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頌楹挝貉铀篮笫駶h將才會斷檔?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有一句話叫作,“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講述蜀國后期沒有良將的尷尬局面,這句話并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一個叫《掃迷帚》的文學作品,當時這句話的確戳中了蜀漢后期的癥結所在,從而得到廣泛認可。
對于喜歡三國的讀者,通常認為,蜀國大將應該包括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及魏延等人。
除魏延之外,前五人又被稱為“五虎將”,這批人其實是兩個年齡段的人,從相關資料可以分析出關羽、張飛、黃忠、趙云等人歲數應該不小,劉備死的時候62歲,關張趙三人都跟其一起打天下,可見當時年齡并不小,而黃忠出場就已經是老將,這些人即使關張不被殺也是不可能到蜀漢后期的。
能到蜀漢后期的名將應該只有馬超和魏延,馬超比劉備小15歲,應該算是三國中生代將軍中比較有實力的人物,但是馬超在投靠劉備后并未獲得重用,公元222年,年僅四十七歲的馬超就病逝了。
魏延的出生年不可考,但是從其人生履歷來看,只能比馬超更小,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應該算作是蜀漢“五虎將”后最佳中生代將領。
然而這樣一個將領,卻在諸葛亮死后,被蜀國斬殺,出現“蜀國無大將”的尷尬局面,本文縱橫就跟大家探討一下,蜀國為何要自毀長城,害死這唯一可堪大用的將才。
雖然被羅貫中黑的很慘,但是掩飾不了魏延的實力!
在羅貫中的筆下,只要是不喜歡的人物,他都要盡力去抹黑,本來這是一部小說,可是很多人卻將他當成歷史,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正史上的曹操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尤其有很多正面的影響,但是羅貫中老先生為了宣揚正統觀念,極力捧劉摔曹,把劉備捧得高高的,把曹操黑的狠狠的。
作為一個非“正統”民科出身的歷史愛好者,我始終秉承,不管干什么,一開口說“正統”,就表明這個開始耍流氓了。
魏延其實也是很有實力的將領,然而羅貫中為了拔高諸葛亮的傳奇形象,對于魏延自然要無限放低。
在《三國演義》魏延出場的時候,斬殺主將而投降劉備,諸葛亮看魏延后腦有反骨,因此要斬魏延,你看這個故事扯不扯,人家殺主投降,那是典型的棄暗投明,在任何歷史時期都不會殺這樣的人,殺降意味著“不祥”,古人其實還是很忌諱。
可見,羅貫中為了黑魏延已經不按常理出牌了。
在正史上,魏延應該是一個四川某地區(qū)的小軍閥,在劉備入川的時候,率眾來投靠,為劉備所看好。其實不管古今中外,能帶著隊伍前來投奔的人,都會得到重用,這是人之常情,蜀將孟達叛蜀投魏的時候,曹丕直接封侯,以示歡迎。
劉備在川時候,魏延就已經分統軍隊,與老將黃忠同列,獨當一面,后因為“數有戰(zhàn)功,遷牙門將軍”。
此后,魏延追隨劉備南征北戰(zhàn),尤其是漢中之戰(zhàn)時有出彩的表現,被劉備破格“拔延為督漢中,鎮(zhèn)遠將軍,漢中太守”。
這里面漢中太守是一個很重要職務,可以說是為蜀國扼守北部大門,是與魏國直接沖突的地方,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應該是張飛這樣的級別的將領來駐守,但是劉備還是選擇了魏延,可見魏延的實力。
劉備為了給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儀式上問魏延如何防守漢中,魏延表示:“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p>
雖然話說得很滿,按理來說應該被打臉,但是在魏延防守期間,漢中未出現大的問題。
劉備前半生兜兜轉轉,投靠的人很多,見識的人更廣,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識人本領很強,在其人生的最后階段,還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眼光頗有見地。
諸葛亮看不上魏延,為何卻重用馬謖、楊儀、姜維
魏延的悲慘結局,很大程度上是諸葛亮看不上他導致的,那么諸葛亮為何看不上魏延呢?
