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蜀漢陰平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三國時期發(fā)生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不計其數,其中歷史上公認的“三大戰(zhàn)役”為: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然而,在所有戰(zhàn)役中若論經典程度,沒有一場能比得上鄧艾偷渡陰平攻滅蜀國。
三國末期,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攻打蜀國。鐘會統(tǒng)兵十萬作為主力,從斜谷、駱谷進軍漢中;鄧艾統(tǒng)兵三萬,從甘松、沓中牽制姜維率領的蜀國主力部隊;諸葛緒統(tǒng)兵三萬,負責切斷姜維后路。
然而,還沒等魏國三路大軍順利完成部署。姜維就已經帶著部隊退至劍閣,并打算扼守劍閣天險來阻斷魏軍入蜀的道路。
鐘會率大軍遠道而來,結果卻被擋在了劍閣之外。雖然魏軍在人數上占有優(yōu)勢,但想要強行攻下姜維把守的劍閣卻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眼看十幾萬大軍每天光吃飯不干活,鐘會心里非常焦慮,于是便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就在鐘會準備打道回府之際,鄧艾卻提出了一條奇襲建議,即偷渡陰平。大體上就是從陰平出發(fā),通過渺無人跡的山川小道深入巴蜀腹地,對蜀國發(fā)起突襲。光從字面上看,這條計策好像沒什么了不起的,可熟悉古代四川地理的人應該會知道,鄧艾打算通過的陰平古道在當時幾乎無路可走,而且在必經之路上還有一處叫摩天嶺的地方,其南面是一片懸崖峭壁,基本不可能用來行軍。也正因如此,蜀國沒有在陰平道上部署守軍,因為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這條路絕不可能通過大規(guī)模軍隊。
鄧艾從軍中選出部分精兵,具體人數史料上沒有記載,但考慮到陰平古道無法進行大規(guī)模行軍,因此可以推斷他所帶的部隊規(guī)模頂多也就幾千人。就這樣,鄧艾開始了三國歷史上最大一場冒險。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馀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睆倪@段《三國志》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鄧艾當時通過陰平道的難度有多大。尤其是當鄧艾軍隊到達摩天嶺后,“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鄧艾和他的部隊是以連滾帶爬的方式通過了這段懸崖地帶。
鄧艾的軍隊經過千難萬險,終于走過了長達七百馀里的陰平道。此時全軍上下已經是又累又餓,手無余糧,幾乎是陷入了絕境。然而,擺在他們面前的卻是由蜀將馬邈把守的江油。鄧艾所帶的魏軍雖然都是精銳,但經過了上面這番折騰,基本已沒多少戰(zhàn)斗力了。此時只要馬邈死守江油,無需多久就能把魏軍拖死。
然而,馬邈卻是一個蠢貨。他看到魏軍從天而降,立即慌了手腳。原本據關死守就能搞定的事情,他卻偏偏選擇率軍主動出擊。此時魏軍已沒有退路,所以打起仗來格外拼命。馬邈看到魏軍這么能打,心里感到更加惶恐,于是便選擇了投降。本來鄧艾所率的魏軍已處在崩潰邊緣,可是馬邈的投降卻讓魏軍輕松占領了江油,不僅獲得了寶貴的糧草補給,還收編了馬邈的軍隊,從而實力大增。
之后,鄧艾迅速帶領軍隊向成都進軍,并在綿竹打敗了諸葛瞻(諸葛亮之子),掃清了通往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得知鄧艾即將兵臨城下后,蜀漢后主劉禪驚慌失措。經過一番猶豫后,他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所率的魏軍投降,自此蜀國滅亡。
