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薛祿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fā)起“靖難之役”,四年即得天下,數(shù)年戰(zhàn)場廝殺,猛士、名將輩出,其中大將張玉、朱能最廣為人知,獲封的爵位也最顯赫,但靖難諸將中有一位卻被嚴重低估,論功勞他能排進前三,僅次于張玉、朱能,智勇雙全,百戰(zhàn)百勝,然而因為起點太低,大封功臣時竟然連一個爵位都沒有得到,他就是猛將薛祿。
薛祿原名薛六,膠州人士,朱棣起兵靖難時,他是最早一批跟隨作戰(zhàn)的,奪取北平九門,占領(lǐng)北平周邊都有他的身影,只不過當(dāng)時薛祿僅是一名普通的士卒,起點實在太低。但薛祿作戰(zhàn)勇猛,敢拼敢沖,真定之戰(zhàn)中,薛祿第一次立下大功,生擒了耿炳文麾下二號大將左副將軍李堅,李堅同時還是駙馬督尉,娶了朱元璋第七女大名公主,地位超然,此戰(zhàn)后薛祿被破格提升為指揮僉事。
真定之戰(zhàn)后,朝廷以李景隆換帥耿炳文,又派兵圍攻永平,薛祿隨朱棣成功解了永平之圍,然后趁勢奔襲大寧,獲得了寧王的精銳騎兵朵顏三衛(wèi),隨后接連攻克富峪、會州、寬河等地,屢次立功,回師北平后,薛祿再次升遷至指揮同知。建文二年初,朱棣以薛祿為先鋒,成功攻下大同,隨后于白溝河和李景隆展開決戰(zhàn),大敗李景隆六十萬大軍,薛祿又率騎兵乘勝追擊,一直追殺到濟南,俘虜無數(shù),升任指揮使。
東昌之戰(zhàn)中,燕王軍隊輕敵大敗,損失慘重,大將張玉也陷入重圍戰(zhàn)死,燕王撤兵北平途中被盛庸、平安等南軍將領(lǐng)派兵圍追堵截,又是薛祿負責(zé)殿后,將追兵一一擊破,保護大軍撤退。重整旗鼓之后,燕軍再次出擊,大戰(zhàn)滹沱河,薛祿率精騎沖擊敵陣,悍勇無雙,往返敵營數(shù)十次,大破南軍。
雖然薛祿神勇過人,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在單家橋之戰(zhàn)時,薛祿馬失前蹄,被南軍大將平安生擒,五花大綁看守起來,薛祿趁看守松懈奮力一掙,將繩索掙脫,回身奪刀殺死守衛(wèi),并搶了一匹戰(zhàn)馬,連殺數(shù)人突圍回到自己陣營,兵士們一看自己的首領(lǐng)竟又回來了,士氣大增,一鼓作氣擊敗了敵將平安。
此后,薛祿又接連攻破順德、大名、彰德等地,在淝河、靈璧等戰(zhàn)役中,戰(zhàn)功顯赫,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稱帝后大封功臣,薛祿被任命為正二品武官都督僉事。論戰(zhàn)功、論勇武謀略,薛祿居功至偉,明史稱“靖難諸功臣,張玉、朱能及祿三人為最”,楊士奇也說薛祿“為將智勇兼?zhèn)洌磭L敗北”,只是薛祿乃普通士卒出身,即便每次立功都獲得了封賞,但最終還是沒能獲得爵位。
不過名將總歸是名將,朱棣即位明成祖以后,薛祿多次跟隨成祖北伐,屢次建功,永樂六年薛祿升任都督同知,八年,升任右都督,十八年,遷都北京,薛祿獲封陽武侯。明仁宗繼位,加封薛祿為太子太保。明宣宗繼位,薛祿任先鋒,平叛漢王朱高煦之亂,之后任鎮(zhèn)朔大將軍,巡視邊防,宣德五年,加封太保,同年薛祿病逝,追贈鄞國公,屬于他的榮耀縱然遲到,但終沒有缺席。
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深得朱棣的喜愛,也因此很多人認為他爹朱高熾之所以能夠做皇帝,完全是看他的面子。
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就因病去世了。當(dāng)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準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后自立為帝。朱瞻基隨后安全抵達京城,繼位為帝,也就是明宣宗。
他的皇叔朱高煦并不甘心,沒多久就起兵謀反。但是朱高煦顯然跟他的父親朱棣差太遠了,最終被明宣宗平亂,不過他并沒有被殺,只是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nèi)。
然而,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這讓他再也受不了了,直接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nèi)。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叔叔造反都能忍,不加殺戮反而厚養(yǎng),明宣宗為何因為一點小事就受不了呢?
