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武則天年號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年號其實就是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用來紀年的名稱,年號這一說法始于漢武帝劉徹,在此之后歷朝歷代的皇帝兒乎都有自己的年號。有的一生只用一個年號,有的一生要用上十幾甚至幾十個,比如武則天公元690年改唐為周,到公元705年去世,在位15年,就用了15個年號,平均一年改換一次。
正式稱帝前,臨朝稱制時用過3個年號,高宗時,武則天就14次改元,前后加起來,共更換年號32次,其數量之多,是歷代帝王所望塵莫及的。
那么,武則天為何如此頻繁地更換年號呢?撇開高宗時的14個年號不談,我們就武則天親自更換的18個年號來看看這位一代女皇的心路歷程。
武則天臨朝稱制第一年起的第一個年號是"光宅"。
臨朝,就是上朝處理政事;所謂稱制,就是自稱為"朕",以皇帝制詔的名義發(fā)號施令。這是太后代君執(zhí)政的合法形式。
"光宅"這個年號給人的感覺并不大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渡袝虻洹防镉幸粋€序,是說"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西晉才子左思的《魏都賦》里面,則有"暨圣武之龍飛,肇受命而光宅"之句。
"光宅"的意思,是指"使所居住的地方光彩熠熠"?!秷虻洹防镎f的是堯禪位的事,而《魏都賦》說的那個"圣武"是指"魏太祖武皇帝"曹操??吹竭@個詞的淵源,就可以窺見武則天想當皇帝的念頭,在此時已經相當明確了。
但是這個年號武則天用了三個多月,就廢掉了。
在她做皇帝的第四年里,重新修訂了姓氏目錄,把武姓列為第一等,彰顯身份的高貴。
可這樣的做法是沒有人信服的, 找來找去,找到了"周"這個姓氏,不過顯得很牽強。據她說武姓的祖宗是周平王的小兒子,有這么一個說法,周平王小兒子出生的時候,手上有紋路,是一個"武"字,所以武姓就是周姓,說起來,關系并不大。
后來從武則天改國號就可以看出她這樣做的用意,她內心深處并不認為女性是柔弱的,是可以和男人一樣干成一番大事業(yè)的。
當時還是唐朝,為了凸顯自己的才能,經過思想上的掙扎,最后決定建立新的朝代,周朝。
在那個處處彌漫著男權主義的社會里,女性稱帝勢必遭到李唐宗室朝臣的強烈反對,武則天不得不為武周的前途擔憂,頻繁更換年號正是武則天在政壇上與李唐宗室朝臣、封建勢力較量迂回鋒轉的過程。
雖然年號只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但是它們在武周政壇上無不顯示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年號是指皇帝用于紀年的名號。發(fā)端于中國,后來日本、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高麗初年受到中國影響,也都使用過自己的年號?,F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號。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紀年,并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進行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年號也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后梁的“- -”年號、后晉的“天?!蹦晏?、后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志,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志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fā)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后梁、后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的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復雜。同一時期并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后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后,后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復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zhí)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后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紀年 希望采納為答案,謝謝