偷渡陰平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上最驚心動魄,最充滿懸念的一場軍事行動。在整個過程中,鄧艾的軍隊多次處于九死一生之中。但最終鄧艾卻將這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了現實。區(qū)區(qū)數千魏軍在鄧艾的帶領下猶如一把利劍直插蜀國腹心,進而完成了滅蜀大業(yè)。從這一點上來說,鄧艾當屬三國時期最耀眼的將星之一。
除了軍事能力杰出外,鄧艾偷渡陰平能大獲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蜀國內部腐朽不堪。整個蜀國當時擁兵十萬二千人,姜維在劍閣的軍隊不足五萬,剩余數萬人在防守狀態(tài)下卻擋不住區(qū)區(qū)幾千魏軍。由此可見,蜀漢滅亡其實也只是時間問題。
參考文獻:《三國志》
蜀漢滅亡前,東吳是盡力去救蜀國了,但是,蜀漢求救的信息是十月份送到東吳,但下個月劉禪就投降了,短短一個多月時間,東吳根本來不及救援。
據《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記載:魏國大軍壓境,蜀國向吳國求援。吳國眼見此次形勢非同一般,蜀國有滅國之危,絲毫不敢怠慢,緊急援蜀。
當時吳國想出了三個對策救援蜀國:第一,大將軍丁奉率大軍進逼魏國南方重鎮(zhèn)壽春,以圍魏救趙之策,迫使部分魏軍回援;第二,將軍留平前往南郡商議,由永安方向入蜀救援;第三,將軍丁封、孫異自漢水進至漢中救援??梢哉f,吳國在救援蜀國這件事上也算是傾盡全力了,東吳剛剛部署好,就傳來了蜀主劉禪投降魏國的消息,蜀國居然只支撐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宣告滅亡。不是東吳救援不給力,實在是蜀漢走向滅亡的腳步邁得太快。
不可否認的是,由魏軍大將鄧艾主導的“偷渡陰平”,奇襲成都迫降劉禪,實在堪稱三國戰(zhàn)爭乃至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話又說回來,鄧艾行動之迅猛,連姜維大軍都來不及回援,更何況吳軍呢。
鄧艾偷渡陰平,算是兵行險招了,當時鄧艾手里人手并不多,但是卻敢?guī)е麄冎北苿⒍U的大本營,這的確算得上是“奇謀”。三國時期另一個奇謀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只是很可惜諸葛亮一直不答應,魏延自己也身死,沒有機會去實施,也就給人們留下了很多想象。而鄧艾的計策,為什么他敢這樣做?重要的是,為什么他能夠成功?
雖然鄧艾最終被陷害致死,但鄧艾成功偷渡陰平的傳奇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傳奇的一幕,50歲左右才被司馬懿所識的鄧艾憑此一役比肩白起、韓信,成為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將之一。
那么,鄧艾制定這樣的一份偷襲計劃,他的底氣來自于哪里呢?
1.這其中最大的關鍵是姜維失去了漢中。
喜歡三國的人都知道,蜀漢之所以能夠以一州之力成為三國鼎立的一方,不在于蜀漢有多強大,而是在于蜀漢擁有兩個地方,一是漢中,二是荊州。四川三面環(huán)山,東有缺口為荊州,所以,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后,劉備剛稱帝為何就舉全國之力東征,發(fā)動夷陵戰(zhàn)役,根本原因就在于荊州太重要了,失去荊州,益州東面門戶大開,隨時有被敵人進攻的危險。
所以,劉備在夷陵戰(zhàn)役失敗之后,諸葛亮為何把與聯(lián)盟東吳作為基本國策,一方面是兩國聯(lián)合才能共同對抗曹魏;另一方面化解東面被攻的危險。好在東吳并無大志,只想偏安,所以,蜀漢東邊門戶一直平安。
但是,蜀漢還有一大危險那就是北面,雖然北面環(huán)山,但當年劉邦能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是利用了北面環(huán)山之間有通道。所以,劉備在取代劉璋成為益州新主之后,黃權建議北取漢中,方可保蜀漢平安。
劉備親率諸葛亮、張飛、法正、黃忠、馬超、魏延、劉封等大將豪華陣容,發(fā)動了漢中戰(zhàn)役,終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敗曹操,取得漢中戰(zhàn)役的勝利。
