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元朝國號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據(jù)《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根據(jù)中原知識分子的建議而定的。
蒙古自從成吉思汗建國以來,一直用族名充當國名,稱大蒙古國,沒有正式建立國號。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后,建年號為“中統(tǒng)”,仍然沒有立國號。隨著忽必烈統(tǒng)治日益鞏固,他決定在“附會漢法”方面再邁一步。
1271年11月,忽必烈采納劉秉忠、王鶚等儒臣的建議,從《易經(jīng)·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句中,取“元”一字,意思是大、首,是對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浩大的宇宙的贊嘆。自此,正式建國號為大元,并頒布《建國詔》。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明確表示他所統(tǒng)治的國家已經(jīng)不只屬于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xù)。元朝自成吉思汗起歷經(jīng)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經(jīng)十一帝98年。
但也有人認為,“元”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人還認為“元”與佛教有關。
五帝三代的時候的國號,與其說與地名有關不如說是與統(tǒng)治者的族名相關。周族的首領當了天下的頭頭,自然天下也該跟著我們族一樣叫周,這也是典型的加天下了??墒呛蟠实圻x擇國名的時候卻不再根據(jù)自己的族名了,這也是由于越往后民族的范圍越大,作為一個民族的首領當上全天下的頭頭的大都是那些少數(shù)民族的英雄們了。但是少數(shù)民族雖然被漢人們稱作胡人、韃虜,但是已進入中原也要給自己找一個響當當?shù)恼信?,不能再用過去老土的名字了,于是契丹人建立的朝代只有很短一段時間叫做契丹,女真和蒙古人的朝代名稱更與女真和蒙古沒有關系。
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但秦的國號卻也是從古老的秦族哪里來的。真正讓國號和族名分開的是漢。項羽雖然號稱西楚霸王,但是楚國是他們項家的老字號,并非他獨創(chuàng)。前面還有一個陳勝,號稱“張楚”,意思是張大楚國,可是這個楚字一方面和他是楚地的人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他打著項燕的旗號有莫大的關系。劉邦的漢的得名卻和劉邦自身的家族沒有關系,與他的居住地也是八竿子打不著。因為他過去也是一楚國人,雖然劉姓號稱是堯的后代,但是他也沒有把自己的國號叫做唐。秦朝滅亡以后,項羽分封諸侯,立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漢中,這些地方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重慶和陜西南部等地,在當時也算是開發(fā)比較晚、比較落后的地方,換句話說,項羽讓劉邦同志忙著搞西部大開發(fā)去了。這些地方又有一個名字叫做梁州,又叫漢中郡。漢中郡以漢水為名,項羽又以漢中郡為劉邦的國名,殊不知在不知不覺中造就了一個民族的稱號,并沿歷數(shù)千年。當我們自稱是漢族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民族的名稱是在兩千年前,由一位失敗的英雄起的。
劉邦當了漢王沒多長時間,就當了漢皇帝。斗轉星移二百年以后,由一個人頂替劉邦的子孫們當上了新的皇帝,這就是王莽。我過去一直以為王莽是因為自己代漢新受天命,是“新”的皇帝,所以把國名叫做新。后來翻閱漢書才知道,王莽年輕的時候,他叔叔把自己的封地分了一些給他,他因此被封為封為新都侯,在南陽新野之都鄉(xiāng)。這個新字原來是與新野有關,就是不知道劉玄德同志當年在新野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避難之所竟是二百年前篡漢的王莽的封地,并因此產(chǎn)生了王莽的國號。
王莽之后二百年,又由一位志在取漢皇帝而代之的人物出現(xiàn)了,這就使后代與王莽并稱的曹操。后來的老頭子們一痛心朝政的時候或者是由哪個人權傾朝野了,就會告訴皇帝,現(xiàn)在有人“智同操、莽”。我唯一不明白的就是為什么會把曹操放在王莽之前,大概是曹操生前沒有篡漢,可能是更具有迷惑力。曹家國號魏與曹操苦心經(jīng)營的一座城市鄴有關。這個鄴本來是袁紹的城池,不知道他為什么那么喜歡,就因為那里出土了一個文物——銅雀?鄴戰(zhàn)國的時候是魏國的地盤,過去不是說有一個叫西門豹的在這里當過官嗎。后來 漢獻帝策命曹操為魏公,后加封魏王,在后來曹丕竄了漢獻帝的位以后,就把國家改名叫魏了。當時的劉備自認為是漢家正統(tǒng),也就成了皇帝,名字還叫做漢。有趣的是劉備的地盤和當年劉邦當漢王時的地盤一模一樣。而孫權假裝向曹丕稱臣,草皮因為孫權統(tǒng)治的統(tǒng)治區(qū)域在春秋時的吳過的地方,就封他為吳王。這就使三國的名稱的來歷。
