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
名臣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他的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他跟隨父親宦游各地,接觸現(xiàn)實,體驗民間疾苦。其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征博引,顯示出他有移風易俗之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歐陽修贊賞。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榜進士第四名,踏入仕途,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他為宰相,不久又罷,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一生嚴以修身,廉潔從政,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故事。
“受賄”賬單
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杭州一帶陰雨綿綿。到了八九月收割莊稼的季節(jié),顆粒無收。米價上漲,一天一個價。到了十月,米價已從原來的每石四百文猛漲到每石一千五百文了。為了阻止米價節(jié)節(jié)上漲,大宋朝廷連連下發(fā)官文,要求每石米的價格控制在五百文左右,違者就地斬首示眾。
時任杭州知府的呂向高為了落實朝廷政策,限制杭州府下屬各縣市面上的米糧漲價,特派幾名心腹到各縣巡查。心腹們先后回來稟報說:“大人,慘不忍睹啊!街頭到處都是餓死的災民,請您快想辦法啊,快向朝廷求援吧……”
自從規(guī)定大米不準漲價后,杭州府的米商都不愿意把米拿出來賣,導致市面上無米可供,饑民紛紛外遷,杭州街頭到處是餓殍。呂向高已向朝廷求援三次了,可朝廷來信說陜甘一帶連年大旱,朝廷國庫空虛,無力顧及江南一帶的災情,讓他們自己想辦法。
呂向高無奈地嘆了口氣。這時,他派往鄞縣的心腹回來了。這個心腹一回來就跪倒在地,大呼道:“大人,鄞(yín,屬浙江?。┛h出大事了?!彼麖难g掏出一張蓋著鄞縣印鑒的告示,向呂向高說,鄞縣縣令王安石違抗圣旨,不但置朝廷每石米五百文之規(guī)定于不顧,而且還公開發(fā)布告示允許大米漲價,鄞縣的大米每石已漲到3000文了。
作為縣令,王安石不僅不抑制米價上漲,而且還推波助瀾,致使米價漲了六倍,這是殺頭之罪啊。呂向高看完告示,驚訝不已。他心想,這王安石仗著祖上世代為官,肚子里有些墨水,在江南有些名望,竟敢無視朝廷圣命。消息傳到朝廷,不但他要獲殺頭之罪,恐怕連我也得連累進去。
第二天一大早,呂向高就帶著師爺和一幫心腹,興師動眾地來到鄞縣。王安石早已得到信息,領著手下在城門口等候他了。
呂向高一見到王安石,忍不住怒罵道:“王安石,你這個混蛋!你可知罪?大災之年,違抗圣命,不積極抑制米價,難道不知道朝廷命令嗎?”說罷便招呼手下:“將王安石綁了!”
這時,只見王安石的師爺來到呂向高身邊,向呂向高耳語,不知向呂向高說了些什么。呂向高大喊道:“你家大人已經快成朝廷的死囚了,有什么事不敢大聲說出來讓我聽的?”
那師爺嚇得跪倒在地。王安石說道:“你就照實說吧?!?/p>
師爺點了點頭,對呂向高說:“呂大人,是這么回事,自從我家大人發(fā)出布告允許大米漲價后,各地米商紛紛涌進鄞縣,他們?yōu)榱烁兄x我家老爺,不斷給我家老爺送銀兩。前幾天,一個外地米商沒有給我家老爺送銀兩,老爺就派我跟那米商索要,這不,那米商拿著銀兩來了。”
師爺的一番話,更讓呂向高氣得吹胡子瞪眼睛,心想,這王安石的膽子也太大了,大災之年不僅不為朝廷著想,還擅自抬高米價,收賄索賄,發(fā)國難財,這樣的人砍頭一百次都不夠。
呂向高咆哮道:“將那米商帶來?!?/p>
一個肥胖的米商被推到呂向高面前跪下,嚇得哆嗦著身體道:“大人,草民有罪,但這不全是草民的錯。鄞縣發(fā)布公告說這里允許大米漲價,我作為商人當然想賣高價,就跑來了。至于給那位大人送禮,本不是我的意愿,是那位大人派人來索要,我才不得不……”
“滾!”呂向高不等那米商把話說完,就把他罵走了,隨即問鄞縣師爺:“你們一共收了米商多少賄賂,能記個差不多嗎?”
