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宋襄公這個人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宋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地位高但封國小,一直處在列強的夾縫中,宋襄公成為春秋五霸更是被后人認為是名不副實,宋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霸國 。
地位尊崇,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國
宋國的開國國君微子啟是商紂王帝辛的長兄,對紂王忠心直諫,紂王不納后便離開鎬京。周武王滅商后,徽子啟被周武王分封于商丘(今河南),國號宋,可以在封國內(nèi)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宋國是周朝分封的等級最高的諸侯國之一,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
所謂的“二王三恪”,是指周朝建立后分封前代三朝的子孫,給予他們以王侯的名號,稱為三恪,以示敬重。因之虞、夏、商之后分別被封于陳、杞、宋,其地位要遠高于其他諸侯國。但是周武王僅以地位相拔,卻對他們的封國土地卻并沒有大肆封賜,因此陳國、杞國和宋國的封國都不大,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更是成為二流的小國。
這其中又屬宋國的封地最大,《漢書.地理志》記載:“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彼螄陌鎴D相當于今天河南東部、江蘇西部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大約十萬公里,在當時已經(jīng)算是很大的諸侯國,而且土地肥沃,物茂人稠,屬于膏腴之地。
但是宋國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jīng)衰弱,以前的諸侯國開始不斷壯大,一直處在四戰(zhàn)之地的宋國變成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的戰(zhàn)場,宋國的日子變得越來越不好過。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爭霸時,夾在中間的宋國更是戰(zhàn)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zhàn)爭,真是苦不堪言。
“春秋小霸”宋襄公,霸業(yè)不成反被抓
宋襄公是宋國的第二十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五霸之中齊桓公、楚莊王、秦穆公、晉文公都是公認的霸主,宋襄公這個小國諸侯,在大國環(huán)繞下連自保都是問題,怎么看著都不像是當霸主的料。
作為春秋首霸的齊桓公死后,齊國發(fā)生了五公子奪位的內(nèi)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齊桓公死前曾囑托宋襄公照顧太子昭,現(xiàn)在太子昭有難,宋襄公自然義不容辭,于是率領(lǐng)曹國、衛(wèi)國和邾國等四個小國的人馬,湊起了一支軍隊,在齊人的里應(yīng)外合下,很快就平息了齊國內(nèi)亂,太子昭被擁立為齊孝公,宋襄公由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很有野心,特別是在幫助東方大國齊國平定內(nèi)亂后更是自信心膨脹,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yè),準備和當時南方唯一的大國楚國爭霸。宋襄公還在曹南脅迫利誘了滕、衛(wèi)、曹、邾、曹、滑等幾個綽爾小國的國君搞了個會盟,建立起了自己的霸主圈子去對抗反對他的楚國、齊國、鄭國等大國。
宋國是小國,要想圖霸很難服眾,但宋襄公偏不信。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秋,宋襄公自做主張邀請齊、楚等諸侯在盂地會盟,自以為諸侯們會推戴他為盟主的宋襄公沒有帶軍隊赴會,結(jié)果在約定地點被提前埋伏好的楚國軍隊抓住帶回楚國囚禁,宋國差點遭受滅國之災(zāi)。幸得魯僖公左右調(diào)停,楚國才不情愿的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霸主沒坐成還被楚國抓了去,心里越想越氣。回國后又聽說鄭國支持楚成王做諸侯霸主,有氣不打一處來,就決定發(fā)兵攻打鄭國。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冬,宋襄公親征鄭國,鄭國趕忙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出大將成得臣援助鄭國,兩軍在泓水相遇。
迂腐的宋襄公拿出他那一套“仁義”的理論,坐看楚國渡河,不緩不急的列陣,結(jié)果宋軍遭到楚軍的猛烈進攻,損失慘重,自己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回國后不到一年便傷痛發(fā)作,不治而死。這個最不像霸主的“霸主”,把自己活成了春秋時期最大的笑話。
偏安一隅,難成氣候
宋國所處的位置,東有齊國,南有楚國,西方有秦國,北邊是晉國,真正的四戰(zhàn)之地。宋襄公爭霸失敗后,自知實力有限的宋國徹底斷了爭霸的念想,然而晉國和楚國爭霸,卻讓夾在中間的宋國備受煎熬,戰(zhàn)事連年不斷,80年里竟然發(fā)生了40次以上的戰(zhàn)爭,悲慘如宋國,在整個春秋估計都找不出第二個國家了。
