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沓绲澋墓适?,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公元前一六四四年,明朝末期,闖王李自成圍攻京城,兵臨城下,朝廷危在旦夕,崇禎皇帝面對強敵入侵,寢食難安,究竟要如何應(yīng)對,一個決定就會改變歷史,能有化解之策嗎?
那是一個漆黑夜,月黑風(fēng)高,大兵壓境,農(nóng)歷正月初三,明朝皇帝崇禎憂心忡忡,迅速召見當時的大臣左中允李明睿:“現(xiàn)在的情況緊急,要保我大明江山,愛卿有何良策呀?”李明睿支支吾吾了半天,說道:“我感覺咱們還是南遷吧!”他說這話是有根據(jù)的,明成祖朱棣在位時,遷都北京城,就考慮到了自己的退路,在南京留駐了一部分人馬,就是為了應(yīng)對驚變,好有個東山再起的地方,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其實南京已經(jīng)做好了迎接的準備,只要崇禎皇帝一聲令下,就可大舉搬至南京作為新的京都!而且李自成的軍隊主要在西安,而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是很少有起義軍的,并且還有一部分大明的軍力,所以南遷輕而易舉!
左中允的一句話,正好合了崇禎皇帝的心意,而且當時的崇禎帝也很想南遷,并且早已派自己的心腹暗中去南京沿途偵看水陸兵馬狀況,也已經(jīng)下令命天津船幫準備好了300艘大船待命,只能一聲令下,這三百大船隨時會啟程南下。但是崇禎帝是個要面子的人,現(xiàn)在的話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沒想到最后竟然死在了面子上,這是后話,暫且不提!崇禎自己不好意思說出南下之意,又想順利南下,就想了個計策,說句難聽的就是扎個圈想讓別人跳,他想到了個主意,那就是宣來大閣首輔陳演陪他下棋,通過下棋暗示陳演,讓陳演提出這個建議來!
次日早朝,崇禎故意說道:“現(xiàn)今情勢危急,諸位大臣有何良策能保我大名江山呢?”他眼睛直勾勾的看著陳演,希望陳演能按照他的暗示,提出南遷之策!陳演明知道這句話是說給自己聽的,也明白如果自己提出南遷,日后肯定會追究責(zé)任,這個黑鍋皇上是讓自己來背,雖然不會有大的災(zāi)禍,但是從此在皇宮中也難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心里是一萬個不愿意啊,所以當即就變卦了,說道:“如今之計只有拼力殺敵!”崇禎一聽,這個陳演是真不是東西,這個時候竟然不聽自己的授意了,氣呼呼的問道:“你要我拿什么迎戰(zhàn)?”陳演不敢吱聲了,就是不提南遷之事!眾大臣也都不想成為千古罪人,所以都說要調(diào)兵遣將,保護京城、氣的崇禎坡口大罵:“你們?nèi)嫉人腊?,朕不要?!!”
而這時,也不知道李明睿怎么想的,竟然再次站了出來,他列舉了唐宋南遷成功之例,崇禎一聽很滿意,又怕眾大臣反對,繼而接過話頭,意味深長的講了一些利害關(guān)系,還非常霸氣的說道:“現(xiàn)在遷往南京只是暫時的,先保住我大明江山,等時機成熟,我們還是要打回來的!”
就在這個時候,時任都察院御史的李邦華突然反駁道:“圣上您有神靈保佑,不會有問題,您只要留在京城,我們保太子殿下南遷南京,即可保我大明江山不滅!”崇禎一聽,我去你大爺?shù)?,你們都跟著太子去南京了,把我留這里,要是李賊進了內(nèi)城,我豈不是要完蛋了嗎。。。我去你大爺?shù)倪@餿主意你也能講的出口!!!
崇禎心想,如果自己提出南遷,肯定會保自己不死,也有很大希望挽救大明江山,但是這樣做的話呢,肯定會背上棄京逃難的罵名,歷史不會忘記,大臣也不會忘記!是棄京還是堅守京城,流芳百世?最后崇禎一咬牙,暗道:好,既然你們這么清高,不顧我的生死,我就讓你們陪我一起死!沉重的說道:“既然你們都這樣認為,朕要和愛卿們一起堅決守護京城!”隨后起早了一份圣旨:為我大明社稷,固守京城!
