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懿靖大貴妃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滿蒙聯(lián)姻是清朝一向堅持的國策,歷屆大清皇帝的后宮都有數(shù)量不等的蒙古妃嬪,今天筆者要講的這位原先竟是一位蒙古太后,她卻嫁給了清朝皇帝,還生下了兩個兒女,她就是懿靖大貴妃。
懿靖大貴妃,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來自蒙古阿霸垓部,是郡王額齊格諾顏的女兒。
明末清初,蒙古部落中的察哈爾部逐漸崛起,大有一統(tǒng)蒙古之勢,在這種情勢下,蒙古其他部落紛紛將部族之女嫁給察哈爾部的首領林丹汗,阿霸垓部便是其中之一。據(jù)說,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有八大福晉,娜木鐘排在第一位,稱“囊囊福晉”。由此可見,娜木鐘必定是一個傾國傾城的草原美人,如此,才能得到林丹汗的寵愛。
然而,就在娜木鐘嫁給林丹汗不久,察哈爾部便與后金開戰(zhàn)了,皇太極率領的八旗騎兵以不可阻擋之勢橫掃察哈爾部,沒過多久便將林丹汗趕到了青海,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林丹汗又不幸染上了天花,最終病逝于打草攤。
林丹汗去世后,察哈爾部殘余勢力無所依靠,紛紛歸順了后金,其中就包括“囊囊太后”娜木鐘所統(tǒng)管的阿紇土門萬戶斡耳朵。娜木鐘率領部眾歸順后,皇太極原本想將她改嫁給大貝勒代善,然而代善卻嫌娜木鐘資產不厚而拒絕了,因此,皇太極只得將娜木鐘納入了后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娜木鐘已經(jīng)有了林丹汗的孩子,她是帶著“遺腹子”改嫁給皇太極的,不久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為阿布鼐。
1636年,皇太極改沈陽為盛京,稱帝建立大清國,同時,皇太極還冊封了五宮后妃,娜木鐘被封為貴妃,入主麟趾宮,在五宮后妃中排第三位,在永福宮莊妃(孝莊太后)之前。通過這個排位可以看出,娜木鐘在皇太極后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同樣深得皇太極寵愛,此后她便接連為皇太極生下了兩個子女,分別為皇十一女固倫端順長公主和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
然而,令娜木鐘傷心的是,她的兒子博穆博果爾在皇位爭奪戰(zhàn)中敗給了皇九子福臨(順治),而且,她所生的兩個兒女都沒有活過20歲,所謂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娜木鐘算是真正地體會到了。更令娜木鐘想不到的是,她唯一幸存的兒子阿布鼐卻也變得不安分起來。
康熙繼位后,阿布鼐欺其年幼,竟不向朝廷納貢,于是康熙便下旨將其關押于盛京??滴跏?,看著兒子處于關押狀態(tài)的娜木鐘在滿心無奈中離開了人世。隨后,阿布鼐的兩個兒子布爾尼和羅卜藏竟趁三藩動亂之機,同樣發(fā)動了叛亂,欲救出自己的父親阿布鼐,最終,康熙派出老將圖海將其平定,隨后康熙下令將阿布鼐絞殺。由此,娜木鐘所生的三個兒女無一幸存,真是一出慘烈的宮廷悲劇呀。
導讀 : (1639—1660年), 最寵愛的 。關于她的 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就是秦淮八艷之一之董小宛說,第二種說法就是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福晉說。> 與 的愛情悲劇,歷來為世人所矚目。辛亥革命后,董鄂妃的來歷問題,又引起人們的議論和猜測,先曾說她是明末名妓董小宛,后又認為她本 弟媳、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前一種說法屬于誤解,較快得到澄清,后一種意見則綿延不絕,流傳至今。> 一、秦淮八艷之一董小宛說 > 《清宮演義》、《清宮十三朝》、《武俠董小宛》等小說電視劇,均將董鄂妃說成是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簡要情節(jié)是:清軍統(tǒng)帥洪承疇本是好色之徒,早聞「秦淮八艷」(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之名,尤慕董小宛。洪承疇在攻占江南時,果然生獲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圖霸占,無奈小宛誓死不從。洪承疇無計可施,最后不得已,于 二年(1645年)將小宛獻入皇宮,遂成為 寵妃。也有說小宛是豫親王多鐸俘獲,送入宮中的。> 董小宛,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白,字青蓮,生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秦淮名妓。崇禎十五年(1642年),19歲的董小宛從良,嫁給了比她大14歲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為妾。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戰(zhàn)亂中,夫妻二人顛沛流離,相依為命達9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瘁過度,于 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日病死,時年28歲,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為什么將風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與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為她們倆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二人又都是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編寫野史時,為了使情節(jié)離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對清朝皇帝的故意中傷,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術,將董小宛說成是董鄂妃了。