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李世民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寶座,是用鮮血澆筑而成的。
當然,不是李世民自己的血,而是敵人的血,外加他的哥哥、弟弟以及侄子的血,唐太宗這一路走過來,可謂是“風光無限”。
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而他的嫡長子是李建成,李淵當上皇帝之后,李建成也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太子,在所有人看來,李建成問鼎皇帝的寶座,只是時間問題。
可歷史總有意外,而對于李建成來說,這個意外,就是自己的親弟弟李世民。
唐朝能夠坐穩(wěn)江山,李世民功不可沒,而李淵的這些兒子中,最會打仗的便是李世民,而在李淵當上皇帝之后,對于自己的二公子,也有了忌憚。
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李淵還曾讓別人取代他的兵權,可是結果證明,有些仗還只能李世民才能打下來,在李淵看來,自己有個能打仗的兒子也不錯,可是李淵的大兒子太子李建成卻不這么認為,他看著日益強大的二弟如坐針氈。
看李世民不爽的,并不是只有李建成一個,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也看他這個二哥不爽,想想也是,有這么一個出色的兄弟,不正是趁著自己無能嗎,于是乎,李建成就和李元吉站到了一起,他們時時刻刻在想該如何收拾李世民。
但他們最終卻沒能斗過李世民,反而賠上了身家性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那么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是如何處置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老婆的呢,答案是他納了弟媳齊王妃進后宮,卻放過了嫂子太子妃,是不敢對太子妃下手嗎,還是另有原因?
此事,我們還得從玄武門之變說起。
李世民的心狠手辣。
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其實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主觀因素,即李世民對于皇位的渴望,二是客觀因素,即李世民的手下的“建議”,其實說建議也有所不妥,更為準確的形容詞是“逼迫”。
說到這,有些人就會說了,李世民是將軍們的頭頭,還能被脅迫,其實還真能,比如后來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不就是被逼著穿上了黃袍,這件事其實又要說李淵了,因為李淵看著李世民勢大,而他手下的將領,卻立功而被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淵其實是不希望李世民威脅李建成的地位的。
于是乎,李世民手下的將軍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攛掇著李世民謀反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世民的態(tài)度,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讓李世民下定了決心,發(fā)動玄武門之變。
在這次事變中,李世民成功了,不僅架空了李淵,而且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此外,李世民還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全部誅殺,做完了這些,李世民才停手,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妃子們自然也成為了李世民的“砧板上的魚肉”。
李世民和弟媳齊王妃。
齊王妃,是隋觀王楊雄侄孫女,可以說是大家閨秀,當然也是國色天香,后來被李元吉看上,成為了他的妃子,兩人的關系怎么樣,史書中沒有很清楚的交代,不過卻有些資料稱,齊王妃在李元吉活著的時候,就和李世民有著不清不楚的關系。
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元吉被李世民殺死之后,齊王妃就被李世民收入了后宮,并且對她寵愛有加,至于有多寵愛呢,只能用“很”字來形容。
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后,曾經(jīng)有一次想要把齊王妃立為皇后,但是卻被魏征一句話給勸住了,這句話被記載在了《新唐書》中,即: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這個辰辰贏是春秋時期晉國兩任國君的妻子,第一任是晉懷公,第二任是晉文公。
作為一個能聽進臣下意見的皇帝,魏征的反對自然也被李世民所采納,而齊王妃的名分問題直到齊王妃去世都沒能解決,確切地說,她到死都沒能在李世民那混個名分,到死都是李元吉名分上的妃子,不過能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對于齊王妃來說,似乎也夠了。
李世民和嫂子太子妃。
李建成的太子妃,名叫鄭觀音,這名字一聽就是一個大家閨秀,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她是隋朝潭州都督鄭繼伯之女,自幼便是錦衣玉食,自然也是頗有姿色的。
后來嫁給了太子李建成,而被封為太子妃,這在鄭觀音看來,生活是那么美好,畢竟自己離皇后僅差一步,這一步就是李淵去世,可是她的夢想?yún)s被終結在了玄武門之變中,丈夫李建成被殺,而自己的幾個兒子也都被殺死,這對于太子妃的打擊是不言而喻的。
李建成死后,鄭觀音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了,但是李世民并沒有像齊王妃那樣,把太子妃也收入后宮,而是讓把她給“供”了起來,后來鄭觀音獨居五十年之后才去世。
那么問題就來了,李世民為何會放過太子妃鄭觀音呢,首先我們可以排除的是,鄭觀音長得不好看這點,畢竟能成為太子妃,容貌那肯定不會很差,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在于鄭觀音的身份。
鄭觀音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妃,將來是要母儀天下的,但是這一切都被李世民給終結了,自己的皇后命也自此畫上了句號,所以鄭觀音對于李世民的恨意遠比齊王妃要重,如果李世民把她收入后宮,那天天就得提心吊膽過。
此外,身為原太子妃的鄭觀音,由于身份實在是特殊,所以她注定了不會被李世民身邊的大臣所接受,畢竟連齊王妃這樣普通的妃子,都被大臣們所不喜歡,更何況鄭觀音了。
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納了弟媳齊王妃,為何對太子妃不敢下手?究其原因是因為李建成是太子,這也導致了他的太子妃的身份極其特殊,不過李世民并不在乎這一身份,他在意的是這個太子妃會對自己有威脅。
唐朝是一個開放的朝代,李世民的這種行為,在當時也并不是大逆不道的,比如說李世民的妃子武則天,后來也又嫁給了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并且后來也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再比如說唐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一開始也是他兒子李瑁的妃子。
唐太宗這個人物一直飽受歷史的爭議,他飽受爭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發(fā)生之后,李世民登基稱帝,成了唐太宗,李世民這個人非常的有能力,唐朝在他的治理下達到了巔峰。
熟悉唐代歷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風流倜儻喜好美女,高矮胖瘦雨露均沾,至于外表肯定也不會太差。玄武門政變后,李元吉的妻子楊氏也被哥哥李世民霸占了。
很多人都對李世民的這種行為充滿了鄙視,因為這是違反倫理的,那么為什么李世民不顧倫理而霸占胞弟李元吉的妻子呢?