其實能做皇上,人物也是不簡單的,為了自己的國家,犧牲了自己,不過崇禎這位大帝的名聲還是不錯的,你說呢。
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屹立了200多年的明朝就此滅亡。其實,對于當時的明朝來說,是可以有一個方法來重整旗鼓的,那就是暫時放棄北京,遷往南京,與清朝南北對峙,或許卷土重來亦未可知。但是崇禎帝卻遲遲沒有南遷,不僅自斷生路,還親手葬送了明朝的萬里江山,那么,崇禎帝沒有南遷的原因究竟為何?他是真的不想南遷嗎?
其實,他是動過南遷的想法的,而且私下里與大臣協(xié)商過,他很清楚,北京應(yīng)該是保不住了,朝廷正值存亡之秋,正確的做法,就是南遷??墒牵覀冎?,崇禎是一個性格優(yōu)柔寡斷,不敢承擔責(zé)任的人,他一心想做千古名君,根本不能承受這種失地失國的罪名。
可是,他沒想到,這一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他們也不愿承擔這個后果,崇禎慌了,為此還殺了跟他一起謀劃南遷的大臣。這就讓所有和他同心同德的大臣心寒了,沒有人再說南遷的事情了。
在形勢更加嚴重的時候,有人又提出讓太子去南京,崇禎頓時大怒,他想起了唐玄宗的事情,怕自己會被莫名其妙的架空,說道:“朕經(jīng)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的了什么大事?”其實大家也都明白,他本來是想自己南逃,卻偏偏要讓大臣們說出來,但是沒有一個人肯說,最后,迫不得已,下了一個“入京勤王”的命令,等待各路大軍前來救援。
然而勤王的軍隊沒到,告急奏折卻像雪片一樣飛來,崇禎還在和大臣僵持,突然傳來消息說,真定失陷了,這也就意味著南遷是再也不可能的了。
最終,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無路可逃,自縊身亡,國祚綿延200多年的明朝就此滅亡。
明朝的時候都城本來是南京,后來朱棣造反成功,這才遷都北京。歷代中原王朝形勢不好的多是退守南方建立割據(jù)政權(quán),比如東晉,南宋。雖然這些政權(quán)沒有最后能夠收復(fù)中原,但是至少還是能夠維持百年以上的統(tǒng)治。崇禎那個時候也是一樣,明朝內(nèi)憂外患,所以南遷在當時也有很多人向崇禎建議,就我個人看來崇禎其實還是愿意南遷的。
據(jù)記載崇禎最信賴和最親近的周皇后就曾經(jīng)向崇禎建議過:
“嘗以寇急,微言日:“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strong>
明朝的后宮干政的情況是比較少的,如果連皇后都知道這樣暗示崇禎皇帝,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形勢是何等的惡劣。崇禎當然也是有過類似的想法的,據(jù)說他和周廷儒就曾秘密商議過南遷的事情。不過后來還是被泄漏出去了,天啟的張皇后堅決反對,最后不了了之。
客觀的來講,當時的明朝南遷還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1.前面說過明朝是有兩個首都的,南京作為當時留都保留了六部、督察院等一系列完整的機構(gòu)。如果崇禎南遷到南京,很快能夠建立完整的統(tǒng)治。
2.南京地理位置還是比較好的,易守難攻,加上當時江南發(fā)展得很好,人力物力是足夠的,將來是有實力收復(fù)中原的。
3.崇禎末年,很多天災(zāi)人禍使得明朝在北方統(tǒng)治幾乎崩潰,但是南方還是根基穩(wěn)定的。特別是南遷之后,明朝不用面臨兩線作戰(zhàn)的問題,能夠集中力量防守住長江。明朝即使滅亡了,軍隊實力還是有的。李自成攻入北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軍隊在山海關(guān),沒有及時來救。
那么為什么最后崇禎還是沒有南遷成功呢?
