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碇T葛亮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無論在小說《三國演義》還是在正史《三國志》中,魏延都是蜀漢后期在軍事上的中流砥柱。但根據(jù)小說的說法,魏延因“腦后有反骨”,并不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死后,更是秘密派遣馬岱作為內(nèi)應,一刀砍死了意圖反叛的魏延。
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在臨終前確實留下了一個暗樁,他不僅用計除掉了魏延,還誅殺了蜀漢的另一個隱患——楊儀。
在諸葛亮的南征北戰(zhàn)的過程中,魏延和楊儀是他不可替代的左膀右臂。魏延,他出身低微,被先帝劉備拔擢于行伍之間,曾官拜漢中太守,有萬夫不當之勇,有獨當一面的能力。而楊儀,乃是蜀軍中數(shù)得著的后勤專家,他能快速的“規(guī)畫分部,籌度糧谷”。同時還能幫助諸葛亮制定軍法,維持紀律。
雖然魏延、楊儀皆為才華橫溢之人,但令諸葛亮苦惱的是,兩人皆眼高于頂、恃才傲物,進而心胸狹窄。由于性格上的沖突,導致魏延和楊儀關系非常糟糕。在軍事會議上,楊儀經(jīng)常憑借口舌之利譏諷魏延。魏延雖然說不過楊儀,但是卻敢直接動刀子,嚇得楊儀淚水漣漣。
對于魏延和楊儀的爭端,強如諸葛亮都無法調(diào)和,只能憑借自己的威權,勉強壓住了兩人的內(nèi)訌。因此,魏延和楊儀雖然有才,但均為影響蜀漢軍國和諧、平穩(wěn)的定時炸彈。對于這一點,甚至連東吳孫權也看出來了。
在一次酒宴上,孫權就曾對蜀漢使節(jié)費祎說:
“告訴諸葛丞相,貴方的魏延、楊儀均是牧豎小人,雖然有點雞鳴狗盜之才,但終究上不了臺面。諸葛丞相活著的時候,他們或許會很消停,如果丞相一旦不在了,這兩家伙必然造反。因此,我希望你們早作打算!”
對于孫權的說法,費祎卻以沉默應對,但是他的副手董恢卻坐不住了,“如今曹魏勢大,不得不任用這兩個小人,總不能因為江上風波大,就把船槳丟掉吧!”言下之意就是,諸葛亮早就知道魏延、楊儀不是啥好人,用他們不過是權宜之計。從更深層次來分析,諸葛亮恐怕對自己的身后事已經(jīng)早有安排,根本無需孫權費心。
那么諸葛亮在身后會如何應對魏延和楊儀呢?其關鍵實際就在這個費祎身上。費祎不僅是諸葛亮的托孤重臣,同時也是計除魏延、楊儀的秘密特工。
費祎,字文偉,他出身不算太高、資歷非常淺,但與諸葛亮有著非比尋常的關系。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后,百官曾出城數(shù)十里相迎。諸葛亮不僅沒有怎么理睬眾人,反而見年紀最輕的費祎請入自己座駕中,使得眾人“莫不易觀”。在筆者看來,費祎從很早時候起,便成為諸葛亮安插在群臣中的暗樁,負責監(jiān)視百僚。
從表面上看,費祎忠厚老實,和誰都說得上話。因此在楊儀和魏延發(fā)生沖突時,費祎總是那個做和事佬的人。因此《三國志》評價:
“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也就是說,魏延和楊儀能勉強和平共處,都是費祎匡救之力。
但是諸葛亮死后,費祎對于魏延和楊儀的態(tài)度就發(fā)生了變化。首先,諸葛亮遺命楊儀統(tǒng)領全軍,帶領士卒們撤軍,令魏延斷后。然而魏延不服楊儀,不僅拒絕了退兵的命令,而且想要奪取兵權,繼續(xù)北伐。
在這節(jié)骨眼上,費祎出馬了。他先是假意支持魏延的“繼續(xù)北伐”計劃,并說:“楊儀,刀筆吏也,不會打仗,到時候肯定無法違抗你的命令”。在穩(wěn)住魏延后,費祎奪馬而逃,將魏延的虛實全部告知了楊儀。在獲取重要情報后,楊儀果然取得了優(yōu)勢,使馬岱順利斬下了魏延的腦袋。
魏延死后,作為維護政治平穩(wěn)交接的楊儀又成了禍患。原來,楊儀自負其才,因為自己一定能成為諸葛亮的繼承人。誰知諸葛亮認為楊儀心胸狹隘,無宰相之才,因此命蔣琬繼承了自己的相位。
對于這樣的安排,被完全架空的楊儀怨言不斷乃至于指天罵地,眾同僚皆不愿與其交往,唯有費祎與他“關系良好”。一日,費祎到楊儀家做客,誰知楊儀卻說:
“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p>
也就是說,丞相去世,我若舉兵投靠魏國,哪會落到今天這般田地?我后悔啊!
