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李淵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七日,高祖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并將一切軍國大事全部交由李世民裁決,這就意味著李淵決定退居二線了。
同年八月九日,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事實上李淵退位后又活了九年才駕崩,那么在這九年的太上皇生涯中,李淵究竟是怎么度過的呢,我們下面來看。
其實在筆者看來,李淵的太上皇生涯要分為兩個時期,雖然已經退位為太上皇,但在前期,李淵對朝廷的影響力還存在,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時李世民手下的秦王府舊臣,也并沒有完全主導朝廷,武德舊臣依舊可以把持朝政,其中武德舊臣里最為關鍵的人物便是裴寂。
裴寂與李淵的關系是非常親密的,隋煬帝時期,李淵為太原留守兼晉陽宮宮監(jiān),負責督建晉陽宮,而裴寂則是副監(jiān),也是李淵的副手。后來天下大亂,裴寂極力勸說李淵起兵,可以說李淵下定決心起兵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裴寂。所以李淵即位后,對裴寂異常重用,拜其為尚書右仆射,位居宰相一職,連李淵自己都說“使我至此,公(裴寂)之力也”。
對于裴寂,李淵的恩賜還遠不止于此,史書記載:
“賜服玩不貲,詔尚食日給御膳,視朝必引與同坐,入閣則延臥內,言無不從,呼為裴監(jiān),不名也,貴震當世?!?/p>
裴寂可以與李淵同坐,可以隨意進出宮室,李淵也不直呼他的名字,放眼天下,此時裴寂的地位已經無人可比了。后來李淵升裴寂為尚書左仆射,更是位極人臣。李淵對裴寂信任,而裴寂對李淵也是忠心耿耿,裴寂的忠心耿耿并非完全來自于李淵的知遇之恩,也有很大原因在于裴寂是李淵的心腹,所以只有李淵執(zhí)政,自己的地位才能夠穩(wěn)固。
而裴寂的這種想法并不單純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實際上裴寂只是武德老臣的代表而已,裴寂的想法也是武德老臣的想法。
所以說最不想讓李淵退位的,就是以裴寂為首的武德老臣,因為他們深知李世民即位后一定會大肆重用秦王府舊臣,因此李淵退位后的最初幾年,由于裴寂依舊位居大唐第一宰相的位置,其余武德老臣也都依然占據朝廷主要位置,所以李淵尚能左右朝局。
然而這一切都在貞觀三年(629年)戛然而止了,這一年裴寂被免去尚書左仆射一職并貶出長安,從此遠離朝堂,至于裴寂被貶。其實在李世民上臺后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因為那一年,李世民便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安排秦王府舊臣進入朝廷核心,對于此《資治通鑒》里是這么記載的:
“己酉,上面定勛臣長孫無忌等爵邑,命陳叔達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敘卿等勛賞或未當,宜各自言?!?/p>
這里的“勛臣”主要就是以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為首的秦王府舊臣,李世民如此煞費苦心的晉升他們,自然會引來武德舊臣的不滿。所以后面李神通便不滿地說道:
“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p>
不過,對于李神通等人的反對,李世民早有準備,他先是陳述李神通曾經的過錯,令李神通等人無法辯駁,然后只晉升了幾名主要心腹,其余秦王府舊臣并沒有獲得多少封賞。雖然多少有點掩耳盜鈴的感覺,但也算做出了一副避嫌的姿態(tài),最主要的就是他對裴寂依舊重用,不僅增加他的食邑,還令他與自己同乘一車,表現出了對裴寂的高度信任。
不得不說,李世民的表現無愧于一個成熟的,老謀深算的政治家,既重用了秦王府舊臣,又安撫了武德老臣,令那些武德老臣無話可說。然而李世民此舉只是一個過渡,待秦王舊臣逐漸熟悉并掌握了處理政務的能力之后,武德老臣便開始被排擠出朝廷的核心,其中裴寂的被貶就是武德老臣退出朝堂的標志。
那么裴寂被貶后,李世民又接著做了哪些事呢?
貞觀三年正月,裴寂被貶,二月,房玄齡,杜如晦晉升尚書左,右仆射,四月遷李淵往大安宮居住,自己則開始在太極殿聽政。
這里需要再解釋一下,太極宮是唐初的正宮,太極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是太極宮的核心所在。而李淵退位后的最初三年,一直都是居住在太極宮的,這就意味著李淵可以隨時了解并掌握朝政的最新情況。身為皇帝無法在正宮正殿處理政務,這是李世民所不能容忍的,但有裴寂等人的存在,他還無法對此作出任何改變。而李淵也沒有主動遷出太極宮的想法,所以李世民不能容忍也必須忍,直到貞觀三年,這才有了機會。
所以,自貞觀三年遷出太極宮后,李淵這才真正地退出朝堂,過起了不聞不問的太上皇生活,自顧自地吃喝玩樂,直到駕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1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