司馬家的朝廷成為晉,原因是在魏高貴鄉(xiāng)公甘露三年五月,把并州的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八郡,封給了司馬昭,稱為晉公。原因很簡單,這些地方在春秋的時候是晉國的地方。后來司馬炎篡位,國號也就是晉了。
西晉的時候,發(fā)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亂。這給南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了逐鹿中原的機會。匈奴的劉淵算是比較早一批稱帝建國的。他的國家叫漢。據(jù)說是因為劉淵以為他們匈奴人過去和漢朝和過親,自己身上多少沾一點漢家的血脈,匈奴的單于(好像是呼韓邪)和漢朝皇帝拜過把兄弟,現(xiàn)在漢王朝沒了,我兄終弟及當漢朝的皇帝也未成不可,再利用漢王朝的一點點名望,來騙那些老百姓們。可是這中期名字的方法太過牽強,許多政權的內(nèi)部人士也不是很贊同,后來他的族人劉曜當了皇帝以后,就假裝過去曾經(jīng)碰見夜里兩個自稱要把一把寶劍交給“趙皇帝”小孩兒,既然小孩兒說了這事給趙皇帝的,那我當了皇帝以后就要把國號改為趙,這就是十六國中的前趙了。四川的李家也屬于比較早就跟朝廷鬧獨立的,但是已開始只是該了一個年號,并沒有明目張膽的建立國號。后來一看劉淵他們創(chuàng)立了國號,心里就癢癢了。到了李雄的時候就號稱成都王,后來又稱大成皇帝,但這個成字,我覺得還是從成都那里來的。后來李壽即位以后,把國名改做漢,這就使因為他當年當大將軍的時候被封為了漢王。這就使歷史上的成漢。前涼政權是一個地方性的政權,而且他似乎也的確沒有稱雄天下的意思。其政權得名在于它的領導人始終是名義上的晉的涼州刺史,雖然這個涼州刺史最后不怎么受朝廷的管(江東的小朝廷哪管得了西北)而且這個官也是世襲的。涼州在我國今天的甘肅一帶,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那里荒涼才的名為涼州的,一家之言而已。據(jù)說前涼的張家是漢初張耳的后裔。張耳的兒子張敖當年死活也不肯殺了劉邦,他們老老實實當涼州刺史倒是有幾分先祖的風范。前涼政權之后有好幾個叫做涼的國家存在于十六國時期。比如同樣是名門之后而且是帝王之祖的西涼李家。這個李家自稱是李廣的后代,而后代的李唐王朝則說自己是他的后代?!拔湔淹踔M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姓李氏,漢前將軍廣之十六世孫也。”至于他真是還是假是李廣的后代,由于《晉書》是唐朝人修的,為了美化自己自稱的祖宗,這么夸大一點估計也沒什么問題。再說李廣本來就是涼州人士,就算不是自己的祖宗也算是老同鄉(xiāng)了。李家雖然過去只是張涼政權手下的臣子,但是掌握了大權以后就不象張涼那樣老老實實當涼州刺史了。而是自立為了涼王。與別的政權自立為王不同,《晉書》把別人稱王(無論是胡人還是喊人,只要他不是正統(tǒng)的晉室)都稱作是偽,而不把李暠的涼王前面加上偽字,誰讓人家的子孫有出息當上了正統(tǒng)的皇帝呢。苻堅的手下呂光也建立過一個涼政權,也在涼州,史稱后涼??赡苁且驗樗慕缀蹙o接著張涼政權,可能也是因為呂光曾經(jīng)擊敗并處死了張涼政權的最后一個繼承人(雖然他好像一天涼州刺史都沒有當過)張大豫,才被史家稱做是后涼吧。史家稱呼一個朝代往往是很有規(guī)律的。比如十六國時期的前后兩個趙國。一個是劉曜建立的趙,還有就是石勒建立的照。這兩個趙前后相接,而且又是石趙滅亡了劉趙,所以劉趙就被稱作是前趙,而石趙就被叫做后趙了。
呂光的手下有一個叫段業(yè)的人搞了分離主義,建立了另一個涼政權,但是好景不長,很快就由于李涼政權的建立而被大大的削弱了。李涼被史家稱為西涼,而段業(yè)建立,后來由沮渠蒙遜取代的涼政權叫做北涼,這是由于他們的地理位置的原因了。呂光手下的另一個將領禿發(fā)烏孤與段業(yè)幾乎同時建立了另外一個涼政權,即南涼。禿發(fā)烏孤的姓名的取得很有些古樸的意思。據(jù)說禿發(fā)烏孤是在他媽睡覺的時候出生在被窩里的。鮮卑人把被子叫做禿發(fā),所以它就有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姓氏,倒不是說他生下來就是光頭。這樣子取得自己的姓氏可比慕容家“云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那種做秀的的方式質樸的很多。南涼建立以后,一時間進涼州地區(qū)就出現(xiàn)了四個涼國,再加上前面的前涼,以涼為國號的國家多達五個,在十六國時期能趕得上這個數(shù)字的就數(shù)各種各樣的燕國了。