然而出乎楊儀意料的是,費祎這位“知心小弟弟”本就是幫助諸葛亮盯梢魏延、楊儀二人的暗樁。對于這一點,老謀深算的孫權看出來了,但是魏延和楊儀卻完全沒有注意到。
楊儀說出這番大逆不道的話后,費祎立即向后主劉禪告密,而楊儀也因此被剝奪一切官職,最終死在了流放地。
由此可見,費祎的城府和腹黑簡直深不見底,強如魏延和楊儀都受到了他們的蒙騙。雖然楊儀、魏延皆是人才,但沒有諸葛亮的制約,兩人難免會犯上作亂。若造成蜀漢內(nèi)訌,導致魏、吳交侵,乃是得不償失的。因此,諸葛亮、費祎計除二人的奇謀,維護了蜀漢未來30年的穩(wěn)定。
諸葛亮在去世之前曾經(jīng)給劉禪留下一個錦囊,里面的大概意思就是說,諸葛亮請求劉禪在他死后,要將他的棺材埋在定軍山上。而且他特意要求劉禪,不要將他葬在定軍山的某個固定的位置,而是讓抬棺材的人抬著棺材一路向南走,走到繩子斷了的地方,就在那里下葬。
諸葛亮的這個做法在那時候確實是令人匪夷所思,古時候的人非常注重入土為安的說法,并且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常常有人去祭拜。諸葛亮這個做法確實與當時的思想大相徑庭。他留下的那個錦囊,就是為了讓人們找不到他到底葬在了什么地方。這也難怪劉禪不明白他的錦囊了,就算是在今天,也會有很多人表示看不懂的。
在三國時期,戰(zhàn)爭紛起,天下動蕩不安。在亂世之中諸葛亮為了扶持劉備,給自己樹立了很多的宿敵,其中曹魏戰(zhàn)營就是諸葛亮的頭號敵人。為了讓自己死后可以安寧,不被他生前的宿敵打擾,諸葛亮可謂是算計很深啊。畢竟誰也不想生前忙碌一輩子,在去世后還要繼續(xù)被打擾。原來曹魏戰(zhàn)營中有很多能手,其中有一群人以善于挖墓盜墓著稱,當時被稱為曹營中的?摸金校尉?。傳說開始之初曹操就是靠著這一群人白手起家的。假如這一些人知道了諸葛亮的墳墓葬在了哪里,那么他的墳墓肯定逃不過曹營?摸金校尉?的毒手。
傳說諸葛亮的棺材是用金絲楠木做的,棺材十分厚重。他早就算到抬棺材的人會偷懶,將他的棺材隨便找一個地方扔下,也算到抬棺材的人會因為這樣被劉禪處死,這樣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他到底埋葬在什么地方了。都說諸葛亮算盡天下事,沒想到居然連自己的身后事都算得這么清楚明白,難怪劉禪看不懂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在臨死之前囑托給姜維27個字:“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
諸葛亮的27字遺言的意思這27個字的意思大概是:”蜀國在四川等地有很多的咽喉要道,但是這些道路都不必太過于擔憂,但是陰平那條道,雖然這條道路十分的艱難險阻,你雖然認為這條道路沒有人可以過來,但是我認為你一定要守好這條道路,只有守好這條路,才能保存漢室?!?/strong>
姜維沒有忘記,但是司馬懿更勝一籌其實姜維也是將帥之才,他并沒有忘記諸葛亮最后的囑托,但是司馬昭這個人也抓住了這一要點。而姜維面對十分艱難的困境的時候,決策做錯了,最終放棄了陰平,才讓漢室徹底的滅亡,其實司馬昭想要圍攻姜維,他讓鄧艾牽制住姜維,阻斷了陰平橋的后路,同時也讓種會進攻沒有蜀軍主力的漢中地區(qū),姜維猜到了司馬昭想要合力圍攻他自己,于是撤出了陰平,防止了自己被圍攻的危險。