武則天用太后名義臨朝時期起了4個年號,在自己稱帝以后又起了13個年號。可能是武則天對自己所起的年號都不太滿意,所以在出現一些事件的時候就會想到來改年號,以此來表達心中的想法和希望。
一、改年號表達出了武則天內心的真實想法
武則天在掌控朝政以后所改的第一個年號是“光宅”。可能“光宅”這個年號在我們看來都特別的匪夷所思,光宅這個年號讓我想起來了一種日本的香水“三宅一生”,顯然武則天是名副其實的古代人,她肯定是因為其他原因才選擇“光宅”作為年號的。
根據一些學者的推測,“光宅”是武則天在表達自己想當皇帝的念頭,因為“光宅”有一個很早時期的典故,說的是堯禪位的事。由此可見武則天內心是渴望和憧憬著當皇帝的。后來武則天又換了“垂拱”和“永昌”這個兩個年號,可惜的是這兩個年號武則天都不太滿意。
二、武則天換年號成為了一種習慣
可能是因為武則天換年號上癮了吧,再改了年號為永昌之后,武則天又覺得永昌這個年號不太好。因為永昌永遠的兩個太陽不就相當于永遠有兩位皇帝嗎?所以武則天她又產生了其他的想法,武武則天又把永昌改年號為“載初”。
后來武則天改年號為載初以后,又覺得載初為年號不好,陸陸續(xù)續(xù)又改了很多,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最后用的一個年號叫做“長安”。
但武則天的統治并沒有像她的年號一樣“長安”。武則天在改年號為長安以后。沒有過多長時間就被迫放出權力,還皇位于李氏家族了。
中國歷代王朝自明清后都是一世一元制,經常改年號意味著皇帝換得勤。例如明仁宗朱高熾永樂二十二年登基,次年改年號為洪熙,洪熙元年5月駕崩,次年他的兒子朱瞻基又改年號為宣德。再比如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位時,年號為正統,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改年號為景泰,后英宗復位,又改元天順。
年號起源于漢武帝時期,在此之前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都是晉文公多少年,秦襄王多少年來紀年,漢景帝在位的時候是以其中某一年為元年紀年,所以就有了前元,中元,后元。漢武帝在這種紀年法上進行改革發(fā)明了年號來區(qū)分前后改元紀年。
紀念重大歷史事件細數明清以前,皇帝在位期改年號的不多。漢元帝時,為了紀念邊關無戰(zhàn)事,改年號為“竟寧”,漢靈帝時,為了慶祝平定黃巾起義,改年號為“中平”。唐高宗時,武后的兒子李顯出生,改年號為“顯慶”。
而皇帝在位期間經常改年號的更少,漢武帝作為年號的創(chuàng)始者,在位時一共有11個年號;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熱衷改年號,稱帝15年,用了13個年號。
漢武帝改年號二三事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今郊得一角獸曰“狩”云。 要說歷史上哪個皇帝最自信,非漢武帝莫屬,從他的年號上可以窺見一二。漢武帝在位時一共有11個年號,分別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每個年號都有它背后的意義所在?!稘h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只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于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墒?,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只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于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漢武帝改年號無非就是天降祥瑞了,喜慶,改!天災大旱了,祈求雨水,改!業(yè)績做得不錯,獎勵下自己,改!總而言之,年號對他來說意義非凡,可不是鬧著玩的。
記錄生活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如果說,漢武帝改年號立意高,那么武則天改年號更隨性,更接地氣?!疤焓凇保鋭t天稱帝的第一個年號,可能是有些心虛吧,所以用這個年號表明皇權天授,借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天授三年(692)三月,五天竺國一齊遣使朝貢,武則天極為高興,感覺一切都如她所愿,稱心如意,于是改元“如意”;生病康復了,心情好了,于是改元“久視”,這里猜測是得了白內障之類的眼疾,想必一定被折磨得不清,不然也不必改年號來紀念;最有意思的是“大足”這個年號,來自民間一個傳說。公元701年,民間謠傳有天神降世,并留下巨大的足印。于是武則天立即改元為“大足”。
