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朱高煦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從小就十分頑劣,連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爺爺朱元璋都非常厭惡這個孫子。不過,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朱高煦人品雖然不受待見,在戰(zhàn)場上倒是頗有爺爺和老爹的風(fēng)范,英勇果敢,有極為突出的軍事才能,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把朱棣從死亡線上拉回來,讓朱棣對這個在許多方面都像自己的兒子喜愛不已。
朱棣登基后,嫡長子朱高熾成為太子。朱棣對體弱多病,生性仁厚的太子一直不感冒,老想讓老二繼承大業(yè)。
仗著父皇的寵愛,朱高煦一直對太子之位垂涎不已,他自比當(dāng)年的李世民,把太子哥哥拉下馬的心一直非常躁動。朱棣在位期間,朱高煦就私蓄衛(wèi)隊,做出許多僭越之事,終于惹怒了朱棣,把他趕到了山東封地。
明成祖去世后,朱高煦又開始蠢蠢欲動,即位的明仁宗對這個不老實的弟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仁慈,多次加以勸誡撫慰,朱高煦卻不為所動,不到黃河心不死,就想著謀奪皇位。
朱高熾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就病逝了,太子朱瞻基赴京奔喪,繼承了皇位,朱高煦以為時機終于到來,又準(zhǔn)備叛變,沒想到他的侄子不是省油的燈,御駕親征將他打敗,朱瞻基念及叔侄之情,將朱高煦父子幽禁在京城。
這還沒完,一次,朱瞻基去看望皇叔,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這一下,終于把朱瞻基惹毛了。下令手下找來一個大銅缸,把朱高煦關(guān)在里面活活烤死了,死相極慘。有人把朱高煦評為歷史上最作死之人,從他的經(jīng)歷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沒想到《大明風(fēng)華》開頭圍繞朱棣、朱高熾和朱高煦三人的劇情發(fā)展還挺精彩的。太子朱高熾給人的感覺有些膽小無能,不像太子該有的風(fēng)范。漢王朱高煦則是英姿颯爽,自信滿滿,好像他才是太子一樣。不過朱高熾可不是什么無能之人,不要被他的外表給欺騙了,朱高熾才是真正做到了大智若愚。不過朱高煦明顯對太子之位動了心思,朱高熾如何防范弟弟后續(xù)的行動,實在令人期待。
朱高熾為什么裝蠢?
在電視劇《大明風(fēng)華》中,朱棣和朱高熾兄弟三人的朱家父子情也是這部劇的看點之一,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三兄弟雖然是同母所出,但是三人性格迥異,尤其是太子朱高熾,更是慫的可愛。不過,《大明風(fēng)華》太子是真傻還是裝傻?歷史上真實的朱高熾并不像電視劇中這么慫,他頂多只能算是個行動不靈活的胖子,但是腦子還是清醒得很。
其實《大明風(fēng)華》中的太子朱高熾的傻氣和慫包的樣子都是裝出來的,他之所以這么做,也并不是懷揣了什么陰謀之心,主要是不想要讓父親朱棣難做。因為朱棣的皇位本就是通過篡權(quán)奪位得來的,他害怕兒子們也步自己后塵,那將來朱棣這一脈就真的沒臉面到地下見老祖宗們了。
在幾個兒子當(dāng)中,漢王朱高煦已經(jīng)顯露出奪嫡的野心了,如果太子朱高熾再鋒芒畢露,當(dāng)仁不讓的話,那他們兄弟幾人,遲早會變成天下人的笑話。
所以,朱高熾只能在父親和弟弟們面前裝傻充愣,盡力用自己的膽小和窩囊,來換取父子和兄弟之間的和睦與平衡。大智若愚,太子朱高熾只不過是肥胖了一些,但是他并不傻。他厚道仁慈,心地善良,很多事情他比另外兩個弟弟都看得要通透一些,但是他從不表現(xiàn)出來,因為他要讓父親放心,他想要讓朱棣知道,自己并不是個為了皇位會對兄弟下手的人。
歷史上朱高熾也是個大胖子,但是他一點也不窩囊。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不方便行軍打仗,所以當(dāng)朱棣帶著朱高煦等人在外面征戰(zhàn)沙場的時候,朱高熾就只能坐鎮(zhèn)朝中,監(jiān)管朝政。朱高熾一向主張施以仁政,在他當(dāng)皇帝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也做了不少為政為民的好事,在政事上頗有建樹,是個宅心仁厚的好皇帝。
朱高熾和朱高煦太子之爭結(jié)局如何?