> 二、襄親王福晉說 > 《孝莊秘史》、《少年天子》等電視劇,都認為董鄂妃原是襄親王的福晉,后被順治帝納入宮中,成為寵妃。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清太宗皇太極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年)十二月二十日申時,其生母是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鐘,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和碩襄親王,次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僅16歲。> 順治帝幼年即位,母親孝莊文皇后對他管教極嚴,加之朝廷大權長期由叔叔多爾袞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莊文皇后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將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立為皇后。這位小皇后從小嬌生慣養(yǎng),尖酸刻薄,并不能體諒順治帝的苦衷,常常與順治帝發(fā)生口角,小兩口的感情并不和諧。因此,順治帝覺得事事皆不順心,內心很是苦悶。> 順治帝卻偏偏被弟媳董鄂妃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而董鄂妃的丈夫時常領兵出征,也對順治帝產生了好感。兩個情誼相投的人迅速墜入了情網(wǎng)。> 關于董鄂妃的來歷,官修史書一概避而不談,唯有《湯若望傳》提供了下述線索:「1658年(順治十五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擊。第三位皇后(董鄂妃)所生之子,原定為皇位繼承者的,于產后不久,即行薨逝,而這位太子的母后不久崩殂?!?gt; 《湯若望傳》中還有一段湯若望的回憶:> 順治皇帝對于一位滿籍軍人(有學者認為是某個一品或一品以下武職官員)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于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于是乃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于1660年產一子,是皇帝要規(guī)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shù)星期后,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实鄱笧榘?,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 這位皇子是皇幾子,生母是誰?湯若望沒有明說。福臨共有8個皇子,除玄燁外,在7個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寧、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慮。這樣只剩下皇長子鈕鈕和皇四子。鈕鈕生于順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初一日,殤于順治九年(1652年)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雖也是早殤,但不是殤于順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過貴妃,因此,鈕鈕和巴氏不可能是湯若望所說的皇子和那位貴妃?,F(xiàn)在只剩下皇四子。該子生于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日,殤于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貴妃董鄂氏,即后來的孝獻皇后。董鄂妃病逝于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由此看來,湯若望所說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貴妃董鄂氏。但這里有兩個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湯若望所說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貴妃,而不是貴妃。> 但是順治朝期間又并未設貴妃一職,皇四子也被順治說成是皇太子。> 顯然,這里所說的「第三位皇后」與「貴妃」是指同一人,即皇貴妃董鄂氏。她于順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順治特為此舉行隆重慶典,稱為「朕第一子」。> 傳說也罷,猜想也好,最后歸于一致的認識就是,這位董鄂妃不但姿容絕代、才華出眾,而且品行清麗脫俗,善解人意,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在佳麗三千的后宮中贏得了順治帝專一的愛情,并至死不渝.。> 董鄂妃與順治帝 >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個歷史之謎,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說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這個版本很快就被歷史學家們否決。還有一個版本則真實性比較高,據(jù)《清史稿》后妃傳記載,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 據(jù)考證,董鄂氏在順治十年入選秀女,被指配給襄親王,那年董鄂氏16歲。