《三國演義》中描寫描寫這段恩怨是因為魏延殺主投劉備,諸葛亮認為其有“反骨”所以要斬他。作為報復,后來諸葛亮臨死的時候,擺續(xù)命燈,被魏延踢翻,致使諸葛亮不能續(xù)命,最后諸葛亮授意馬岱殺魏延。
在歷史上,魏延與諸葛亮的確是有過矛盾,這個矛盾就是在討論北伐策略時,魏延提出“子午奇謀”引發(fā)的。
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打算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的策略,但是魏延卻請求撥付五千精銳部隊效仿韓信,從子午谷直襲長安,再與諸葛亮會師潼關。
這是比較激進的一個方案,至今都未能證實到底可不可行,諸葛亮是一個帶兵比較謹慎的人,自然不會采取魏延的方案。
但是很多人卻將子午谷奇謀當作諸葛亮與魏延矛盾的根本,實際上這是表象,而并非根本,魏延當時經常抱怨自己的才干無處施展,可見,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并不止于子午谷奇謀,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矛盾。
作為武將出身的魏延在帶兵打仗這方面肯定是沒問題的,他所能提出的策略,都是從武將的角度來出發(fā)的,從中國傳統兵法的角度來說,所有兵法最核心的內容還是“出奇制勝”,也沒啥毛病。
然而,出奇就意味有風險,這都是諸葛亮所不愿意接受的。
作為軍師出身的諸葛亮對武將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認為武將不靠譜,所以,無論是治國,還是行軍打仗,諸葛亮都有點“重文輕武”。
說諸葛亮“重文輕武”這個提法估計應該是我全網首創(chuàng)說法,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比較雷人,但是你只要看了諸葛亮打仗時候重用的都是什么人,就會認同我說的話。
諸葛亮最信任的人,無疑是馬謖,關于馬謖和諸葛亮的關系咱就不說了,至于馬謖能不能打,咱也不去爭論了,咱就說說馬謖的職務,馬謖之前擔任過文官,后來被諸葛亮提拔為參軍。
參軍這個職務,大概就是現在行軍打仗的參謀,這類人物擅長嘴上談兵,諸葛亮重要馬謖的后果就是,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敗。
其次信任的人,應該是繼承他衣缽的姜維,深挖的話,姜維在魏軍的時候,是天水郡參軍,對,你沒有看錯,又是一個參軍,諸葛亮看重其才華,在姜維投降后破格提拔。
最后,就是楊儀了,相對于魏延來說,諸葛亮更看重楊儀,為此才有了后面“魏楊之爭”,這個咱后面再講。
楊儀的職務是長史,應該算是高級幕僚,也是文人出身,看看馬謖、姜維、楊儀這些諸葛亮最為信任的人,哪一個不是參謀幕僚出身,諸葛亮有如此偏好,其實跟諸葛亮自身出身有關系,畢竟諸葛亮自己就是軍師出身。
正因為如此,諸葛亮看不上魏延,實際上跟諸葛亮的用人偏好與策略有關。
蜀國后期將才奇缺的根本原因,是“幕僚派”打壓“將軍派”的結果
說到具體問題上,魏延是在“魏楊之爭”中被楊儀所害死。楊儀在北伐中負責籌劃糧草以及軍事調度,是很有話語權的幕僚,也充分展現諸葛亮對其的信任。
也不知何種原因,導致魏延與楊儀出現矛盾,通常情況下認為是魏延脾氣大,因此與楊儀不對付,我個人倒是傾向在具體行動中受到楊儀的刁難,反正二人關系很不好,從本質上來說,應該還是蜀軍中“幕僚派”與“將軍派”的矛盾。
軍中出現了這樣的狀況,諸葛亮竟然沒有去解決,可見,從骨子里諸葛亮更看重“幕僚派”,不然在武人當道的時期,魏延早就剁了楊儀。
這種矛盾連千里之外的孫權都看不下去了,還曾對蜀國使臣說,楊儀和魏延以前不過是放牛的,現在竟然這樣猖狂,諸葛亮不解決這個問題,難道是等到他死以后出亂子?
孫權一語成讖,在最后一次北伐的路上,諸葛亮英年早逝,“魏楊之爭”徹底爆發(fā)。
在諸葛亮臨終前的軍事會議上,主持撤退問題,竟然沒有邀請魏延參加,從而為“魏楊之爭”埋下伏筆。
在這次會議上,諸葛亮制定了一個“萬全”的撤軍方案,讓楊儀全面接管軍事,讓魏延負責斷后,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姜維部可以進攻魏延。你看這個方案,是不是很“萬全”?
由于這個策略是“背著”魏延搞出來的,所以誰給魏延下命令又出現了問題,最后費祎承擔大任,前去傳達命令。
魏延得知諸葛亮死后,表示:丞相不在,魏延還在,丞相府官屬和春屬,可以運送棺柩返國,我當率各軍繼續(xù)攻擊敵人,怎么為了一個人死亡,就廢棄天下大事?何況,我魏延是什么人,怎能做楊儀的部下,當他的后衛(wèi)?