俞灝明在《大明風(fēng)華》扮演的漢王朱高煦令人印象深刻,漢王朱高煦是朱棣次子,他一生都在為權(quán)力爭斗,很好奇朱高煦最后是怎么死的?當(dāng)初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朱高煦屢立戰(zhàn)功,所以朱棣登基后,朱高煦被封為漢王,然而朱高煦并不想當(dāng)藩王,他看中的是太子之位。
劇中朱高煦雖然是漢王,藩國在云南,但是他一直留在南京,與朱高熾爭奪太子之位,這一切都被朱棣看在眼里。朱高煦為人狡猾陰險,囂張跋扈,處處陷害大哥朱高熾,導(dǎo)致朱高熾產(chǎn)生了想要放棄太子之位的想法。
朱高熾寬厚老實,善良端重,以前是燕王世子,后來成為太子,對于朱棣交代的事情,朱高熾都會不遺余力去完成。朱棣數(shù)次北征,由太子監(jiān)國,朱高熾沒有令朱棣失望,他監(jiān)國期間,朝無廢事。
朱高煦參與奪嫡之爭,經(jīng)常在朱棣面前說朱高熾壞話,導(dǎo)致朱棣有另立太子之意,不過他最后還是將皇位傳給了朱高熾,之后就引發(fā)了朱高煦謀反事件。
歷史上朱高煦在明宣宗繼位后起兵造反,被朱瞻基帶兵鎮(zhèn)壓,朱高煦被貶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nèi),最后連同他的幾個兒子都被朱瞻基殺死。
《大明風(fēng)華》對朱高煦的結(jié)局并沒有大的改動,劇中朱高煦和胡善祥勾結(jié)謀反,最后造反失敗被殺。朱高煦不是朱棣,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逼迫侄子朱允炆讓出皇位,他能成功是因自身優(yōu)秀和依靠其他條件,而朱高煦與朱棣相比差太遠,況且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所以他不可能讓朱高煦得逞,最后朱高煦只能兵敗受死。
朱高煦向來居功自傲,狂妄自大,除了朱棣外,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有此結(jié)局實屬正常。
由湯唯、朱亞文等領(lǐng)銜主演的大明風(fēng)華自開拍起就話題不斷,尤其是朱高煦更是人們的焦點所在,那么大明風(fēng)華朱高煦為什么多次叛變?朱高煦結(jié)局是怎樣的?我們一起看看。
朱高煦死得很慘,很難看。
《明史》對朱高煦怎么死得沒有記載,但是在《紀事本末》及《史竊》中均有。
據(jù)說有一天,宣宗皇帝閑得無聊,便想起了造反兵敗被抓起來了的朱高煦,朱高煦同學(xué)可是一點都不乖,這么大人了還玩小孩子的游戲,趁皇帝小兒不注意的時候,勾了宣宗一腿,讓宣宗跌了一個大跟頭,估計當(dāng)時朱高煦非常得意的笑了。這可是誰都沒干過的也是誰都不敢干的淘氣事情,作為手下敗將,朱高煦終于贏了一次,絆倒了自己的侄子宣宗皇帝,總算是出了一口惡氣,但是作為囚下之臣還不老實,還要干壞事,自然是要付出代價、受到懲罰的。
宣宗皇帝摔了一跤,搞的顏面不存,憤怒之余,自然要大大教訓(xùn)這個叔叔才行。于是,叫了一個大力士舉了一個三百斤的銅缸壓在了朱高煦的頭上,但是朱高煦力氣大得很,并沒有被這個銅缸給壓扁、壓倒、壓碎。朱高煦可是個真正的軍人,行伍出身,跟著他老子成祖皇帝戎馬沙場,小小一個三百斤的銅缸豈能就壓垮這個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朱高煦?朱高煦昂首挺胸,硬是將這個三百斤的銅缸給頂了起來,這不是駁宣宗的面子嘛,但是朱高煦顯然已經(jīng)視死如歸了,不能活得精彩,就要死得轟烈。朱高煦也是一個王者,他有他的尊嚴,他不能屈辱的再這樣活下去,所以,朱高煦并沒有求饒,宣宗皇帝命人往銅缸里面加了大量的木炭,然后將木炭點燃,木炭燃燒得很厲害,個把時辰便將銅缸熔化,朱高煦就這樣丟了他的性命。
當(dāng)然,這只是他的死法而已。究其死因,自然是造反所致。逐鹿天下者,命運總是如此,不是成王,就成敗寇,敗寇的結(jié)局往往都是一個字---死!為什么要造反,原因也很簡單,只有皇帝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權(quán)力不僅造就腐敗,也引起造反。但是引起對于權(quán)力的向往,還是明成祖的一句話。成祖早已立了朱高熾為世子,也就是說,朱高熾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了,按理來講,朱高煦不應(yīng)該再存野心才對,但是朱高煦一直跟著成祖造反,驍勇善戰(zhàn),頗得成祖器重,朱高煦本人也算聰慧,心機也頗重,對于權(quán)力最高峰自然覬覦已久。
成祖本人顯然也考慮過是否要易儲,曾私下就易儲一事咨詢過解縉,解縉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給成祖提出了不可易儲的理由,成祖考慮到宣宗聰穎仁孝,終于打消了易儲的想法。
在建文四年,成祖兵敗,欲向建文議和,但恰好朱高煦引北騎至,成祖用手撫摸著高煦的背,并說,“繼續(xù)努力吧,你是有希望的,世子疾病多多?!睆倪@么一句簡單的話,可以推想出很多的含義。高煦就憑了這么一句不算允諾的空頭允諾,與政府軍作了殊死搏斗,終于擊退了政府軍隊。而此時政府軍方面陳瑄又來降,燕軍一時化被動為主動,渡江追擊政府軍,最后終于攻克首都,可見,高煦軍功赫赫,也都是被成祖給君位繼承的可能性引誘出來的。
跟著朱高煦的一班部將,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也紛紛向成祖建議易儲立高煦。高煦造反的時候,說道,“靖難之戰(zhàn),非我死力,燕之為燕未可知?!贝搜砸卜翘摗V豢上谝呀?jīng)坐穩(wěn)了位,討伐叛逆,名正言順,御駕親征,天下歸心。朱高煦欲再演靖難故事,已不可得矣,逆天而行,終歸失敗。不過,我覺得,朱高煦雖然失敗,也算是個英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2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