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韯涫鞘裁磿r候稱帝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劉備到底想不想當皇上?答案是確定的:想!所謂“大貴者,莫過帝王”。當皇上,是人生奮斗的最高目標,劉備是人不是神,豈能脫俗?只不過他是如曹操一樣,要考慮時機等問題罷了。
所謂,人生若走遠,摔個跤都能拾個金元寶。公元220年,曹丕篡漢,隨著漢獻帝變成“山陽公”,遠在西蜀的劉備,稱帝的時機顯然已經(jīng)到了!對這種事,歷來都有嗅覺敏銳者。果然漢中王劉備手下的群臣,就開始積極行動了。
其一、第一波人的試水
之所以說是“試水”,是因誰都明白,劉備必會推辭,其目的即表示謙虛,又含有期待“掌聲更加熱烈”的意圖。當然,從黑厚角度來說,也是在用小筆記本,記錄那些不積極,甚至反對者,以便秋后算賬。
所以這就決定了,第一波勸諫劉備稱帝的人,劉備的核心嫡系幾乎沒有,道理很簡單。
一則是劉備稱帝,是建立在漢獻帝的倒霉之上,既然知道劉備會推辭,何必還干這種無用功?二則就是,這些人已不需要再靠這種事表忠心了。三則就是,不如此,如何顯出自己的地位?
第一波人馬都有誰?如下: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quán)、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
瞅瞅這名單,幾乎都是原益州人馬,最知名的是黃權(quán)、張裔和譙周。那么理由呢?自然要最燦爛,如: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數(shù)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總的意思就是說:老天爺表示,必須要讓劉備當皇上,不然老天爺就不答應。
那么劉備呢?自然表示,我德行還差那么一點點等。故而劉備不同意。這個結(jié)果一點不意外,所以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后,就進入到了第二次攻勢!
二、第二次攻勢
之所以說是攻勢,意思就是說,這次才是真格的。自然,這次出馬的人物,就必須要有劉備的核心嫡系了。
這就叫:差距!同時更是規(guī)矩!別看都是“拍馬屁”,誰先拍,誰后來,乃至如何拍,都必須要符合這個規(guī)矩——膽敢有不守規(guī)矩而亂拍馬屁者,幾乎都無好結(jié)果。所以,筆者提醒一下那些有志于向更高目標挺進的人,千萬要注意這一點。
那么第二波人馬都有誰?許靖、麋竺、諸葛亮……看到諸葛亮這三字,其實就誰都明白了,這次是真的!
之所以許靖排第一,是因早在漢獻帝還是皇上時,人家許靖就官職最高,這叫——代表著正統(tǒng),畢竟劉備要接漢獻帝的班。而麋竺,則是劉備資助人,在劉備最窮困潦倒時,不但給了幾乎全部家資,連妹妹糜夫人都給了劉備,自然要體現(xiàn)出地位來。
至于理由,完全是從正統(tǒng)方面入手,開篇就是: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jù)神器……跟著又是,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于漢中……
這些理由,可比虛頭巴腦的“天降祥瑞”更有說服力。只能由嫡系們說出來。這就叫,是什么資格,說什么話。本來交情很淺,你卻非對人家說:咱倆從小就一起偷過棗,摸過魚,打過架,尿過床……人家必會跟你瞪眼。一個道理。
那么劉備同意了嗎?沒有!因為蜀漢是雙頭模式,劉備主外,諸葛亮主內(nèi),這第二次攻勢,只能完成最后一腳的傳球,要射門得分,必須由諸葛亮單獨完成!
其三、諸葛亮提到一人
就這樣諸葛亮出場了,單獨來找劉備“談心”。別人就不用想了,若是敢來呢?必會被劉備一瞪眼,說不定就給殺了——這就是亂拍馬屁的下場。那么諸葛亮說啥了?
更實在,一張口就是:東漢光武帝時,為了讓劉秀當皇上,他的手下對劉秀說:我們跟著你,就是為了榮華富貴。你不當皇上,如何分封我們?你要真不當皇上,我們還跟著你干啥?散伙得了!所以老大,你如今當皇上這事,跟當年劉秀那時是一樣的??蓜e怪我沒提醒你。
諸葛亮這話說得橫不橫?妥妥有威逼的意思!且還提到了光武帝劉秀,這可是劉備的祖先!再看劉備,立刻表示:我當皇上,大家千萬別散伙!
為何諸葛亮說話這么橫,還非要提到劉秀?道理很簡單,劉漢天下,已有先例,我也是遵循先例,那么老大,你是劉漢傳人,也就又先例可循了。
這個梯子一給,劉備立刻就舒舒服服地下來了,然后二話沒說當了皇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3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蘭殤
下一篇: 民間故事之-怒海生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