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頌楹沃鞙啬軠绱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904年陰歷八月,朱溫殺死唐昭宗李曄,至此,大唐王朝近300年的統(tǒng)治宣告終結(jié),中國歷史隨即進入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
“黃巢起義”被鎮(zhèn)壓下去之后的大唐,朝廷的實力衰退到了極致,完全不足以與任何一個割據(jù)的藩鎮(zhèn)、地方實力派相抗衡,換句話說,虎踞關中周邊的任何一個勢力,都有能力將其滅亡,但為何偏偏是朱溫呢?
假如按照割據(jù)勢力的綜合實力和軍隊的戰(zhàn)斗力來進行排序,朱溫只能算第二,實至名歸的第一只能并且必須是占據(jù)了河北大部分地區(qū)的沙陀人李克用,典型的例證有兩個:1,在朱溫和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都參與的鎮(zhèn)壓黃巢起義的過程中,李克用率領的35000人的沙陀騎兵不但是打破僵持局面的決定性因素,而且是擊潰黃巢軍隊的絕對主力;2,在890年昭宗策劃的討伐李克用戰(zhàn)役中,唐軍聯(lián)合了朱溫、盧龍節(jié)度使李匡威的軍隊,以及吐谷渾赫連鐸部落的騎兵從三面發(fā)動攻擊,結(jié)果卻無一例外地被前者輕松擊潰。
假如按照攻擊關中,占領京師長安的難度來進行排序,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的地盤直接與京畿相接,中間地勢平易,唐軍無險可守,反觀朱溫,地盤基本在河南,不但距離長安較遠,中間還隔著潼關天險,大半是崎嶇難行的山路。
此外,895年,當關中周邊的三個節(jié)度使李茂貞、王行瑜和韓建聯(lián)合起來,想把唐昭宗廢黜之時,李克用毫不客氣的率軍長驅(qū)直入,擊敗節(jié)度使聯(lián)軍,占領長安,保住了昭宗的皇位,并且一直在長安待到了年底才撤軍。李克用對長安的直接控制遠遠早于朱溫,后者是在903年才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拓展到關中地區(qū)并進兵長安的,顯而易見,李克用并沒有終結(jié)唐朝的打算。
在所有客觀條件都不是最優(yōu)的情況下,朱溫卻硬是終結(jié)了唐朝,說明他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來的,原因在于他與包括李克用在內(nèi)的其他割據(jù)勢力的出身不同!
晚唐的割據(jù)勢力按照獲得權力的方式大體上可以分成四類:1,世襲,典型代表是從中唐時期便開始割據(jù)的東北藩鎮(zhèn);2,朝廷任命,典型代表是在鎮(zhèn)壓黃巢起義過程中掌握了軍政大權的節(jié)度使、觀察使等;3,朝廷招安的盜匪手里,典型代表便是背叛黃巢的朱溫等人;4,朝廷的外族盟友,典型的代表是李克用。
世襲的藩鎮(zhèn),早已從“安史之亂”中吸取了教訓,知道妄圖取代唐朝的統(tǒng)治代價太高,再加之轄區(qū)都在邊境,遠離京畿腹心之地,對此興趣全無。
朝廷任命的那些,由于本身出自官僚系統(tǒng)和貴族世家,完全明了朝廷面對的困境,對如何接下這個負擔根本沒有把握,同時對朝廷或多或少還有些香火之情,不想將其終結(jié)在自己手上,故而熱衷于通過宦官、宰相來控制朝廷,僅此而已。
沙陀人李克用從其父親時代就在幫助唐朝作戰(zhàn),故而被李唐皇室賜予了國姓和占山西省大部分的地盤,其轄區(qū)內(nèi)的漢族百姓自然對其秉持懷疑態(tài)度,周邊的漢人藩鎮(zhèn)同樣敵視他。李克用精明過人,自然知道以他沙陀人的身份,在這種形勢下是不可能取代唐朝的。此外,從他不計前嫌出兵幫助昭宗保住皇位,并且在唐朝宣告滅亡之后把自己的王朝取名為“后唐”來看,其對唐朝的支持還是有相當部分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并非完全是出于利益,
朱溫雖然出身于讀書人的家庭,但祖輩無人做官,估計要么是沒有參加過科舉,要么是科舉落第,從而無緣晉身士族。朱溫幼時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全家不得不以給地主當雇工為生,始終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對政府和朝廷不可能有多大的好感。
朱溫成年之后是:“不事生業(yè),以雄勇自負,里人多厭之?!闭孤冻鰳O其叛逆的性格,等到黃巢起義爆發(fā)之后,便義無反顧地加入其中。