結語:皇帝想改年號,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理由,誰讓人家是皇帝呢,天下都是他說了算。另一方面,在古代,一般改年號也意味著大赦天下,這對政權的穩(wěn)固也是極其重要的。
武則天參與大唐朝政是公元655年,從她被立為皇后開始的。她假手性格懦弱、體弱多病的唐高宗,開始在枕邊上左右政局,事實上逐漸造成了“政歸中宮”的局面。
到公元664年(唐麟德元年),善于應變的武則天在政治斗爭中使唐高宗不僅沒能廢掉自己的皇后之位,并且反而抓住了高宗的把柄,從而牢牢握住了朝政大權,開始垂簾聽政,與唐高宗并稱為“二圣”。
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唐高宗重病在身,以致于頭暈目眩,到了目不能視的程度。這期間朝廷所有的軍國大事,均由武則天以高宗的名義代為處理,武則天便自然成了高宗皇帝的全權代表了。
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從此李唐江山成了武周天下。從這一天起到公元705年,武則天稱帝16年,開始親自執(zhí)政。
因此,盡管武則天是從公元690年開始當皇帝的,但她實際執(zhí)政卻應從“政歸中宮”的公元659年算起,就是說武則天執(zhí)政達半個世紀之久。
公元690年重陽節(jié),在神都洛陽金碧輝煌的萬象神宮前,是萬頭攢動、人潮洶涌、儀仗如林。這一天,大周女皇帝的登基典禮,也是武周的開國大典將在這里舉行。
氣宇軒昂的圣母神皇武則天,前呼后擁的出現在裝飾的極為富麗堂皇的則天門樓上。
當武則天宣布順應天意民心建立大周國時,門樓上“呼喇”一聲,一面繡著“周”字形的紅色旗幟迎風展開,十分引人注目;樓下,上千名手揮綾羅彩帶的舞伎在舒緩柔曼的音樂聲中邊舞邊跳,不一會兒,一個巨大的“周”字赫然出現在萬象神宮前的廣場上,場面是如此的壯觀震撼。
站在高聳則天門樓上的武則天,望著樓下廣場上巨大的“周”字,臉上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言歸正傳,武則天為什么對“周”字有著這么濃厚的興趣呢?這里面還有這么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傳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后不久,就被入侵的犬戎所殺,京城鎬京也遭到了破壞。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倉惶出逃,后來在河南南陽即位,不久后遷到洛陽,史稱為東周。
這個宜臼就是東周的第一個皇帝周平王,周平王的小兒子姬武出生后手掌紋路呈現出“武”字形狀,于是他的后代就用“武”作為自己的姓氏。
聰明絕頂的武則天知道自己公開稱帝,必然會受到很多人的反對。武則天出身寒微、門第低下,在當時的 社會 風氣又非常講究這一點的情況下,她的出身門第便是反對者的一個重要攻擊目標。
大家都知道的兩句唐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王謝”,就是指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王家和謝家。
這兩個姓在當時屬于極有名望的兩個大姓,公侯將相十有七八都出自這兩姓。到了隋唐時,名門世族雖屢受打擊,但姓氏等級觀念已深入人心,這種印象是非常根深蒂固的。
武則天當然深諳此理,于是故技重演,她抓住這個周平王小兒子那則子虛烏有,并且無法考證的傳說不放,煞有介事的推算出自己是周家的第40代子孫。同時,又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的小兒子姬武為睿祖康皇帝,追封自己的父親武士彟為太祖孝明高皇帝。
這么一來,武則天就儼然成了周家正宗的后代,由她當皇帝,就似乎是天經地義、名正言順的了。
因此,武則天之所以用心良苦的將國號定為“周”,其奧妙正在這里。
唐代的長安城,是在隋朝首都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城不僅有高大的城墻、雄偉的城門,以及寬闊的街道、整齊的坊市,還有壯美的宮殿皇苑、宗廟社稷和眾多的庵堂寺觀等等建筑。當時長安城的人口已近百萬,所以它也是聞名世界的第一大城市。
那么,武則天稱帝時,放著現成的長安城不用,卻改洛陽為“神都”,并以此做為大周帝國的首都,使久負盛名的長安城降到了陪都的地位,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有人認為:武則天之所以要把洛陽做為首都,是因為長安曾經發(fā)生過幾次災荒,而洛陽靠近洛河,有水路可通南方各省,遇到災年時可以陸路、水路一齊上,及時將糧食運到都城來,不至于發(fā)生缺糧斷炊之上虞。