首先,楊氏長得非常漂亮,性格也好,氣質更是無與倫比??梢哉f,任何男人只要遇見她,都會情不自禁地多看一眼。
其次,唐朝禮儀基本上沿襲隋朝。隋朝的許多制度和習慣都沿襲了北朝的貴族制度。在北朝貴族制度中,將對手打敗后,霸占他們的女眷親屬是北朝貴族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隋唐時期。
最后,唐太宗李世民霸占弟媳楊氏為妃,如今我們看起來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但這在開放的唐代見怪不怪。
李世民兒子李治娶了武媚娘,李隆基娶了兒媳婦楊貴妃,唐順宗李誦竟然娶了爺爺?shù)牟湃?。在唐朝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表明這在當時是一個普遍的事情。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殺了四弟李元吉,但是為了安撫弟弟的家眷,于是將弟弟的女眷統(tǒng)統(tǒng)納入后宮。
李世民為了皇位,殘殺手足。這件事也給他自己留下了很深的陰影,等到自己李太子時候,李世民一直猶豫不決,生怕他的兒子們也會像他一樣殘害兄弟,最后他只好選擇比較忠厚的皇子李治,因此差點把大唐江山改姓武周。
正如題目所講,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奪勝而出,其實他不僅想要霸占齊王妃,而且還曾試圖強行占有太子妃鄭觀音。但是齊王妃和太子妃二人本性不同,她們二人在面對通過玄武門之變上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而二人價值觀的取向便決定了她們二人之后的是去是留,齊王妃選擇跟隨李世民,恐怕也只是為了貪圖余生榮華富貴罷了;反觀太子妃,面對著殺夫屠子的兇手,鄭觀音選擇堅持了自己的貞節(jié),為死去的丈夫和兒子保留住了最后一刻家庭底線,誓死不從李世民。
題目中講?李世民為什么要霸占弟媳??,這里所提到的?弟媳?就是我們上邊提到的齊王妃,而李世民和齊王妃二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取舍的關系,李世民確實有一種想要霸占齊王妃的心意,但是如果齊王妃不從李世民的話,果真能夠如同太子妃那樣堅決拒之,那么恐怕即便李世民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不可能占有齊王妃,但事實卻相反。李世民之所以能夠霸占齊王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齊王妃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簡而言之,是齊王妃選擇了投懷送抱,而且齊王妃的投懷送抱正中李世民下懷,能夠不顧滿朝文武百官的反對而納齊王妃為自己的嬪妃,可想而知,李世民對齊王妃喜歡程度之深。與此同時,齊王妃成功納入后宮也對李世民強迫太子妃產(chǎn)生了很大阻礙作用。霸占齊王妃就已經(jīng)引起眾怒了,滿朝文武百官無一不滿腹怨聲,再加之鄭觀音本就態(tài)度堅決,李世民根本無從下手。
欲望,玄武門之變后成功者的姿態(tài)李世民霸占齊王妃的舉動,可以算是一種以勝利者姿態(tài)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占有欲,如果將齊王妃換作是其他人的妻子,或許李世民這種勝利者的占有欲也就不會過于強烈了,但也正是她是齊王妃的地位,所以才使得李世民對她情有獨鐘。同理,在對待太子妃鄭觀音的想法上,李世民也有著同樣的欲望。
玄武門之中李世民殺兄弒弟,玄武門之后,李世民盡數(shù)除掉了太子府和齊王府中的男眷家丁,只留下了這兩大府邸當中所有的女眷,凡是女流之輩,都被李世民放在了皇宮。而齊王妃楊氏則名正言順的被李世民納入了后宮,這應該算是一種很普遍的行為方式吧!尤其對于古代勝利者來說,在經(jīng)過斗爭之后,將輸?shù)裟且环降乃袞|西恨不得都為自己所用。
因為我們從李世民后期的生活平常來看,除齊王妃楊氏以外,被他納入后宮的嬪妃,類似于齊王妃這種身份的,還有很多。比如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大楊妃、參與楊玄感謀反被殺的李珉的妻子韋貴妃等等。也許有人會說到倫理綱常的束縛,難道李世民身為唐朝皇帝,真的不管不顧儒學主流思想當中的倫理綱常嗎?