師爺連忙答道:“回老爺,我家老爺收受賄賂,全部有賬的?!?/p>
呂向高想:你這個王安石,受賄還竟敢討賬!如此明目張膽的貪官,實在少有,于是下令將王安石和他的師爺押回鄞縣縣衙,準備審理后上報朝廷處決。
城門離縣衙有一段路程,當呂向高帶領一隊人馬路過集市時,見那里人頭攢動,還傳來唱戲的聲音和陣陣掌聲。大災之年,杭州其他縣城都餓殍滿街,一遍凄涼,可鄞縣不僅集市繁華,還有唱戲的。
呂向高滿腹疑惑地來到那唱戲的地方,戲臺前看戲的老百姓見有官府人馬到來,正要散去,呂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鄉(xiāng)親,我乃杭州知府呂向高,來本地視察災情,大家不必驚慌。”
老百姓已看到他們的縣令王安石被捆綁押解,紛紛圍攏過來,下跪求情說:“大人,為何捆綁王縣令,他可是好官啊?!?/p>
呂向高就向人們把王安石擅自抬高米價、收受賄賂的事情講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婦人來到呂向高面前,大聲說:“你說得不對。敢問大人,這大災之年,咱杭州府哪個縣不是街市蕭條?你再看咱鄞縣,米糧充足,街市繁華,沒有一個人餓死。這是誰的功勞?是王縣令的!請問大人,我們王縣令何罪之有?”老婦人的話引來一片掌聲。
呂向高無言以對。這老婦人說得沒錯,鄞縣確實沒有一點受災的跡象。他沉默片刻后對圍觀群眾說道:“我會好好調查,給大家一個交代。請放心,朝廷不會冤枉一個好官,也決不放過一個貪官?!?/p>
來到鄞縣縣衙,呂向高公開審理王安石。公堂上,呂向高先問王安石為何置朝廷圣命于不顧,抬高米價。
王安石神情嚴肅地說:“大人,如果執(zhí)行朝廷規(guī)定的米價政策,鄞縣跟其他縣一樣會餓死很多人。不放開米價,哪個米商愿意出售大米呀?”
呂向高問:“這樣高的米價,老百姓怎能買得起呢?”
王安石說:“大人有所不知。江南歷來富庶,不僅魚米豐饒,商業(yè)也十分發(fā)達,普通人家?guī)资晗聛?,都小有積蓄。乍遇荒年,人們需要的只是糧食,米價雖高,儉省一點,也能堅持一年半載。那些家庭貧苦、無力買糧的人家,我會發(fā)給他們銀兩救助?!蓖醢彩呎f邊叫師爺將救助名冊拿來呈遞給呂向高。
救助花名冊上,不僅詳細記錄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還有受助人按的紅手印。呂向高翻看完畢后,語氣有所緩解,問道:“救助的錢來自哪里?”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發(fā)財后,個個歡呼雀躍,紛紛給我王安石送來金銀。如果我拒收,他們一定會誠惶誠恐,我就收下他們奉送的銀兩,登記造冊后,發(fā)給那些無力買糧的窮人?!蓖醢彩袔煚攲⒛欠菔帐苊咨蹄y兩的賬單和受到資助的百姓的花名冊拿來。呂向高將兩者進行比對,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呂向高這才發(fā)現(xiàn)王安石的高明之處,大災之年他將鄞縣治理得這么好,實在不簡單。他不僅沒有治王安石的罪,反而將鄞縣的做法上報朝廷,請求朝廷嘉獎王安石,甚至還向王安石請教下一步應對杭州府災情的辦法。
王安石建議杭州府境內都將米價徹底放開,說一開始米價會節(jié)節(jié)攀升,但不出三個月,米價就會回落到一千五百文左右一石。呂向高根據王安石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開糧價,米價一下子沖上每石三千五百文。全國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后,都源源不斷地把米販到江南來。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現(xiàn)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到3個月,米價果然又回落到一千五百文一石了。
江南民眾終于渡過了難關,杭州府卻又面臨新的問題,西北因大旱缺少米糧,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王安石又給呂向高出主意,讓他即刻發(fā)布公告,以每石一千文的價格收購大米。
大米一千文一石,米商們肯賣嗎?呂向高半信半疑,王安石卻胸有成竹地說:“大人有所不知,前陣子這里的米價飛漲,全國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販到我們江南來了,賺足了腰包,眼下米糧越積越多,再過幾個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糧運回去,只能降價銷售,否則就會賠本。我算了一下,一千文一石,米商已經保本了。”
呂向高采納了王安石的建議,以一千文一石收購了大量米糧,運往西北,受到朝廷嘉獎。王安石也因此名聲大振,后來成了北宋的一代名相。
拒收賄賂
王安石一生為官清廉,修身自法,銳意改革,對于官場中那些投機鉆營、吹牛拍馬、拉拉扯扯、行賄受賄等行為,甚為厭惡。
有一回,一位客人前來拜訪王安石,帶來兩件家藏古物:古鏡和寶硯,準備送給他。王安石看了看鏡子和硯臺,確是稀罕之物,于是故意問客人:“這鏡子和硯臺有什么特別的好處?”