陰平道路艱難行軍而且陰平這個地區(qū)環(huán)境比較惡劣,道路更是難走,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相信有人會從陰平這個道路行軍的,那種道路根本無法讓大軍行駛過來,所以姜維也就戰(zhàn)略性地放棄了這個地區(qū),沒想到魏國的軍隊如此勇猛,居然可以順這個道路過來。雖然損傷了很多的人,這支軍隊為攻打漢室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更加讓人驚訝的是劉禪這個少主竟然率先投降了,才讓魏國軍隊暢通無阻地來到了漢中這個地方,讓蜀國徹底的滅亡。
其實倒不如說是姜維忘記了這27字的遺言,還不如說蜀國當時過于弱小,而他的少主劉禪完全沒有任何的反抗能力,甚至會造成樂不思蜀的情況,正是因為這樣,蜀國才會滅亡的。
諸葛亮,說他是百年難遇的奇才,這絕對不過分,在距今約1800年的前的三國時期,他就發(fā)明了木牛流馬,連弩等作戰(zhàn)利器,特別是木牛流馬,他可以極大的節(jié)省人力,而且還可以走崎嶇的山路。
當年曹魏大都督司馬懿就吃過木牛流馬的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諸葛亮在設計木牛流馬之時,用了一個開關,可以決定木牛輪子是否轉動,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隨時可以剎車,由于當時司馬懿并不知道木牛的厲害,就著了諸葛亮的道。
諸葛亮的一生,雖然留有遺憾,但他的名聲卻一直流傳至今,他是智囊的代表,賢臣的典范,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由于大舉伐吳,致使蜀漢國力衰弱,劉備病重托孤于白帝城,而伐賊任務也交到了諸葛亮的頭上。
公元228年,在諸葛亮董允等的人共同努力之下,蜀漢國力日漸恢復,諸葛亮更是日夜操練軍士,準備北伐曹魏。228年到234年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曹魏,雖然收獲累累,但由于過度勞累諸葛亮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留下無比遺憾。
但是國賊不得不除,漢室不得不興,在諸葛亮病重之際,他將平生之所學著成書籍,交于姜維,可以說姜維是諸葛亮的傳人,諸葛亮除了留有傳人姜維對抗曹魏,還提拔了一個猛將,此人便是王平。
說到王平,或許很多朋友都知道,他便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與馬謖共同鎮(zhèn)守街亭的副將,當時馬謖不聽諸葛亮之言,執(zhí)意要將營寨下扎至半山腰,這一點被張郃利用斷蜀軍水源,致使街亭大敗,當時王平與馬謖意見不合,王平則率領本部人馬,去了山下?lián)?,當馬謖兵敗的消息傳來之時,王平第一時間接應,王平所率人馬,幾乎沒有損傷,從此之后王平就得到諸葛亮的提拔與器重。
如此一來,王平可以算是諸葛亮留下的忠心猛將。公元244年,曹爽率領10萬步兵精銳欲進取漢中,而當時王平已經(jīng)是鎮(zhèn)北大將軍。當時他手下的很多將領都建議放棄關隘,堅守漢,樂二城,但王平并不同意,他認為,如果放棄關口曹魏大軍就會奪得關口,到時候再奪回來成本就會加大,或許還根本沒有效果,于是派遣劉護軍、杜參軍據(jù)興勢,而他自己則固守漢中,當曹爽大軍來到興勢之時,見到百里長的蜀軍旗幟,曹爽大軍被阻,不得前行,不久大將軍費祎率大軍前來救援,曹爽只好退還。
此一戰(zhàn),若不是王平的正確戰(zhàn)略指揮,估計后來就沒姜維什么事了,此戰(zhàn)王平力拒曹爽10萬大軍,這種策略,姜維都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7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