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姜維是悲劇的?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在《三國演義》的視角中,以蜀漢的興亡衰敗作為整個故事的敘述主線,然而,整個蜀國的故事,卻是一個悲劇的典型:
劉備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關(guān)羽威震華夏卻轉(zhuǎn)瞬敗走麥城;張飛力敵萬人卻死于宵小之手;諸葛亮六出祁山卻最終功敗垂成……
這些三國前期的英雄雖然有著悲劇的結(jié)局,但卻曾經(jīng)有過氣吞山河,豪氣干云的雄偉功績。而姜維,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魏將,卻承載了本不應該由他背負的整個蜀漢理想破滅的最大悲劇。
姜維,字伯約,天水人。他的父親曾經(jīng)為曹魏政權(quán)血灑沙場,馬革裹尸,姜維由于父親的緣故,被提拔為了天水郡的參軍?;蛟S,他也曾經(jīng)想像父親一樣縱橫馳騁,為大魏捐軀。然而歷史總是愛和人開玩笑,姜維最終歸降了諸葛亮,傾心拜在其門下,成為了孔明之后,蜀漢唯一有能力與魏國一決高低的將領(lǐng)。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初次北伐中原時,運籌帷幄智取三城,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逃,唯有姜維識破了諸葛亮的計策,定下埋伏,險些活捉了趙云。當然,按照《演義》“諸葛多智而近妖的傳統(tǒng)”,諸葛亮很快便重新部署,使出一招反間計,賺的姜維走投無路,只得倒戈卸甲,以禮來降。
在整個《演義》的故事線中,狡詐陰險如曹操者,聰明睿智如周瑜者,反復無常如司馬懿者,紛紛落敗在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下,但作者偏偏設(shè)計出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卒姜維,打破了諸葛亮算無遺策的記錄,這既是作者對姜維的偏愛,也象征著姜維有著優(yōu)秀的能力,扛起“后諸葛時代”的蜀漢大旗。
諸葛亮得到姜維,大喜過往,準備將畢生兵法所學交予姜維,將其培養(yǎng)成自己的繼承人。他在寫給蔣琬的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彼麑⒔S的能力放在蜀漢的老革命馬良之上,足見對姜維的重視與偏愛。
其實,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怎么會看不出漢室不可復興,曹魏不可卒除的局勢,他怎么會不知道蜀國是一盤死棋,他何苦將姜維也拉入自己的苦海,做著西西弗斯的無用之功呢?
其實,諸葛孔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伐賊,王業(yè)亦亡”,那倒不如豁出去全力以赴戰(zhàn)一場。他肯定從這個崇拜鄭玄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jīng)的影子;他肯定知道,這個目光炯炯,面容堅毅的年輕人一定也心懷漢室,是和自己一樣的理想主義者;他肯定明白,對于理想主義者而言,放棄比失敗更難忍受。
姜維的父親早亡,自幼便和母親相依為命,熟讀儒家經(jīng)略的姜維當然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但在蜀漢軍中,他顯然已經(jīng)接受了諸葛亮的價值觀,為一個早已滅亡了十余年的漢室政權(quán)做著不可能的復興,像只飛蛾一般,毅然決然的撲進了那若明若暗的燈火之中。
姜維的母親思子心切,給兒子寫信,讓他尋找一味中藥當歸,意即喚子早歸。自古忠孝難兩全,姜維回信道:“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p>
遠志也是一味藥材,姜維自此之后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故鄉(xiāng)。