客人說:“鏡子可近照人影,遠照二百里的物和景。這硯臺石質又細又密,不傷筆,又吸墨。對著它呵口氣,馬上就能得水磨墨。”王安石哈哈大笑,說:“這兩件都算是稀奇寶物?。〉m然如此,對我來說可沒有多大作用呦。吾面不及碟子大,哪里還要用什么能照兩百里的古鏡呢?再說,我有個習慣,要寫字,必先取水磨墨。你的硯臺能呵得一擔水,又能值幾個錢?”就這樣,王安石婉言拒絕,把鏡子和硯臺都還給了那客人。
嘉祐年間,王安石和祖澤之同為舍人,在朝廷負責起草圣旨詔書。按當時規(guī)定,這些人如果幫人作詩文、寫書畫,可以得到報酬。但王安石幫人做這些卻一概不要報酬。有一次,王安石幫人作詩寫字,主人贈送他好酒三百瓶。他不肯接受,那人就帶著仆人親自送到官府。王安石還是不收,那人就想個辦法,把三百瓶酒放置于舍人院墻上。
不久,王安石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回江寧辦理喪事。祖澤之趁王安石不在,就把三百瓶酒拿下來,分給舍人。后來王安石知道了,甚為憎恨祖澤之,認為他不廉。直到熙寧二年,王安石做了宰相,祖澤之做了杭州知府,王安石還沒忘記祖澤之分掉三百瓶酒之事,而且責令監(jiān)司一定要追究祖澤之接受賄賂的罪責。
王安石面色黧黑,門人憂之,去問醫(yī)生。醫(yī)生說:“此垢污,并不是公與私病,用藻豆洗面可除?!遍T人把醫(yī)生的話告訴王安石。王安石笑道:“天生黑于我,藻豆又有什么用呢?”
王安石當宰相時得了氣喘病。大夫開的藥方里,有一味是紫團山人參。這種藥,走遍京城也沒有買到。有個叫薛師政的官員從外地回來,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幾兩去??赏醢彩瘓詻Q不要。有人勸他:“你的病非得用這種藥才能治好。治病要緊,接受點藥算不了什么?!蓖醢彩l(fā)起牛脾氣來了:“我這一輩子沒吃過紫團山人參不也活到今天嗎?我不吃它,難道會立即死了?”
嚴以修身
王安石在修身方面要求自己非常嚴格,他認為不該做的事情一定不做。
在他任知制誥時,他的妻子吳氏給他置了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時,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
王安石心里常想的主要有兩件事,一是思考讀書的內容,二是想著如何處理自己職內的事。有時思考起來吃飯也心不在焉。有一次,下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老爺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十分了解王安石,問:你們把鹿絲肉擺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說,擺在他的正前面。夫人第二天讓他們把給王安石放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fā)現(xiàn),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京城拜訪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公子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但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了,而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入座,菜肴都沒準備。蕭公子心里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之后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公子很驕橫放縱,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放在桌子上。王安石舍不得扔,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蕭公子見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竟然這樣節(jié)儉,十分慚愧。
下期 |正直不屈的許翰
總策劃:侯公濤、張衛(wèi)東
統(tǒng)籌:胡淼、劉法啟
校對:李坤、許銘君
編輯部主任:王千一
虞城縣紀委
商丘市委網信辦發(fā)布
關注歷史故事歷史典故 了解權威發(fā)布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5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