也有人認為:唐太宗死后,武則天曾入感業(yè)寺為尼,這是她最感到恥辱的一段生活,為了盡量減少對那段難堪而痛苦生活的回憶,武則天才放棄了長安,以洛陽為都。
還有一種說法,雖不太流行,但也不無道理:說是武則天當年為了和王皇后爭奪皇后之位,曾將自己心愛的大女兒親手掐死,雖然武則天后來如愿以償的當上了皇后,但卻為此事常常感到難過與內疚。為了避免觸景生情,武則天才不惜大興土木在洛陽建都。
除了以上三種說法外,還有一個恐怖的傳說:武則天在殺王皇后和蕭淑妃時,蕭淑妃曾咬牙切齒的詛咒武則天,祈愿武則天來生轉世為鼠,她轉世為貓,將永遠咬住武則天的喉嚨不放,讓其痛苦一生。
武則天的確屬相為鼠,后來她常常做惡夢,夢見蕭淑妃披頭散發(fā)像一個兇鬼,又像一只惡貓來找她報仇,攪得武則天一天天膽戰(zhàn)心驚、難以安眠。以至于武則天不得不下令,嚴禁宮中養(yǎng)貓。說正是出于這種恐懼的心理,武則天才無可奈何的躲開長安,另擇新都。
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一個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洛陽曾經是東周王朝的建都之地,而武則天又以周為國號,并生拉硬扯的把自己說成是周王室的后代,以求得名正言順當皇帝。將都城遷至洛陽,有利于平穩(wěn)實現從唐到周的過渡。
應該說,武則天放棄長安以洛陽為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武則天作為中國古代一位比較成功的政治家,在選擇新都上,真可謂是費盡心機;其用心之良苦,手法之高明,審時度勢之精微細致,所做所為之謹慎小心,由此也可見一斑。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 社會 帝王用以紀年的名稱。
歷史 上自漢武帝劉徹開始使用年號起,到最后一個皇帝宣統為止,無論是正統的封建王朝,還是割劇一方的所謂“僭竊”政權,除個別者之外,幾乎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
這其中所不同的是,有的皇帝一生只用了一個年號,有的皇帝則用了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比如,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就用了11個年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都是一個年號。
但武則天從公元690年改唐為周,到公元705年去世,在位16年竟用了15個年號;加上她正式稱帝前,臨朝稱制時用過的3個年號,共用了18個年號。
而在唐高宗時期,武則天又14次改元,這樣合起來前后共更換年號32次,其數量之多,是歷代帝王所望塵莫及的。
由此可見,不斷更換年號,確實是武則天的一個特別嗜好。武則天為什么會產生這么一種奇怪的心理呢?撇開唐高宗時的14個年號不談,我們僅就對武則天親自更換的18個年號做一番探討,就能窺知這其中的奧妙。
公元684年,唐高宗撒手歸天,臨終遺詔曰“有軍國大事不決者,兼聽天后進止”。從此,武則天有了這把尚方寶劍更是如虎添翼,開始任所欲為起來。
唐中宗李顯在龍座上尚未坐穩(wěn),武則天就找了一個借口把中宗趕下臺,改立睿宗,并宣布年號為“文明”。時隔僅僅8個月,武則天又別出心裁更換了部分官署的名稱,改旗幟為金色,換年號為“光宅”。
第二年,在平定了徐敬業(yè)的揚州之亂后,武則天又大赦天下,并頒布了一種新刑法《垂拱格》,于是就更換年號為“垂拱”。四年之后,武則天侄兒武承嗣為了討武則天歡心,進獻了一塊所謂的“瑞石”,石上刻有“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八個字,武則天便又換年號為“永昌”。相隔數月后,又改夏歷為周歷,再換年號為“載初”。
公元690年9月9日,武則天終于實現了多年的宿愿,改國號為周。由于在此之前大臣薛懷義與僧人法明偽托武則天為彌勒佛轉生,所以換年號為“天授”。
天授三年4月,為了進一步表示對佛的尊重,武則天下令禁止屠殺生靈,并改元為“如意”。這一年后期,已經73歲的武則天卻新長了二顆牙齒,于是又改元為“長壽”。
到了公元694年,武則天在東都洛陽建起明堂鑄成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又加號自己為“越古金輪圣神皇帝”,為了紀念這兩件事,又改元為“延載”。不出一年,武則天又在自己的尊號前加上了“慈氏”兩個字,便更換年號為“證圣”。
后來一場大火將明堂燒成灰燼,天樞頂上的金鳳凰也被燒成了鐵水。武則天內心十分驚恐,以為是上天在懲罰她,于是便去掉了尊號前的“慈氏越古”四個字。到了9月,武則天親自到南郊禮祀社稷,改尊號為“天冊金輪圣神皇帝”,改元為“天冊萬歲”。
公元696年,武則天祭封中岳嵩山之神,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同年,新建明堂落成,改名字為通天宮,改元為“萬歲通天”。次年,因平息了契丹族李盡忠的叛亂,改元為“神功”。