很多人都在想,三番五次的造反都能忍,卻忍不了一件小事,這到底是什么路數(shù)。表面上看造反和絆倒明宣宗,一定是造反更加嚴重。
即使沒有后面的事,只是造反就已經(jīng)是大逆不道,小命肯定是完了。更何況還三番幾次的造反,早就死了八百回了。
但我們并不能單純地拿這兩件事做對比。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朱瞻基是就明代整個皇帝的素質(zhì)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較賢德的皇帝了。但凡是都有個度,誰都是有脾氣的。
朱高煦其實和他這個侄子的矛盾,恐怕就要從朱棣時期說起了。
朱棣造反,朱高煦跟著他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大功,反而朱高熾胖胖的,行動不便,只能留守北京。
從性格上講,朱高煦也和朱棣有些相像,但可惜的是他排行老二,太子之位讓朱高熾得了。這讓朱高煦非常不滿,不僅不肯就藩,反而胡作非為。
不過朱棣也不忍心,對這個兒子下場。
至于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短,但他不會不知道自己這個弟弟的所作所為,可是他也沒有什么動作,還對他增加俸祿。
明宣宗同樣如此,對于他叔叔當(dāng)初截殺他不會不了解,可就算這樣,對他也是賞賜有加。然而做完這一切,不僅沒有讓朱高煦放棄野心,反而認為朱高熾父子軟弱無能。
可以說朱高煦的所作所為,早已給自己斷了后路,雖然明宣宗沒有殺他,不代表不記恨他,關(guān)鍵不在于朱高煦是否絆他一跤,而是他的態(tài)度。
三番幾次造反,都饒了他,明宣宗也頂著很大的壓力。畢竟從任何時候看,造反的結(jié)果都沒有好下場,朱高煦只是被廢為庶人而已,這已經(jīng)是多大的恩情了,可到了這個時候他竟然還不知悔改,這讓明宣宗認為留著他也沒有什么意義了。?
文言文閱讀(19分)
薛祿,膠人。行六,軍中呼曰薛六。既貴,乃更名祿。祿以卒伍從燕起兵,首奪九門。真定之戰(zhàn),左副將軍李堅迎斗。鋒始交,祿持槊刺堅墜馬,擒之。擢指揮僉事。從援永平,下大寧、富峪、會州、寬河。還救北平,先驅(qū)敗南軍游騎。進指揮同知。攻大同,為先鋒。
戰(zhàn)白溝河,追奔至濟南,遷指揮使。戰(zhàn)東昌,以五十騎敗南兵數(shù)百。時成祖為盛庸所敗,還走北平。庸檄真定諸將屯威縣、深州,邀燕歸路。祿皆擊走之。戰(zhàn)滹沱河,右軍卻。祿馳赴陣,出入數(shù)十戰(zhàn),破之。追奔至夾河,斬馘無算。戰(zhàn)單家橋,為平安所執(zhí)。奮脫縛,拔刀殺守卒,馳還復(fù)戰(zhàn),大敗安軍。掠順德、大名、彰德。攻西水寨,生擒都指揮花英。乘勝下東阿、東平、汶上,連戰(zhàn)淝河、小河、靈璧,功最。入京師,擢都督僉事。
永樂六年進同知。八年充驃騎將軍,從北征,進右都督。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資豫教。今武臣子弟閑暇不教,恐緩急無可使者。帝韙其言。會四方送幼軍數(shù)萬至,悉隸祿操習(xí)之。十五年以行在后軍都督董營造。
十八年十二月定都北京,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封陽武侯,祿千一百石。二十一年將右哨從北征。還,討平長興盜。二十二年再領(lǐng)右哨從北征。
仁宗即位,命掌左府,加太子太保,予世券。洪熙元年充總兵官,備御塞外。尋以獲寇功,益祿五百石。是年頒諸將軍印于各邊鎮(zhèn),祿佩鎮(zhèn)朔大將軍印,巡開平,至大同邊。
