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清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說到官職的大小,一般皇朝都會有一個恒定的標(biāo)準。但是要是比皇權(quán)都大,這就是一個特殊時期,出現(xiàn)的特殊官職了。譬如清王朝就出現(xiàn)一個攝政王的官職,滿清260多年的歷史上,也就出現(xiàn)了兩個這樣的人。一個就是被后人稱作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多爾袞,一個就是被后人定為教子無方的載灃。
從字面上也可以看出,攝政王全權(quán)負責(zé)朝政,皇帝都得聽他的。第一位攝政王是多爾袞,順治帝的親叔叔,多爾袞很不簡單,十四歲被封為貝勒,三年后率兵出征,給哥哥皇太極交上一張滿意的答卷,只有17歲的他成為正白旗大當(dāng)家,可謂是年少得志。
因皇太極之死甚至突然,沒來得及交代后事,也未指定誰繼承皇位,局勢未明的情況下,不少眼睛都緊盯著龍椅,其中豪格和多爾袞最具競爭力,背后各有不同旗主支持。然而,多爾袞卻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把侄子福臨(后來的順治)扶上帝位。
公元1643年,皇太極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對于攝政王多爾袞來說,對應(yīng)的是年幼的順治皇帝。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guān),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在此基礎(chǔ)上,多爾袞距離皇帝的寶座,實際上只有一步之遙了。
雖然因為清朝八旗之間的勢力牽制,多爾袞最終沒有稱帝。但是,作為清朝歷史上第一位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權(quán)力,無疑凌駕在順治皇帝之上了。比如吳三桂等藩王,自然要對多爾袞俯首陳臣。順治七年(1650年)冬,攝政王多爾袞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就“清成宗”這一廟號,也體現(xiàn)出多爾袞在順治年間成為事實上的皇帝。
載灃:載灃是200年后繼多爾袞的第二位攝政王。他是溥儀的父親。自從慈禧和光緒帝死后,他的兒子溥儀就被封為幼帝,其實慈禧溥儀為帝的原因誰都能想到,就是想趁溥儀年幼,想自己掌控皇權(quán),可是慈禧自己也沒料到光緒帝死后的第二天,慈禧也死了。所以攝政王的這個擔(dān)子就落在了溥儀的父親載灃身上。但是那個時候的國家和天下已經(jīng)被死去的慈禧糟踐的腐敗落后,當(dāng)時因為外國列強的不斷侵入,早已經(jīng)不是200年前的興盛時代。到最后清朝卻在載灃上中興亡。后來世人說“大清始于攝政王,終于攝政王”??赡苓@就是大清的命運。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灃雖然無法挽救清朝走向滅亡的結(jié)局,但好歹是個鐵骨錚錚的皇室后代。他看透時局,整日待在王府,并不參與外界的紛亂,多次無視日本的勸降建議。但是他的兒子溥儀卻依附了日本,被他們操縱。
載灃不僅沒有保住大清,也沒有管住自己的兒子。這權(quán)力高于皇帝的官職,多爾袞是自己能力得來的,載灃是被動承擔(dān)的。也因此,前者是為成就大清朝千秋大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者接了爛攤子,被迫的替別人管理政務(wù)。兩個完全不同的情況,使他們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口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18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