朱溫背叛黃巢,投靠朝廷,是看到唐軍勢大,并非是認可朝廷忠于朝廷,故而其在被委任為宣武節(jié)度使之后,便仿照東北獨立藩鎮(zhèn)的做法,將整個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中,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由于此處乃是他的故鄉(xiāng),有大量的社會關系可以利用,自然進行的非常順利。此外,由于黃巢軍隊中的精銳大部分都向朱溫投降,讓他擁有的戰(zhàn)力遠遠超過普通的藩鎮(zhèn)。
當朱溫率部占領長安之時,由于他的地盤北面是實力最強且有仇(朱溫曾經(jīng)在汴州謀刺李克用)的李克用,自然不敢久留,那么他面臨的選擇是:1,單純撤軍,朝廷保持原樣,帶來的風險是這個名義上的政府仍然可以被敵人利用來結(jié)盟;2,將唐朝終結(jié)掉,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如此一來,只需要防御住北面的李克用即可。
唐昭宗聰明過人,對于割據(jù)勢力的心態(tài)還是非常清楚的,故而當895年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逼近長安之時,他首先想到的逃往河東去尋求李克用的庇護,可惜為華州刺史韓建所阻并控制。同時,李克用試圖將昭宗從韓建的控制中解救出來,失敗之后不得不與其達成協(xié)議,讓昭宗返回長安,最后終于落入已經(jīng)將勢力擴張到關中的朱溫手中。
綜上所述,雖然黃巢起義結(jié)束后的大唐朝廷只剩下個空架子,復興是完全不可能了,不過,假如最終控制皇帝的不是朱溫,還是有很高的幾率維持上一段時間的!
1、滅掉唐朝的人是:朱溫.朱溫(852~912)。中國唐末黃巢起義軍叛將,后梁王朝的開國皇帝,后梁太祖。初名朱溫。宋州碭山(今屬安徽)人。朱溫參加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官至同州(今陜西大荔)防御使。唐中和二年(882)朱溫降唐。僖宗賜名全忠。
2、次年,任宣武軍節(jié)度使(今河南開封),加東北面都招討使。四年,全忠與李克用等聯(lián)兵鎮(zhèn)壓黃巢起義軍。以后10余年間,朱全忠憑借汴州(今河南開封)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逐步吞并割據(jù)中原和河北地區(qū)的藩鎮(zhèn)。天復元年(901)被封為梁王。同年,宦官劫唐昭宗到鳳翔(今屬陜西),依靠節(jié)度使李茂貞。全忠攻鳳翔,茂貞屢敗。昭宗還長安后,全忠盡誅宦官,從此昭宗為全忠控制。天佑元年(904),全忠遣人殺昭宗,立其子李柷(哀帝)。四年,全忠廢李柷稱帝,改名晃,是為后梁太祖。都開封(后曾一度遷都洛陽),國號梁,史稱后梁。改元開平。
唐朝末年的梁王朱溫(朱全忠)和晉王李克用究竟有怎樣的仇恨? 1-朱溫為答謝李克用出兵相助,特地在汴州驛館上源驛設宴款待,為其慶功接風。此時的李克用二十八歲,比朱溫小了四歲,李克用年輕氣盛,加上剛建戰(zhàn)功,對朱溫有恩,因此酒席上異常驕橫,喝酒之后更是不把朱溫放在眼里,大放厥詞。這下惹惱了朱溫,當天晚上,朱溫包圍了驛館,縱火放箭,想斬草除根,既消白天之氣,又消滅以后的對手。李克用在親隨的保護下,加上雷雨掩護,總算揀了條命,但三百名親兵卻全部被殺。從此,雙方結(jié)下了死仇,戰(zhàn)爭不斷,直到后梁被滅。
2-上源驛事件后,李克用與朱溫的矛盾表面化、直接化。在唐朝末年鎮(zhèn)壓黃巢起義軍的過程中朱溫與李克用逐漸成為最大的兩派勢力,黃巢一死,他們的霸權爭奪也必然會到來,上源驛事件成了他們熱戰(zhàn)爆發(fā)的一個導火線。 3-李克用倉惶逃回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本來想立刻發(fā)兵報此深仇,妻子劉氏認為這樣反而理虧,勸他不如奏明唐朝廷,以便名正言順地討伐朱溫。劉氏對于李克用的作用不可低估,不但這次出謀劃策,以后晉軍有次被朱溫打敗,李存信勸李存勖北逃以保實力,劉氏卻勸止道:“存信原是北方的牧羊人,怎么能考慮你的成敗大事!大王常笑別人棄城逃跑,被人宰割,今天怎么卻要效仿呢?大王先前曾到塞外避難,差點遇害,現(xiàn)在如果棄城北逃,難保有不測之事,根本就難以保全自己,還談什么大業(yè)!”李克用聽從了劉氏的建議,幾天后收聚潰散將士,保住了城池。 4-李克用聽從了劉氏的話,立即奏報唐僖宗,羅列朱溫的罪名,請求下詔討伐。但唐朝廷中也有許多大臣傾向朱溫,便在僖宗面前為朱溫開脫,唐僖宗下詔讓兩人和解。同時,為安慰李克用,唐僖宗又以破黃巢有功為名加授李克用為隴西郡王。朱溫為了全力對付西邊的秦宗權,避免腹背受敵,也派使者登門謝罪,并送上金銀等厚重禮物。李克用此時羽翼也未豐滿,還想兼并其他地區(qū)擴充勢力,同時與王重榮共同出兵關中也要分散兵力,也就暫時忍下了這口惡氣,只是揚言要領兵討伐。雙方的沖突暫時沒有爆發(fā),上源驛這條導火線燃燒的時間又延長了一些。 朱全忠是怎么死的 一、死的經(jīng)過:
朱全忠在位時頗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下令兩稅法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連年戰(zhàn)事,民不聊生,開平四年(910年)發(fā)生柏鄉(xiāng)之戰(zhàn),與晉王矛盾加劇。 晚年宮廷內(nèi)陷入權力斗爭,皇后張氏臨終前勸他:“君人中英杰,妾無他慮,請君留意。”朱溫生性殘暴,殺人如草芥。夫人在世時尚能勸止,死后卻將兒媳都得入宮侍寢。乾化二年(912年)被三子朱友圭刺殺,享年61歲,在位6年。 二、朱全忠簡介: 朱溫(852年—912年),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碭山 (今安徽碭山縣)人。 天復元年(901年)他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祐元年(904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把他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他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宣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后梁。梁開平三年(909年)正月遷都洛陽,因襲隋唐洛陽城,開平五年(911年)改元乾化。 乾化二年(912年)被親子朱友珪所弒,朱友珪親自用毯子把朱溫包裹起來,埋于寢殿,同年十一月葬于宣陵。在位六年,卒年61歲。 唐朝朱溫與朱全中啥關系 朱溫就是朱全忠,朱全忠就是朱溫
本名叫朱溫,后來被唐僖宗賜名全忠,所以也叫朱全忠。 朱溫(852年-912年),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碭山(今安徽碭 山)人,幼年隨其父朱誠學習五經(jīng)。咸通十一年(870年)他參加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先后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tǒng)治地位。 中和二年(882年)他歸附唐軍,與李克用等聯(lián)合鎮(zhèn)壓義軍。因他鎮(zhèn)壓義軍有功,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武軍節(jié)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推異,藩鎮(zhèn)成了唐末最大的割居勢力。 朱溫就是朱全忠嗎? 是,全忠是唐朝皇帝賜名,朱溫原是黃巢手下,后來叛變,反黃巢,被賜名“全忠”。當然,也正是他廢了唐末帝,滅了唐。
朱溫本來是開國君王,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讓后梁短命滅國? 朱溫有兩個最大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背叛黃巢起義軍,第二個問題是弒君篡位。朱溫結(jié)束了唐朝300多年的統(tǒng)治,是后梁的開國皇帝,但是這個開國皇帝,得不到歷史和世人的認可,他的王朝也非常的短暫。
朱溫在小的時候就天天喊打喊殺,想做大英雄,等到黃巢起義爆發(fā)以后,朱溫就加入了起義部隊,因為作戰(zhàn)勇敢朱溫很快就得到了升職,做上了高官。黃巢起義軍在后來建立了大齊政權,但是黃巢起義軍在于唐朝的斗爭中逐漸處于劣勢,朱溫在這個時候背叛了黃巢起義軍,投降了唐軍。
當時唐朝的皇帝唐僖宗非常高興,賜給他名字全忠,封他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我們站在后來的角度看,朱全忠這個名字真的是諷刺,第二個朱溫做錯的地方就在于他殺了皇帝,朱溫在投降唐朝以后,憑借著戰(zhàn)功,一路做到梁王。在朝廷上非常有實力。
朱溫在這個時候也像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唐昭宗安放到他自己的地盤洛陽,但是他的行為更為殘暴。他把唐昭宗的侍衛(wèi)全部殺掉,不僅僅如此,還把唐昭中的兒子都殺掉,只留下一個容易控制的,把在朝廷中對唐王朝忠心耿耿的大臣都殺掉,然后他迫不及待的讓皇帝禪位給他,自己稱帝建立后梁。
這一個舉措,讓朱溫成為人人喊打的對象,雖然唐王朝末期藩鎮(zhèn)割據(jù),很多節(jié)度使不聽號令,但是唐朝皇帝名義上在天下人心中還是正統(tǒng),朱溫這樣的行為就成了天下,尤其是讀書人的討伐的對象,以至于后梁很快背后唐用“復興唐室”的口號給滅了。