宣宗即位,召還,陳備邊五事。尋復(fù)遣巡邊。宣德元年從征樂安,為前鋒。高煦就擒,留祿與尚書張本鎮(zhèn)撫之。明年春,奉詔巡視畿南諸府城池,嚴戒軍士毋擾民,違者以軍法論。是夏復(fù)佩大將軍印,北巡開平,還駐宣府。敵犯開平,無所得而退,去城三百余里。祿帥精兵晝伏夜行,三夕至??v輕騎蹂敵營,破之,大獲人畜。師還,敵躡其后,復(fù)奮擊敗之,敵由是遠遁。召還。三年從北征,破敵于寬河,留鎮(zhèn)薊州、永平。復(fù)數(shù)佩鎮(zhèn)朔印,巡邊護餉,出開平、宣府間。五年遇敵于鳳凰嶺,斬獲多,加太保。上言永寧衛(wèi)團山及雕鶚、赤城、云州、獨石宜筑城堡,便守御。詔發(fā)軍民三萬六千赴工,精騎一千五百護之,皆聽祿節(jié)制。臨行賜詩,以山甫、南仲為比。祿武人不知書,以問楊士奇。士奇曰:上以古賢人待君也。祿拊心曰;祿安敢望前賢,然敢不勉圖報上恩萬一。其年六月有疾,召還。逾月卒。贈鄞國公,謚忠武。
祿有勇而好謀,謀定后戰(zhàn),戰(zhàn)必勝。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善撫士卒:同甘苦:人樂為用。靖難諸功臣,張玉、殊能及祿三人為最,而祿逮事三朝,巋然為時宿將。
?。ㄟx自《明史》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追奔至夾河,斬馘無算 馘:首級
B.帝韙其言 韙:是,正確
C.尋以獲寇功,益祿五百石 益:增加
D.尋復(fù)遣巡邊 復(fù):兩次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祿勇而好謀,謀定后戰(zhàn)的一組是(3分)
①鋒始交,祿持槊刺堅墜馬,擒之 ②會四方送幼軍數(shù)萬至,悉隸祿操習(xí)之
③祿馳赴陣,出人數(shù)十戰(zhàn),破之 ④嚴戒軍士毋擾民,違者以軍法論。
?、萑陱谋闭?,破敵于寬河 ⑥祿帥精兵晝伏夜行,三夕至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薛祿作戰(zhàn)勇敢,首奪北京內(nèi)城的九門。在這場鏖戰(zhàn)中,薛祿單騎沖入敵陣,將敵軍左副將軍李堅刺于馬下生擒,南軍大敗。
B.薛祿率在戰(zhàn)斗中也曾馬失前蹄被敵人俘獲。在押解途中,他奮力掙脫繩索,殺死守卒,劫馬回營繼續(xù)率領(lǐng)本部戰(zhàn)斗,終于取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
C.薛祿在二十一年,率領(lǐng)右哨跟主上北征,班師后平定長興盜患。再統(tǒng)領(lǐng)右哨,跟從北征。
D.薛祿曾上言永寧衛(wèi)一些地方宜建城堡守衛(wèi),明宣宗批準并派遣三萬六千軍民赴工、精騎一千五百護行,均聽由薛祿調(diào)遣。臨行前并賜詩贊揚,以仲山甫、南仲比喻。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資豫教。今武臣子弟閑暇不教,恐緩急無可使者。(5分)
?。?)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善撫士卒,同甘苦,人樂為用。(5分)