這一點我需要和大家挑明:在宋朝之前,準確來說是在南宋之前(程朱理學被確立為主流思想之前),倫理綱常在當時的社會價值觀當中的地位不是很被看重,這也是唐朝開放的原因之一。再加之,李世民身上流的是胡人的血液,而胡人的性情天生豪放風流,這樣的舉動或許在漢人臣子的眼中很看不慣,但在那些流著胡人血統(tǒng)的大臣眼中,想一想還是可以接受的。
企圖,上位后穩(wěn)住政局的需要不得不說,李世民能夠榮登大統(tǒng),確實是迎合了歷史潮流的,畢竟李世民統(tǒng)治下大唐的繁盛昌榮,我華夏子孫都是看在眼里的。但是李世民即位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不管李世民能力有多大,他將李淵取而代之的背景是?殺兄?弒弟?逼父?。雖然最后唐高祖李淵主動迎合了李世民,自己穩(wěn)坐太上皇的位置,將帝王之位讓與李世民,看起來還是比較符合新君繼承大統(tǒng)步驟的。
但實際上,當時的唐人,誰人不知、何人不曉李世民上臺的背景。所以李世民在登上皇位的第一時間想的就是要如何穩(wěn)住大局,如若不然,等他前腳剛繼承唐朝天下,后腳唐朝的江山恐怕就要面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厄運了。而歷史上的事實證明,在李世民初登大寶之后,盤踞于唐朝西北方向的突厥勢力,果真抓住此時機向唐朝發(fā)動了猛烈進攻。
所以李世民重新迎娶,或者說霸占齊王妃,絕對不僅僅只是為了貪圖美色,這種評價未免太過有失偏頗。李世民霸占齊王妃,并且賜給她一定的名分地位,更多的還是出于政治考量而做出來的舉動。談到政治目的,我們就不得不入手齊王妃的背景了,齊王妃楊氏是齊王李元吉的正妃,而齊王李元吉是李淵的兒子,古代迎娶婚嫁講究的是門當戶對,這樣一想,這楊氏的地位又會差到哪里去呢?
果不其然,齊王妃楊氏是隋朝皇室楊雄的侄孫女,而這楊雄,就是隋文帝楊堅的侄子??窗?!楊氏背后的政治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雖然隋王朝已經(jīng)覆滅,但是他們楊家的實力仍然在盤根錯節(jié)地發(fā)展著。李世民初登大寶,他并不是想著如何解決掉這些盤根錯節(jié)發(fā)展著的舊勢力,而是如何和這些舊勢力勾肩搭背,借此來穩(wěn)定大唐江山。
《新唐書》記載:?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寵之,欲立為后,魏徵諫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乃止。?
這句話出自《新唐書》,這句話的背景大概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當初將齊王妃納入后宮之后,竟然想要立齊王妃為皇后,盡管當時長孫皇后已經(jīng)離世,但李世民的這種想法不免有些太不合規(guī)矩。面對著李世民的這一抉擇,首先站出來的就是敢于死諫的忠臣魏征,后來在魏征和群臣的眾諫之下,李世民才作罷。
由此也能表明,齊王妃確實是融入到了李世民的生活當中去了,李世民對這個弟媳真的特別上心。當時李世民已經(jīng)坐穩(wěn)了大唐江山,自然也就不存在考慮楊氏背景的因素了?;蛟S李世民對齊王妃,真的有真情實感的流露
李元吉是李世民的弟弟,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李元吉是誰,因為無論是哥哥李建成還是李世民的光芒和名聲都要比他大,雖然他也是玄武門之變的重要人物,卻被很多人忽略。在歷史中,李元吉被他的哥哥李世民殺了之后,他的妻子楊氏也被唐太宗李世民納為嬪妃。那么李世民為何殺了他的弟弟還要霸占他的妻子呢?
當時李世民所處的時代雖然已經(jīng)是隋唐,但由于隋朝統(tǒng)治時間過短,北朝的影響并沒有消除,這種消滅對手、將女眷納入妾室的做法,是當時貴族的一種慣例。李世民娶了弟媳齊王妃楊氏,這在古人和現(xiàn)代人看來,都是非常荒謬的,但在唐朝,其實不算什么。
玄武門之變發(fā)生后,東宮和齊王府的兵馬,一度與秦王府的軍隊發(fā)生火拼,后來李世民取得唐高祖的諭旨,才讓局勢緩和下來。當時,東宮和齊王府的女眷,對李世民的地位并沒有威脅,殺了她們沒有必要,但把她們下放為奴或者配給有功將相,也很不妥當。雖然李世民最后采取的把大部分人納入后宮,也廣招非議。
另外楊氏美貌,且李世民自己內(nèi)心想要補償,李世民其實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楊氏是名門望族之女,李世民雖然把哥哥和弟弟都給殺害了。但是他們手下的人還是不服李世民的,所以需要得到這些世家的支持,才能徹底的控制住大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0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