“長星昨夜墜前營”,公元234年,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在《演義》中,孔明臨終前將自己的畢生心血《兵法二十四篇》交給了姜維,從此之后,姜維正式“繼丞相之遺志,討篡漢之逆賊”。
在《三國演義》中,姜維九伐中原,其實在歷史上,姜維北伐了十一次之多,但無一例外,悉數(shù)敗北。
在蜀漢外部,鄧艾、鐘會等人都是姜維的有力對手;而蜀漢內(nèi)部,蔣琬、費祎等人都不贊同北伐的策略,暗中掣肘于姜維,加之劉禪的近臣黃皓興風作浪,姜維成為了處在夾縫中的人,北伐之路步步維艱。
曾經(jīng)一度的,姜維將鄧艾圍困在祁山之上,而黃皓擔心姜維功勞過大,連忙慫恿劉禪讓姜維退軍。這一幕不禁讓人想到直搗黃龍的岳飛,正待收拾舊山河,奈何十二道金牌連發(fā),功敗垂成。
姜維之路,實在要比諸葛亮坎坷的多。
諸葛亮念念不忘的是先帝,而姜維年年不忘的是丞相。然而大廈將傾,狂瀾既倒,蜀漢的命運已是雨中浮萍一般飄搖無依,英明神武如諸葛亮者,也不過是盡己之能,為蜀漢強行延壽罷了。而姜維,為劉備諸葛亮興復漢室的理想,站好了最后一班崗。
公元263年,魏軍在鐘會、鄧艾的統(tǒng)率下大舉伐蜀,情勢萬分危急,姜維放棄了戰(zhàn)略重地漢中,轉(zhuǎn)移到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劍閣防備鐘會,鐘會久攻不下,正當撤軍之時,卻傳來了一個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鄧艾率小股部隊繞道逼近成都,后主劉禪在譙周等人的煽動下,成都不戰(zhàn)而降。
此時此刻,一切的抵抗都失去了意義,一股無名的怒火燃遍了每一位在前線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吾等死戰(zhàn),何故先降耶?”但是將士們的憤怒很快就平息了下來。
是啊,蜀漢國小力弱,將士們連年征戰(zhàn),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早已是不堪重負,就這樣結(jié)束戰(zhàn)爭,或許對每一個人都有好處。畢竟,人們只關(guān)心與自己休戚相關(guān)的東西。
按照常理來論,故事到這里應該要結(jié)束了,無論是丞相的知遇之恩還是自己的忠君愛國之情,姜維能夠做到這一步,為一個行將就木的政權(quán)舍生忘死到這種程度,已經(jīng)是很足夠的了。
但是姜維畢竟是姜維,在朝中大臣的打壓之下他沒有放棄,在強敵環(huán)伺的戰(zhàn)場上他沒有放棄,在后方皇帝的掣肘之中他也沒有放棄,那么現(xiàn)在,皇帝投降,國家滅亡,又有什么理由能夠讓他放棄自己的理想,向命運做出妥協(xié)呢?
他在給劉禪的密折中寫道:“愿陛下忍數(shù)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p>
姜維早就看出了鐘會的野心,他慫恿鐘會殺掉鄧艾,舉兵自立。而鐘會也很欣賞姜維的才華,兩人一拍即合,說干就干。
本來,這個計劃成功之后,姜維便可借機殺掉鐘會,重新奪回益州,繼續(xù)堅持抵抗。但是鐘會操之過急,事情敗露了出去,魏軍將士紛紛起來反抗,鐘會、鄧艾、姜維三人在亂軍中皆被殺害。
他臨終前的一呼:“吾計不成,乃天意也!”執(zhí)著反抗天命到如此程度的姜維,終于還是在最后一刻,信了天。
從劉備起兵的那一刻,蜀漢政權(quán)的所有人便開始了一場與天賭命的大夢。他們看見過希望:赤壁的火光,西川的稻米,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guān)云長的青龍偃月刀。
他們也感受過幻滅:猇亭的烈焰,白帝的托孤,關(guān)張的殉難,上方谷的瓢潑大雨。
蜀漢的所有人,都在漢末三國的的亂世之中盡力的發(fā)光發(fā)熱,雖然都是以悲劇作為終章,但他們曾經(jīng)榮耀過,也算不得遺憾。
唯獨姜維,從加入蜀漢的第一天起,整個國家便像一輛過載的大車無可挽回的走向了下坡,姜維便是那個拼死擋在車輪之前的人。
所有的輝煌與榮耀,不過是別人口耳相傳的流光碎影,他從來沒有擁有過,就談不上理解失去的滋味。
最終,他的奮斗成為了別人樂不思蜀的資本,成了豎子在史書中的笑料,成了整個三國最大的悲劇。
悲劇在表現(xiàn)對偉大崇高的人的摧毀的同時,更表現(xiàn)出無法摧毀的人的偉大和崇高。
蜀之亡,非將軍之罪也!
