諒當(dāng)然也是非常熟悉的。
(火燒赤壁)
那么,既然陳友諒既熟悉三國故事中的“火燒赤壁”,又熟悉“崖山海戰(zhàn)”,為什么在鄱陽湖大戰(zhàn)中,陳友諒卻還要用鐵鏈把他的巨舟連接起來,造成最后被朱元璋一把火給燒掉的悲劇呢?
我認(rèn)為,陳友諒之所以這么考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不是一般的船。
陳友諒雖然知道朱元璋可能用火攻對付他,但是他的船和“赤壁大戰(zhàn)”以及“崖山海戰(zhàn)”里的船都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船都不是很大,船上也很顛簸,要是不用鐵鏈連起來,在船上就站不穩(wěn)定。
而陳友諒的可不是一般的船,是巨舟,也叫做樓船。這種船有好幾層樓高,樓上的人說話,樓下的人都聽不見。這種船也不是為了讓它在湖面航行,而是就像湖面長出來的一塊陸地。
陳友諒認(rèn)為他是不害怕火攻的。因為他的軍隊站在船上,居高臨下。朱元璋的那些小船雖然靈活,但都只能從下面往上射箭。他們的小船還沒有靠攏,陳友諒軍隊射出的箭,已經(jīng)把他們殺得干干凈凈了。
這個高度優(yōu)勢,是“赤壁之戰(zhàn)”和“崖山海戰(zhàn)”里不具備的,因而不可同日而語。
(紀(jì)念館中的陳友諒)
其二,不是之前的連接方式。
陳友諒當(dāng)然知道如果船用鐵鏈連接起來,一旦敵人用火攻,燒起來后,不容易破滅。但是,陳友諒對船的連接方式,卻和古代那些船的連接方式不一樣。陳友諒不是讓船平行站位,而是首尾連接。
首尾連接有一個極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方便陳友諒的軍隊增援。史料上記載,陳友諒的這種船,上面可以跑馬。既然可以跑馬,自然來來去去都很方便。
陳友諒想的是,就算朱元璋在某處投入的兵力比較多,也不用害怕,其他地方的兵力立刻可以增援過來,集中優(yōu)勢兵力,對付朱元璋。
而且,陳友諒的船是首尾連接。當(dāng)陳友諒的船首尾連接起來后,延伸了有整整十里長。這樣的船,既方便兵力之間的轉(zhuǎn)運,同時,一旦朱元璋火攻起來,用斧頭砍斷鐵鏈,那些巨舟也可以來去自如。
(朱元璋畫像)
其三,不是之前那種軍隊。
在陳友諒看來,曹操和張世杰的軍隊,與他陳友諒的軍隊是不一樣的。曹操的軍隊本身是北方軍隊,既不熟悉南方的水戰(zhàn),也不熟悉南方的氣候。他們到南方來打仗,本身就是弱勢。之所以用鐵鏈把船連接起來,就是想要避免這種弱勢。
張世杰當(dāng)時是走到了窮途末路。實在沒有辦法了,才不得不用鐵鏈把船連接起來。張世杰那樣做,本身也沒有打算能夠打贏蒙古人,而是想在船上和蒙古人同歸于盡。
而陳友諒當(dāng)時兵強馬壯,實力強勁。在他看來,朱元璋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所以,他認(rèn)為,用鐵鏈連接船,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但是最終他依然敗了。之所以敗,一是因為朱元璋各個擊破,四處偷襲,使得陳友諒顧此失彼。不管怎么樣,陳友諒那條船是死的,作業(yè)面積比較窄。朱元璋的船隊雖然小,但非常靈活,聲東擊西,陳友諒根本就應(yīng)付不過來。二是朱元璋堅持用火攻,而且是四處火攻。由于攻擊面比較多,因此,陳友諒就算把船之間的鐵鏈砍斷,依然無法滅火。三是朱元璋的運氣也比較好,風(fēng)剛好是往陳友諒船的方向吹的,因此陳友諒的船很快就燒了起來。
總之,陳友諒之所以失敗,既是他驕傲自大,也是他死板教條。最終他雖然強大,卻出現(xiàn)了悲劇。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
不是小說情節(jié),是歷史,原文: 進(jìn),與操遇于赤壁。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系于其尾。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東南風(fēng)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jìn)。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fā)火,火烈風(fēng)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fēng),悉使羸兵負(fù)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jìn),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jìn)守襄陽,引軍北還。
詐降,才能接近曹操戰(zhàn)船。既然把戰(zhàn)船連起來,就有相應(yīng)防范措施,唯有詐降,才能接近放火,當(dāng)時正值隆冬,基本上都是北風(fēng),即使是火計也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在赤壁一帶,因為地形風(fēng)的原因,當(dāng)天氣放晴時,可能會逆吹東南風(fēng)。這一點是北方長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
首先說三國火燒連船的事情。這件事在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周瑜火攻擊破曹軍,另一種說法是曹操遇到瘟疫,自己燒船退卻。我認(rèn)為應(yīng)該是兩者綜合,先是曹操被火攻,同時遇到瘟疫,然后把“余船”燒了,撤。
然后是湖口之戰(zhàn),朱元璋也是靠火攻擊敗陳友諒并且把陳友諒本人弄死了。
我是覺得赤壁火攻的事情,三國志中言之鑿鑿,并且沒有有力的反對證據(jù),應(yīng)該是存在的。三國演義中有眾多歷史錯誤,以之推斷,要說小說赤壁之戰(zhàn)的描寫收到湖口之戰(zhàn)的影響也不無道理。但是說火燒連船完全是湖口之戰(zhàn),不盡準(zhǔn)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0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