慕容燕前后有好幾個。比如,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但是他們的老祖宗,或者說是第一個稱燕的是前燕的慕容皝。他自稱燕王開創(chuàng)了后面一堆燕的歷史。之所以稱燕,是因為慕容家族活動的地區(qū)一開始主要是在古代燕國的地界上,即今天遼寧和河北東北部地區(qū)。后來慕容家的人建國就算不在老祖宗所在的燕地,也要稱燕,就好像后代有許多劉姓建立的漢一樣。前燕的國祚不段,可是后來這幾個燕的國祚都不長。慕容垂的后燕雖然稍微長了一些,可是后來卻由一個慕容家的養(yǎng)子、具有朝鮮血統(tǒng)的高云繼承了統(tǒng)治,高云早死,由部下馮拔繼任,史稱北燕。最短的西燕才存在了十年,可是卻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年當中換了五個統(tǒng)治者,其中還有一個不姓慕容的。
那個時候有三個秦。一個是苻秦,一個是取苻秦而代之的姚秦,還有一個西秦。苻秦的創(chuàng)始人是苻洪。這個人是很具有迷信色彩的一個人,尤其是他的姓名。他本來姓蒲,之所以姓苻,是因為“讖文有‘草付應王’,又其孫堅背有‘草付’字”,而所以叫洪,是因為小的時候“民謠曰:‘雨若不止,洪水必起?!眹柗Q秦,是因為他在后趙的時候擔任過陜西附近的主要軍事負責人,后來又主要在這一帶活動,加上自己本身就是秦地的人,故而如此。后來他的后代建都于長安,更要以秦為號了。后來姚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成國號為秦。姚家也是時代在長安一帶活動的。西秦的乞伏國仁,家也是陜西的,又曾經(jīng)和姚家一樣做過苻堅的手下,建立的政權也叫秦,只不過地域靠西,所以叫西秦。
“五涼三秦在西北,兩趙五燕河北立。成漢西南開生面,夏魏代國卓然立。”十六國時期,晉以外的政權先后其實不止石榴。西北的夏,河北的冉魏和北魏的前身代國也是當時比較重要的政權。十六國時期有一個很小的政權曾經(jīng)存在過,那就是冉閔的魏,史稱冉魏。冉閔在鄴建立政權,自然就效法曹操,建國號為魏了。赫連勃勃本來和劉淵他們是一家子,也姓劉,但是建立政權以后,認為自己不能跟媽的姓劉,但是自己爹本來姓什么也不知道了,認為“帝王者,系天為子,是為徽赫實與天連”就改姓赫連了。他建立夏政權,也不是根據(jù)自己統(tǒng)治地域的名稱,而是“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边@在十六國的時期的國名中可算是一個很有趣的特例了。但是性質和劉淵稱漢、慕容稱燕一樣,只不過他人的祖宗遠了一點吧。
中國歷代王朝國號的由來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變更頻繁。每個朝代的創(chuàng)建者首要考慮的事情就是確立國號,也就是朝代的名稱?!妒酚洝の宓郾炯o》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那國號都是按什么來定的呢?據(jù)考證,大致有五種來歷:①由部族或部落聯(lián)盟的名稱而來,②由創(chuàng)建者原有封號、爵位而來;③由創(chuàng)建者原始所在或政權統(tǒng)治區(qū)域而來;④由宗族關系繼承而來;⑤寓意吉祥而定。
現(xiàn)將各朝代國號的來歷說明如下:(缺南北朝及五代,歡迎予以補齊)
夏:據(jù)《史記》引帝王紀云:“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jù)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的。
商: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后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并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之稱。
秦:據(jù)《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后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后劉邦擊敗項羽,統(tǒng)一中國,改國號為“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又有“前漢”和“后漢”之分。