從歷史上看,我們知道明英宗朱祁鈺干過一個很蠢的事情,那就是他帶著大明的幾十萬精銳軍隊在土木堡被瓦剌打得大敗,導(dǎo)致最后北京被瓦剌給圍了。當時也有大臣建議南遷,關(guān)鍵時候是于謙站了出來,“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 見宋南渡事乎!”
后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勝利,那些主張南遷的官員也被同僚恥笑了很久。我們知道文官是非常注重名節(jié)的,有了這些前車之鑒,很多官員是不愿意主張南遷的??墒菃栴}的關(guān)鍵在于于謙不主張南遷是因為于謙有能力,加上大明那個時候?qū)嵙€夠的,守住北京城是不成問題的。崇禎那個時候形勢真的不行,而且崇禎能力非常一般,并不是什么能夠力挽狂瀾的君主。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自身的制度。明朝言官和廷議原本設(shè)計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到了后來,完全是互相扯皮不干實事。這使得很多好的建議沒法執(zhí)行,比如當初太原陷落以后,要送太子去南方督軍就被大臣給否定了。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即使崇禎在北方戰(zhàn)死了,太子以能夠在南方繼位,繼續(xù)延續(xù)大明的統(tǒng)治,從而避免群龍無首,互相爭斗。崇禎皇帝所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是亡國之臣爾”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無論怎樣,崇禎是大明最高的統(tǒng)治者,國家的大政都是他決定的。南遷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崇禎皇帝。他這個人在歷代亡國之君中算非常好的,勤于政事,不貪財,不好色,也不成天游山玩水,不過他也有不足。那就是他這個人缺乏擔當,老是喜歡找大臣背鍋。比如他在位17年,換了50多位首輔。很多關(guān)鍵的決定是需要皇帝力排眾議,做出抉擇的。
在明朝末年的時候,由于頻繁發(fā)生的天災(zāi)以及糟糕至極的地方行政管理,讓明朝內(nèi)部出現(xiàn)了規(guī)模十分驚人的農(nóng)民起義運動。在開始的時候,明軍還能對起義軍形成一定的壓制,但是隨著起義軍內(nèi)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明朝軍閥之間也缺乏必要的合作,讓起義軍逐漸成長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而其也在李自成等人的領(lǐng)導(dǎo)下攻取了陜西和山西,對明朝都城北京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明末百姓困苦,起義不斷
而當時的北京城防力量十分有限,是根本不可能抵擋義軍的攻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大臣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辦法,其中讓崇禎帝南遷的想法成為了當時的主流。不少人希望通過效仿南宋的做法來延長明王朝的生命,通過犧牲中原地區(qū)來換取反擊的時間。
但是崇禎帝卻堅決地拒絕了這個建議,做出了死守北京城的決定,但是被其寄予厚望的援軍都幾乎都沒有響應(yīng)其求救,最終導(dǎo)致北京城陷落。那么崇禎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對明朝后續(xù)的發(fā)展又造成了哪些影響呢?
崇禎皇帝畫像
崇禎拒絕南遷提議的原因
有人說崇禎之所以拒絕大臣們提出的南遷提議,是因為其有著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并且有強烈的責(zé)任感,不想失去中國北方的大片土地。但是從崇禎在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有著南遷的想法的。
明末義軍領(lǐng)袖李自成
在義軍還未攻占山西,形勢還沒有十分危急的時候,崇禎就曾經(jīng)私下召見過李明睿,他曾經(jīng)在朝中提出希望崇禎南遷的提議。在私會中,崇禎對南遷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但是由于當時其他大臣對于明軍依然具有信心,崇禎并不能在他們面前表示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其對李明睿說道:
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泄,泄則罪坐汝。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崇禎在當時已經(jīng)有了南遷南京,重整旗鼓的打算。而隨著戰(zhàn)事的逐漸失利,朝中大臣對于形勢的認知也更加清晰,有越來越多的大臣開始認同李明睿等人的建議,并提出要求崇禎帝南遷避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6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