后梁朱溫兒子這么多,為什么傳位給養(yǎng)子? 朱溫總共有6個親兒子,為什么要傳位給和他毫無血緣關系的養(yǎng)子朱友文呢?實際上朱溫雖然有親兒子,但卻對養(yǎng)子極為喜愛,朱友文也非常懂得討好義父。最終朱溫決定把皇位傳給朱友文,但實際上這場傳位之戰(zhàn)卻直接導致了后梁大亂。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朱溫與自己親生子和義子之間的恩怨情仇。
在唐末黃巢起義之中,朱溫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快速成為黃巢隊伍的一員猛將??上Ш髞恚鞙赜滞犊苛颂瞥?,唐僖宗還給朱溫賜了一個名字朱全忠。
全忠二字可以說是對朱溫的極大諷刺。朱溫后來地位一路飆升,成為了唐朝廷說一不二的人物。
你以為朱溫會效忠唐王朝,實際上朱溫后來又背叛了唐朝。朱溫先是殺死了唐昭宗,立年幼的李柷為皇帝。后來又殺死李柷自立為皇帝,國號后梁。所以說,就朱溫的發(fā)家史來說,他并不是一個正面人物,而是亂臣賊子。
既然當了皇帝,選誰為繼承人就成了當務之急。朱溫有親兒子也有養(yǎng)子,一般人肯定會選自己的親兒子為太子,但朱溫就是對養(yǎng)子極為寵愛。
朱溫臨死之前,下令傳位給自己的養(yǎng)子朱友文。但是這個消息被親兒子朱友珪得知,朱友珪一氣之下沖進皇宮,殺死了朱溫,并賜死了朱友文。隨后,朱溫的另一個兒子朱友貞殺死了朱友珪,自己當了皇帝。經(jīng)此一戰(zhàn),后梁的實力被削弱,最后被李克用所滅。
朱溫每當皇帝之前可以說是一個人才,當了皇帝反而不如以前。
朱全忠和朱元璋的關系 朱全忠和朱元璋的關系并無交集,也就是說二人除了姓一樣外,并無任何關系。
1、朱全忠即梁太祖朱晃。 梁太祖朱晃(852年-912年),宋州碭山人,母王氏傭食于蕭縣,五代十國梁朝開國皇帝。早年參與黃巢起義,后脫離黃巢大齊政權而歸唐。后被唐廷賜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 ,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是為梁太祖 改元開平,自此唐朝結(jié)束了它289年的統(tǒng)治,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在位時頗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下令兩稅之外不得妄有科配。 乾化二年(912)六月,朱晃被親子朱友珪所害,終年 61 歲。廟號太祖,謚號神武元圣孝皇帝, *** 評價說:"朱溫處四戰(zhàn)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2、朱元璋即明太祖。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統(tǒng)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nóng)民起義軍后,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jié)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tǒng)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最終統(tǒng)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nóng)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nóng)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jīng)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jīng)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chǎn)逐漸恢復和發(fā)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唐朝(129)梁王朱溫(2)
這個,和性格有關系,也和時勢有關。一方面,其有野心,善于投機,這也是其接受朝廷招安的原因所在,而且善于鉆營。另一方面,可以說是時勢造梟雄吧,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中央政權早已名存實亡,各路藩鎮(zhèn)混戰(zhàn),甚至直接攻打李氏中央政權,唐朝滅與不滅就好比窗紙一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