宋國這樣夾在中間受罪也不是辦法,于是就以中間國的名義調(diào)停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促成了兩次彌兵之盟。但很可惜宋國并沒有好好利用這幾十年的和平趁機改革弊端壯大自己,而是不斷的挑起事端,內(nèi)部也是動亂頻繁。公元前318年,宋國第一個王宋康王“行王政”促改革,宋國逐漸強大起來,東伐齊國、南敗楚,西敗楚國,中間還滅了滕國,一時風(fēng)頭無兩,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但是宋國畢竟還是個中型國家,這樣與大國為敵無異于自取其亡。公元前286年,宋國發(fā)生內(nèi)亂,早就想找準時機教訓(xùn)宋國的齊國,聯(lián)合楚國、魏國乘機對宋國發(fā)難,這一次宋國沒有宋襄公那么好的運氣,宋康王被齊軍抓住后殺死,宋國的土地被三國瓜分,這個自春秋起便不安分到處惹是生非的小國終于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關(guān)于春秋五霸的說法,有很多種,有其中一種將宋襄公作為五霸之一。
宋襄公一直在圖謀稱霸,在他為大國齊國齊孝公復(fù)位起到大作用后,自認為足夠樹立威信稱霸諸侯,便想會盟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確定。但中原各國其實并不心服。
魯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一日,宋、楚兩軍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襄公首先把不大的一支軍隊擺在泓水岸邊,楚軍正在渡河,擔(dān)任司馬的公子夷目要他趁楚軍渡河之機發(fā)起攻擊,就會獲勝。宋襄公不同意。楚軍渡過河,正在亂著布陣時,公子夷目又勸他趁楚軍立足未穩(wěn)的混亂時發(fā)起進攻,宋襄公還是不同意。當楚軍排好陣勢,宋襄公才下令出擊。 宋襄公遵循的戰(zhàn)爭原則,戰(zhàn)爭性質(zhì)不同,仍固守老的法則,必然要失敗。宋襄公因泓戰(zhàn)傷發(fā),不久死去,他的圖霸也就成為歷史上的笑柄。
總之,急功近利是他失敗的地方,以他的實力并不能讓各諸侯臣服。但講信用寬而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其實關(guān)于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人,現(xiàn)在學(xué)術(shù)界還沒有定論。一種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出自《白虎通·號篇》);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出自《四子講德文》)。
首先,我們先討論成為霸主的條件。在當時,要成為霸主,不僅要有強大的經(jīng)濟、軍事實力,還要有良好的外交環(huán)境和號召力,可以召集諸侯會盟。如果會盟得到周天子的支持,那更是名正言順的霸主了。從這一點上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個人當霸主都沒有什么問題。而我也傾向于后一種說法。
至于秦穆公和宋襄公,秦穆公一直被晉國壓制,前有晉文公,后有晉襄公,秦國的勢力一直沒有擴展到中原,根本談不到爭霸中原。宋襄公倒是召集了齊楚兩國前來會盟,可是會上被楚成王綁了,楚成王反而成了主角,宋襄公出了大洋相。后來泓水一戰(zhàn),宋襄公又慘敗給楚國,徹底喪失了爭霸的資本。泓水之戰(zhàn)標志著商周以來“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而以“詭詐奇謀”為能事的新作戰(zhàn)方式正在崛起。
其實宋本來是春秋時期的大諸侯國,如果好好發(fā)展,說不定真的能成為霸主,但是碰到了宋襄公這種拘泥不化又急功近利的君主,除非其他大國的君主個個都愚蠢無比,否則斷不能讓宋國稱霸于中原。我個人認為,秦穆公和宋襄公不能算是春秋霸主,特別是宋襄公。
之所以這么多的學(xué)者認可第一種說法,主要受了《春秋》和《史記》的影響?!洞呵铩肪筒挥谜f了,那是孔老夫子寫的,在他老人家眼里,固守仁和禮是最重要的,宋襄公在這一點上做的最出色,當然要被大書特書。
相對而言,《史記》在史學(xué)界的分量就更重了,司馬遷的評價是:“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于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br>
司馬遷認為,泓水之戰(zhàn)是宋襄公出于禮讓的原因才失敗的,所以說,司馬遷也是支持宋襄公的。不過話說回來,司馬遷畢竟也已經(jīng)身處西漢武帝時期,當時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采納了董仲舒的主張,儒學(xué)的地位空前提高。司馬遷可能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也可能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不得不這樣寫。而且司馬遷著書的一貫態(tài)度是,為尊者晦,即刻意回護地位高的人,將他們的過失推到其他人身上,或是找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來替他們掩飾。從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這種態(tài)度是不科學(xué)的;不過從當時來看,這是合理的。
其實宋襄公有點像符堅,符堅也是對敵仁義、優(yōu)待俘虜——他在都城給東晉的大臣都修了家宅,預(yù)備俘虜了對方以后入住進去享受(就是因為太優(yōu)待俘虜了,被俘的東晉軍官朱序才得以在淝水之戰(zhàn)給他搗亂)。而且符堅也是在渡河戰(zhàn)役里讓著對方,結(jié)果吃了大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29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給孩子讀中國歷史5: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