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貝殼和貨幣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前言
有人說,錢買不來開心,買不來時間,其實這說的也有道理,可在如今的社會中,有錢可能不一定快樂,但是沒錢一定不會快樂。
錢能通鬼神之說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錢可以買到食物,也可以買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有的時候,錢就能買來我們的快樂。
現(xiàn)代的錢其實就是一種貨幣,貨幣的概念早在古代時就有了。最初時候的貨幣并不是今天我們所用的紙幣,而是一種海邊精美的貝殼。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的“錢”就是一種貝殼,貝殼就是那個時候的貨幣。說到這里可能就有很多人在想,貝殼既然被用來當做貨幣,那為什么大家不多撿一些讓自己變得富有一些呢?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這其中的原因。
古人最初買東西時的“付款方式”
以物易物是古人最初買東西時的“付款方式”,也可以把這種行為稱為交換貨物。
原始社會時期,國家沒有得到統(tǒng)一,自然就沒有后來所說的貨幣統(tǒng)一,人們買東西時,是根據(jù)缺少什么或者別人需要什么,然后以物易物。
不同地方的有著不同的資源,這就使得他們稀缺的東西也就不一樣,比如說在海邊生長的人,海鮮就不是他們最稀缺的物資;對于生長在大山的人來說,獵物并不是他們最稀缺的物資;對于生長在平原的人來說,五谷并不是他們最稀缺的物資。
原始社會時期,人口很少,因此沒有今天所說的集市,人們?nèi)鄙倌撤N物資時,只需要和鄰居或者周圍人交換即可,如果周圍人也沒有,那么就說明這個東西并不是生活必需的物資。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以物易物并沒有什么弊端,但是隨著人口慢慢的變多,需要的資源越來越多,以物易物就出現(xiàn)了弊端。比如說不能很好的判斷交換貨物的價值,而且攜帶也不方便,但是這個時期的人們也只知道以物易物可以獲取他們需要的資源,因而只能繼續(xù)這樣。隨著矛盾的加深,古人智慧的顯現(xiàn),終于,貨幣誕生了。
古人用貝殼當做貨幣的過程
用貝殼當做貨幣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并沒有所謂的審美觀,那時候的人們就連活著都很困難。以物易物也是當時的常態(tài),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觀和思想也就發(fā)生了變化。
用貝殼當做貨幣其實除了貝殼本身的意義有關(guān)系,還與當時社會常態(tài)有關(guān)系。在當時,女人依附男人,對于女人來說,有一個強壯的男人意味著活下去的幾率會很高,對于男人來說,擁有的女人越多,越能證明自己很厲害,因而當時的男人以女人多為榮耀。
貝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像女人,貝殼里面的肉形似胎兒,對于原始社會的人來說,嬰兒就代表著活力,代表著部落欣欣向榮的跡象,所以那個時期的男人為了彰顯自己的實力,會在自己的脖子上掛很多貝殼。
當時,社會的人以生存為首要目的,用不短的時間去制作貝殼,很顯然是不劃算的,但是他們又很想要這個貝殼,就只能用自己的獵物或者糧食去交換貝殼,交換的人多了之后,貝殼就變成了貨幣的一種形式
古人為什么用貝殼當做貨幣
貝殼精美不易得。貝殼相信許多人都見過,貝殼在海里時散發(fā)著光一樣的顏色,拿在手里時,貝殼在太陽的照射下,會反射出優(yōu)美的光線。對于當時審美觀已經(jīng)初步形成的人來說,貝殼就像今天的鉆石黃金一樣,不是錢卻比錢值錢。
因為貝殼本身形似女人的緣故,喜愛貝殼的人就越來越多。再加上當時以物易物遇到了體積大不好攜帶、價值不好估量和換算的問題,貝殼的出現(xiàn)剛好能解決這個問題,因而用貝殼的人多了之后,貝殼就成了貨幣。
《詩經(jīng)》記載:“既見君子,賜我百朋?!?/p>
“朋”在當時是說貝殼的意思,古時候的人們用能夠串起來的貝殼當做貨幣。根據(jù)不同的習俗,有的地方用五個貝殼當做一串,有的用三個貝殼當做一串,兩串一起的貝殼在當時被稱為“朋”。
古人為什么不多撿一些貝殼當做貨幣
《漢書·食貨志下》記載:“大貝,長四寸八分以上,值錢二百一十六,小貝,長一寸二分以上,值錢十?!?/p>
貝殼從原始社會時期一直延續(xù)到漢朝時期依舊存在,后來雖不是貨幣,但也值錢,那么古代的時候,為什么依舊有如此多的窮人,人們?yōu)楹尾欢鄵煲恍┴悮ぷ屪约焊辉F饋砟?