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素有反心。為保障江山穩(wěn)固,朱棣早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就剝奪了朱高煦的二個親王護衛(wèi)隊,并把他趕到封地樂安州就藩。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后,又奪回朱高燧的常山左右護衛(wèi),也讓他去封地彰德府就藩。然而朱高熾當(dāng)皇帝不到一年時間就駕崩,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年紀輕輕的朱瞻基顯然被朱高煦和朱高燧輕視了,這兩個叔叔又開始蠢蠢欲動。
朱棣
不過,朱瞻基年輕歸年輕,卻是個文武全才。朱瞻基自小就跟隨爺爺朱棣巡視軍隊,隨軍北征,對軍事也比較了解。即便是在軍中,朱棣也讓胡廣等名士為朱瞻基講解文史,傳授知識,培養(yǎng)他的文才和治國之道。長期過這種生活,讓朱瞻基同時兼有朱棣和朱高熾身上的優(yōu)點,即能文能武。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封地樂安州率先起兵造反。造反前,他派人聯(lián)系了朱高燧,約定共同起兵,但朱高燧并沒有草率呼應(yīng)。原因其實很簡單,即便合兩兄弟的兵力仍然是不足夠的,兩兄弟各一有支親王護衛(wèi),人數(shù)在5000到10000人之間,總兵力不足兩萬人馬。況且朱高煦和朱高燧之前的關(guān)系雖好,但畢竟多年未曾見面。對于朱高燧來講,朱高煦能約他起兵,卻未必能在功成之后能與他同享富貴。所以朱高燧選擇按兵不動,坐觀形勢。
朱高煦
既然朱高煦已經(jīng)起兵,朱瞻基不能講叔侄情面了,只能堅決以武力壓制。朱瞻基做了個極為巧妙的安排,即對外宣傳讓陽武侯薛祿掛帥征討。薛祿是朱棣靖難之役時的老將,曾與朱高煦多次并肩作戰(zhàn)。朱高煦對薛祿了如指掌,他不怕薛祿,于是朱高煦決定在封地固守以待薛祿,與薛祿對決。然而他等來的是朱瞻基,朱瞻基要的就是朱高煦固守樂安州,而不是去攻打其他地區(qū)。朱高煦果然上當(dāng),朱瞻基以絕對優(yōu)勢圍困樂安州,形成甕中捉鱉之勢,朱高煦無處可逃,敗亡已定。朱瞻基并不急于與朱高煦交戰(zhàn),而是往城里面投射火器以震懾朱高煦,再投射大量的招降信,以瓦解朱高煦的軍心。最終,朱高煦舉手投降,朱瞻基兵不血刃平定叛亂。
朱高煦
《明史》:己巳,親征高煦,命鄭王瞻、襄王瞻墡居守,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將前鋒,大賚五軍將士。辛未,發(fā)京師。辛巳,至樂安,帝兩遣書諭降,又以敕系矢射城中諭禍福。
以武力搞定朱高煦的朱瞻基,把眼光投向了他的三叔朱高燧??磥碇旄哽悴⒉皇且粋€厚道之人,他居然招供起兵前曾約朱高燧共同起兵。拿到這個口供之后,以時任戶部尚書的陳山為首的一些群臣建議捉拿朱高燧。當(dāng)然也有些大臣反對捉拿朱高燧,例如楊士奇、楊溥等。如果是普通的將領(lǐng),光憑這個口供朱瞻基就可以下令抓人。可是朱高燧畢竟是朱瞻基的叔叔,朱瞻基萬萬不想擔(dān)上殺叔之惡名,所以僅憑這個口供捉拿朱高燧是不夠的。然而朱高燧又沒有響應(yīng)朱高煦起兵,朱瞻基就沒有理由對付朱高燧了。
朱高燧
不能用武力解決朱高燧,聰明睿智的朱瞻基想到了一個妙計。他召見楊士奇,對楊士奇說:?我想把這些要求捉拿趙王的奏折,交給趙王看,讓他自己來處理。?于是朱瞻基派人把群臣的奏折通通都送給趙王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1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