魏: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后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后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備為漢中山王劉勝之后,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xù),又因其占據(jù)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吳:孫權占據(jù)揚、荊、交,地處長江中下游一帶,春秋時的吳國就建于此,曹魏也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其位處江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發(fā)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后來其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禪讓,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瑯邪王司馬睿在建業(yè)重建晉朝,因其在洛陽東面,史分為“西晉”和“東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為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淵自稱“唐王”,后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后因其居于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
宋: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jié)度史,歸德軍駐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fā)動兵變即位,因其發(fā)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兆诘诰抛于w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jù)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又因其
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產(chǎn)金,女真語“金”念作“安出虎”。另據(jù)《遼史》記載,由于女真長期受制于契丹,故完顏阿骨打立國時,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的意思,以其鑌鐵雖堅終亦變壞,而金不變不壞,取“金”為國號,以示壓倒過“遼”。
元:據(jù)《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易經(jīng)》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為號,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繼承郭子興的元末起義軍而發(fā)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tǒng)治,所以又稱“光明教”,其首領韓山童自稱“明王”(其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xiàn)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jīng)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后,國號便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至于改變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補:
王莽原被封為新都候,所以國號叫“新”。
五胡十六國:
先說漢(趙),劉淵(匈奴)聲稱自己是漢室甥親(漢代有公主和親匈奴),所以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所以稱漢
再說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稱成都王,后稱帝,故號成
苻健遂攻占長安,據(jù)有關隴(故秦地)。是以稱為秦
羌族貴族姚萇于北地(今陜西富平縣)自稱秦王,后稱帝,占長安,號不變
國仁據(jù)隴西并領秦,河二州牧,所以亦稱秦
鮮卑慕容起于東北,華北,(故燕地)是以稱燕
張氏領涼州刺史,據(jù)涼州,稱涼
呂光經(jīng)營西域入據(jù)涼州,亦稱涼
段業(yè)為涼州牧、建康公。入據(jù)張掖,自稱涼王
李氏據(jù)敦煌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公,并設官建號,發(fā)兵攻下玉門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稱西涼
石勒據(jù)河北(故趙地),319年稱趙王,后稱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7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