很多人將這句話解讀為魏延有反意,其實以魏延的身份地位能夠說出這樣的話,恰恰說明他有擔當,能干一番大事,當然,最后一句話也是對楊儀和諸葛亮的不滿。
說白了,諸葛亮的臨終人事任命是有問題的,你讓一個軍中三四號人物楊儀去領導軍中的二號人物魏延,能不出亂子嘛?在武人當道期間,文人領導武將,純屬扯淡。
魏延想要跟楊儀當面對質,結果楊儀直接撤軍,壓根不搭理魏延,魏延以為楊儀要排除異己,想借魏國之手滅了他,于是搶先一步撤軍,并且燒毀楊儀的撤退之路。
隨后魏延與楊儀同時上書劉禪說對方叛變,當然,魏延應該是孤立的,在朝堂之上全是諸葛亮留下的班底,以前面對諸葛亮用人的考量,可以肯定當時朝中,必然是“幕僚派”占據主導地位,“武將派”沒有話語權,而幕僚最擅長的就是勾心斗角,所以就不難有了魏延最后被馬岱斬殺,夷三族的悲慘事件。
從表面看這場斗爭是“魏楊之爭”的結果,楊儀戰(zhàn)勝魏延,是蜀國的偶然,魏延的個人事件。
從深層次來說是“幕僚派”與“將軍派”之爭的結果,此后,幕僚派人物徹底掌權,武將派人物沒有話語權。
從根本上來說,是諸葛亮給蜀漢留下了一個文官政治的體制,魏延之死不是個例,其實代表了諸葛亮治下的蜀漢,武將的生存空間被持續(xù)打壓,因此才會在魏延死后,出現將才斷檔。
蜀漢在經歷了襄樊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以后元氣大傷,所以留下來的人才不多,致使后期諸葛亮北伐困難,到姜維北伐時候,已經是?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經歷了輾轉反側之后,終于在諸葛亮的幫助下跨有荊州和益州,在漢中之戰(zhàn)結束后,劉備稱?漢中王?,至此,蜀漢政權達到了巔峰,但是很快出現了下坡路。
首先襄樊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役由于孫權背棄盟約,偷襲荊州,不僅導致蜀漢失去了最后一點荊州土地,還讓蜀漢第一戰(zhàn)將?關羽?陣亡,關羽在敗走麥城之后被吳軍所殺,留守荊州的官員,除了廖化后來逃了回來,其余幾乎全部投降,只有護督習珍后來企圖收服荊州,結果全軍覆沒,是蜀漢的一大損失;
其次夷陵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役是襄樊之戰(zhàn)后,劉備再次的一場大損失,劉備率領大軍企圖為關羽報仇,但是張飛卻在前一夜遭到此時,而劉備在夷陵遭遇到了陸遜的火攻,像馮習、張南、傅肜、馬良和沙摩柯等人全部戰(zhàn)死,鎮(zhèn)守江北的黃權由于無法回到白帝,于是率領部下投降了魏國,據說后來被封為列侯者多達四十多人,可見劉備此戰(zhàn)不僅損兵折將,官員也是流失嚴重;
最后五丈原,劉備將蜀漢托付給了諸葛亮,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后期北伐時候的將領也是乏善可陳,除了半路上收服的姜維,再就是一直效力蜀漢的魏延,但是后來隨著諸葛亮病逝,魏延也被楊儀所殺,時的本就人才匱乏的蜀漢雪上加霜;
從先開始的劉備稱王人才濟濟,再到諸葛亮輔助,六出祁山,北伐建功,提拔蔣琬、費祎,到后來姜維北伐時期,只剩下廖化了。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位江陵從黃巾之亂開始,一直到蜀漢迷惘時還有出場的機會,此人就是廖化,在小說中,廖化在關羽千里走單騎時與關羽相遇,當時廖化希望能夠追隨關羽,但關羽考慮廖化乃是黃巾軍出身,因此沒有將廖化納入麾下。后來劉備入益州時,廖化再度引兵來投,就此被劉備指派給關羽,協助關羽鎮(zhèn)守襄陽。荊州失守后,廖化突圍而出,并在劉備起兵伐吳時相隨,在戰(zhàn)場上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廖化隨姜維詐降魏將鐘會,事敗,與董厥都托病不起,不久因憂而死。?
俗話說:?蜀中無將軍,廖華是先驅者。?這確實扭曲和矮化了廖華。與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相比,廖華自然有些遜色,但在人們的想象中,他并不是一個平庸的人。
219年,東吳攻打荊州,關羽戰(zhàn)敗,被殺。當時是關羽老大的廖華也被吳軍抓獲。接近紅隊的廖華有了一個主意。他當時向關羽學習,假裝向吳國投降。后來,他假裝死了。別人信了,他就偷偷騎馬千里,日夜帶著母親去了西部。經過一番努力,他終于到了蜀漢。
劉禪登基后,廖華被提拔為宰相,參軍參軍。后來,他先后擔任光武總督、銀平縣長等要職,多次參加北伐。238年,廖華擊敗魏國南安郡長友義,槍殺了廣威縣長王甫。259年,廖華因功勛被提拔為右戰(zhàn)車將軍。在節(jié)日期間,他領導州長并授予他中央王國侯爵的稱號。
公元262年,蔣渭率領人民從滴道進攻魏。經歷過多次戰(zhàn)斗、經驗豐富的廖華勸阻姜偉不要說?沒有軍事基地,就要自焚?。智慧不產生敵人,但力量比敵人小。我們怎樣才能不疲倦地建立自己?這首詩說:?無我先,無我后?,然而今天的事情,急于作出貢獻的姜偉并沒有采納廖華的建議。后來,正如廖華所料,姜偉被鄧愛打垮,被迫留在土中。
由此可見,廖華并非無能,是因為他出色的兵役和軍事成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6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