雖然漢中之戰(zhàn)沒有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名聲顯赫,但漢中之戰(zhàn)的激烈并不遜色于這三大戰(zhàn)役中的任何一場戰(zhàn)役,其慘烈程度可以說是慘不忍睹,當時曹操也是超豪華陣營參戰(zhàn),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雙方動用那都不少于二十多萬人馬,劉備是慘勝,這也關羽發(fā)動襄樊戰(zhàn)役時劉備無力支援的根本原因,因為無兵可援了。
劉備因此漢中稱王,蜀漢實際上進入最鼎盛時期。漢中從此在魏延、諸葛亮及蔣琬、費祎等苦心經營下,一直成為蜀漢安全的最大屏障,在諸葛亮之后,曹魏即使多次西征,但都在漢中被蜀漢打敗,曹魏無力深入漢中,那也就不可能再深入蜀漢,蜀漢政權雖然是在草包劉禪的領導之下也一直無憂。
但到了姜維時代,姜維改變了蜀漢在漢中的戰(zhàn)略,放棄“錯守諸圍”的傳統(tǒng)戰(zhàn)略,改為“斂兵聚谷”的戰(zhàn)略,也就是將過去的步步設防、錯綜接應的戰(zhàn)略改為堅守關鍵部位的戰(zhàn)略,這樣,在司馬昭三路大軍的同時進攻之下,漢中迅速失守,姜維大軍被逼到劍閣一帶。
失去漢中,整個蜀漢就暴露在曹操三面包圍之下,即使是崇山峻嶺,但曹魏大軍也就有了謀劃奇兵的可能,鄧艾就在這種情形下想出了偷渡陰平這一奇謀。其實,即使鄧艾不想出這一奇謀,在曹魏的三面夾擊之下,也會有其他奇謀誕生,只是時間問題。
2.所以,鄧艾敢偷渡陰平,最關鍵在于蜀漢失去了漢中。
再就是,蜀漢國經過夷陵之戰(zhàn)、街亭失敗和魏延之死,已經失去了人才梯次培養(yǎng)發(fā)展的條件,也就是出現了軍事人才的斷層,廖化、張翼這些劉備時期的老人還在披掛上陣,姜維這種中生代的人才寥寥無幾,年輕將領更是沒有人才出現。
正是有了這般底氣,鄧艾才只考慮自己,不考慮蜀漢國會怎樣的排兵布陣。
然后,蜀國內耗,這是一個王朝腐朽沒落最為基本的特征。相較于姜維的戰(zhàn)略高度不夠,蜀漢更大的問題在于他進入了衰落期,其特征就是宦官弄權。
宦官是皇帝制度的寄生品,伴隨著整個皇權的始終,但這有一個特殊現象,皇帝正,朝政清,社會安定,這宦官絕對無名;反之,宦官有名,這個朝廷必定有問題。
3.蜀漢到了這個時候,誰最有名?除了阿斗,就要數宦官黃皓了。
鄧艾雖然不能完全清楚蜀漢國朝廷的內幕細節(jié),但姜維“沓中避禍”這樣的大事還是知道的,魏國在出征詔書中已經提到了這一點。所以,對于一個腐朽沒落的王朝,你的作戰(zhàn)計劃無論是怎樣的大膽都不為過。
姜維不守險,邊將投降,這也給了鄧艾以底氣。
出征時,鄧艾的任務是拖住姜維,因為姜維已經“遠離巢穴”,主攻任務是由鐘會去完成。但是,鐘會卻幾乎是毫無阻攔地進入并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漢中!原因何在?蜀漢國在邊境已經不設防。
本來,諸葛亮、魏延等人的邊防政策是設立營寨,守住山口,但姜維認為這樣只能防住敵人,而不能消滅敵人,于是撤銷山口營寨,只在漢、樂等城駐軍。等到鐘會進攻陽安關口,守將蔣舒投降,另一個將軍猝不及防,戰(zhàn)死。
鐘會進攻樂城,雖然一時沒有攻下,但鐘會知道這是一座孤城,跟本就不去管它,直接繞過去攻擊劍閣。這對姜維是一個多么大的諷刺!邊城之戰(zhàn)雖然是鐘會打的,但三支軍隊有一個統(tǒng)一的監(jiān)軍衛(wèi)瓘,他會及時地給各支部隊通報情報的。
也就是說,姜維的邊境不設防、邊城守將投降,鄧艾都是一清二楚。
面對這樣一個腐爛、內斗的朝廷,面對這樣一支沒有防守意識的軍隊,面對不戰(zhàn)而降的邊境將領,鄧艾完全可以預料,只要他出其不意出現在蜀軍面前,蜀國朝廷就會震顫,軍隊就會恐慌,將領就會有人投降,他就會有勝利的把握。
可以說,當面對一個腐朽沒落的政權時,任何一個大膽的計劃都是有可行性的。也難怪司馬昭會把蜀漢國看成是“國小民疲,資力單竭”!這要是諸葛亮時期,同樣的國土和人口,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會認為蜀漢國是一個“伐之如執(zhí)掌耳”的小國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5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十八、三國殺武將技能典故之司馬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