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眄n信為什么不聽蒯通之言自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前言:韓信在幫劉邦成就大漢偉業(yè)之時,雖然位列王侯卻也免不了遭到清算,在呂雉與蕭何的聯(lián)手下,韓信被誅于鐘室之內(nèi),待劉邦平定叛亂歸來之時,呂雉告訴他韓信的臨終之言是:恨不用蒯通計!那么韓信的臨終之言,如果按蒯通之言能統(tǒng)一天下嗎?筆者以為不能!
影視作品中的韓信
蒯通為什么建議韓信保持中立?
當(dāng)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fā)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韓信背水一戰(zhàn)智除龍且,項羽此時與劉邦滎陽處于膠著狀態(tài),志得意滿的韓信卻在此時要求劉邦給他權(quán)力管轄齊地,劉邦自然不是傻子,在大罵韓信之際還是聽從張良與陳平之言,封韓信為真齊王。一方面是安撫韓信,以防他背后搗鬼,比如隔岸觀火,作壁上觀亦或是背后使絆子。另外一方面也是穩(wěn)住韓信,畢竟在攻占齊地之時,他手下還是有兵員的,可以穩(wěn)住齊地不至于被反撲。
影視作品中的劉邦
而被劉邦認可的韓信在正式做上齊王之后,有手下蒯通建議他干脆獨立,為什么?因為此時項羽也派人來游說,大體的意思是項羽為人比較大氣,屢次放過狡詐的劉邦,你韓信給這樣的打工太不值當(dāng)。況且,此時劉邦還重用你韓信,正是項羽與劉邦抗衡才幫其掙來的前程,一旦項羽被劉邦打敗,韓信的處境就堪憂了,畢竟耍賴是劉邦的拿手本事,不會善待韓信大將軍,與其這樣,不如和舊主項羽聯(lián)合,除掉劉邦!對于項羽的為人,韓信怎么會不知道,所以果斷拒絕來者的提議。
影視作品中的蒯通
那么韓信拒絕項羽,關(guān)鍵時刻又脅迫劉邦妥協(xié)自己的要權(quán)舉動,那么韓信還有其他選擇,那就是保持中立,因為在蒯通分析看來,韓信的能力就像天平上的重砝碼,偏向誰則勝利的天平就傾向于誰,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蒯通的建議是韓信保命之法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
說的是張耳,陳余兩人與劉邦的關(guān)系,肯定要比韓信與劉邦的關(guān)系親密多了,結(jié)果呢?劉邦為了天下大計,還不是妥協(xié)殺掉其中的一人?就忠誠度而言,韓信是從楚營去的漢營,都是在沒有得到重用后出走的,有區(qū)別的地方在于,蕭何及時追回韓信并且極力的推薦才能大放異彩,這樣的忠誠度跟吳越之爭的范蠡與文種兩人如何?
影視作品中的蒯通
他們不照樣被君王所忌憚?既然前有要權(quán)的僭越之舉,后有功高震主之嫌,其結(jié)果將來是可以預(yù)見的,既然是這樣,為什么不選擇自己做主自立為王,與項羽劉邦一爭高下呢?
影視作品中的楚漢
為什么說即使選擇蒯通之言,韓信也不能統(tǒng)一天下?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從這就可以看出韓信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可是他最后的選擇是當(dāng)劉邦的臣屬,而不是自立為王。他選擇放棄自立為王的原因真的是因為:自以為功多。實際上而言,是他韓信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他選擇中立,勢必要面臨諸多因素,比如自己所在的齊地,不管是齊地的百姓還是與他一道攻打齊地的將士,都能心悅誠服地臣服于韓信?而且彼時存在的勢力遠不止項羽與劉邦,韓信有什么把握戰(zhàn)勝所有的勢力?
影視作品中的項羽
即使他能戰(zhàn)勝所有的勢力,這么大的版圖地域,你韓信指望誰去管理?你的民心基礎(chǔ)在哪?你的人才儲備又在哪?你的管理團隊又在哪?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大問題,不是簡單的打天下這么簡單。論勇猛,韓信比不過項羽。論收買人心,韓信比不過劉邦。既然一切都是高風(fēng)險的未知道路,何不選擇劉邦的臣屬來得簡單!
影視作品中的劉邦
結(jié)語:蒯通連續(xù)的諫言,不是說韓信全然沒有反應(yīng),而是韓信知道事情的成功遠比自己想象的要難,既然這樣,憑借戰(zhàn)功在劉邦陣營立足,又有何不可?