公元698年,又改年號為“圣歷”。隔了不到二年,武則天生了一場大病,后來痊愈又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
公元699年,一伙知道武則天崇尚佛教的囚徒在司刑寺里偽造了一個五尺多長的大腳印,說是有一位圣佛告訴他們一句話:“爾等蒙冤,明日將赦”,說完后就隱身不見了。武則天聽聞后不僅相信了,還釋放了這一伙囚徒,并因此改年號為“大足”。
這一年的10月,武則天親率文武百官還師京城長安,并舉行了許多祭祀活動,同時改元為“長安”。這個“長安”年號是所有年號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但也只有4年而已。
列舉了武則天更換的這么多年號,大家是不是都看累了?但是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武則天不斷更換年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武則天以女性稱帝而改唐為周,勢必遭到李唐宗室朝臣的頑固抵抗,她不得不為武周政權的命運而時時擔驚受怕,頻繁改元正是武則天焦慮不安心情的一種反映。
我們從年號的由來和選用的字眼上也能看出,武則天用過的年號除了紀事(如、神功)和紀物(如、天冊萬歲)之外,更多的則含有祈求上蒼和神佛保佑的含義。但年號僅僅只是一個時代的標志,本身與王朝的榮衰興替毫無關系。
總之,武則天煞費苦心的連接更換年號,與她希望國運昌盛、政權萬世長存的本意絲毫無補。同時,這也透露出武則天對文字具有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9月,武則天67歲時,在神都洛陽則天樓上宣布改唐為周,自稱為“圣神皇帝”,改元為“天授”,并將兒子唐中宗李顯降為皇嗣,賜姓武氏。從此,“武周”取代了“李唐。”
武則天改朝換代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她由參政、輔政到執(zhí)政的從屬地位,實現她親自稱帝治國的政治目標。
武則天改唐為周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為了顯姓氏,掌根本。據史書記載:“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彼裕鋭t天也以周氏后裔自居。
唐顯慶初年,唐高宗曾封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為周國公。因此,以“周”為國號,顯然有尊崇和顯示根本的含意。
二是表示要效法古時盛業(yè),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的意思。
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代人看來唯有周、漢而已,而唐太宗治世推崇漢法。但武則天卻對此頗不以為然,她向來堅持應該繼承周朝的觀點,所以以“大周”為號,這也是為了表明自己承周律、治盛業(yè)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已經82歲了。這一年的正月22日,張柬之等人發(fā)動了政變,帶兵直襲武則天居住的迎仙宮,斬殺了武則天身邊的男寵“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傳位于皇太子。
唐中宗李顯復位后,恢復了李氏的宗廟、社稷,而武氏的宗廟事實上已被廢棄,“大周”實際上已宣告結束了。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認為繼續(xù)保留帝號是有害無益的。而去帝號稱皇后顯得與李氏親近,留帝號則會增加李氏子孫對武氏的敵意。因此,武則天遺旨取消帝號,并以皇后的身份“附廟”、“歸陵”。
武則天改唐為周、后又復周為唐,這正是她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的明智之處。從公元655年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來,她在政壇上活躍了大約半個世紀,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實際的政治斗爭中很善于審時度勢。
不得不說,武則天以卓越的政治斗爭藝術,在武周與李唐之間建立了必要而適度的關系,從而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創(chuàng)造了奇跡。同時,武則天杰出的政治家形象,也沒有因改朝換代而受到大的損害。
#「閃光時刻」主題征文 二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2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