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荊軻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司馬遷記述了五個刺客的故事,其中關于荊軻的故事所占篇幅最多。
但是與其他四個刺客相比,荊軻卻是最不成器,最失敗的一個。
曹沫挾持齊桓公,全身而退,盡歸三戰(zhàn)所失之地;
專諸刺殺吳王僚,身死功成,但蔭及子孫;
聶政刺殺俠累,毀容自屠,死守秘密;
最不濟的豫讓,還對著趙襄子的衣服刺了幾下,然后悲壯地自殺;
而荊軻刺秦王,除了像婦人掐架那樣扯斷了秦王的袖子外,不但毫發(fā)未傷及秦王,還把自己的性命搭了進去。
荊軻雖然蒙司馬遷的垂青在歷史上得以顯名,但就其本人的表現來說,并無可圈可點之處。
荊軻本來是衛(wèi)國人,年青時喜歡讀書、擊劍,曾經憑著劍術游說衛(wèi)元君,可是衛(wèi)元君沒有任用他。
荊軻四處漫游,經過榆次,與蓋聶談論劍術,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荊軻就逃走了。
路過邯鄲,與魯句踐下棋發(fā)生爭執(zhí),魯句踐呵斥他,他又無聲無息地逃走了。
后來荊軻漫游到燕國,與一個殺狗的屠夫和擅長擊筑的高漸離成為死黨,整天在集市上喝酒唱歌。
荊軻實際上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人,太子丹把刺殺秦王這樣的大事托付給他,無異于緣木求魚,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引火燒身。
說他成事不足,至少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武藝不精
荊軻的劍術其實很一般,魯勾踐在他死后對他的劍術評價就不高。
他從一開始就不愿意接受太子丹交給他的任務。他說:“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
這不僅是謙虛,實際也是有點自知之明。
后來經不住再三請求,才勉強答應下來。荊軻被太子丹奉為上卿,住進了豪華舍館,太子丹每天都來拜望他,供給他好吃好喝,車馬美女盡其享用。
荊軻大概是被這種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陶醉了,忘了自己的使命,以至于太子丹不得不催促他動身。
后來行刺的準備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荊軻還是遲遲不走,說是在等一個朋友。
看來,荊軻對刺殺秦王這件事,自己心里也沒底。
其二,意氣用事
荊軻由于底氣不足,想依賴朋友的幫助,可是這位朋友卻遲遲不來。太子丹沉不住氣,不斷催促他動身。
荊軻愛面子,認為太子丹傷了他的自尊,于是一賭氣帶著秦舞陽先走了。
荊軻在條件還不很充足的情況下倉促行事,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幾率。
其三,用人不當
荊軻跨國行刺,總得有個幫手。太子丹于是派秦舞陽給他做助手。
秦舞陽是個什么樣的人,在燕國人眼里,秦舞陽可是個勇士,他十三歲殺人,別人都不敢正視他。
可是就是這么個勇士,一見秦王,居然嚇得“色變振恐”,更不要說跟在荊軻后面動手了。
秦舞陽不但沒有起到助手的作用,反而引起敵人的懷疑,讓敵人早有了思想準備。
其四,目的不定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荊軻。
太子丹一開始給荊軻交代的任務是像曹沫挾持齊桓公那樣挾持秦王,逼他歸還占領的土地,實在不行就殺死他。
正是這個餿主意,才直接導致了荊軻行動上的失敗。
當年曹沫挾持齊桓公,是在雙方都約定不帶武器的情況下實施的,而且地點在齊魯邊境,雙方勢均力敵。
現在荊軻深入虎穴,想在虎口拔牙,無異于自取滅亡。
退一步說,即使荊軻憑一時之勇制服了秦王,也只是紙上的約定,秦王一反悔,燕國的土地還會得而復失。
如果荊軻一開始就抱定刺死秦王的目的,憑他手中的毒劍,或許可以一刺成功。
說他敗事有余,不僅因為他在被太子丹供養(yǎng)其間浪費了大量財物,更因為他擅作主張,自毀長城。
荊軻為了取信于秦王,勸太子丹把大將軍樊於期殺了,然后把他的頭顱獻給秦王。
可是太子丹不忍心這樣做。荊軻于是自己找到樊於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痛痛快快地自殺了。
荊軻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讓樊於期白白死了一場,從而削弱了燕國與秦國抗衡的力量,加速了燕國的滅亡。
荊軻死后,秦王勃然大怒,立即發(fā)兵攻打燕國。燕王為了討好秦王,把太子丹殺了。
但是五年以后,燕國還是被秦國滅了。這期間,荊軻拱手獻給秦王的地圖,肯定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吧。
“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總是循著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進行的,像行刺這樣偶然的突發(fā)事件也許會暫時影響歷史進程的軌跡,但總的趨勢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某次獨立行動而改變。
魯迅先生對此有精到評價: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6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