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銅鏡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距今4000多年的齊家文化時期,銅鏡就已經(jīng)誕生了。銅鏡的制作工藝在歷朝歷代的打磨下越發(fā)精進。產(chǎn)生了諸多集結(jié)各類特色工藝于一身的佳品。直到清代中后期才逐漸被工藝簡單更加實用的玻璃鏡子取代。銅鏡的正面是映照成像的光滑面,背面鑄有融合時代風情的花紋與文字。
在幾千年的時光里,銅鏡早已超越了本身的實用性,與源遠流長的漢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世人從銅鏡里不僅能發(fā)掘它所處時代的工藝技巧,并且能透過銅鏡看到古人的思想與生活理念。在清代玻璃鏡子取代銅鏡的使用功能過程并不是迅猛的而是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的等待。
一、玻璃鏡的興起使得銅鏡實用性衰弱
1.中外文化交流促使清代玻璃鏡誕生
在中國玻璃制作的工藝在西周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清代達到鼎峰。雖然玻璃工藝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但運用到鏡子制作上還是受到從歐洲來華傳教士的啟發(fā)。清代初期,這些玻璃鏡子跟隨著傳教士來到中國。由于玻璃鏡子容易破碎,所以歐洲有許多鑲嵌在木框里的穿衣鏡誕生。
在中外文化交流里,很多王室貴族接觸到了玻璃鏡子,出于新奇以及玻璃鏡子優(yōu)越的成像效果,被王室貴族青睞使用。由于清代玻璃生產(chǎn)水平純熟,結(jié)合舶來的制鏡技術(shù),清代亦開始自制玻璃鏡子。
玻璃鏡子最初作為舶來品是價格比較昂貴的,只在上層小范圍流行并使用,但隨著自身加工工藝的成熟,玻璃鏡子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開始漸漸呈現(xiàn)取代銅鏡功能的跡象。
2.銅鏡制作工藝繁瑣
銅鏡的制作工藝十分考究與復(fù)雜,銅鏡的成像面需要經(jīng)過數(shù)十道的打磨水洗才能做到清晰成像的效果,稍加不慎便會使鏡面磨損使得整個銅鏡損毀成為廢品。
銅鏡背面的紋飾雕琢十分考究,既講究藝術(shù)創(chuàng)造性也考驗雕琢工藝。銅鏡有很多細節(jié)制作,需要設(shè)計“鈕”,就是在背面鑄的孔,用來系帶方便懸掛與固定。鈕的周圍為了美觀也會設(shè)計連接部分的裝飾。還有各種形制與鏡面的邊緣設(shè)計。
制作銅鏡的工匠們需要在厚重堅硬的銅上進行持續(xù)作業(yè),經(jīng)過不斷地打磨雕刻水洗,才能做出美觀精致實用的銅鏡。其整個制作過程可以說是極其繁瑣,是以當銅鏡遇到制作工藝簡單,原材人工消耗都相對低的玻璃鏡子時,整個鏡子的消費市場勢必會逐漸向玻璃鏡子傾斜。
3.玻璃鏡實用性優(yōu)于銅鏡
玻璃鏡子相對輕便不似銅鏡那般笨重不易攜帶。玻璃鏡子亦可以做到足夠大的尺寸固定在木框里,寬大的玻璃試衣鏡在試穿衣服時看整體效果非常清晰視角開闊。玻璃鏡子的成像光線比較自然,相對而言銅鏡成像有些昏黃不清晰。
在保養(yǎng)上玻璃鏡子也好過銅鏡,不易被氧化腐蝕簡單的擦拭就可以使用很久。銅鏡容易被氧化,需要定期打磨才能保持清晰度。
二、實用性降低的銅鏡成為清代仿古風潮的寵兒
1.清代承襲了前朝仿古風潮
雖然銅鏡在玻璃鏡子來勢洶洶的情況下,逐漸退出其實用領(lǐng)域。卻陰差陽錯地在清代的仿古風潮里找到一席之地。仿古之風從人文氣息濃重的宋代便開始了,在金石學發(fā)展與儒家理學崇高地位被確立的情況下,文人深刻明白傳承古文化的重要性與教化作用。
在這樣經(jīng)世治學的氛圍里,人文氣息高度發(fā)展的明代亦將其繼承。清代雖然由滿族貴族統(tǒng)治,但其下管制機構(gòu)莫不承襲明朝舊制,文武百官也多受漢儒文化熏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里,連皇帝本人也十分推崇漢儒文化,推進仿古風潮,銅鏡的仿古亦在這個浩浩蕩蕩的隊伍里。
2.銅鏡擁有被仿古潛質(zhì)
銅鏡自身便有悠久的歷史底蘊,每一個朝代都會將自己的人文歷史雕刻鑲嵌在銅鏡的花紋里,不斷打磨革新的制作技術(shù)令銅鏡越來越精美動人。
銅鏡的制式規(guī)格都有嚴格的講究包含著豐富的禮制元素。在銅鏡所使用金屬材質(zhì)與雕刻技術(shù)的時代變遷里亦記錄下各類技術(shù)的革新。銅鏡的制作原材材質(zhì)隨時代變化,從戰(zhàn)國到五代都是高錫青銅,宋至明清銅中的含錫量減少,鉛含量增加。
雕刻技術(shù)方面,有鏤空、金銀錯、鑲嵌、彩繪以及鎏金與螺鈿。這些銅鏡都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每個時代都會將自身最好的雕刻技術(shù)放到銅鏡身上,不僅如此還令其浸泡在當時文化工藝氛圍中,使其成為人文藝術(shù)的載體。