大家都知道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與彭越、英布并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劉邦建立漢朝后立即解除了韓信兵權(quán),改封為楚王。后來韓信被誣告謀反,又貶為淮陰侯。沒多久,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韓信騙入長樂宮中弄斬于鐘室,夷其三族。韓信這個英雄人物遭到如此下場,往往令后世之人同情。同情之余又發(fā)出這樣的感慨,為什么韓信當(dāng)初不擁兵自立呢?今天就借用司馬遷的話來回答,韓信是個君子,所以沒有擁兵自立。
據(jù)《史記》記載,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后,項羽因為部將龍且戰(zhàn)敗被殺而感到了恐懼,于是派盱眙人武涉前往游說韓信。武涉對韓信說:“天下人對秦朝的統(tǒng)治痛恨已久,大家才合力攻打。秦朝滅亡后,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zhàn)。如今劉邦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疆域,掠奪他人的封地,他的意圖是不吞并天下不肯罷休。而且劉邦是一個不可親近不可信任的人。如今您自認為和劉邦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zhàn),最終還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夠活到今天,是因為項羽還在。可是如果項羽今天被消滅,下一個被消滅的就是您。您和項羽有故交,為什么不反漢而與楚聯(lián)合呢?三分天下自立為王豈不很好?
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羽,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wèi)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劉邦授予我上將軍印信,給我?guī)兹f人馬,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有今天。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卻背叛,這不是君子所為,我到死也不會變心。希望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走后,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guān)鍵在于韓信,對韓信說:“當(dāng)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眾人心里只想著滅亡秦朝。而今,楚漢分爭,天下無辜百姓肝膽涂地,父子尸骨暴露荒野,數(shù)不勝數(shù)。憑借您的賢能圣德,擁有眾多的人馬裝備,占據(jù)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后方,順應(yīng)百姓的心愿,向西制止劉、項分爭,保全百姓生命,那么,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yīng),有誰敢不聽從!而后,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諸侯恢復(fù)之后,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于齊。俗話說,蒼天賜予好處卻不接受,便會反受它的懲罰;時機到了不采取行動,反而要遭受禍殃?!?/p>
韓信卻說:“劉邦給我的待遇很優(yōu)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要分擔(dān)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要為人家的事業(yè)效死,我怎么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最終,韓信不忍心背叛劉邦,又自認為功勛卓著,劉邦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于是謝絕了蒯通。這之后劉邦被圍困在固陵,采用了張良的計策,征召韓信。韓信率領(lǐng)軍隊在垓下與劉邦會師,擊敗了項羽??墒?,項羽滅亡之后,韓信的結(jié)局大家都知道了。從以上韓信與兩名說客的對話來看,韓信是持君子之心以望劉邦。至于說韓信市井之志什么的,完全是念著劉邦對自己的恩惠,一飯之恩尚思還報,如此一個人,你覺得他會擁兵自立嗎?
后世之人評價說,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于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高皇?不聽涉、通于擁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于淮陰家居之時;不思結(jié)連布、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無能之將?!百e客多”與“稱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入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將者變復(fù)布置有幾!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胎禍于躡足附耳,露疑于奪符襲軍。顧禽縛不已,族誅始快?!畯腳軍來,見信死,且喜且憐’,亦諒其無辜受戮為可憫也。
韓信不擁兵自立是他的性格決定了的,韓信是國士無雙,并非陳勝一樣的野心家。史料記載韓信是貴族之后,盡管生活窮困潦倒也不丟掉他貴族的氣質(zhì),用老孟子的話來說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韓信以兵家名士自居,最大的愿望就是施展自己的能力,在施展了自己的能力后,他最大的追求就是做漢朝的一方諸侯王。
韓信這個人骨子里是十分傲氣的,因為他有睥睨天下的能力;韓信這個人腦子里有君子的標準,因為他從不同流合污。在項羽那里他作為一個普通士兵無法伸展,后來在大將鐘離眛的引薦下成了執(zhí)戟郎中。
以韓信之能,當(dāng)一個執(zhí)戟郎中顯然不是他的追求,多次進諫項羽不聽后,韓信西行入漢營。在蕭何的舉薦下韓信成了漢國大將軍,統(tǒng)領(lǐng)全軍作戰(zhàn)!劉邦對韓信相當(dāng)重用,也禮遇有佳,沒有劉邦的話韓信就無法施展才華,所以韓信破齊后并沒有坐山觀虎斗,還是聽漢王命令進攻項羽。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到韓信對于項羽的三分天下建議的回復(fù)如下: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幸為信謝項王!這里韓信就說了他不叛漢自立的原因在于:漢王劉邦對我深信不疑,委以重任;我叛漢自立是不吉祥的,就算我死了也不會改變忠于漢王的意志。
可見韓信是一個真君子,只不過劉邦是一個真小人,注定了韓信必死的結(jié)局。
蒯通也曾勸諫過韓信擁兵自立,趁楚漢相斗兩衰之后,再出兵平定天下,自已當(dāng)皇帝。齊王韓信的回復(fù)是: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韓信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君子,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愿意做對不起恩人的事。
皇帝之位韓信從來沒有想過,他想做的只是漢朝的一方諸侯。最終結(jié)果是韓信的齊王爵位被奪,封為楚王,天下平定后又降為淮陰侯。當(dāng)了侯以后韓信有反的想法了,但是沒有反的實力了,最終被呂后安排宮女活活打死了,一代戰(zhàn)神就此隕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8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華賢母園介紹陶母湛氏教子典故