襄親王名叫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第11個兒子,順治的同父異母弟弟。也因為這個,便注定了順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愛情悲劇。順治皇帝與他第二個皇后大婚時,按照當時清代的規(guī)定,王爺們的福晉要進宮侍宴。順治皇帝由此與襄親王的福晉董鄂氏相識相愛,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也因此憤而自殺。博穆博果爾死的同年,順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把董鄂妃接到宮中,封為皇貴妃,地位僅次于皇后。順治皇帝還一度要廢第二任皇后,而冊封董鄂妃為皇后,可由于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對,以及政治影響,他無奈只好作罷??墒?,董鄂妃在宮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寵早已超過那個平庸的皇后。>>> 順治皇帝對董鄂妃的寵愛有史可查,從為董鄂妃舉行隆重的冊妃典禮上就可以看出來。頒布詔書,大赦天下。在清代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順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悅之情與天下人分享,給予董鄂妃他所能給予的極致??上Ф蹂恢斌w弱多病,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更是一病不起,終于在順治十七年病逝于承干宮,年僅22歲。董鄂妃病逝,順治皇帝痛不欲生,哭的死去活來,甚至尋死覓活,使得當時他的母親孝莊太后不得不讓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殺。為了表達他的悲痛,順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將宮中太監(jiān)與宮女30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候自己的愛妃。同時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順治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命朝中大臣,皇親國戚都去哭陵。并親手撰寫了飽含深情,長達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狀》來悼念愛妻,回憶了董鄂妃的種種往事,追封她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多情天子的歡喜與哀痛,也只能通過這些方式表達。順治死后,陵墓旁葬著兩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一死,順治皇帝悲痛欲絕,原本就癡迷佛學的他,更是消極厭世。在董鄂妃去世的當月,他就為自己舉行了剃度儀式,據(jù)說還取了個法號叫「行癡」,一心想遁入空門。這遭到當時他母親孝莊太后以及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順治皇帝無奈只好讓自己的身邊的太監(jiān)替自己出家。最后,心愛之人的去世,又出家不成,順治皇帝終于積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僅僅三個多月后,就溘然離世。> 能讓一代天子癡情至此,由此可見,董鄂妃絕非一般女子。那么董鄂妃到底有多美呢,順治皇帝形容董鄂妃,曾用「嫵媚」這個詞來形容。也正是這個形容詞,讓文人墨客們臆想,滿洲女子很少有稱得上「嫵媚」的。董鄂妃的母親應該漢族的江南人,否則怎么可能生出這般絕塵的女子??上В宕嬗性S多嬪妃的畫像,卻唯獨沒有董鄂妃的。更奇怪的是,順治皇帝本人非常擅長繪畫。他的山水畫,以及手指螺紋墨畫《渡水牛圖》都堪稱一絕。還尤其擅長人物速寫,據(jù)說有一次,他看見一大臣,忽然命令其跪下,這位大臣嚇出一身冷汗。順治對他凝目熟視片刻后,取筆當即畫了一幅畫像,遞給左右諸臣傳閱,這位大臣轉驚為喜,請順治將畫像賜給自己,順治卻笑而不答,隨手將畫像付之一炬??梢?,順治皇帝的畫畫甚為不凡??墒?,也許是經(jīng)久失傳,或者是其它原因,偏偏沒有董鄂妃的畫像流傳下來,因此,董鄂妃的容顏自然也成了個千古之謎。>>> 順治皇帝一生,有很多無奈,他壯志難酬,治國理念得不到支持;他無力自主的婚姻,不能把自己最愛的人封為皇后,這些都給予了他無限的傷感。> ?順治的妃子們 > 廢后靜妃> 孝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端敬皇后、皇貴妃董鄂氏(也就是出名的董鄂妃,事實上順治共有三個董鄂妃,還有兩位分別是福全生母和貞妃)> 孝康皇后佟佳氏(康熙生母,佟妃)> 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皇后之妹)> 恭靖妃博爾濟吉特氏> 端順妃博爾濟吉特氏> 恪妃石氏> 寧愨妃>董鄂氏,在世祖時號庶妃,生一子福全> 貞妃董鄂氏(董鄂妃的從妹)> 悼妃博爾濟吉特氏(廢后的堂妹,也是孝莊皇后的親侄女,在宮中待年的時候就死了)> 若干庶妃:穆克圖氏,巴氏,陳氏,唐氏,鈕氏,楊氏,烏蘇氏,納喇氏、筆什赫額捏福晉、牛福晉、塞母肯額捏福晉> 孝東陵內還葬有十七位格格。她們是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賽寶格格、邁及呢格格、厄音珠格格、額倫珠格格、梅格格、蘭格格、明珠格格、蘆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幾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和朱乃格格。她們號稱格格,實際上都是順治帝的妻妾。>
貴妃園寢,其面積約1350平方米,呈長方形,內有享殿、茶膳房、墳院等。清末以后,由于疏于管理,貴妃園寢房屋破損,墓塌碑失。民國年間北陵開辟為公園后,經(jīng)奉天省長公署批準,房屋予以拆除,陵墓也為歲月所湮沒,此地逐漸長滿樹木,被人們遺忘.