北伐是應該的,這個毫無疑問。因為蜀漢是漢王朝的正統(tǒng),曹魏是篡漢得來的。所以蜀漢無論如何都是要以伐魏為目標的。
蜀漢和東漢一樣,亡就亡在宦官專政,把朝廷弄的烏煙瘴氣。
劉禪估計是老了,相信鬼神之說。黃皓這個宦官恰恰就是搞這一套,這就對上胃口了。劉禪做什么事情都要喊黃皓給占卜一下,問問老天爺要不要做。
鐘會和鄧艾來攻打蜀國的時候,姜維已經(jīng)上奏提醒劉禪派大將去鎮(zhèn)守各個險關(guān)隘口,結(jié)果劉禪讓黃皓去卜一卦,算算魏軍是不是真的要來,黃皓為討他歡心肯定說不會啥。結(jié)果就不做準備,魏國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就晚了,陽安關(guān)口被迅速攻下,姜維只有退兵去守最后的天險劍閣了。
以為有劍閣關(guān)就可以高正無憂,再加上聽信黃皓的鬼神之說認為魏國打不過劍閣,所以守城那些都不做安排。結(jié)果鄧艾偷渡陰平后,一路暢通無阻,直逼成都。他就慌了連忙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有大臣勸他去東吳、有大臣勸他遷都南中、有人勸他堅守待援。結(jié)果朝中有一大臣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阿斗估計是急蒙了,結(jié)果就真的去投降了。所以又有“譙周誤國”這么一說(還有的直接就是說蜀國是被他給說滅的)。
姜維也是沒想到阿斗為了世界和平投的那么快?!度龂尽防锩嬗涊d“詣會於涪軍前,將士咸怒,拔刀砍石?!闭f的是下旨讓他們投降的時候,士兵憤怒的拿刀去看石頭泄憤去了。鄧艾經(jīng)過綿竹一戰(zhàn)損耗巨大加上孤軍深入補給那些很困難的,阿斗如果能堅守一守的話,鄧艾估計自己會退兵的。
還有就是東吳這個小人,魏國大舉進攻蜀國的時候,假借出兵援救,其實就是趁火打劫偷襲永安。幸好蜀將羅憲英明神武,打的他滿地找牙。
個人覺得姜維是盡力了,如果非說他有責任的話就是他不懂政治斗爭。他給阿斗上書過殺黃皓,結(jié)果阿斗天真的認為黃皓得罪姜維,讓黃皓去給姜維賠個禮道個歉就沒事了。幸好姜維不天真,為躲避黃皓報復跑去屯田去了,想想黃皓專權(quán)好嚇人。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其中吳國有地利,魏國有天時,蜀國有人和。可以說各有優(yōu)勢,然而最先滅亡的卻是蜀漢。雖然蜀漢的人口和經(jīng)濟最弱,可是也離不開人為的因素。那么,蜀漢的滅亡,哪些人有責任?誰的責任最大呢?
第一責任人:關(guān)羽
關(guān)羽作為蜀漢第一將,鎮(zhèn)守荊州數(shù)年平安無事,而且差點讓曹操遷都,其能力是無需質(zhì)疑的。然而,從結(jié)果來看,關(guān)羽畢竟丟失了荊州,導致蜀漢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潰敗,從此陷入被動局面。
第二責任人:劉備
劉備的失策不在于鎮(zhèn)守荊州的人選上,就當是的情況而言,蜀漢中沒有誰比關(guān)羽更合適。劉備的錯誤在于發(fā)動了夷陵之戰(zhàn),以劉備之能,應該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雖然打著為關(guān)羽報仇的旗號,目的卻是為了搶奪荊州,雖然很謹慎,出兵用了將近一年,可最后還是出兵了。數(shù)萬精銳的死亡,讓蜀漢的人才出現(xiàn)斷層,而且引起內(nèi)部不穩(wěn)。
第三責任人:劉禪
雖然當劉禪真正掌權(quán)之時,蜀漢的形勢越來越差。然而作為法定責任人,蜀漢的滅亡,他也難辭其咎,畢竟諸葛亮死后,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如果真的是一位明君,在這29年里,不是沒有機會改變歷史,畢竟當時曹魏內(nèi)部混亂,是個好機會。
第四責任人:諸葛亮
劉備死后,諸葛亮掌管蜀漢的軍政大權(quán)。五次北伐中原雖然耗費了人力和物力,卻延緩了蜀國的生命,轉(zhuǎn)移了內(nèi)部矛盾,這一點無可厚非。諸葛亮的過失在于用人方面,12年的時間,凡事都親力親為,不利于培養(yǎng)人才,導致蜀漢人才匱乏問題更加嚴重。
第五責任人:姜維
姜維是蜀漢后期的軍事統(tǒng)帥,數(shù)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最重要的是他改變了漢中的防守策略,加快了成都陷落的進程。當然,這時期的蜀漢已經(jīng)不可救藥,所以姜維之過最小。
參考文獻:《三國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09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