銅鏡展示的不同風格,如商周的古樸,兩漢的新奇,隋唐的華美瑰麗等無不是將時代的痕跡鑄就在銅鏡身上,使其擁有供后人仰望回溯的素材。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素材與厚重的人文氣息的銅鏡自然擁有被仿古的資質(zhì)。
三、為何銅鏡能在實用性降低后不被時代拋卻
1.銅鏡精美具有觀賞收藏價值
不可否認,玻璃鏡子簡便易生產(chǎn),方便攜帶很實用。相形見絀下,銅鏡顯得有些笨重不方便且費時費力不易生產(chǎn)??烧且驗檫@份得來不易才使得銅鏡擁有了被收藏的價值,畢竟物以稀為貴,得來不易才會顯出珍貴。
除此外,銅鏡本身的顏值極高,拋卻它的人文內(nèi)涵與歷史底蘊,單看精致的雕刻花紋以及只有經(jīng)過細心仔細打磨才能顯現(xiàn)的光潔表面都會令人心生喜愛。無論是贈予佳人作為信物還是放置屋內(nèi),都能借著銅鏡的流光溢彩添上幾分貴氣與好顏色。如此,即使銅鏡實用性降低,也難以磨滅人們對它的喜愛。
2.銅鏡是漢文化里的重要元素
銅鏡作為漢文化里重要的組成元素,即使實用性降低,它的文化內(nèi)涵也已經(jīng)融合在歷史人文里被人們熟知以及代代相傳下去。
不同時代的人將自身所處文化的元素注入銅鏡,譬如繪制各類珍禽異獸八卦符文賦予銅鏡各種自然屬性使其具備驅(qū)邪祈福的功能,雕刻繁花鴛鴦等令銅鏡成為定情信物,諸如此類的文化修飾使得銅鏡最終脫離實體融入漢儒文化成為重要元素。
例如以史為鑒,破鏡重圓等成為各類典故歷史記載里不可抹去的痕跡。銅鏡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銘刻在人們腦海里,當統(tǒng)治階層需要用漢文化來教化引導(dǎo)民眾時,銅鏡就成了必備的呈現(xiàn)物件。如同觀音的蓮花座與玉凈瓶在佛學的浸泡里也生出佛性令世人看到這兩樣物件便會生出對佛學教化的聯(lián)想與感染。
這條準則放到銅鏡上也是同樣,一面銅鏡可以反應(yīng)出不同時代的文化氣息與各類典故警世之言論,若當局者想要將那些人文與言論宣揚,銅鏡便是非常不錯的媒介。
3.滿清貴族為籠絡(luò)漢儒對銅鏡文化保護有加
銅鏡身上深深凝結(jié)的是漢儒文化的色彩,作為外來游牧民族的清代滿族統(tǒng)治者并沒有對漢儒文化產(chǎn)生排斥心理。相反的,他們欽慕漢儒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以承襲明代舊制效仿宋代仿古風潮,不斷鞏固漢儒文化地位細心呵護其中每一個起到作用的元素。
而滿清統(tǒng)治者對于漢儒文化元素銅鏡文化的保護有加更是為了籠絡(luò)龐大的漢儒臣民。畢竟,這天下雖然是滿清貴族統(tǒng)治的,但整個國家的治理與發(fā)展無不是依靠受漢儒文化影響的臣民們。為了表達統(tǒng)治者親厚臣民,兼愛親和的形象,滿清貴族通過愛屋及烏的方式表現(xiàn)自身對漢文化的繼承與推崇。
即使銅鏡已經(jīng)不具備良好的實用性,但銅鏡深受漢儒臣民推崇喜愛,在教化臣民方面也具備一定作用,是以仿古風潮下被滿清官方收留的銅鏡制造與文化更成了滿清貴族親厚推崇漢儒文化的體現(xiàn)。
在一定程度上也鞏固了自身的威信與統(tǒng)治,當清代的子民看到仿古的銅鏡時,他們不僅能回溯從前的歷史受古風熏陶教化更將推崇的滿清貴族納入在漢儒文化下建立的其他王朝的同一片陣營,產(chǎn)生同理心與歸屬感。
不過,歷史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時代變遷里滿清貴族最終徹底被漢儒文化同化丟失了滿族文化的底色。
四、總結(jié)
銅鏡最終被工藝簡單、方便使用、成本較低的玻璃鏡子所替代。然而銅鏡本身歷經(jīng)歲月洗禮,它早已超脫本身的實用性,凝結(jié)在它身上的歷史人文早已將它鑄就成了獨特的漢文化符號。在推崇漢儒文化教化作用的清代統(tǒng)治下,極具觀賞價值擁有歷史底蘊的銅鏡亦加入到浩浩蕩蕩的仿古風潮里。
如此,這件早已失去自身實用性的物件才會經(jīng)久不衰,時至今日依舊被世人矚目。精致華美的花紋與光潔的銅鏡成像面契合在一起,在昏黃的光線里流露古人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的美好光景。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清實錄》
《明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1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忠心漢室的荀彧,后來是為何投靠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