昭陵園寢中最有名的妃子是宸妃,名叫海蘭珠,是蒙古科爾沁部落大領主寨桑的女兒,備受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寵愛,被封為后宮妃之首宸妃,地位僅次于皇后。園寢中另外比較有名的是懿靖大貴妃娜木鐘和淑妃巴特瑪·璪。
與乾隆漸行漸遠,終至斷發(fā)與帝決裂,獨守青櫻弘歷的美好回憶而去。
如懿因蕓角之事而決定反擊,借眾人之力,設下“毒心”之局。借太后之力,在皇帝龍體“虛弱的時候,以儲位為誘餌引嬿婉入甕,以皇帝疑心使嬿婉方寸大亂。
借海蘭之力,以凌云徹的戒指作為證據(jù);借春嬋、佐祿、王蟾之力,成功讓嬿婉招認所有罪行?;噬险埱笈c如懿重修舊好,但是如懿已經(jīng)看破男女之愛的“蘭因絮果”,只是讓皇上保重。
如懿在翊坤宮看著從前郎畫師給自己與皇上畫的畫,她拿起剪刀將畫從中剪開,剪下自己的肖像,放入火中。在生命的最后一晚,如懿一人留在庭院之中。
望著皇上曾經(jīng)送給自己的綠梅,安詳?shù)仉x開了人世。由于衛(wèi)嬿婉垮臺洗刷冤屈,但乾隆因認為如懿希望自由自在不被宮中所有事約束,于是始終沒有復其位分。
認為這樣也許是放了她。如懿之后,皇帝下令選秀不再選烏拉那拉氏,讓烏拉那拉氏后人都可以以平凡夫妻的身份活下去。
嘉慶四年,乾隆已垂垂老矣,他命人翻找出盛放著如懿斷發(fā)的盒子,剪下自己的白發(fā),與如懿的斷發(fā)放在一起。
乾隆捧著盒子入夢,恍惚之中仿佛回到了當年的絳雪軒,看著年輕的青櫻向他走來。乾隆安詳離世,此時殿內枯死多年的綠梅終于發(fā)了新芽,“情起情滅不由人,花開花落自有時”。
擴展資料:
如懿歷史原型:
純帝繼皇后(1718年03月11日-1766年08月19日)烏拉那拉氏(《清史稿》《清皇室四譜》《玉牒》記載烏喇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一等承恩公、佐領訥爾布之女。
雍正十二年(1734年),嫁與時為寶親王的愛新覺羅·弘歷,為側福晉。乾隆二年(1737年)冊封為嫻妃,乾隆十年(1745年)晉封為嫻貴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晉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
乾隆十五年(1750年)冊立為皇后。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隨駕南巡;閏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額駙福隆安扈從皇后烏喇那拉氏。
由水路先行回京(《上諭檔》記載)(乾隆后稱其忤旨截發(fā));五月十四日收繳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薨,下旨以皇貴妃禮葬(實際僅相當于嬪),國孝三年也不舉行,可以說是不廢而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烏拉那拉·如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4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