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次北伐雙方一勝一負
230年夏天曹真組織的南征行動以失敗告終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
而這時候魏國雍涼地區(qū)的最高長官曹真在出征歸來后郁郁寡歡,身體狀況不佳
再加上上次奪取了陰平武都這兩個通向隴右的跳板,如今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全
這次諸葛亮在戰(zhàn)略規(guī)劃上與前兩次出征不同
經(jīng)過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諸葛亮已經(jīng)意識到
這種軍事思想是非常先進的
諸葛亮敢于在兵力弱勢的情況下與敵軍交戰(zhàn)絕不是魯莽,他是有著充分的依仗的
諸葛亮在他的文集《兵要》中提到,“有制之兵
這種精兵思想自古有之,比如戰(zhàn)國時的魏武卒
一直有一種非常普遍的看法
諸葛亮重視練兵,自從他首次領(lǐng)兵出征平定南中之后一直到后期北伐期間
,一直有講武的記錄。在兵力占據(jù)劣勢的情況下,致力于提升軍隊素質(zhì)以抹平和魏國的實力差距,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了。三年春,亮率眾南征
,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
九年,亮復(fù)出祁山
,以木牛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也就是說這次戰(zhàn)役,魏國并沒有糧草上的優(yōu)勢,而諸葛亮還要再添上一把火,他要把隴右的糧草(上邽之麥)一掃而光,讓司馬懿的援軍真正陷入糧荒。這也是因糧于敵的高超境界。故智將務(wù)食于敵,食敵一鐘
,當吾二十鐘;萁桿一石,當吾二十石。(孫子兵法作戰(zhàn)第二)司馬懿自然知道事態(tài)的嚴重性,上邽之麥是隴右所剩不多的糧草了,他必須要保住。因此司馬懿立即作出部署,令費曜、戴陵立即率先頭部隊四千人趕往上邽增援,到達后原地堅守,其余大部隊隨后出發(fā)。宣王使曜
、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眾悉出,西救祁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注)這說明一個問題,即長期駐守在上邽的郭淮手上兵力不足,不足以對抗諸葛亮在三國志中沒有提到司馬懿的具體行軍路線
由于陳倉狹道難以讓大軍通行,因此司馬懿才行此下策
,他現(xiàn)在只能期盼著四千援軍再加上郭淮的兵力可以暫時拖住諸葛亮,并守住麥田,等自己主力大軍一到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了,不過司馬懿雖然頗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但畢竟沒和諸葛亮交手過,不知道他的厲害,所以還是吃了虧。郭淮、費曜等徼亮
,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注)郭淮等到了費曜的援軍,不可能繼續(xù)龜縮不戰(zhàn),但是正面又打不過,于是小負一陣之后只好坐視上邽之麥丟了個干凈。這件事又是一個夸勝諱敗的典型,郭淮傳對此只字未提其實在之前張郃還提出過另一個策略
郃欲分兵駐雍、郿
或說楚將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
諸侯自戰(zhàn)其地者
遂進軍隃麋
因此這里只能理解成晉書強行為司馬懿吹了一波,畢竟這段記載無論在三國志和裴松之注乃至資治通鑒中都沒出現(xiàn)
不管司馬懿大軍用了多長時間
雖然魏軍形勢不利
是時
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
,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首先在231年春天,諸葛亮抓住魏國大旱并且大司馬曹真病重的機會發(fā)起北伐
在第一階段中
雖然諸葛亮主動求戰(zhàn)
可以看到我其他的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8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