不易制作
用線把貝殼串起來,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不然。原始社會時期,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使用的工具也很粗糙,用尖銳的石頭當做武器才是常態(tài)。
貝殼本身就很小,加上硬且脆的性質(zhì),想要用粗糙的工具在貝殼身上留下一個小孔,很難。
那個時候的人們雖然有了一定的審美觀,但是生存依舊是他們最大的難題,他們選用貝殼當做貨幣,只不過是當時以物易物出現(xiàn)了弊端,加上貝殼本身代表的意義,因而貝殼才被當成貨幣。
當時,食物才是硬通貨,有了足夠多的食物,就可以換自己需要的東西,而貝殼不一樣,貝殼雖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貨幣,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承認貝殼是貨幣。
簡而言之,當時貝殼是貨幣這句“真理”并不是很靠譜,因而沒有人想花費一天或者更長的時間去制作能夠掛起來的貝殼,除非制作貝殼的時間能夠縮短。
路途遙遠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棲息地是更加容易生存的地方。居住在海邊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居住在比較適合種植糧食的內(nèi)陸地區(qū),海邊的人雖然用貝殼當作貨幣來使用,但是對于原始社會時期的所有人來說,海邊的人只是此時期很少一部分人,也就是說此時的貝殼還是很少的。
那個時候被人們用來當做貨幣的貝殼,是海邊生長的一種貝殼,也就說內(nèi)陸地區(qū)是沒有這種貝殼的。如果內(nèi)陸人想自己制作貝殼的話,那么也只能到海邊去,但是對于當時的人來說,生存就是他們的一個難題,想要跨越千山萬水到海邊,可以說是癡心妄想。
路途太遠,對于一些想自己制作貝殼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大難題。因而古代想自己去撿貝殼,是很難的。
沒有去撿貝殼的必要
貝殼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樣的?沒有人能說出一個具體,人們用貝殼來買東西用的價值是制作貝殼所需要的多少時間。比如,制作一個貝殼需要花半天時間,而打獵了一頭獵物花的時間也是半天,那么就可以交換,如果價值不對等,那么就用其他東西彌補。
因此,如果出現(xiàn)了能夠快速制作貝殼的方法,那么只會出現(xiàn)一個結(jié)果,就是貝殼失去成為貨幣的結(jié)果。原始社會時,能夠被當做貨幣的貝殼,一定要是能串起來的。
人們用貝殼當做貨幣,是因為貝殼精美,且制作較難,如果貝殼可以快速的串起來,那么自己就可以制作貝殼,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沒有必要用自己的貨物去交換貝殼。
就算貝殼能夠繼續(xù)當做貨幣,那么其價值又怎么換算呢?當時的貝殼價值是根據(jù)制作時間來衡量的,如果幾分鐘就可以制作出一個貝殼,那么貝殼的價值就要重新衡量了。加上制作貝殼真的很困難,于是去撿貝殼來自己制作,其實就很沒有這個必要。
貝殼被當做貨幣形成了一些文字習慣
今天我們所用的“財、費、貧”等文字,其偏旁都帶有貝字,可見貝殼當做貨幣對于整個原始文明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
《西洋番國志》記載,鄭和下西洋時來到了馬爾代夫,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使用金銀當做貨幣,但卻對外售賣貝殼當做外國的貨幣。
對于當時的人來說,自己國家不把貝殼當做貨幣,那么可以把貝殼對外出售,換取錢財。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也算提供了工作,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條件。
總結(jié)
貝殼被用來當做貨幣,其實在當時是一個必然,卻也是一個偶然。
首先,當時的以物易物出現(xiàn)了矛盾,人們不知道怎么去解決這個矛盾;其次,原始社會時期靠近夏商時期的這段時間,人們有了一定的審美觀,貝殼被他們認為是精美的寶貝;再次,由于工具的缺少使得制作貝殼的難度加大;最后,貝殼本身帶有的意義。
這些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才使得貝殼在原始社會時期乃至夏商時期被當做貨幣來使用。
那時候的人們不撿貝殼讓自己發(fā)家致富,就像今天的人不去賭石發(fā)家致富一樣,雖然說法有些夸張,但不可否認當時去撿貝殼自己制作的風險太大了。
參考文獻:
《詩經(jīng)》
《西洋番國志》
《漢書·食貨志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8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